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緊抓教學關鍵著力培育核心素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要求和基本目標落實到學科教學的每一節課中,根據小語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可緊緊抓住以下“五個教學關鍵”來實現培育“五種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即激趣為先,快樂第一,習慣為重,以培育學生的樂學熱情;創新教法,改進學法,學中悟學,以培育學生的善學能力;創新模式,三位一體,推進閱讀,以培育學生的悅讀素養;夯實基礎,強化實踐,科學訓練,以培育學生的語用能力;著眼終身,面向全體,整體提高,以培育學生的發展后勁。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關鍵;小學語文;探索思考2016年9月,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進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是基礎性、生長性教育,而小學語文是母語啟蒙課程,是“‘基礎’的基礎”,既是深度課改的“重中之重”,又是培育學生終身受用語文核心素養的“奠基工程”。那么,究竟如何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要求和基本目標落實到學科教學的每一節課中呢?筆者認為,根據小語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可緊緊抓住以下“五個教學關鍵”來實現培育“五種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樂學”列為“學會學習”核心素養的首個基本要點,并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1](以下簡稱“語文修訂課標”)不僅把“興趣、快樂、習慣”等個體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化行為視作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條件,而且還把它確定為語文教學必須實現的首要目標任務。比如:“語文修訂課標”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等寫進了“課程的基本理念”;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等,寫進了“課程總目標”。[2]“學段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也是如此,始終都把“興趣、快樂、習慣”等放在目標、教學和評價的首位。由此可見,“樂學”是推進深度課改、培育核心素養時代,與過去的“學會、會學”所追求的學科教學的更高境界和目標相比,它擊中了中小學長期存在的“收獲分數但犧牲快樂而造成學生厭學”的弊端。小學語文作為母語啟蒙課程,因其自身內容的獨特性和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奠基等地位,在培育學生終身受用的“樂學熱情”方面發揮著生長、牽引、輻射等作用,也就是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培育起來的“樂學熱情”,不僅會影響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熱情和效果,還會遷移到學生終身學習和生活之中。
學生“樂學熱情”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盎然、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富有成功感、習慣良好等心理和行為因素方面,采用“興趣為先、快樂第一、習慣為重”的基本教學策略來追求“樂學熱情”培養目標的實現,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從一開始就要努力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直接的、濃厚的興趣,迸發出無窮的動力,養成自主的習慣,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并進而感受到學習其他課程甚至人生的快樂和美好,從而為他們成長為終身有學習熱情、愛學習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這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過的:“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學生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說過:“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p>
這些精辟論述啟示我們,要圍繞培育學生“樂學熱情”來更新語文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創新教學策略、改進教學評價?!皹穼W熱情”的培育、形成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致力于通過建構“快樂自主”的語文學習課堂,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來實現:一是始終要把“激趣誘學、習慣養成”列為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求知欲望強烈,以學為樂。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說得更加明確:“興趣、習慣目標,又是與旨在達到目標的經驗相關的動機力量。然而,在這里我們把興趣、習慣看作是第一類目標。”二是始終要把“激勵賞識、評中導學”作為課堂評價的基本策略。筆者在長期深入課堂觀課診斷中,經??吹接械慕處熋鎸W生的學習表現,特別是面對學生課堂生成的時候,要么不思效果地隨意點評,要么不知所措地不置可否。這不僅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和效率,更為致命的是,如果學生長時間受到不恰當的評價,會泯滅其學習興趣甚至學習的內驅力,進而會影響到終身“樂學熱情”的形成。所以教師激勵賞識,既要充滿激情,又要充滿真情,還要評中導學,努力把每一節語文課上得讓每一個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樂園、成長搖籃,為他們形成終身受用的“樂學熱情”奠定基礎。
二、創新教法,改進學法,學中悟學,著力培育學生善學能力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法和學法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結果(實質是單一的分數和升學率),不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更不注重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增強自學能力、形成善學素養,嚴重忽視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的”這一學習的核心問題。事實上,不少學生往往通過被動接受、簡單重復、機械記憶等方式得到了高分,卻掩蓋了他們在學習方式、創新能力、核心素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缺陷。雖然無論是用哪種教法和學法讓學生學會的,單純從試卷(分數、升學率)上看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由于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不一樣,往往導致了真正意義上的收獲是大不一樣的,特別是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善學能力、增強核心素養的影響是極不一樣的。這正如澳大利亞教育家比格斯所說的:“即使學生面臨的教學環境都一樣,由于學習過程中的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雖然有各種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的結果,但主要因素還是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庇浀眠_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學習方法作基礎的?!钡芽栆舱f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p>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學會學習”列入核心素養六大要素之中,同時明確提出了“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三個基本要點?!罢Z文修訂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等基本要求,繼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并認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2016年秋開始使用的“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充分體現《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語文修訂課標”新理念,在編排上科學設計、大膽創新,不僅注重把“教會學生學習”滲透到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每一道問題的設計之中,還在中、高年級的每一冊教科書中專門設計“學習策略單元”,以便教師集中指導和學生集中學習“如何學習”,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習方法、增強善學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和創造的“金鑰匙”。
