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審美相關問題的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西美爾作為“第一位審美現代性思想家”,其現代性理論表現為審美主義、心理主義和個體化的特征。在世紀末的現代生活碎片中,對現代人的生命感覺的敏感把握是理解現代性的關鍵。審美性是一種心理主義,感性基礎與審美心理主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而這種審美主義從本質上是指向現代個體的。在此基礎土,審美主義、心理主義和感性論是一體的。西美爾的審美現代性體驗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現代性的另一種可貴視角。
關鍵詞西美爾審美現代性審美主義個體化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美學家格奧爾格·西美爾,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理論的三大經典思想家之一,是審美現代性問題最早的研究者之一,被譽為“第一位審美現代性思想家”。他經常被冠以“印象主義大師”、“生命哲學家”頭銜,其現代性的思考常常反應在對其審美體驗上。其“審美現代性體驗論”的基礎是“生命哲學”,最終指向現代個體的心理體驗與生命感覺。在這個基礎上,審美主義、心理主義和感性論是一體的。
一、感覺超越靈魂的界限:“生命哲學”
按照西美爾對時代主導理念的劃分,在所謂前現代社會,人是被確定的存在,人具有本質性,或言“實在的整體性”;然而到了現代社會,人的自性觀念被分裂:人實在的整體性也隨之解體,現代人的形象因此變得相當模糊,其結果是“人的哲學被人的社會學取代了:人的科學成為人的社會的科學。”也就是說,現代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而存在,現代人與傳統社會個體相比,表現出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心理反應。
其中,最為根本的轉變表現為,人的本質由抽象的形而上意義的品質轉向富有感情和感覺的個體生命本身。在現代生活的碎片中,一切都難以把握,只有自我的感覺是可以把握的,是最真實的,我們的“身體”重歸本體論位置。如存在主義學者梅洛一龐蒂所言:“我的身體是所有物體的共通結構,至少對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體是我的‘理解力’的一般工具。”換言之,身體的理論就是一種關于感覺的理論。注重身體的現代人為此岸的、感性的、審美的存在性尋找證明。生命還原為一個感性范疇,以生命沖動反抗理性。因此,現代性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以身體感性反抗理性邏各斯。生命的意義問題是回答所有問題的根基所在,生命的價值問題應該只能潛回生命本身去追尋。
西美爾十分關注現代人的“生命感覺”,他細致入微的反思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經驗,因為在他看來,“無論這些碎片如何具有現代性,如何是社會化的碎片,都與人的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生命感覺相關。”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他所關心的,正是現代社會和文化機體中作為現代生活之最直接的個體的生命體驗和心性結構。“心理顯微術”提供了一個關于世界的構想:“我們都是碎片”,過去只是以碎片的形式面對我們,甚至世界本身就是一地碎片。可見,個體的物化和碎片化是現代性的一個特征。
西美爾對物化的個體以及碎片化的現代性的把握方式,表現出他對人類充沛的生命感覺的由衷贊嘆。
現代性問題的關鍵是,人們對于事物的微妙差別和獨特性質不再能夠作出感受同樣細微的反應,而是用平泛一律的方式去感受一切。所謂西美爾社會哲學的印象主義的真正含義是一種生命哲學訴求:如何恢復對事物有差異的魅力的細膩感受,使主體靈魂仍然保持高雅、獨特、內在。西美爾贊賞“純粹的靈魂”,以享受的方式擁有自己,“依靠自己最本真的內在性來生存,而不是讓感覺超越靈魂的界限”。西美爾的現代性理論顯得像是一種貴族主義式的現代生活感覺學。
可見,西美爾關注的是現代人的生命感覺,對現代性的把握,首先表現在對現代性生存感的把握。
生命哲學的核心問題就是以生命涌動、感悟為特征的心理機制對抗封閉、僵死的制度、形式、技術宰制等。人在自己的生命體悟中不斷超越自我。由此獲得了本源性與非本源性的派生態的對立、非完結的東西與完結的東西的對立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的東西(生命)與自足的東西(文化)的對立。
