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知識分子解說社會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個人化解說誤導大眾的文化認識
易中天剛開始在《百家講壇》講“漢代風云人物”時,總是忽視細節。比如,前面都鋪墊好了,接下來要講鴻門宴時他說,下面是大家早已知曉的鴻門宴,就不講了。但后來欄目編導告訴他,要講下去,觀眾想聽的就是易中天版本的鴻門宴。“個人版本”即電視知識分子以個人視角對相關學術研究、傳統文化做解說,一家之言難保客觀公正,過分個人化、通俗化的解說難免挫傷學術的嚴謹性,從而誤導真正想要從中獲得文化認識的受眾。眾所周知,大禹是創造華夏文明傳說中的英雄和領袖人物之一。為了讓人們不再經受洪水的肆虐過上安定的生活,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用了13年的時間整治洪水。然而因《百家講壇》走紅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歷史教師”,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中拋出驚人觀點:大禹“三過家門不入”是因為有了婚外情!他說,大禹生命中還有另外一個女人——瑤姬。相傳瑤姬曾獻有治水妙法的“紅寶書”(丹玉之書)給大禹,幫助大禹治水成功。“紅寶書”其實是“走婚”時代的定情信物,瑤姬送給大禹信物,也就是說,大禹在外治水時和瑤姬有了愛戀關系,瑤姬承認大禹是她的異居丈夫(即丈夫不用固定住在家里,屬于走婚的一種)。但為了“蒙”妻子女嬌,大禹編造了“巫山神女”瑤姬幫助他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和道德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紀連海對這個流傳千年的英雄傳說所做的個人化解說顛覆了長久以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節目播出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謝興鵬強烈譴責了紀連海的無稽之談:“大禹是歷史上公認的沒有可以挑剔之處的偉大人物,而紀連海卻別出心裁地拿大禹開測,甚至把婦孺皆知的歌頌大禹無私奉獻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說成是受婚外情所困,這不是對華夏先祖的裹讀還能是什么?”之后又因其在節目中說“左宗棠是牽牛星下凡”,再一次置于風口浪尖,遭到輿論的指責。電視知識分子通過媒體傳達自己的聲音屬于文化的二次創作,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個人化解讀無可厚非,警惕的是那些為了創造賣點,刻意迎合受眾口味,對文化進行娛樂化、庸俗化的解讀。于丹在《百家講壇》的專題講座受到了普通觀眾的熱烈歡迎,但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教授朱維錚卻說“于丹不知《論語》為何物”、“連傳統的分章也沒有搞清,把兩個不同時期的章節混作一章”。同樣遭到質疑的還有劉心武。雖然他的“揭秘紅樓夢”取得了很好的收視率,但學術觀點卻遭到許多紅學家的強烈抨擊,他們不屑地稱他為“紅學”門外漢。在觀眾的眼中教授、學者等知識分子學識淵博、內斂謙遜,他們所傳授的觀點見解都是真理,是很容易被全盤接受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電視知識分子一旦失去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知識進行個人化解讀,行者專家雖然可以看出其中的錯誤,但電視機前的普通大眾是沒有這種辨識的能力。這種錯誤在電視傳媒高效地傳播下,將會妨礙了傳播的準確性,誤導大眾的文化認識。
二、傳播工業化降低大眾鑒賞水平
1948年,法蘭克福學派的西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阿多諾說,當文化工業產品成為一種商品,其生產的過程便成為可量身定做、機械復制、批量的、可以買賣的生產,生產的目的和動機就是對商業利潤的追逐。近年來,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主要載體,其傳播過程的工業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觀眾收視率、廣告投放是電視背后潛存著的商業邏輯。電視節目錄制完畢,電視臺想要播放必須出資購買播放權,而購買的目的無非是看重了節目可能帶來的高收視率所引起的廣告效應。這就使得電視節目成為了車間流水線的制作,媒體成了工業產品的加工車間。電視知識分子無意識的就成為了工業化生產流水線上的一個工具性符號,所進行的學術傳播,就可能失去原有的文化尺度,降低了電視節目的文化含量,從而導致大眾鑒賞水平的下降。據統計,電視上每個鏡頭的平均時間是3.5秒,這種畫面切換根本不允許大腦進行思考。針對這一現象,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美國社會學家、實驗心理學家拉扎斯菲爾德認為,絕大多數廣播電視節目、電影、雜志和相當一部分書籍和報紙以消遣為目的,對大眾的鑒賞能力造成了影響。一位哲人也說過,電視最大的功勞就是培養了一群白癡。電視的通俗性和娛樂性促使人們思維惰性的產生,造成受眾審美水平和鑒賞力的下降。電視受眾不需要讀懂印刷媒介所必須的邏輯思維,就可以輕松看懂電視信息,而這種思維上的懶惰,最終導致受眾思考能力、鑒賞力的下降。參與電視媒體的知識分子已經屬于媒體的組成部分,一個組織的順利運行需要各個部分的妥協與合作。此時的電視知識分子很難再堅持自身的獨立性。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與電視“共謀”出賣了自己的文化操守。尤其是當電視知識分子在電視為其提供名利下,忙于在媒體上進行著“學術表演”時,便是徹底拋棄了自己知識分子的身份和學術價值取向。而更多的是為了收視率引起的廣告效應,電視知識分子無意中就成為了工業化生產流水線上的一個工具性符號。電視知識分子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讓學術通俗易懂走向大眾,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于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復制這種模式,進行工業化傳播,把收視率和銷售量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那么總一天國民的文化普及是不是會墮落到靠連環畫、圖片的地步呢?
作者:孟麗娜單位: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