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啟蒙課程的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通過學習科學這門課程,可以為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創造條件,并且豐富他們的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我國2010年開始的新課程改革,將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小學“自然”課程更名為“科學”課程,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新課程標準在理念上明確提出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全面構建現代小學科學課程體系;在內容設計上,強調科學課程與兒童生活經驗的相關性,注重以綜合主題的形式規劃課程;在教學導向上,突出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關注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感受力[1]。可見我國對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為了了解廣東省西部地區(簡稱粵西)現階段的小學科學教育實施情況,主要針對粵西小學進行調查,并包括部分粵東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調查方法主要采用訪談與問卷的形式進行。所使用的問卷為自行設計,并參考了201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問卷和2009年廣東省全民素質調查問卷,內容包含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科學教學設備和配置等。分學生卷、家長卷、教師卷,主要題型是選擇題、判斷題,發放問卷分別為1200份、300份、150份,學生有效問卷總共回收1150份,家長總共回收290份,教師總共回收131份。
1結果與分析
1.1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科學課興趣濃厚,但卻面臨學校不開設科學課程、無設備、教師不重視等許多問題從表1可以直觀地看到,粵西地區沒有上過科學課程的學生比例高達35.7%,這說明了小學科學教育在廣東地區還未全面普及?!缎W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但調查中卻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科學課程的教育,這明顯違背了課標的初衷,科學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這一原則也就是公平與優異的原則,每個學生都應該有機會接受科學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的科學素養。表2結果表明,有41%的學生很想上科學實驗課,可只有11%的學生有上過實驗課,47%的學生偶爾有上,高達42%的學生沒有上過實驗課,這比重與希望上實驗課的學生的比重剛好相反;并且老師并不重視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利用該課程的課時上其他的課的老師占的比重高達88%,而有93%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能讓他們學到實用的知識,可以看出老師的重視程度與學生的渴望的程度剛好成反比,這無疑是嚴重阻礙了科學教育的普及腳步。此外,教師也應該認識到,科學教育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必須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它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所授知識的不足;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闊眼界和思路,培養動手實踐與創造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各科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另外,學生對于學校相應的教學設施滿意情況顯示,粵西地區學校有相應的教學設施的有48.3%,但只有17.2%的學生感到滿意,而高達51.7%的學生的學校沒有相應的教學設施;而在珠三角地區,只有25.8%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這些教學設施。由此可見,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條件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廣州、珠海這樣的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學校資源、設備就很充足。計算機的數量、圖書館藏書、實驗室的設備都較為齊全。而在粵西地區,資源還很欠缺,許多學校圖書館小,藏書不多,計算機甚至聯不上網的也有,學生要開展科學探究學習搜集資料和實驗都很困難。因此,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學生的滿意度越高;而越不發達的地區,滿意度則越低。
1.2家長調查問卷顯示,家長整體科學素質水平不高,主動傳授科學知識于孩子的意識薄弱傳統的學習觀念僅停留在學生階段,局限在校門里,然而信息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教育觀念,教育手段的改革,這使得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應從學校生活到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素質[2]。因此家長的科學素養及科學培養態度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調查問卷中,對家長進行有關科學知識的調查結果如下:表3表明,珠三角地區的家長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比其他兩個地區家長的要高。而家長對現代科學上的一些新名詞的了解情況不是很樂觀,例如對“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珠三角地區的家長理解正確的占61.36%,粵東地區的家長理解正確的占53.91%,粵西地區的家長理解正確的只有36.59%。這些數據表明粵西地區的家長科學素養水平最差,因此導致學生在家庭的科學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指導和拓展。那么家長對孩子的科學培養態度又是如何呢?通過調查可知,只有33%的家長清楚了解孩子是否有上科學課,50%的家長不清楚也沒留意,甚至有27%的家長完全不了解科學課的情況??梢?,家長對孩子科學課的關注與重視還是不夠的。但是83%的家長認為開設科學課是有必要的。因為80%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表示對外界環境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他們在引導孩子、激發孩子的興趣、傳授課外知識這幾方面做得還不夠,如表4所示,家長刻意培養孩子科學素質的態度并不明顯,在與家長的訪談中,大部分家長認為科學的教育應該由學校來完成,可見其重視的程度仍有待提高。