“生命哲學”之于西美爾的意義,是現代生活的“神學”。現代社會,人們對上帝的信仰被置換成對生命本身的虔誠和膜拜。由此,建立在“生命感覺”上的審美成為現代性的“宗教”。把握“生命哲學”是理解現代性的關鍵。“只有生命才能理解生命”,邏輯和推理讓位于生命直覺。西美爾前承尼采,后啟舍勒和海德格爾,與狄爾泰并稱為德國“生命哲學”的代表性人物。描繪出現代哲學的精神品質:一切以生命意志為基準點。現代哲學的世俗化引入的新維度是哲學本能化、生命的本能沖動成為哲學的終極歸宿。西美爾在世紀末的現代生活碎片中,捕捉到哲學的生命本能化的發展傾向,是超前于其時代的。
二、感性審美之維:審美心理主義
我們注意到,同為現代文化理論的三大經典思想家,西美爾既沒有像馬克思那樣對社會階級之間的不公平憤憤不平,也沒有像韋伯那樣為資本主義精神“鐵籠”的問題憂心忡忡,而是更專情于他的“生命感覺”,熱衷于“把玩現代性中的個人生命感覺”,因此西美爾的現代_性思想也被稱為“審美主義心理主義”的,或是“印象主義”的,與前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哈貝馬斯評論,審美主義是現代性問題中的一個“堅核”。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見證了傳統西方宗教性的世界圖景土崩瓦解以及世俗化社會逐漸形成的過程。其重要特征表現為現代個體放棄對彼岸生活的期望,重視自身在此岸生活的感覺。而自身在此岸的感覺引起心理主義的高揚,那么“審美乃是為了生命在失去彼岸支持后的此岸的支持。”就這一點而言,審美主義與心理主義是密切相關的。
西美爾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著名論述:“現代性的本質是心理主義,是根據我們內在生活的反應(甚至當作一個內心世界)來體驗和解釋世界,是固定內容在易變的心靈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實質性的東西都被心靈過濾掉,而心靈形式只不過是變動的形式而已。”這表明,相對于外部世界,西美爾更加偏重于審美和內心體驗的層面。審美性是一種心理主義、主體主義或內在性的心性品質,從而,審美主義和心理主義是一回事。
馬爾庫塞在弗洛伊德愛欲本質論的基礎上提出,“審美方面的基本經驗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審美知覺本質上是直覺,而不是觀念。……正是借助這種與感性的內在聯系,審美功能才獲得了其核心的地位。”換言之,感性基礎與審美心理主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西美爾認為:
既然我們水遠也不能直接觀察到他人的靈魂,既然我們的一切知覺只不過就是外在的感覺印象而已,因此一切心理認識就是時我們自己的靈魂所感覺到的意識過程的闡釋說明罷了。……靈魂若要成為它自身理解的客體,只有借助于空間過程的圖像才有可能。當我們談論著種種觀念及其相互關系,談論著觀念上升為意識和沉沒到意識閩限(thresholdofconsciousness)之下,談論著內在的嗜好和禁忌,談論著欣喜和沮喪的心情之際,這些表現以及不勝枚舉的更多表現,其中任何一個都清清楚楚地來自于對外部世界的感知。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事物產生感官印象時,我們總是根據我們的內心來闡釋外部世界。審美主義對生命感覺的把握,重視感性沖動對理性枷鎖的顛覆,身體感性獲得解放和生命自由的訴求。可以說,“審美的現代性是人身上一切晦暗的、沖動性的本能的全面造反。審美的現代人反抗精神理念諸神的統轄,這場造反使身體之在及其感性沖動擺脫了精神情愫對生存品質的參與,表達了自然感性的生命訴求——反抗倫理性的生命法則,即反抗對身體之在的任何形式的歸罪。”因此,所謂審美主義便是個體心性在自在中尋找寬慰和滿足。審美主義在這個層面上屬于一種審美心理主義。
現代藝術以及現代審美理念中,形式一直都是表現其特質之所在。西美爾認為藝術的特殊意義在于它所描繪的對象的意義,在于將其最清晰地表達出來的方式,在于使其形式及空間位置的飽滿和內在契合以及它們表現出來的精神實質被充分地理解。藝術品就是各個形式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完美統一體。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使得藝術品獲得了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和外在束縛的普遍的美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偉大藝術作品感受到比藝術品本身更為廣泛的生命體驗,形式賦予了藝術品更為崇高的完美統一性。然而不得不承認,現代藝術的形式原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的形式突破傳統的結構原則,尋求形式的標新立異和極端化風格的體現,傳統的藝術形式被打破,“曾為自己建造過樂園的舊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為當今生活的枷鎖。”但形式的劇變并沒有改變審美——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內在力量,審美現在依然是極其重要的現代性事件,這一點,并沒有改變,甚至占據著現代性的中心。而西美爾沿襲了德國浪漫派美學的傳統,是古典社會理論中惟一一位重視對現代藝術分析,以揭示現代生活心性結構的經典思想家。
