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歷史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實事求是/繼承與創新/機遇/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正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它用全新的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一理論的正確指導,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今后,這一理論仍然是指引我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最強大的思想武器。當然,按照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鄧小平理論并沒有也不可能已經完成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全部認識,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它還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今天,我們在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過程中,回顧和總結這一理論形成和發展的特點及經驗,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準確地、完整地理解這一理論,而且對于加強黨的理論建設,進一步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斷發展,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準確地把握中國的國情,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鄧小平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我們今后推進這一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前提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豪無疑問,在我們的實踐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它是觀察和處理我國社會經濟及政治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也有不同的態度,科學的態度應該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堅持他們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并把這些基本觀點、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與實際相結合。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黨的歷史上的很多時期,就是這種科學態度的杰出代表。他最早提出反對本本主義,一貫提倡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并把實事求是確定為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持這條思想路線,反對教條主義,深入研究中國的國情,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社會,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找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道路,徹底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成功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后,同樣由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在實踐方面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些重要問題。如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比較成功的,經濟建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此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理論。如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等等。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和以他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沒有能夠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來考慮中國的問題。發展到“”,已經形成一套脫離實際,具有嚴重的教條主義色彩的“左”傾理論。在實踐上形成了單一的公有制結構,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了慘重的損失。正如鄧小平說:“中國的苦頭不只這十年(指“”——引者注),這以前,從一九五七年開始,我們就犯“左”的錯誤。總的來說,就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到了一九七六年,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已十分嚴峻。
逝世以后,中國社會面臨著兩種前途和命運的抉擇:一是繼續晚年的錯誤,搞以階級斗爭為綱;一是糾正晚年的錯誤,走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但是,長期形成的“左”傾教條主義,仍然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問題堆積如山。在這歷史的轉折關頭,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究競應該怎樣走,要求我們黨迅速作出明確的回答。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氣概,迅速而正確地作出了歷史性的抉擇。面對積重難返,千頭萬緒的問題,鄧小平首先進行了思想理論上的撥亂反正,這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人們的思想從“左”傾教條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思想解放的核心和實質就是要實事求是。鄧小平把它提到關系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他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2]因此,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的時侯,就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要求不能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思想,而必須從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鄧小平“兩個凡是”的批評,擊中了教條主義的要害,極大地推動和鼓舞了思想解放運動。但是,要從根本上否定“兩個凡是”,必須要解決究竟以什么標準來判斷是非的問題。當時,理論界的一些專家重申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指出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實踐標準的提出,立即引起了黨內外的強烈反響。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滿腔熱情地支持了真理標準的討論。這場討論是我們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后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沖破了晚年錯誤思想的束縛,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在以后的實踐中,由于堅持實事求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深入地研究中國的國情,拋棄了對馬克思主義某些原則和某些本本的教條式理解,拋棄了對社會主義不科學的甚至扭曲的認識,拋棄了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正確思想,在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概念,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沒有論述過,更不可能針對中國的情況來論述。但是,鄧小平和我們黨在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深刻地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歷史背景,對我國的社會性質及其發展階段作出了實事求是的新的科學判定,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它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重新認識社會主義,重新認識中國的國情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論成果。它指明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為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找到了基本依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鄧小平理論的其它一系列重要理論原則和觀點,都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提出和形成的。如黨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一國兩制”的構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理論;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論斷等等。如果離開了實踐,離開了實事求是,這些理論觀點不可能提出,提出了也不可能被接受。正如鄧小平說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一系列方針、路線、政策和理論,“歸根到底就是恢復和堅持同志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根據這條思想路線來探索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3]鄧小平理論就是堅持運用這條正確的思想路線,重新認識和觀察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深入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想結晶。