上述“理念、目標、要求、平臺”,實質就是在啟示、引領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在培育學生“樂學熱情”的同時,還要注重探索培育學生“善學能力”的策略方法。以閱讀教學為例,一是要堅持以“讀”為“法”,變“問懂”為“讀懂”,就是把“讀”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徑,促進閱讀教學由“內容分析型”向“語言學習型”轉變,同時在“教讀”中教師也要少講、少問,要善于指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思考、感悟和探究、解答、悟法;二是要堅持積極滲透“學法”,變“教過”為“教會”,就是說,一堂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要教過多少課文內容、語文知識,而在于學生究竟在學(讀)中領悟掌握了什么學習方法,并指導學生遷移到平時的閱讀學習之中;三是既要堅持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引領學生悟出學法,還要注意發揮“閱讀(學習)策略單元”的作用,對平時悟出的閱讀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總結提升,逐步內化成終身受用的“善學能力”??傊窠虒W論專家蔣金鏞所說的那樣:“聰明的教師以學定教、為學而教,讓學生明白教的法子就是學的法子。教為學服務,為學生會學而教,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創新模式,三位一體,推進閱讀,著力培育學生悅讀素養
長期以來,小學閱讀教學大多僅限于教科書內所編課文的教學,而對所編課文的教學又主要指向于對課文內容的講解、篇章結構的分析、語法知識的傳授、結論性知識的灌輸、應試技能的訓練等。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不僅費時低效、致使閱讀教學質量長期徘徊不前,更為突出的問題是造成學生閱讀量小、積累不足、底蘊不深、文化單薄、素養不高,嚴重阻礙了“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發揮,尤其難以為學生培育起終身受用的“悅讀素養”。毫無疑問,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很難適應近年來出現的“擴大閱讀量、課外閱讀課程化、引領讀整本書、推進親子閱讀和全民閱讀、讓閱讀成為習慣和生活、時尚”等閱讀教學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新目標、新境界。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人文底蘊”(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三個基本要點)列入六大核心素養的首位,而人文底蘊的積淀其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就是“基于培育閱讀素養的‘悅讀’”。“語文修訂課標”在這方面的目標和要求更加明確、具體。比如,在“課程總目標”中確立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背誦優秀詩文240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等具體目標;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大膽創新閱讀教學內容編排體系,建構“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新模式,促進課內課外溝通,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為閱讀由“窄”向“寬”、由“少”向“多”,最終實現“質”的飛躍,尤其為培育學生終身受用的“悅讀素養”,開啟了新思維,建構了新機制,搭建了新平臺。
在明確閱讀教學改革方向、目標的同時,我們要著手探索“改革閱讀教學、推進三位一體大閱讀、讓學生的閱讀變成‘悅讀’”的基本策略:一是要促進閱讀教學觀念的更新。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單憑一本國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國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書,越多越好?!敝逃姨K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庇腥嗽y計過,一個人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占總知識的70%。教學實踐也證明,有選擇的課外閱讀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補課”;學生由閱讀一本書到閱讀四五本書,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成倍增加,閱讀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相應提升。二是要促進“教讀課”目標定位和策略方法的變革?!敖套x課”要把“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方法的習得、閱讀能力的培養”等作為重點;“教讀課”要做好五對“加減法”(即在繁瑣內容理解分析上做“減法”,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做“加法”;在感情朗讀技術說教上做“減法”,在感情朗讀指導過程上做“加法”;在抽象空洞講解分析上做“減法”,在直觀形象感知感悟上做“加法”;在解答個體學習困惑上做“減法”,在小組合作交流機會上做“加法”;在被動接受教學環節上做“減法”,在主動學習探究時空上做“加法”),堅持“有所教有所不教”,嘗試運用“1+X”(即講一篇教讀課文附加若干課外閱讀的文章)閱讀教學新模式,既擴大“教讀課”的“量”,又為上好“自讀課”“課外閱讀指導和成果展示課”擠出一定時間,同時把指導學生閱讀配套的《語文素養讀本》《朝讀經典》落實,就能實現大閱讀、高質量。三是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比如,加強班級讀書文化建設,在教室里置放圖書柜、建立書報角、開辟課外閱讀成果展示墻等,把書香班級建設抓落實、抓持久,就能有效促進學生由“應試閱讀”上升到“快樂悅讀”的境界,從而為他們培育起終身受用的“悅讀素養”奠定基礎。
四、夯實基礎,強化實踐,科學訓練,著力培育學生語用能力