三、現代美感的個體主義:審美個體化
西美爾對于其審美價值作過明確的注解:“審美價值在于這是一種在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在個體性和超個人的集體性之間的獨特游戲。”西美爾試圖在主觀與客觀、個別與普遍、個體與社會之間尋找平衡和默契。從這個層面理解,審美價值便存在于現代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度,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通過這種平衡和默契,個體與現代社會之間達成一種融洽與和諧,“形成了一種介于個人的與超個人的生活內容之間的生活形態,人通過這樣的生活形態勉強接受了他們的外界勢力。”
然而,通過以上的分析,有一個問題是清晰可見的,西美爾的審美心理主義從本質上是指向現代個體的。也就是說,審美心理主義是屬于個體的審美心理主義。即在主體性、獨特性和差異性中追求個體的審美價值。基于此,現代審美主義從根本上應該屬于審美個人主義。劉小楓先生總結得好:“作為一個審美主義式的社會理論家,西美爾的現代性診斷往往就是現代性情緒的表達。西美爾‘內心性’是生命哲學意義上的,指個體生命的在性本身。”超級秘書網
現代生活的質態是感覺性的,西美爾將這種感覺稱為“現代美感的個體主義”,這種感性至上的意味可以描述為審美精神取向的“心理主義”、“印象主義”。即通過對個體生命本能和情感沖動的體味完成對終極意義的探尋。這樣審美這一帶有普遍意味的世界觀就與個體的感性體驗結合起來。于是,在現代人那里,“個體的美”和“美的個體”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審美主義與感覺主義的關聯,突顯了生命的美學意義,而生命必然關乎個體。因為,“我們把生命想像成一股貫穿世世代代的洪流。只不過這些承擔者(就是說,并非他們具有生命,而是他們即生命)都是些個人,即自成一統、自成中心、相互成為鮮明對照的人。生命之流一瀉而過,或者說得更確切些:作為個體在奔流著。”
西美爾現代性思想中對于生命感覺的重視,使他在歷史主義之外尋找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對于現代性問題的態度——個體生命感覺,審美心理主義也因此與審美個體化聯系起來。也就是說,現代審美是不存在超越個體存在、感性體驗的可能性。個體——感性構成了現代審美的基本層面。
西美爾對現代性的研究實現了現代生命主體的心理感受和生命體驗的“向內轉”的實質意義。本能沖動和感官刺激體現了個體對外在世界的反應和審美呈現,這種生存樣態本身就流露出審美主義的氣質。而這種以個體體驗為基礎的審美主義氣質必將對整個現代社會形成影響,成為整個現代社會的結構品質。所以,西美爾的審美言說,究其實質,“是把個體的生命體驗和社含的生存事實描述為審美的,旨在洞悉審美化存在的個體和社會的精神品質,特別是現代性狀態下這一生存品質向審美質態的轉化。”簡而言之,西美爾真正關心的是作為個體的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正如蘇斯曼(M.suman)所言,西美爾“始終關注的是工業社會中日益孤獨的自我、從孤獨寂寞產生出來的個體法則以及擔負這一法則的個體心靈。”西美爾開創了由個體感覺社會學的視角切入審美現代性研究的先河。
應該看到,西美爾采用審美心理主義的方式描述現代生活的質態,并將這一質態予以個體及社會感覺學的界定,即以現代個體的生活體驗來建構現代生活整體,并不意味著他有將整個現代性主觀化或心理化的企圖。事實上,西美爾從未表露出排斥現代性命題中理性化層面的意思,相反的,他多次表示,現代生活的形態,首先是一個理性化的存在結構。理性心理只是現代生活的表層機制,或言生存策略,現代人并不能僅僅依靠理性心理生活,否則將不會有幸福感產生,現代人的生命幸福感最終依托在個體的生命感覺上的審美體驗。因此,現代性問題可以在具體可感的生活世界獲得認識,在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以外,我們還需要通過對個體體驗的層面來結構現代性。甚至,后者比前者在對現代性轉型的審視中,更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