今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在實踐中發展,我們對社會主義和中國國情的認識還有待繼續拓展和深化,鄧小平理論也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容,使之日益豐富和完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象當年對待思想那樣來對待鄧小平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要善于學習、掌握和運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精髓來指導各項工作,不能把它當作教條,只能當作行動的指南,使這一理論接受實踐的檢驗,由實踐來修正,通過實踐賦予活力,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善于把握機遇,抓住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關鍵問題,突破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這是鄧小平理論產生和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我們推進這一理論繼續發展的重要原則
首先,任何一種理論創造都離不開前人的思想成果,即對前人的思想成果要有繼承;同時,又要拋棄一些陳舊的、過時的觀點,有所創新和發展。因此,那種對前人思想成果持一概否定的態度,或者唯本本是從,把前人的理論當作千古不變的教條,都是錯誤的。在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中,鄧小平正確地處理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如針對“左”的思想的長期禁錮,黨內外對待馬克思主義講堅持多,講發展少,甚至不敢講發展的情況。鄧小平一方面強調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我們必須要堅持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特別要堅持它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另一方面,鄧小平又以革命家的膽略和勇氣,積極主張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他說:“深入研究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并且作出重大指導意義的答案,這將是我們思想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是對思想的真正高舉。”[4]正是在鄧小平的倡導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全黨和廣大理論工作者廣泛參與學習、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新局面,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產生了諸如初級階段理論、生產力標準理論、市場經濟理論等一批璀璨的理論成果。
發展經濟要講機遇,理論創造也要講機遇。鄧小平善于把握歷史的脈搏,從中看出時代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他有戰略家的眼光和韜略,善于洞察世界之潮流,適乎人群之需要,從而準確地把握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條件或機遇。首先是實踐基礎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國際和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如八十年代開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開始進入低潮,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遇到了嚴重挑戰。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有些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僵化保守,致使理論和實踐都停滯不前。有些社會主義國家則放棄馬克思主義,轉向資本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沒有囿于原有的社會主義觀念。他認真地總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對當代社會主義所發生的巨變作了非常冷靜的分析,并深刻地總結了我黨四十多年來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豐富的經驗,緊緊圍繞著什么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積極的探索,由此確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飛躍。
抓住機遇,還要注意理論形成的條件是否成熟。一個新的正確的理論觀點的提出,要被社會所接受,必須有一個過程。當這一過程成熟時,要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這就是機遇。鄧小平在這方面也是全黨的典范。如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上,實際上國內外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計劃和市場只是發展經濟的手段,它不是屬于社會基本制度的范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可以用,一向講求實事求是的鄧小平,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最早最深刻的。早在一九七九年他就說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以后也多次闡述過這樣的思想。但是,由于傳統社會主義認識的包袱,當時很多人要接受這個思想還比較困難。到了九十年代,一方面我國市場取向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黨內外大多數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另一方面,人們對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思想認識并未統一,怕市場經濟搞多了會偏離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這個問題當時已經成為改革開放向前發展的主要障礙。善于抓住關鍵環節的鄧小平,看到了這個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下決心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一九九二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從而解決了當代世界社會主義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使我們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觸及的不是常規性的或一般性的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全新課題,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是中國如何向前發展、走自己的路的一系列現實的、關鍵的問題。比如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黨揚棄了傳統的“大、公、純”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把社會主義看成只能以固定不變的單一公有制的觀點,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確立了“三個有利于”是檢驗各項工作得失成敗標準的新觀點;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觀念,新目標。在上述一系列以往為人們視為禁區的重大問題上,鄧小平和我們黨突破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三、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服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鄧小平理論產生和形成的出發點及社會基礎,也是我們推進這一理論繼續發展的出發點和社會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民作為主體和主人的社會,人民群眾是我們立黨立國之本,它既是我們黨的服務對象,又是我們黨的依靠力量。因此,人民的利益是我們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是價值判斷的根本標準。一套理論體系能否最終形成,并在實踐中產生多大的積極影響,關鍵是這一理論是否代表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保理論正確,就必須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為依據。鄧小平曾經說過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著最廣大的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提出理論,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5]在鄧小平理論的創立過程中,處處反映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誠之心。他把人民的利益上升為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一切立足于人民的利益和一切立足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鄧小平的理論和實踐中獲得了根本性的統一。在理論上,鄧小平把人民的利益徹底引入社會主義范疇。如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為了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他突出強調效率,指出“發展才是硬道路”,主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幫后富,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求得公平。可以說,鄧小平理論每一個人觀點都反映了人民的呼聲,代表了人民最現實、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正因為如此,這一理論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和擁護,并轉化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
