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把影視資料的積極影響融入思想教育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的生命線,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重要職責,也是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2005年1月17日《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培養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近幾年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問題———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以及個人主義極度膨脹,道德、審美觀念扭曲,缺乏理想信念以及自殺事件等等,逐漸浮出水面。大學生價值行為失范現象的頻頻出現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敲響了警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時展與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是否契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對普遍單一,主要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和“說教式”管理,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往往遵循傳統思維,采用簡單刻板的單向信息傳輸方式,這種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黑板的單調理論教學單一且呆板。當今,社會環境急劇變化,大學生的主體意逐漸覺醒,他們不愿意被教育和指正,對改變其價值觀念的思政教育有種本能的抗拒,久而久之,很多同學對思政課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倦情緒,最終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在魅力無法發揮出來。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個性張揚,喜歡追求新事物,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說教管理理念無法給學生新鮮感、吸引力、認同感,與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不相符合,甚至相背離。因此,如何把冷冰冰的說教化作可感可知、可親可敬的教育行為,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真正融入學生的心靈,充分發揮其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教育功能,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深思。同志在2002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創新和改進,特別是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時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1]在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方法遭遇發展的瓶頸,而影視作為一門聲畫結合、亦動亦靜兼具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綜合藝術,擺脫了一般教學的空洞說教和大話套話,形象地詮釋著人生和做人的道理,懲惡揚善、寓教于樂,學生容易接受。因此,針對時代特征和大學生思想狀況、心理特點,把優秀的影視作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不失為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影視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影視文化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媒體和人們消遣娛樂、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學生作為影視文化的主要接受者和傳播者,其受到影視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特別是在價值觀方面。因此,把影視作品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意義甚大。
(一)有助于了解歷史、展望未來,增強愛國意識。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學生在道德領域完成由愛國認知到愛國意識再到愛國情感的升華,關系到思政教育是否有時效性,引入愛國主義影視劇無疑是切實可行的。比如紀錄片《圓明園》,圓明園這座曠世名園,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修建,充滿了珍奇異寶,在外國列強的鐵蹄下毀于一旦。通過觀看此片,學生嘖嘖怒斥,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這是單純的說教和描述力量所達不到的極佳效果。再比如《鴉片戰爭》中對愛國主義榮辱觀的詮釋、《黃河絕戀》里對保家衛國的歌頌、《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對我民眾的蹂躪與踐踏,等等,諸如此類的影視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歷史,使學生在憤怒、悲傷的同時,也激起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為祖國強大而奮斗的動力。
(二)有助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育完善人格。影視具有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欣賞影視的過程就是心靈升華、道德情境化的過程。在觀看影視作品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命運的變化,學生們也表達著自己的感情變化:歡呼、擔憂、激動、憤怒、悲傷等等。影片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情節、唯美的畫面激發著學生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2]。像《阿甘正傳》里的阿甘,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沒有停止奔跑的腳步;《當幸福來敲門》展示了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只要勇敢的堅持不放棄,夢想就不會遙遠,這些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于無聲處教化著學生。優秀的影片猶如一碗溫暖的心靈雞湯,使學生在得到生活真諦的同時完善其人格。
(三)有助于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增強使命感。大學生成長及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和學校,由于環境的局限性,其接觸社會和社會生活體驗往往受到限制。影視作品從根本上消除了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阻隔,承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并以其廣泛性、新穎性、多樣性、鮮活性等特點,負載許多新的知識和現代觀念,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又通過對舊觀念的沖擊,強化了大學生新的生活觀念。在影視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大學生擴大了知識容量,更新了思想觀念,并以新的知識和觀念面對世界。近幾年來,大量影視文化產品的出爐為大學生精神需求提供了豐富素材,就像《美麗的大腳》這種真實反映西部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的電影電視,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震撼,還有思考和為夢想奔赴而去的使命感。
三、以優秀的影視作品助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各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激蕩,文化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文化傳播最直接方式的影視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小視。如何發揮影視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影視觀,刻不容緩,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李嵐清同志曾說:“運用優秀影視片加強對孩子和青年進行素質教育肯定是有效辦法。”因此,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積極轉變觀念,學會運用影視作品進行思想政治工作。
(一)把影視作品引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環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性強,如果采用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傳統教學方法,會使學生覺得這類課程索然無味,進而產生厭學情緒。而影視作品以聲、光、形、影的強烈感官感受直接為學生所接受,例如在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時,中國為何選擇馬克思主義以及為什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材內容很簡單很籠統,抽象的講解仍會使學生感到迷惑。在此處引入電影《建黨偉業》不僅會給學生以視覺沖擊,更會形象地讓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提高其學習興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把影視作品,特別是紅色影視,滲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改變目前思政課空洞、枯燥、不受學生歡迎的尷尬境遇,以期思政課的教育功能能真正的落到實處。
(二)創立影視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效管理機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影視文化也是一面雙刃劍,它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前所未有機遇的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諸如大學生心理問題、道德淪喪、人際互動障礙等等。因此,要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構建完善的校園文化體系,營造良好的影視文化氛圍。首先,建立校園影視文化管理機構。在完善硬件基礎的同時,設立專職崗位、專職人員,加強與影視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為高校影視文化建設積累素材、拓展渠道,做好影視文化信息輸入的調控問題。其次,將受教育者心理、年齡特征和成長需要以及學校德育的任務和目標結合起來,加強影視文化的軟環境建設,使校園影視文化內容既與學校德育目標相協調,又為大學生樂于接受[3]。再者,定期為學生播放國內外經典影視劇,并邀請知名電影學教授作報告,以經典和知名來熏陶、震撼、激勵和引導學生。此外,對校園周邊的網吧之類的影視基地予以溝通和監控,以凈化學校周遭環境。
(三)提高大學生對影視文化的鑒別力和鑒賞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影視產品蜂擁而至,其中不乏黃潮滾滾、暴力成堆的低俗產品。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又具有感性認識占主導的特點,思想容易受外力所影響,因此,必須提高大學生的鑒別力和鑒賞力,對影視作品有所選擇。列寧曾說過:“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是最重要的。”他還說:“電影具有在精神上影響群眾的非凡能力。”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總能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打動和震撼人的心靈,從而提升人的思想和道德境界。因此,高校要及時適時地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審美教育,開設一些影視作品欣賞講座、經常組織學生觀看品位高、藝術欣賞價值高的影視作品,通過這種形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和鑒別審美能力,使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