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民收入增長格局變動趨勢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收入增長格局變動趨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民收入增長格局變動趨勢

改革開放25年來,農民收入增長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镜内厔菔寝r業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非農收入比重大幅度提升,后者成為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然而,2004年的情況有些特別:一方面,農業增產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使農業收入大幅度反彈,重新成為當年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外出務工勞動力增速趨緩,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速出現下降趨勢。這一變動能否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結構的非農化趨勢?如何根據農民收入增長格局的變動,調整和完善農民增收政策?這些問題值得研究。

一、農民收入增長結構已發生根本變化

我國農民收入的官方統計一直由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負責。在調查中由于采用科學的抽樣調查方法并建立了垂直管理的調查組織體系,因此,比較好地避免了地方行政干擾,降低了調查誤差,農民的收入數據比較真實可信。根據統計調查制度,農民收入在形態上可分為實物收入和現金收入;在來源上可分為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或按產業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收入;其中,農業收入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收入;非農業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第二、第三產業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又包括在鄉村政府或學校等非企業組織就業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主要是本鄉范圍以內)企業得到的收入、外出(本鄉地域以外)打工的收入及其他工資性收入。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但是,改革開放25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物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現金收入比重顯著提高

1985年,農民實物收入和現金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6.9和63.1%;1997年,這兩項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8%和67.2%;2003年分別為15.6%和84.4%。從1985年到1997年,現金收入的比重提高較慢,12年只提高了4個百分點;而1997年以后,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現金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二)農業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非農業收入比重顯著提高

1985年,農民的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6.4%和33.6%;從1985年到1990年,這一格局基本上沒有變化;1990年以后,農業收入的比重又開始緩慢下降,1997年,農業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60%以下,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的比重變化為58.4%和41.6%;1997年以后,隨著糧食減產、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以及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加,農業收入的比重快速下降,2000年,農業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農業收入與非農業收入的格局進一步演變為45.6%和54.4%。近7年來,農業收入的比重下跌了1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近2個百分點。

(三)種植業收入比重下降,林牧漁業收入比重提高

1985年,農民種植業收入、牧業收入和林漁業收入占農業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6.6%、19.7%和3.7%;1990年,這一格局變化為75.3%、21.3%和3.4%,5年間變化不大;1990年以后,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接連兩次提價,糧食連年豐收,農民從種植業得到的收入保持了較高的水平,1997年,種植業收入占農業收入的比重達到80.0%,牧業和林漁業收入占農業收入的比重分別下降到16.7%和3.3%;1997年以后,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畜牧業發展較快,林業和漁業也成為農民爭相發展的產業,因此,2003年,三者的比重變化為74.1%、20.5和5.4%。

(四)糧食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經濟作物收入比重顯著提高

1985年,農民種植糧食的收入和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占種植業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5.5%和24.5%:1990年,這一格局變化為67.0%和33.0%;1997年為73.4%和26.6%;2003年為56.9%和43.1%。雖然1990年和1997年兩個時間段由于糧食產量及價格波動,糧食收入和經濟作物收入的比重有所反復,但糧食收入的比重下降、經濟作物收入的比重上升的基本趨勢沒有變化,特別是1997年以后,這一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農民來自糧食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60%以下。2004年年景特殊,糧食增產,價格也大幅度反彈,糧食收入占種植業純收入的比重又回升到60%以上,但這不可能改變其比重下降的基本趨勢,2005年,農民糧食收入占種植業純收入的比重很可能再次回到60%以下。

(五)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所占份額下降,外出務工收入比重提高

2000年,農民來自非企業組織的收入、在本地企業得到的收入、外出打工的收入和其他工資性收入占整個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9.9%、29.8%、34.2%和16.1%;2003年,這一格局變化為16.2%、27.5%、37.7%和18.6%。近3年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農村居民從本地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的比重下降,而外出打工收入的比重顯著增加。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農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0.6%、12.2%和16.1%,增長速度逐年加快。

可見,改革開放25年來,特別是1997年以來,雖然農業和農村市場經濟形勢并不是很好,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十分明顯,農民收入結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

