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傳播學下思想政治教育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本質是通過教育傳播媒介功能的實現,影響學生思想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文章從教育傳播視角闡述教育傳播媒介的定義及功能,依據傳播學研究中關于態度改變的認知一致性理論和卡爾·霍夫蘭(Hov-landC)的說服研究有益成果,從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對象及其受眾反應四個方面提出一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的觀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提高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教育傳播;態度改變理論;教育傳播媒介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傳播活動,通過教育傳播媒介作用的發揮,使學生這一受眾群體在態度即認知、情感、意向層面發生改變。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埃弗里特·羅杰斯認為,一般來說改變態度的方法就是說服,說服即是借助報紙、雜志、廣播、電影等各種媒介來傳播信息,影響人們的思想,使其態度發生改變,并且促使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它基本上相當于態度改變[1]315。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通常借用各種媒介并且發揮其功能,影響和改變學生思想態度的形成,從學生對信息真假評價性認識,到學生在認知基礎上產生的喜歡、厭惡等情感傾向,進而表現為行為傾向。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面臨的外部挑戰和內部問題使其在學生中的認同力、號召力和輻射力呈現漸微的不利情形,因此,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關于教育傳播媒介
媒介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2]。教育傳播媒介有其特定的傳播范圍,是在校園內部及學校與社會進行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根據教育傳播媒介的構成分類,包括校報、學報、海報等以文字為主的紙質媒介,校園電視、廣播、LED顯示屏等影音媒介,也包括手機微信、QQ群、校園網絡論壇等新型網絡傳播媒介。教育傳播媒介是一種特殊的媒體形式,它是新聞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般媒介的社會功能,即環境監測功能、社會協調功能、文化傳遞功能。根據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3],可將教育傳播媒介的功能具體劃分為信息傳播、價值引導和文化傳承。信息傳播功能表現為學校通過校園傳播媒介向學生提供管理、教學、科研等相關信息,使學生了解并厘清其生活、學習環境及與此相關的各種信息。價值引導功能表現為學校通過教育傳播媒介引導輿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態度,使其改變錯誤消極的態度,形成統一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以此來引導學生的思想行為。文化傳承功能表現為學校通過教育傳播媒介設置互動欄目,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宣傳,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在教育傳播媒介中呈現,并形成多元文化融合與碰撞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精神文化的承襲。
二、態度改變理論
媒介傳播效果的關鍵是傳播者通過媒介把信息傳遞給受眾,并使其態度發生不同程度的反應和變化。受眾態度的改變是衡量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關于態度改變研究影響最大、應用最廣泛的是認知一致性理論和卡爾·霍夫蘭的說服研究。
(一)認知一致性理論
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有尋求統一或和諧的傾向,這是傳播過程中態度形成或改變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不和諧的感受會引起內心緊張,產生一種內在壓力,促使人們想辦法把不一致性減少到最小限度,并建立起認知的一致性。認知失調是個體同時持有兩種不一致、相互矛盾的認知。費斯廷格認為,由于失調產生了心理上的不舒服會促使人試圖減輕這種不適的感受來獲得和諧,并且個體還會積極地避免接觸那些會增加失調的情景及信息。認知失調理論提出受眾對信息的尋求與躲避,通常稱為選擇性接觸和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接觸即個人一般不會選擇或拒絕全部信息,也不會注意那些違背自己所堅持的立場、信仰且會導致心理不悅或失調的消息,而是會注意那些與他們堅持的態度、信仰,或與行為相符的消息即選擇性注意。
(二)卡爾·霍夫蘭的說服研究
美國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卡爾·霍夫蘭,其關于傳播媒介效果的說服研究,主要關注媒介在改變態度中的作用以及態度改變的具體影響因素,主要集中于傳播者、訊息、受眾及其反應[4]110,霍夫蘭考察這四個變量如何影響態度改變,主要是用這樣一種單一部分的方法,將相互作用的效果研究排斥在外,而這種效果是存在于那些組成部分之中,它們一起發揮作用,以影響態度變化[1]323。霍夫蘭的說服研究深化了對態度改變過程的了解,在傳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理論是從微觀層面研究大眾媒介對個人接受信息的影響,關于態度改變的說服研究也被廣泛應用于大眾媒介傳播。
