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納稅服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五)稅務中介服務有待深化
我國稅務中介服務的主要形式為稅務服務,我國稅務始于1998年,在維護納稅人權益、配合征管改革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當前運行情況看,有些地方還不盡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個別地方稅務與當地稅務機關未徹底脫鉤,人員與稅務機構工作人員交叉,服務內容上存在“越位”現象,服務方式上有行政命令的痕跡。二是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素質亟待提高,服務內容的層次較低,服務質量較差。
(六)納稅服務法律體系不完善
雖然目前新的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對稅務機關應當為納稅人提供哪些服務做了原則性指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納稅服務的立法層次仍然較低,至今還沒有一部完整反映納稅服務的法律法規。對納稅服務本質、范圍等內容缺乏法律層面的界定,缺乏納稅服務統一標準,考核評價機制、監督制約機制、過錯追究機制,導致了納稅服務體系的建設缺乏法律支持,納稅服務規范征收行為的作用難以發揮,納稅人權利的保障難以落到實處,這是影響納稅服務質量的根本原因。
三、建設納稅服務體系的理論分析
(一)納稅服務的必要性———公共財政理論
當代西方公共財政理論認為,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場存在缺陷,也就是“市場失靈”。社會經濟的運行應當以市場調節為主,只是在市場難以調節或者調節不好的領域,才需要政府進行適應性調節,對市場進行干預。公共財政產生的前提則是市場經濟。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的出版標志著公共財政理論的誕生,亞當。斯密崇尚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極力要求縮小國家活動的范圍,提出“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節支,最好的賦稅制度是稅額最小”等觀點。此后,約翰。穆勒、威克塞爾、林達爾等都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理論,公共產品理論的創立和福利經濟學的興起使得公共財政理論越來越豐富,職能范圍也有所拓寬。上世紀30年代初,西方資本主義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從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理論的破產,從羅斯福“新政”和隨后應運而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開始,政府必須干預經濟逐步獲得了人們的共識,各國政府和財政開始對經濟進行大規模干預,以便彌補市場缺陷,充分利用市場的功能作用,促進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財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經濟的穩定運行。
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干預經濟在實踐中開始暴露出自身的缺陷,70年代的“滯脹”使得人們重新認識“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的關系,理性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對國家干預提出了責難和質疑,開始主張減少國家干預,恢復自由經濟。進入90年代以來,又開始重新重視國家干預政策。但是,從大的趨勢來看,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政府干預經濟的職能呈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財政的職能也相應地不斷增強。正是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公共財政作為一種財政模式,政府向個人提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務,個人向政府繳納稅款,反映了政府與公民之間在稅收與公共物品的等價交換。稅收既是政府提供服務的報酬,也是個人購買政府服務的成本,即稅務機關提供納稅服務是無償的,這是對稅務機關工作性質的定位。稅務機關職能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整個公共服務體系中的特殊作用,除為公共產品供給提供費用外,“直接以納稅人為調控對象,引導個體納稅人的經濟行為向有利于提升整體納稅人公共利益水平的方向轉移。”建設服務型稅務機關的核心,是將稅務機關由行政執法機關調整為執法與公共服務并存的機關,其實質是把服務的理念融入稅收工作之中,進而調整稅收工作思路,達到稅收與經濟、稅務與社會、征稅與納稅的良性互動。因此,為納稅人提供規范、全面、便捷、經濟的各項服務措施是其作為政府行政機關的基本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決定了廣大納稅人的主人翁地位,賦予廣大納稅人權利,維護其根本利益,提供各種納稅服務是“公共財政”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提供納稅服務———新公共管理理論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理論基礎。新公共管理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如從“理性人”的假定中獲得績效管理的依據;從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中獲得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效率、質量和有效性的依據;從成本—效益分析中獲得對政府績效目標進行界定、測量和評估的依據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論認為,私營部門許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為公共部門所借用。如私營部門的組織形式能靈活地適應環境,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僵化的科層制;對產出和結果的高度重視,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雇傭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一經錄用,永久任職,等等。總而言之,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
