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電影海報的設計風格演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34年上映的《桃李劫》,其海報設計風格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由最初的黑白線描形式過渡到了彩色設計風格。《桃李劫》電影海報雖然色調暗淡,但色彩對比鮮明,運用劇中主人公特寫的塊面表現手法,把主人公對黑暗社會疾惡如仇、強烈不解與控訴的情緒以及舊社會對這對有理想的、正直的知識青年摧殘的命運悲劇展現出來。
中國電影海報發展期———以政治題材為主的簡約設計風格
新中國的電影海報,是新中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中國電影藝術和中國政治元素的完美結合。故事片《橋》標志著新中國電影的開始,其海報設計開創了新中國電影海報設計的新紀元。1959年,中國電影史上出現了80多部優秀電影作品。例如:我國在美國上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林則徐》,還有《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影片,影片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青春之歌》就是此時期電影的突出代表之一。它在電影海報創作上,追求簡練的藝術手法,畫面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力,用簡潔的色塊———革命事業的紅色、青春年華的藍色,去召喚年青一代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3]與此同時,出現了中英文片名并列的電影海報設計。如《舞臺姐妹》的TWOSTAGESISTERS、《早春二月》的EARLYSPRING、《白毛女》的THEWHITE-HAIREDGIRL等。這象征著中國電影開始與世界接軌。事實證明,中國先后有20多部電影登上國際電影節的舞臺,海報設計也充滿了對時代、對生活的真情實感,極具時代氣息。海報的設計風格也比較現實化,表現內容多以劇中主人公特寫的視覺展示,人物在畫家的筆下更顯得性格鮮明。另外,電影海報的文字設計,改變了以往的排列順序,實現了從左至右的閱讀理念,手寫字體也被廣泛采用,且表現自由,海報風格流行圖文并茂的設計形式,突出以“圖”解“意”。[4]
中國電影海報的蕭條期———“三突出”的樣板戲設計風格
“”時期是中國電影的蕭條期,作品較少,且形式單一。此時期是“以京劇革命為開端、以革命樣板戲為標志的無產階級文藝革命”。樣板戲(modeldrama)是“”中一個特殊的詞語,它包括現代京劇、現代舞劇和交響音樂等,其創作理論基礎是“三突出”和“主題先行”。“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具體實踐是在文藝創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畫面或舞臺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八個樣板戲(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的產生在中國電影史上形成了“八億人民八個戲”的電影文化現象。樣板戲海報是手繪表現和劇照的結合,突出英雄形象的風格模式。通常將英雄人物表現得高大偉岸,放置在畫面較為醒目的位置上。海報版面下方則配上適當的劇情發展照片,加以簡單的文字說明。例如,《高舉革命批判大旗奮勇前進》的海報設計,紅色成了畫面的主旋律,被賦予了某種象征意義。海報設計者多以此色來宣揚一種愛國主義情懷。在海報構圖上,通常采用是人物從一側向另一側前進的構圖形式,表現英雄人物的高大勇猛,幾乎所有海報的主體位置都是正面的英雄形象。紅色、白色等亮色調常代表革命方,黑色、灰色等暗色調則是反革命的專屬。在電影攝制的燈光運用上,敵人用暗光,英雄人物用亮光;對待敵人要用綠光,對待英雄人物用紅光。與之配套的電影海報也出現了突出電影人物的“光、亮”的設計特點。
中國電影海報爆發期———中國電影海報的表現多樣化風格
1976年“”結束后,中國電影事業逐步走向繁榮。電影的題材改變了以往的政治路線,內容表現開始向個性化轉變,進入中國電影事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海報設計師的創作風格變得靈活多樣。出現了以國畫、裝飾畫和剪紙藝術為表現形式的80年代電影海報民族風。到了90年代,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多元化的社會格局,促使電影形式和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以人為本的社會心理與生存現狀的題材大量涌現,中國電影業通過電影進一步體現出中國本土元素和個性元素,讓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全球人類了解中國電影藝術,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此時,中國電影逐步成為一種商業行為,電影海報的經濟功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80年代的民族性風格
1.中國畫中國寫意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它有“似”與“不似”之間的傳神意境。電影海報通過這種簡練的筆墨亦可表達電影的形神。戲曲電影《十五貫》的宣傳海報,就有這種寫意的意象美感。國畫是中國人熟悉的傳統繪畫形式,用國畫寫意的形式體現電影海報設計元素,具有貼近大眾的優勢。傳統繪畫形式,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質。電影《小街》的海報雖人物形象單一,但畫面沖擊力強,有力的筆觸給人簡潔清爽之感,黑白虛實體現出國畫獨有的魅力。2.裝飾性圖案裝飾圖案是80年代電影海報設計又一風格。裝飾畫的概括、取舍、構成的特點可以更為準確地表達我國傳統影片的特質。例如,電影《相約在鳳尾竹下》的海報設計,用苗族特有的裝束和色彩以及裝飾畫的打散重構形式表達少數民族濃郁的地域情懷。《一葉小舟》的電影海報運用人物的夸張變形,將女性的柔媚特質和男性的陽剛個性形成強烈對比,在表情達意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影片的宣傳力度。[5]3.木刻與剪紙藝術80年代電影海報設計運用較多還有木刻和剪紙藝術形式。比如電影《牧馬人》的海報設計,就是運用木刻的干練、清爽和塊面化藝術效果,表現了“”以來的時代精神以及勞動者質樸、純真的感情與雄渾壯美的草原生活圖景相交融,抒發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剪紙藝術在這一時期也被運用在電影海報中。在電影發展大環境的影響下,80年代電影海報設計強調民族性,這既符合當時設計思潮的要求,也是設計師追求個性海報設計風格的表現。因為有了民族化的設計,此時的中國電影海報才愈發顯得獨特。
(二)90年代后的數字化高科技電腦設計風格
90年代后,電影海報在高科技電腦技術的伴隨下,其審美怡情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各種平面和三維的電腦軟件,使電影海報制作精美度大大提高,專業的設計隊伍使電影海報能更確切地表情達意,升華電影的精髓,盡顯電腦時代科技的魅力。例如,電影《無極》的海報設計,設計師用大量時間精心挑選出近千張劇照,然后通過電腦調色、換底、摳像、3D打光等多種設計手段,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首張主體海報,“光明將軍”騎馬揮劍的形象就是由5張劇照組合而成的,加上背景制造的多重光效,最終的海報多達100多個圖層,單張未合并圖層文件的大小達2000MB。海報畫面以動人心魄的力量刻畫出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和彼此的相互關聯,具有強烈的戲劇沖突。畫面氣勢磅礴,充滿動感,強化了人物的情緒,使之充滿了視覺張力,形象準確地傳達出三個人物之間哀婉凄美而又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經濟發展是社會文化進步的前提,國際交流促使設計師視野的廣闊,并且增強了認識事物的能力。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使電影的主題內涵深刻且震撼人心,讓人產生共鳴和聯想。[6]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以上中國各個時期的電影海報設計風格,我們不難看出,電影海報既是視覺藝術,也是視覺媒介。中國電影海報在高度概括與濃縮電影精華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規律,成為一種獨立的信息傳達藝術語言,極具觀賞性、裝飾性和廣而告之性。作為一種世界通用的“平面圖形語言”,中國電影海報在與世界交流的同時,散發著自己獨有的悠久歷史文化的魅力,給人們帶來極佳的視覺享受和心理愉悅,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平面設計的發展狀況。目前,中國電影海報設計仍在不斷探索中,在傳承的基礎上兼容并蓄、與時俱進,逐漸形成自己新的設計風格。
作者:杜霞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