三、態度改變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媒介的傳播實質是對在校學生的說服傳播,并改變其態度。西方傳播學者關于態度改變的理論研究對于如何實現良好的教育傳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在理解態度改變理論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調試。
(一)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方面
霍夫蘭認為信源可信度很重要,主要包括專業性和可信賴性。專業性指傳播者對某一問題應比一般人更精通,了解得更多,在某一件事上具有使人信服的權威性。可信賴性是傳播者被認為愿意提供事實真相的程度[5]。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一方面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可信度。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如果傳播者的專業性和可信賴性得到了較多受眾的信任,那么,他的傳播內容就能影響受眾的態度,從而促使他們采取符合傳播者意愿的具體行動。例如,高校教學名師、知名專家學者和專業課學術骨干教師組成的各學科優秀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應做到傳播意圖公正。根據認知失調理論,如果教育傳播者不能公正地傳播信息,受眾會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進而躲避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應公正客觀地報道事實,不摻雜過多個人主觀立場、信仰和價值觀,這樣的信息才能使人信服。如果歪曲事實,就會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可信度,受眾就會選擇逃避信息。
(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方面
霍夫蘭關于態度改變的說服研究認為訊息內容也是態度改變的重要因素。適量地使用警示訊息,一般可以達到改變態度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過度使用警示訊息也可能導致精神高度緊張,得到相反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應該傳遞貼近學生生活和反映學生利益的真實信息,讓每個在校學生群體從心理和情感上關注和接受信息,進而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喜愛與認同,夯實學生態度轉變的情感基礎,使其充分發揮信息傳播的功能;另一方面傳播的信息應把握適度原則,在呈現警示訊息時,適當地降低緊張程度,傳播效果會更好。
(三)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對象方面
重視學生個性特征。霍夫蘭關于態度改變理論研究指出,媒介傳播的效果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受眾個體的特性[4]113。受眾群體的個性特征如生活方式、學習習慣等都會影響態度的形成和改變。基于微時代背景崛起的“00后”學生群體,他們樂于接受“萌萌噠”的傳播方式,如動漫、微視頻和表情包等方式,在微信、微博等線上線下多個平臺,向朋友圈表達個性特征。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處理等,將話語內容進行加工,以錄像、圖表、短片等學生易接受的形式呈現,多角度地對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內容進行詮釋,使其生動具體,更有利于傳播對象主動接受并理解相關內容[6]。應積極鼓勵對教育傳播媒介接觸較多、政治素養較高的“意見領袖”將其從教育傳播媒介上獲得的“新鮮知識”傳遞給同伴,以影響更多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達到態度改變的目的。
(四)受眾反應方面
培養學生媒介素養。在探討受眾的反應時,霍夫蘭關于態度改變理論研究發現,主動參與的受眾比被動參與的受眾更容易改變態度。提升校園媒介效果,發揮校園媒介功能,不能忽視學生這一受眾群體的媒介素養能力培養,應對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給予高度重視。一方面,應為學生提供采訪、編輯、參與節目制作的機會,并對他們進行一定的培訓,提升他們對媒介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辨別真假信息;另一方面,互聯網在校園內的快速發展,使學生的“觸媒”概率迅速攀升,尤其是校園互聯網和手機的發展,學生已經直接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媒介的信息、接收過程中。因此,應加強學生對媒介傳播信息的甄別能力,使其正確使用教育傳播媒介。
參考文獻:
[1]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M].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李啟,周立方,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144.
[3]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106.
[4]洛厄里,德弗勒.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3版.劉海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李曉靜.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評(上)[J].新聞大學,2006(3):42.
[6]唐家州.新媒體視域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學與管理,2019(24):54.
作者:楊露露 張軍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