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地理教學引導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于教學,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們不是教書,而是教人”。我國新課標理念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該是傳授知識的講解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也不是接收知識的被動者,相反恰恰是學習的主要群體”。對教學這些定義,都是最真實而全面的。初中地理教學,應該致力于引導學生發現適合自己學習地理的方法,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不應該是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低效率模式。面對處于好奇心較強卻又“最難教育”時期的初中生,如何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需要大量記憶的地理學科呢?那么就有以下幾點要談:現代教育對死記硬背的方法持反對態度,但記憶在任何學科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空白的像白紙般的知識積累可以學好什么。如南北回歸線的度數,地勢第二、三階梯的界線,七大板塊的分布等等學科內的常識性知識。沒有這些基礎知識做鋪墊,學科的教育將很難有所進展。我們可以做的,是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記憶方法,達成記憶的最終效果。然而這些記憶的方法卻又是因學生而異的,老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沒有老師的引導,只會有少數同學會考慮對記憶的方法進行探索,大多數同學還是缺乏這種積極性的。
一、課上高效記憶
學生們只有懂得如何去記住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最終站在學習效率的“金字塔”的頂端。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看似短短的課堂時間,其實是重中之重。下面,我將著重闡述一些引導學生們尋找記憶竅門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緊緊抓住課上得寶貴時機。
1.理解記憶法。
這是一種把需要記憶的內容,通過抽象成對自己來說容易記住的內容的一種方式。曾有一位老師這樣做:在七大洲辨別的學習中,這位老師把學生們分成七個小組進行討論,先讓他們自行觀看七大洲輪廓圖,然后想出記住他們的辦法。最后他們竟編成這樣的口訣:“亞洲南面三半島,非洲東南一大島,北美東北最大島,南美三角幾無島,南極像朵雞冠花,歐洲海岸最曲折,大洋洲上有駝峰。”且不論韻律,但這樣的口訣由大家一起討論得出,記憶深刻,同時他們的觀察力與創造力可見一斑。
2.電影圖像記憶法。
就像拍照時膠片曝光一樣,用人眼對圖像的長時間觀察對大腦相關區域進行“曝光”,達到記憶效果。有一位老師曾運用過這種圖像記憶法: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學習中,讓同學們先看分布圖兩分鐘,緊接著閉上眼睛,盡量讓圖像在腦海中浮現出來,這些圖像在很多同學的腦海中會像放幻燈片一樣出現,沒有反映出來也沒關系,可以再睜開眼睛“拍”一遍。另外,這個方法在中國地形區的分布、世界氣候類型分布、中國氣候分布等學習中效果同樣非常明顯。
3.區域聯系總結記憶法。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地理事物也是一樣的,想要存在,就必須具備其存在的各種條件。舉一位教師的例子,在八年級地理的東北區域學習中,他首先讓學生只看地圖冊,然后讓他們根據地圖和學過的知識,列出有關東北的所有知識點。在這些知識點中相聯系的是哪些呢,學生們就會自己摸索。按照這種方式,學生在以后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就會感覺有章可循。
4.區域對比差異記憶法。
事物之間有互相聯系,就注定有差異,所以我們可以依靠地理中知識點的差異進行對比記憶,這也正是地理學獨具的特點。在不同區域,如果它的地形、地勢、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氣候等條件相似度很大,它們會具備相似的區域性特征。但是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區域之間的明顯差別:比如同處黃河流域且緯度也差不多的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就有著顯著差異。這些特征,就需要在教師引導后,讓學生們自行探索,發現這些差異并形成記憶。
二、課后合理溫習
當然,課后的及時回顧,對知識印象的加深也很重要,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作業的布置、評價。作業布置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記住課上內容,更好的消化吸收的知識。然而經過長期發展,作業布置本意被扭曲,大量地理作業席卷而來,這些作業不但沒能讓學生們真正記住什么,反而造成了學生們的興趣缺失問題。所以讓學生減少這樣的心理負擔,并從這種大量效果不佳的作業中解脫出來是十分必要的,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而不是要每次都布置。但凡布置就一定要有重點,讓學生們不僅將知識很好的消化,更要達到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的效果。對于每次安排的作業,教師也要認真的做作業評價,客觀地將學生做作業的優缺點指明,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同時也能增進師生感情交流,讓學生真的感受到自己在學習地理。作為教師,不要總是抱著讓學生在考試中多拿幾分而教學,而是讓學生掌握更多學習能力而教學,這樣進行下去,學生的考試成績一定不會差。
三、地圖貫穿始終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一定要成為貫穿始終的地理知識載體。在教授地方性區域的知識時,讓學生們把知識點或者地理名稱落實在地圖上,點點相對,環環相扣,經過這樣的訓練,腦海中知識與地圖的印記,會更深刻得留在腦海中。這種圖文結合的學習與記憶辦法,是初中地理學科的“必需品”,圖與文二者缺一不可。總而言之,對于初中地理教學,老師需要做的不是“告訴”,而是引導,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抓住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使他們在學者的路上越走越遠,在理論與實踐并存的真理探索中越攀越高。
作者:趙淑珍 單位:榆樹五棵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