(三)建立和諧社會———稅收遵從理論
稅收遵從成本的測量源于1934年,美國學者海格(Haig)首先對稅收的遵從成本進行測量,他對美國聯邦和州稅收的稅收遵從成本進行了研究,但是沒有明確地對遵從成本進行定義。之后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測量,直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巴斯大學的錫德里克。桑福德(CedricSandford)教授,在稅收遵從成本領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將許多國家政府的目光都吸引到了這一長期被漠視的領域。西方納稅人遵從理論認為,納稅人會對遵從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貨幣成本、心理成本等)和不遵從成本(罰款)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是遵從稅法還是逃稅的決定。時間成本是指納稅人搜集、保存必要的資料和收據、填寫納稅申報表所耗費的時間價值;貨幣成本是指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向稅務顧問進行咨詢所支付的咨詢費用或者交由稅務等中介機構辦理納稅事宜所支付的中介費用及拜訪稅務機關所花費的交通費用等;心理成本是指納稅人認為自己納稅并沒有得到相應報酬而產生不滿情緒或擔心誤解稅收規定可能會遭受處罰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我國稅收遵從成本存在的問題有:
1.我國稅收遵從成本的時間成本較高。首先,納稅人申報納稅,填納稅申報表所需時間較長,如增值稅需要填9張表;其次,由于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尤其是對稅法宣傳力度不夠,使我國納稅人了解有關稅法規定、收集和保存相關資料的渠道比較少,所花費時間較長;再次,由于受到技術水平等相關因素的限制,我國現在的納稅申報還做不到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電子化申報,還需要納稅人去稅務機關和銀行繳納稅款,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
2.我國稅收遵從成本的貨幣成本高。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稅收法律法規也將不斷完善,加之企業不斷向規模化發展,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向稅務顧問進行咨詢或交由稅務等中介機構辦理納稅事宜的現象將不斷增多,這必將導致貨幣成本不斷提高。
3.我國稅收遵從成本的心理成本高。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稅收法律法規將變得更加紛繁復雜,納稅人了解稅法更加困難,加之一些地區和稅務部門的不正之風依然嚴重,納稅人產生的焦慮及不滿情緒就愈發嚴重,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稅收遵從理論認為,稅務行政過程既是稅務機關依法行政的過程,也是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過程。稅務管理活動的實施必然產生兩方面的費用:征稅費用和奉行納稅費用(稅收遵從成本)。納稅服務的水平直接關系著納稅人奉行納稅費用的高低以及納稅費用分配的公平,并直接影響征稅效率。如稅收信息服務有助于減少納稅人的信息搜尋成本;實行限時服務、延時服務則可以節約納稅人的時間成本。稅務機關通過提高納稅服務水平,可以極大地減少納稅人的稅收遵從成本,提高稅收遵從率,降低征稅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從而建立一種和諧的稅收體系。
四、小結
國家征稅與納稅人繳稅形式上表現為利益分配關系,但經過法律明確雙方的確立和義務之后,這種關系便上升為一種特定的稅收法律關系。和其他的法律關系一樣,稅收法律關系同樣是由權利主體、客體和法律關系內容三方面組成的。稅收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題即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其中,一方面是代表政府行使職責的稅務機關,另一方面即納稅人。在稅收法律關系中,這二者之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僅如此,這兩個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應該說,納稅人主體是基礎、前提,是征稅人主體存在的根據,因為如果沒有納稅人,征稅人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征稅人應當為納稅人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正處于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稅務部門在稅務征收過程中,必須要由“管制型”稅收向“服務型”稅收轉變。
注釋:
①萬素林。關于納稅服務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中華財稅,2003(10)。
②謝少華。從新公共管理的興起看西方稅務管理理念的轉變[J].涉外稅務,2003(4)。
③麻勇愛。納稅人遵從理論及其借鑒意義[J].涉外稅務,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