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科學管理效率有效性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管理從無到有,不斷的完善升級。科技的發展使人們進入了數據化時代,如何有效的整合資源成為了企業成與敗的關鍵點之一。而管理主要應用于人之間,員人的效率與企業效率成正比。文章從科學化與人性化相結合的管理角度出發,淺談了對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與企業效率有效性的幾點認識。
關鍵詞:科學管理 效率 人性化管理 完善管理 理性效率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高速發展,在現代企業中的科學管理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學大師赫伯特•西蒙在他的《管理行為》一書中提到:“管理行為是團隊行為。”企業隨著自身的發展,團隊不斷擴大,人員增加,層級也變多了。因此,如何科學的管理決策使企業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成為了企業的重要問題。
一、管理學發展史與效率進化史
管理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對于管理并沒有系統的研究,企業的經營基本是根據傳統的經驗。1911年,科學管理學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的著作《科學管理原理》問世。泰勒的計件工資制直接用利益刺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個體效率,為企業提高了利潤。1916年,科學管理專家亨利•法約爾出版《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一書。著作中法約爾明確的劃分出管理的五大職能,提出了14條管理原則,建立了現代管理學的理論體系。相比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法約爾的理論更重于提高組織整體效率。1933年,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喬治•梅奧發表著作《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應用了心理學的理論進行研究,認為員工是“社會人”,把“以人為本”作為人際關系理論的核心思想,通過在經濟、物質、社會及心理多方面提高員工滿足度來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在梅奧之后,又出現了各種激勵理論。
二、科學化管理與真假效率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而相關的替代產品也同樣變多,市場的供給需求變的更加復雜。企業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緊跟行業的步伐,國家的步伐,以至世界的步伐。快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需求層次,人們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在做生產決策時要考慮到供求的各種因素,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的發展了。對于有些產品,市場的替代品多、更新快、科技含量高,大批量生產會增加產品積壓的風險。現在很多企業都采用精益化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注重產品質量,把庫存視為“浪費”。精益化生產方式相較于大批量生產方式,主張以人為本,通過管理,加強計劃控制、標準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如果企業不能對應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必然會對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科學的管理、正確的決策對企業效率的高低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科學管理使得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各方面成本減少。如日本的豐田汽車,采用精益化生產方式,強調細節管理,注重有效執行,無論從人力還是物力上都節約了生產成本,真正的達到了有效價值貢獻多、完成任務高效率、實現目標有質量、工作過程精益化的生產狀態。這就是科學管理產生了真效率。而企業如果沒有選擇正確合適的生產方式,人力和物力的充足利用也會成為企業的成本負擔。即使產量高,但如果市場的容量不足,那么產品的有效價值仍是那些,產品剩余也是成本的浪費。沒有科學合理的管理產生的效率也成了浪費成本的“假效率”。
三、人性化管理與理性效率
企業的管理要科學化,也要人性化,員工是直接為企業服務的。生產企業的生產第一線是體現效率最明顯的地方,這一類工作通常簡單易操作,但也因此十分枯燥。生產線是管理的最底層,是企業成本控制的有效階段。由于工作的單一性,長時間的反復做同一件單調的事,人會變的非常煩躁,心理會產生巨大的壓力,效率也會降低。如近年發生的“富士康跳樓”事件,正是由于生產中不人性的管理方法,一味的追求效率,員工每天在高壓的環境下只是做著相同的工作,企業完全把員工看做了機器,員工對未來沒有了希望,因此導致了不斷的自殺事件。反之,有很多企業對于員工的重視程度要高出很多,例如谷歌,它的辦公環境非常休閑,滿足了員工的精神需求,也為員工帶來工作靈感。管理的人性化重在滿足人的心理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分析中,人們各層次的需求都是由心而生的,在管理中必須要注意員工心理,并且通過了解心理來引導員工為企業服務,創造利潤。很多大企業都認為員工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管理者實質就是為員工而服務的,也就是所謂的“仆人式領導”。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的內心管理,員工會越來越積極地工作,員工的專業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有些勤于思考的員工還會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管理和生產流程。企業從此就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
四、完善管理與提高效率
管理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人們在社會的發展中,一直在不斷的完善它。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企業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低的成本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企業管理中激勵要與競爭共存。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也因此對員工的能力要求也變高了。軍事學家漢密爾頓研究,管理幅度是有限的,每一個上級領導人所直接領導的下級人員不應超過4-6人。而管理層次越多也會影響到管理的效率,影響到下級員人的執行。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和安排有效的資源,提高工作效率,使企業在效率中獲得最大利潤。在一定的條件下,企業可以培養多能員工,實行工作崗位輪換制,既激發了員工的上進心,也實現了員工內心的價值感,在不同的情況下,還可以靈活變更現場作業人員,同時企業也有效的控制了人力成本。當然,激勵不僅僅只有能力的認可,從物質上也要適當滿足。企業管理中壓力要與溝通相結合。積極的心態是高效率的黃金法則,如何讓員工保持積極的心態也是管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面對工作中的壓力,員工的心態會嚴重影響到其工作效率。因此,對于給員工帶來壓力的問題一定要及時的通過溝通來解決。通過管理溝通,企業應盡可能的謀求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的一致,激發員工在企業中的責任感,從而達到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五、結語
管理中,激勵、競爭、溝通、人才、環境等都在企業生存與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業就好比一個花園,管理者就如花匠,員工正是花園中的花花草草,如何讓花園更美,需要花匠認真的修理,但更需要花花草草的欣欣向榮。企業的科學管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運用以使得企業的效率更加有效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努力去思考研究。
參考文獻:
[1]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為(珍藏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亨利•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喬治•梅奧.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5]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劉華玉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