長期以來,小學閱讀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三多三少(即講得多、問得多、演得多,讀得少、練得少、用得少)”現象,不少教師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了“深挖洞”和“繁瑣分析”上,不僅擠占了學生閱讀積累的時間、帶來學生文化底蘊嚴重不足,而且還擠掉了學生寶貴的基礎訓練、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間,造成學生母語基礎不扎實尤其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普遍較差,以致影響到他們的后續學習,甚至造成他們嚴重缺乏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很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課文中的“語言”,說課文中的“語言”,記課文中的“語言”,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而是在“內容”上大做文章,消耗大量寶貴的時間,以致教完一篇課文,學生只理解一些內容和淺顯的語文知識,課文根本沒有讀熟,對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句子印象不深,從讀悟寫結論化、淺層化,更談不上正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了,因而嚴重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特別是語言運用能力的整體提高。語文課只有致力于通過語言文字的科學、有序、扎實訓練來增強“語感”、夯實“基礎”、鍛煉“語用”能力,才會有濃濃的“語文味”,真正凸顯語文課程和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實踐性”。也正是針對“語言基礎訓練、語用能力培養”教學相對薄弱的現實和對學生學習語言基本規律的進一步把握,“語文修訂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別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在“課程總目標”中確立了“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基本目標。由此可見,“語文修訂課標”進一步突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凸顯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基本特性,要求“語文課程教學必須注重基本功訓練,給學生打牢扎實的語用基礎,切實全面增強語用能力”?!安烤幈拘W語文新教材”采用“雙線(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編排單元內容,重視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重建語文知識技能體系,強化語文實踐,著力夯實語用基礎。這些都為我們“教好部編教材,并用部編教材新理念來指導教好實驗教材”,尤其是加強語文基礎訓練和語用能力培養,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夯實基礎、強化實踐、科學訓練,培育起學生終身受益的語用能力呢?筆者在長期指導教師和研究教學中,有這樣的深刻感悟和實踐體會:一是教學中要特別關注語文教學的“落腳點”,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的范例和實踐來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包括“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變‘講內容’為‘學語言’和注重表達方法的學習,變‘只感悟’為‘學表達’”兩個方面。二是要改革創新語文教學的模式和方法,突出實踐環節,落實基礎訓練,增強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四個吃準”(即吃準學段目標、編寫意圖、課文特點、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生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包括綜合設計朗讀、默讀、背誦、速度、精讀等讀書活動和科學設計課堂練筆活動等),引領學生“讀寫結合、讀中學寫、用寫促讀、讀用聯動”,盡可能增加語言文字實踐運用的時空,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整體提升。三是根據“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教師要深入學習“語文修訂課標”,了解各學段目標要求,特別是關于知識能力的要求;注重參考教師用書所建議的知識點、能力點,這可以和“語文修訂課標”互為補充;尤其要研究這些“要點”是如何分布到各個單元、設計在每篇“教讀課”的課后思考訓練題之中的,做到前后銜接、左右關聯、系統歸納、整體把握;教學預設要細化落腳點,通過深入解讀教材,利用慧眼梳理出“隱藏”在教材中的知識體系和語言運用訓練點,自然扎實地落實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之中??傊?,學生母語基礎的夯實、語用能力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唯有科學訓練、持之以恒,才可能大功告成。
五、著眼終身,面向全體,整體提高,著力培育學生發展后勁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早就指出:“基礎教育本身不應看作是一種目的,而應是終身學習的基礎?!盵2]很顯然,這是學習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社會,從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對基礎教育性質的一種新界定。這種新界定意味著基礎教育的發展性、前瞻性、生成性和未完成性。它啟示我們對基礎教育中的教學也應做出新的判斷:那就是基礎教育中的教學是準備性教學,它的價值取向是受教育者的準備性學習。準備性教學和準備性學習,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終結性,而因為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它又必須具有開闊和廣延的包容性。國際上長達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才能解決好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對學生終身有益的DNA,才能在給學生打下堅實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又為其未來發展預留出足夠的空間。語文課程本為“基礎的‘基礎’”,應該發揮“為學生心靈奠基、為可持續發展增強后勁”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少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加上在對語文課程根本性質的認識上出現偏差、在對語文教育基本價值的定位上嚴重偏向,沒有樹立起“教學生六年語文,想到(或著眼于)學生未來六十年的發展”的先進理念,導致實際教學中把語文當成了“純工具之學”,甚至“純應試之學”,沒有很好體現出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性,因而大大削弱了語文教學的多重育人功能,影響了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趯H上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研究趨勢的準確把握和對語文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基本分析,“語文修訂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p>
在“課程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蔽覈鴳罅μ岣邍窬C合素質,培養時代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人才,充分地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建構,就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既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又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且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核心素養的這些特點,恰恰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人文性(育人性)特征高度契合。所以,只要我們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堅持基于語文學科教學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能為學生終身發展培育起充足的后勁。
那么,如何通過語文教學來培育起學生終身發展后勁呢?筆者認為,其關鍵:一是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實施要從“三維目標”出發,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增強,如海納百川,每一堂語文課的目標都是學生語文素養不同層面的不斷積淀;二是要為學生創造進行廣泛閱讀、實踐運用、發現創新的良好機會和充足時空,使每一次語文課堂教學都最大限度地抵達“三維目標”,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逐漸生成、終身發展后勁的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8-12.
作者:徐光華 單位:利川市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