二、工資性收入增長是推動近年來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但增速已呈下降的趨勢

(一)1997~2003年6年間,由于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收入一直不好,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成為推動農民純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的住戶調查,1997~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共增加了532元,其中,有404元是由工資性收入增長貢獻的,占76%;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長貢獻了60元,占11%;家庭經營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增長總共才貢獻了68元,占12%。分年度看,1998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量占純收入增量的82%,1999年和2000年提高到117%和167%(這兩年農業收入呈負增長),2001~2003年,工資性收入增量占純收入增量的比重雖有下降,但仍在50%以上,分別為62%、63%和53%??梢?,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推動了這期間農民收入的增長。

(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由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推動的

1997年以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在工資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比重達到36.5%;2002年達47.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61.4%,比上年提高13.9個百分點。2004年,外出務工收入比上年增加52元,增長14.9%,對工資性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70%。

(三)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數量增加

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對全國31個?。▍^、市)6.8萬個農村住戶和7100個行政村的抽樣調查,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為11390萬人,比上年增加920萬人,增長幅度為8.8%。外出務工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3.2%,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常住戶(居住在鄉鎮行政管轄區域內的住戶)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為8960萬人,比上年增加840萬人,增長10.2%;舉家在外務工(整戶離開居住地到居住地所屬鄉鎮行政管轄區域以外務工)的勞動力為2430萬人,比上年增加80萬人,增長3.4%。

近年來,農民外出務工的形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由“離土不離鄉”向“離土又離鄉”轉變。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到大中城市務工的勞動力的比重提高。2003年,有60.7%的外出務工勞動力到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務工,約6910萬人,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二是舉家外出的勞動力增多。三是跨省流動的勞動力增多。2003年,跨省流動的勞動力為5620萬人,比上年增加250萬人。四是長期在外務工的勞動力增多。2003年,外出務工時間在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為6950萬人,比上年增加340萬人。

(四)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農民工資性收入和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呈現出增勢趨緩的態勢

1997~2003年,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雖然是推動當年農民純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但其增長速度卻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1998年,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為11.5%,2001年下降到9.91%,2003年進一步下降到9.3%,下降了1.2個百分點。2004年,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繼續下降到8.6%,一年下降了0.7個百分點。

2004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雖然在繼續增加,但其增長趨勢也呈現出減緩的勢頭。2004年,農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比重為19.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據此推算,2004年,新增外出務工勞動力不到500萬人,明顯少于上年增加840萬人的數量。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民工荒”,部分地區年輕勞動力供不應求,也許不是偶然的。

因此,對農民工資性收入和外出務工人數這兩個增勢趨緩的苗頭應該給予高度關注。這種趨勢如果得不到扭轉,不僅會影響非農收入增長和農民純收入增長,而且對農民收入增長格局的變動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三、新形勢下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基本思路

1997年以后,農民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多元增長的格局已經形成。雖然2004年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受政策、市場和氣候多種有利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大幅度回升,但是,支持當年農業收入增長的有利條件難以持續,2005年,農民收入增長形勢不容樂觀,農業收入的比重下降和非農收入的比重上升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因此,農民增收政策一定要順應農民收入增長新格局,在保持農業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強化非農收入增長。

(一)統籌城鄉發展,改善制度環境,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和轉移,拓展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

1997年以后,農民收入增長主要依靠非農收入增長來推動,其中,農民外出打工或從業得到的收入的增長是主要的推動力量。這是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農民收入增長格局的新變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因此,要正視這種變化,積極主動地出臺一些大的政策,加快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轉移,向城市拓展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從長期看,農民收入增長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和轉移的快慢。因此,一定要想辦法抑制當前出現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增速減緩的趨勢,避免農民工大量回流;要想辦法提高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的穩定性,創造條件使農民工能穩定留居城市,并最終完成人口遷移過程。中國農村勞動力和流動轉移走了一條與國際上一般遷移過程不一樣的道路,即有流動、無轉移或轉移很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國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和長期形成的制度壁壘。因此,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就必須從城鄉統籌的高度加快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減少各種收費,破除阻礙勞動力流動和轉移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和環境,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家庭經營等非農產業,擴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規模,增加本地非農收入

