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空間構成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形式多樣且應用廣泛,其造型語言與吉祥寓意廣為人知,其空間構成形式也具有典型的民間傳統文化和藝術審美特色。本文從空間構成角度對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進行分析,在其空間構成的形式和應用兩方面進行構成特點提煉,以期對中國本土設計提供創意思路。
關鍵詞:傳統民間藝術;剪紙;設計
0引言
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從出土文物來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團花剪紙殘片。剪紙藝術最初以其獨特的剪鏤工藝在金箔、皮革、樹葉之上展開,隨著紙的發明和普及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宋朝以后造紙業相對發展成熟,剪紙藝術廣泛應用于陶瓷和紡織紋樣樣稿,并普及到民間日常生活中,出現窗花、燈籠、簾帳等家居裝飾用品。抗戰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民間剪紙藝術在抗戰宣傳和新中國文化建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并與木刻藝術風格相融合,形成帶有時代印記的獨特審美特征。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滋養著剪紙藝術,各地民風民俗孕育出東西南北和而不同的剪紙風格。稚拙、大氣、工巧、繁復,中國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因地域及風格各有特色。但總體而言,從其造型寓意和構圖法則來看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目前,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其風格、寓意、造型、文化、審美、歷史等諸多方面均有大量研究論述,但在其空間構成方面論述相對較少剪紙藝術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且歷久彌新,有必要從空間構成角度對其進行再解讀,發掘更多可能。巫鴻先生在《“空間”的美學史》一書中,從空間與圖像、空間與物、空間與總體藝術三個層面觀察、思考、研究中國傳統藝術。其創新思路與方法或能為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帶來新的觀察視角,并以此為現代設計提供啟示。
1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圖像空間構成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源于普通民眾之手,其作品中的圖像空間構成并不遵循西方常言的透視構圖法則,更多是一種自然天成,而這種自然天成反而更值得探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圖像空間構成形式包括對稱、均衡、連續、共生。從中國民間剪紙技法來看,先折再剪是最常見的一種。根據折疊角度與層數的不同可以創作兩個及以上對稱形,必然產生對稱這種圖像空間形式。除此外,還有一種典型的游剪技法,看似自由隨性、大剪一揮,實則有著先立大形、后布周邊、再刻畫細節的步驟,由此形成自由均衡的空間構成形式。對稱普遍存在于在自然界動植物形態中,均衡在自然界山水景物里亦比比皆是。這兩種圖像空間構成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筑、園林、繪畫等論述中也有所表述。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在古代雖無此類論述,但在手工藝人流傳至今的作品中依然能清晰看到其中的一致性。由剪紙藝術材料技法所構成的獨特性,在對稱和均衡之上,進一步形成了連續和共生的構成形式。例如典型的蛇咬兔、魚鉆蓮、抓髻娃等形象,若從圖像空間角度看此類作品,則可明顯看到連續和共生的空間構成形式。形與形的聯結,因其諧音或寓意而生,具體聯結形式則構成圓滿包容之態、懷抱共生之象、連綿不絕之勢。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包括了人、動物、植物、器物、景物等生活中所有事物,根據不同意圖進行重復或主次的排布,給人包容萬千的印象。因折剪產生的面對面、背靠背、環繞形式,因游剪而產生的主形飽滿、輔形流暢的對比,也均能在空間構成上呈現圓滿包容之態。而進一步觀察主形塑造,因意生形的部分常常以同構、共生、置換等手法在空間布局上將不同形連接到一起,而因象生形的部分如毛發、水、云等則常以較為細密的連續紋樣布滿特定空間,由此形成懷抱共生之象與連綿不絕之勢。以上所言,均是在剪紙藝術作品中探討其圖像空間構成,由此總結對稱、均衡、連續、共生等具體形式,進而提煉圓滿包容之態、懷抱共生之象、連綿不絕之勢。而要論剪紙藝術作品實際應用中的空間構成,則需要從其應用的器物空間中著手進行分析解讀。
2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的器物空間構成
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從其誕生到發展,始終與器物應用脫不了關系。從陶罐紋樣、刺繡熏樣、到剪紙窗花,我們今天看來純粹的剪紙藝術品,在民間傳統中其實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領域。在這樣漫長而廣泛的應用中,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也有新的觀察視角,即器物應用對剪紙藝術的影響,可以從中來看剪紙藝術的空間構成。例如,最為人熟知的剪紙窗花,因其喜慶寓意與典型形式,至今依然應用廣泛。張貼于窗戶之上的剪紙窗花,方形和圓形都是其常見外輪廓形。這種方與圓的外輪廓形隨窗戶造型而來,形成窗框之內的剪紙畫框,將生活環境的現實空間與美好愿景的想象空間進行連接與分界,形成頗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畫中畫、景中景的縱深空間意境。當然,剪紙窗花也有隨造型對象本身而作的外輪廓形,形成各種有趣的剪影,再配合前文所言的圖像空間構成形式向內拓展豐富的空間層次。這類外輪廓形看似沒有方或圓形的限定,但以其飽滿形態仍然呈現出適合方或圓的趨勢。再者,窗戶本身也是房屋內部與外部空間的連接與分界,既要通過窗戶向外部空間借光,又要借助窗戶來保留內部空間的私密性。