1.3教師問卷顯示,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學校對科教改革力度與成效一般經調查發現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濃厚,好奇心強,但家長的科學知識掌握不夠,無法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所以他們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更多是來自老師的傳授。表5顯示,教師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占79.4%,這個比例并不低,但是專職科學教師則只有49.9%,說明一部分教師是其他科任教師兼任,這樣會嚴重影響到小學的科學教育的質量。另外,我們與專職教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他們在高校的科學教育專業學習時,師范院校的科學課教師們也多采用知識傳授的方式進行灌輸,沒有將“科學探究”的理念滲入學生的內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科學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先天不合理,素質發展不全面、不協調,以理性思維為核心的智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這成為小學師資科學素養差的一個主要原因。表6結果表明,大多數教師認同科學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比較重要,但問卷其他數據表明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教學,教師采取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較多而且對于戶外教學不怎么重視。在科教改革方面,大部分教師覺得學校對于科教改革力度和成效是一般。由此可見,學校對于小學科學教育不夠重視,而且教師主動傳播科學的意愿不強烈,這同樣影響了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2結論與建議
2.1通過分析總體的數據,粵西小學科學教育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社會經濟水平差異明顯除了廣州、珠海等大城市,粵西大部分地區的經濟水平仍處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設施落后,很多學校資源無法滿足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需求。
2.1.2學生學習興趣濃,但教師自身科學素質低,且學校重視升學率而忽略學生的全面發展盡管現在國家已經實現九年義務教育,且實行地區就近讀書的原則,但是之前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導致現有很多中學還是為了獲得好的生源而看重小學的升學考試。因此小學學校和教師重視學生的語、數、英教學而忽視科學的教育。另外,教師自身科學素養低,對科學課的教學目標和考點認識不明確,教學方法單一,導致科學教學質量不高。有些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對探究性學習認知不深,不知如何開展和指導學生,加之又沒有充足的硬件設施和圖書資源,活動組織起來效果較差。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專職的科學教師,而讓其他科任老師兼職,更談不上針對學生個體發展而進行差異化教學。
2.1.3家長科學素養不高,對孩子的科學培養的態度不夠積極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民眾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在正規教育之外,我國公民獲得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和報紙;公民利用科普場館和科普設施的比例較低,主要是由于科普設施的缺乏。而家長不重視孩子的科學素質培養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家長觀念落后,一味追求高分,沒有認識到科學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實,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才有可能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個人的各種決策,去參加討論關乎全社會的各種科學問題。有很扎實的科學基礎可以強化人們日常所用的許多能力,諸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運用技術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價值等等。而社會的經濟生產率與勞動人民的科學本領和技術能力是密不可分的[3]。
2.2鑒于目前粵西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2.2.1教育管理部門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小學科學教育學校應深刻了解科學教育的宗旨、目標等;開設科學課程和實驗課;在學校的校園中建設與科技相關的硬件設施;組織科技興趣小組;開發學校內外的學習資源;舉辦群眾性科技活動,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學校還應多加重視科教改革,完善科學教師選人制度,要注意選擇專業對口的科學教師專職教授科學課程。各地區的教育局還可以多加重視教師素質培養,不僅僅是提高科學素養,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師責任感,要讓科學教師主動成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小學生認識科學的領路人。另外,上級教育管理部門、政府部門也應重視小學科學教育,不僅在精神上支持科學教育,更應該在經濟、物質方面給予學校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加強科學文化的宣傳力度,落實科學文化的實施,提高公眾的科學水平,這有利于當地教育水平的發展與改善。
2.2.2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水平和更新科學教育理念科學素質是關于科學的一種能力和程度,通過一定的學習和實踐就會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要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從多種渠道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如專題研究、自學提高、參觀學習、積極參與科研和培訓活動等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同時,學校和老師個人應充分認識所教學生的智力差異和興趣偏差,因材施教。課堂教學也需要打破傳統的模式,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要以學生為本,根據研究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引導學生運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探究,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4]。另外教師也要有開發利用資源的意識,農村教學設備條件雖然比不上城市,但卻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教學的生物資源豐富,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自然科學,還能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動手能力。
2.2.3家長應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端正對學生的科學培養態度家長應該承認文化水平越高對教育孩子越有利,家長也要利用各種機會提高自身素質。父母的學習態度和知識的提高,有利于輔導孩子,也有助于在子女心中樹立威信[5]。當孩子對課本以外的事物產生興趣時,父母不要粗暴武斷地干涉制止,而應積極引導,可以提些問題讓他們思考,答不上來時要啟發他們看有關書報,同時告訴他們,只有學好基礎,將來才有可能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家長還可以孩子一起做些科技小實驗、小制作或者去大自然探索,這既是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的好時機,也能活躍家庭氣氛增進親子關系,更能增加孩子對科學的熱愛,從小就培養其科學素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