四、革命領袖理論上的洞察力與全黨集體智慧相結合,并實行學術民主,充分發揮理論界的力量,這是鄧小平理論產生和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我們推進這一理論繼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進行科學理論創造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一個重大的理論體系的產生和形成更為復雜艱巨。不管是借鑒前人的優秀成果,還是從新的實踐中總結出新的理論,一方面離不開卓越歷史人物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實現。鄧小平理論,其實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與全黨智慧以及廣大理論工作者相結合,經過近二十年的艱苦探索,不斷總結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首先,鄧小平對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最大。鄧小平有近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他跨越了兩個時代,既是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又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具有十分豐富的治黨治國經驗。黨的十四大指出:“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善于概括群眾的經驗和創造,敏銳地把握時展的脈膊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表現出了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6]這一段論述完全符合實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以他巨大的政治氣魄、卓越的政治智慧、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最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和原則。如關于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關于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思想的科學體系;關于政治上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關于實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關于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思想;關于物質文明精神和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關于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理論;關于“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關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的理論等等,都是鄧小平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些重要的理論觀點和原則,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稱之這一理論為“鄧小平理論,”實際上就是反映和突出了鄧小平在這一理論創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這是完全正確的。
當然,如同思想不只是他個人的思想,同時也是他的戰友、是黨、是人民的思想一樣,鄧小平理論,同時也是黨,是人民和他的戰友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科學理論的創立,凝結了理論界很多同志的大量心血和勞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后,由于我們黨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我國的思想理論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可以說,二十多年來,是建國以后理論界最活躍的時期。廣大理論工作者在實踐中,開動腦筋,解放思想,暢所欲言。他們站在理論建設的前沿陣地,認真總結我國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成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的教訓,排除了“左”和右兩種錯誤傾向的干擾,提出了很多具有遠見卓識的理論觀點。其中最具有政治意義和理論意義的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爭鳴,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常識,但是由于引起這場討論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從而極大地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因為通過這場討論,使我們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樣才有可能正確評價建國后二十八年的歷史,才有可能正確評價同志的功過是非,才能進一步探索和解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真理標準的討論,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是當代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一大難題,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國理論界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艱苦的研究。其中有些理論工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一開始就和鄧小平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們為我國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謀計獻策而彈精竭慮。我國有些經濟學家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要全面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主張發展市場經濟。[7]這一認識與鄧小平1979年11月會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副總編吉布尼談話,肯定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一思想幾乎是同時出現。后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廣大理論工作者就計劃與市場都是手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性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些成果成了鄧小平理論的組成部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黨的十五大,我們黨根據不同時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和認識水平,對鄧小平理論從不同角度作過多次不同的概括和總結。其中較為全面的有六次,而最重要的是三次。一次是1987年黨的十三大用十二個觀點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所處的歷史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我們前進的軌道,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的輪廓和基本框架。這次大會提出和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和生產力標準三個重要理論觀點,從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次1992年黨的十四大,它在以前幾次概括的基礎了,著重從理論的角度,把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九個方面。這一次概括的基本精神與前幾次是一致的。但是更加清晰、簡練、理論色彩更濃。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體出了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首次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而列入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之中。有了這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更加全面、系統和嚴密了。第三次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這一概念,并把它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從而科學地肯定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這是我們黨經過近二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歷史性決策,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和心愿。作出這樣的概括,反映了我們黨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發生了一個新的飛躍,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以上無論是哪一次概括,從內容到形式的,都是黨的集體和理論界經過深思熟慮才形成的,都是黨內外的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產物。
總的來說,二十多年來,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寶貴的經驗。我們完全可以象對待思想那樣,來對待鄧小平理論,并且用創立這一理論的方法、原則、經驗來推進這一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不斷豐富和發展,使這一理論的內容不斷充實和更新,并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6,193.
[2][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198.
[5].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3卷報告會上的講話[N].湖南日報,1993—11—04(1).
[6]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N]人民出版社,1997.
[7]李子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