窗戶的這個特點,在附著其上的剪紙窗花的空間構成中得到進一步體現。剪紙窗花作為附著在窗戶上的裝飾物,以其鏤空的部分來透光借光,以其實體的部分來遮擋隱蔽,這種正負陰陽形的融合轉化也是剪紙藝術的一大特色?;诖藘牲c可見,剪紙窗花隨窗戶的造型而界定,其鏤空的多少或比例與其透光或遮掩的功能性密切相關。除了剪紙窗花,剪紙繡樣也是留存至今較為廣泛的一種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剪紙繡樣中,集中體現了與窗花隨窗賦形相同的特點。剪紙繡樣,從服裝大身到袖口領口,再到各種頭飾、腰飾、鞋襪、荷包等,均隨服飾而定外輪廓的造型尺寸,之后再在這個輪廓內造型布局。而應用于走馬燈和皮影戲上的剪紙藝術,則拓展了這一特點。與窗花的單層平面空間構成不同,走馬燈隨旋轉成體的燈體為基本構成形式,皮影戲則以層疊成體的多層場景為基本構成形式,進一步豐富了剪紙藝術的空間構成形式。走馬燈的旋轉燈體因熱氣流而緩緩旋轉,應用于此的剪紙藝術隨燈體空間來安排外輪廓,隨旋轉體及其旋轉方向來對內部圖像位置順序加以經營布置。皮影戲的多層場景在演藝人手中切換角色和場景,同樣以戲臺為框,應用于此的剪紙藝術被依次安排在框內,只以最少的角色及道具交代情節場景,并通過前后遠近關系來切換出場與離場。其層疊構成的空間形式,增加了剪紙藝術空間的縱深性,若配合整個演出環境來進一步論說,則可深入到剪紙藝術作為總體藝術空間營造的可能性。通過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傳統器物中的應用,可以將其器物空間特色概括為隨物賦形和因地制宜。隨物賦形,隨器物呈現的面或體來界定平面空間邊界和立體空間層次,再在這樣的邊界與層次中進一步依循前文所言的圖像空間構成形式來經營布局。因地制宜,根據整體環境需要來確定內容或層次的豐富度,再根據有限的空間來向內探索向內挖掘,這也是剪紙藝術通過正負陰陽鏤空能在方寸之間展現無限的方法。
3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的空間構成對現代設計的啟示
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典型的造型語言與吉祥寓意,隨著民間文化、風土人情、商業經濟等因素的改變而逐漸流于形式。曾經植根于農耕文化、生育繁殖、祭祀禮儀的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媒體時代,喪失了滋養這些傳統經典造型語言及其寓意的豐厚土壤。近年來,所謂“國潮國風”的現代設計作品中,也有許多借用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語言。但將其從原始土壤中剝離拼湊的做法,卻越發顯出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現代設計應用中的局限性。倘若不局限在造型語言與吉祥寓意方面,而將視野轉變為對剪紙藝術空間構成方面的應用,或許更能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的圖像空間構成,可以總結為對稱、均衡、連續、共生的形式,并呈現出圓滿包容之態、懷抱共生之象、連綿不絕之勢,這種態勢即空間布局中的排布序列與組織形式。也許今天的人們已經難以體會民間傳統文化中造型紋樣的許多深遠含義,甚至可能置換為今天的造型語言和象征符號,但其態勢仍可沿用。因為圓滿、包容、共生、可持續等抽象感受,在當今時代也仍然是人們所追求所希望的理想狀態。在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應用探索方面,借用其勢而非其形,或許現代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方面又能開創新的可能。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的器物空間構成中隨物賦形和因地制宜的特點,隨物的形體、功能、使用過程等各方面思考向內拓展空間層次,畫框及其內部造型在空間布局的統一協調性。這對借助各種畫屏承載信息拓展空間的當今設計也無疑具有一定啟示性。當前諸多界面設計和版式設計大多是以西方構成主義形式展開,精確理性,似乎唯有這種方式才能延伸拓展空間層次。而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從其空間構成來看,似乎自有一套拓展法則,向外如植物般生長蔓延以建立聯系,向內如畫中畫景中景般拓展縱深。這種空間構成形式在近年來的某些動畫設計和視頻特效中有所體現,而在其他設計領域則鮮有嘗試。隨著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在感官與聯想方面顯得更勝一籌的中國傳統空間構成,也必然有其進一步發展。而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則為現代設計從二維平面到多維空間探索提供了一定借鑒和啟示。
4結語
在數字媒體時代,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的發展除了保護與傳承,還要使之在新時代找到安生立命之所并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獲得新生。而基于西方學科專業體系而展開的現代設計,要在新時代國際舞臺上展現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也必然會回歸到中國傳統藝術中汲取養分,進而展開新探索。那么,從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中吸取其空間構成特點,應用到當今中國現代設計中,或許能為本就來源于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的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新時代尋求到新土壤,亦能為徘徊于東西方文化融化階段的中國現代設計尋求到一條可嘗試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巫鴻.“空間”的美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2]邰高娣.剪紙.重慶出版社.2017年.
[3]陳竟.中國民俗剪紙技法.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
[4]張杰,何洪林,王靜.論現代設計美學中傳統民間剪紙的運用.設計.2021,34(09).•04•
作者:吳玥 單位:武漢工程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