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速度放慢,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鄉鎮企業就業不景氣和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增長不快。1995年,鄉鎮企業人均工資增長率為36.3%,此后逐年下降,1999年下降到4.1%。近年來,鄉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1997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比上年減少了458萬人,1998年又比上年減少513萬人;1999年,鄉鎮企業人員從止住了下降的勢頭,較上年增加了167萬人,2000年增加約200萬人,但是,就業規模也僅相當于1995年的水平。近年來,農民家庭多種經營也受市場疲軟、消費需求不振等因素的影響,增速出現了滑坡。這些都制約了農民非農收入快速增長,進而也制約了農民純收入快速增長。為此,國家應加大對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村非農貸款,在減免農業稅的同時,實行對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為非農產業發展創造條件。

(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用10年時間造就一代新型農民

許多有關農民收入增長的實證研究也證明,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其收入水平成正比,農民的文化素質越高,越容易發現致富的機會,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農民打工的情況也是這樣,一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相對容易找到就業機會,并得到相對高的報酬。因此,國家值得傾10年之功,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培育和造就一代新型農民。這是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治本之策。然而,現實的情況并不樂觀。目前,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教育狀況堪憂。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僅相當于初中二年級的水平;全國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8%;外出務工勞動力中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15%。從“普九”情況看,全國農村7~15歲兒童入學率僅為94.4%,有近一半的省該入學率在90%~95%之間,其中,云南、西藏、青海在90%以下。一些地方中小學輟學率偏高,有的地方甚至高達10%以上。這意味著每年仍有上百萬計的新文盲在出現,新一代的貧困人口在生產。為此,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減免農村適齡兒童學費,在農村強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在近期,應調整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向,將扶貧資金重點用于減免中西部地區農村學齡兒童的學雜費支出,保障所有兒童都能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爭取享受高中教育。目前,中西部地區農村有1億學齡兒童,扣除40%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有6000萬左右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需要助學,按小學生平均學費支出每人每年200元、中學生400元標準計算,這部分學生每年的學費支出總額是180億元,而每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村扶貧的撥款是250億元左右。從扶貧效果看,這樣做政策執行成本最低,最容易讓窮人直接受益。另外,要堅持實施農民培訓工程,特別要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要極力維持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的價格穩中有升,至少不能大跌,爭取農業收入不再是減收因素

在強調抑止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速下滑,促進非農收入增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農業收入的穩定增長。農民仍有近一半的收入來自農業,農業收入的穩定增長是農民增收的基礎。1999年和2000年農業收入出現負增長,雖然當年非農收入增速較高,但純收入增長并不快,可以說,農業收入拖了純收入增長的后腿;2004年的情況相反,雖然非農收入的增長速度不如前幾年,但農業收入增長快,加快了農民純收入的增長。因此,保持農業收入穩定增長同樣重要。從增長彈性看,糧食價格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效應十分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的產量調查資料測算,糧食價格每上漲1分錢,農民人均增收近10元。因此,要極力防止糧食價格下跌。2004年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恢復農民種糧信心、增加收入和推動農村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不要因為擔心糧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而貿然采取平抑糧價的措施,把剛剛恢復的糧價打壓下去。但是,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價格不可能只漲不跌,為了避免農業收入下降,最直接的辦法是對農業進行補帖。在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工業反哺農業是基本趨勢。2004年農業收入大幅度增長說明,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補帖、兩減免”政策是成功的。今后,應以此為契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建立中國特色的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骑首页 | 欧美精三区欧美精三区 | 久久久久久国产 | 日本黄色电影网址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美男 | 精品粉嫩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91在线 |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二区国产 |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 | 日韩免费久久 | 亚洲精品电影 |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 |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久久久久 | 黄色一级特级片 | a级毛片久久 |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wwwww|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免费黄色a级毛片 | 粉嫩av亚洲一区二区图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新郎 | 久久中国国产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三区 | 99精品热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91免费看片网站 |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一区二区久久 | av免费片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 自拍偷拍亚洲精品 |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 | 亚洲视频久久 |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