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獨立閱讀中感悟,激發主動探究的欲望
有的教師認為中年級課文簡單,學生讀一兩遍就明白了,所以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就認為學生有所感悟,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讓學生說說、談談、演演……其實,這是一種超越學生認知的表現。所以,初讀課文時一定要讀正確,讀通順,把學生與課文的初次見面做好、做到位,為接下來的學習開一個好頭。精讀課文的目的是,學生在細細品味課文時,能透過表面文字深入到作者的內心,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所思所想,能與作者進行精神對話,同時學生也產生了深刻地情感體驗,并能將自己的感受朗讀出來,讀出意蘊與感情;語文課堂應該把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自主的探究作為主旋律,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使學生的整個身心、全部情感都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語文課堂才會有生命力。所以在精讀階段,教師要盡可能不去強加干預和控制學生的想法,而是正確地引導學生,讓他們靜下心來試著去和課文進行對話溝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完全自主地對課文進行思考,才能感同身受地領悟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才能構造起對課文的知識體系。
二、在感情朗讀中感悟,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
朗讀是感悟的基礎,是感悟的主要途徑。我國古代書塾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教學手段就是大聲朗讀,可見古人也明白朗讀對領悟文章內容是大有用處的。到了現代,朗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認識到,只有大聲地、帶著感情色彩地去朗讀,學生才能慢慢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進而體會到課文內容蘊含的感情。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首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所以,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先大聲朗讀課文,不要怕耽誤時間,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這里,朗讀就是在“磨刀”,朗讀到位了,下面的學習內容就容易多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朗讀這個學習方法,語文教學會事半功倍。同時,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都能吸引讀者,且蘊含著大量積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是我們朗讀學習的極佳選擇。教師只需要正確地點撥、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朗讀去主動感悟課文的內涵。這樣,語文教學目標里的提高感悟能力就可以順利實現了。如《梅花魂》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要提示學生,課文中關于“梅花”的描述貫穿全文,而文章題目“梅花魂”是一種象征,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梅花魂”象征著什么。教學重點自然是引導學生通過文中對梅花的描述,領悟作者的爺爺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和熱愛之情。重點朗讀倒數第四自然段,要讓學生想象“爺爺”當時說這段話時的語氣和聲調,要讀出“爺爺”的那種對梅花的精神,也就是中國人所具有的堅強不屈、品格高尚的贊頌之情和對作者的期望之心,并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聯想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愛國之情和自豪之情,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爺爺”的那顆赤子之心。
三、在情境表演中感悟,提高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境表演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完成感悟。學生的傾聽、手勢、眼神、體態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情境表演集語言、動作、表情、感想于一身,更形象地感悟語言的魅力。如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再現課文。公儀休喜歡吃魚,卻又拒絕收魚。學生疑惑不解。公儀休的一番話,讓學生恍然大悟。三個場景,公儀休和學生的語言可以用書本上的,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更改。學生興趣盎然,在表演中,不僅感悟到了公儀休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還與文本進行了又一次對話。表演是學生都喜歡的形式,表演是一種反饋學生理解內容的形式,目的還是利用學生喜愛的這種形式來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及語文綜合能力,更是對語言感悟的一種訓練。
四、在激發想象中感悟,獲得有效的思想啟迪
閱讀教學中,朗讀分為好幾種形式,但是它們都能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會課文主旨,進而使學生提高感悟能力。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朗讀過程中必須要有積極的思維想象來配合,二者有效結合才是訓練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接觸到的只有文字,只局限于文字的話,是不可能有所深切感悟的,我們只有展開想象的翅膀,以書中文字為依據,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副書中的圖像,像3D電影一樣是一副有聲、有形、有色的立體畫面,讀者置身其中,親身感受,會對課文內容了解更為深入。在教學《鳥語》中與布谷鳥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春天,布谷鳥飛來了。我怎么與布谷鳥交談呢?你聽,布谷鳥來了(播放布谷鳥的叫聲)……它們每天都會發出‘布谷,布谷’的親切啼叫,他在說些什么呢?”當然,我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的所有假設與想象都是符合科學邏輯的,但卻一定是充滿智慧的。我賞識我們班的學生,他們總能讓我有無限的激情和活力。課堂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更美麗的色彩。感悟能力的培養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在識字、閱讀、寫作教學中,隨時都有閱讀的時間,在探究、交流、對話、誦讀時,處處都有交流的空間。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以教材蘊含的情感因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從朗讀中去訓練提高感悟能力,凈化和提升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我想,只要真正理解和細化了感悟所需的要求,并在實際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得以重視和優化處理,我們的閱讀教學就一定會成功的,也一定會更精彩的。
作者:呂慧明單位:濱海縣蔡橋鎮三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