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生觀視域下三農問題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妥善、科學、有效的解決好“三農問題”,積極改善民生環境,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本文嘗試從民生觀的視角出發,探討“三農問題”的優化解決方案。
【關鍵詞】民生觀;“三農問題”
民生關系不僅關系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更關乎廣大基層居民的切身福祉。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解決,圍繞“三農”具體問題表現,積極出臺一系列政策,不僅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素養,也有效的改善了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本文嘗試從民生觀視角出發,進一步探討今后科學解決“三農問題”的具體優化思路。
1民生觀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的探討、豐富民生的內涵以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途徑和政策。指出:民生無小事,它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應該是我黨的主要奮斗目標。民生觀不僅體現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積極探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重要經驗,更是建設特色社會主義,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獲得更廣大人民群眾擁戴的重要經驗和法寶。指出,樹立科學的民生觀,將改善民生作為執政的重要方向,充分的體現出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一直以來,圍繞“三農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由于主客觀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環境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不僅影響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2.1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農村建設和發展的過程當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理應發揮出榜樣示范、引領帶頭作用,但是,在具體的農村發展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無論是在組織框架方面,還是在責任使命的踐行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甚至部分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結構散亂,不僅沒有發揮出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對當地的農業、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所以,在今后的“三農問題”解決過程當中,應該繼續堅持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地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組織框架等方面進行完善。
2.2農村居住環境有待改善
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打造“美麗鄉村”為契機,積極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涌現出一大批特色鄉村、美麗小鎮。我們在看到農村居住環境改善所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在農村居住環境改善方面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特別是,農村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例如,如廁方式等都在一定層面上不利于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如何在亮化、美化、凈化、綠化的基礎上,不斷的鞏固農村居住環境改善成果,切實發揮出廣大農民在農村居住環境改善中的積極性,應該是今后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主要方向。
2.3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雖然我國不斷的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的強化農耕等基礎設施補貼,但是,由于受到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由于洪澇災害所造成的農業減產,農民減收已經成為降低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特別是今年夏季以來,山東、河南、安徽、河北等地多次遭受臺風影響,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在此背景下,農業增收、可持續發展面臨來的挑戰與困難重重。所以,如何進一步的結合農業發展需求,提高農業發展抗風險能力,也是今后在民生觀視野下“三農問題”解決的一個主要方向。
2.4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有待進一步的發展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更好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進行有效的對接。從目前來看,由于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象比較突出。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也存在著發展較為滯后的現象,共建美麗鄉村,不僅需要物質方面的美麗,更需要從廣大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進行切實的完善。所以,在今后的民生觀視野下“三農問題”的解決中,還應該將農村居民精神文化建設納入重要的內容。
3民生觀視域下“三農問題”解決存在不足的原因
在上文中,主要基于民生觀,探討了“三農問題”在解決過程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導致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從主觀角度來看,廣大農民并沒有積極參與“三農問題”的解決。換句話說,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對農村、農業發展所具有的主人翁意識。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質、教育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部分地區,特別是在部分落后地區,農民作為農業的主體,其所具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一些農民對于脫貧以及諸多農業工作的開展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這不僅背離了“三農問題”解決路線,也影響了農業、農村環境的改善。所以,如何在思想層面激發廣大農民自身覺悟,提高其參與農村農業發展的積極性應該是今后民生觀視域下“三農問題”解決需要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另一方面,從客觀角度來看,在改革開放以后,無論是城鎮建設,還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整體的農村人口基數正在減少,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遷移.農村居民參與農業發展的積極性,由于受到市場競爭環境的影響正在下降.很多農民放棄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思路,開始從事包括建筑業、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這在一方面,體現出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從整個“三農問題”發展來看,如果缺乏農業、農村、農民三者的有效互動,將不利于實現正向的循環。
4民生觀視域下“三農問題”解決優化策略
為了更好的探討在民生觀視域下,三農問題解決的相關方案與方式的優化,本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以民生觀為基礎,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探討今后的“三農問題”優化策略。
4.1樹立科學的“三農觀”
在今后的“三農問題”解決過程當中,應該切實在思想層面,樹立科學的“三農觀”。所謂的“三農觀”就是一方面科學處理好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圍繞農業發展以及農村環境改善等方面,切實進行必要的制度體系建設,只有將三者進行正向循環,才能夠實現“三農問題”根本性的解決。需要強調的是,在樹立科學“三農觀”的基礎上,應該科學把握民生觀的核心內涵和具體實現路徑,將科學民生觀與“三農觀”實現有機統一。只有將兩者進行科學銜接,才能夠實現民生觀的基本內涵訴求。
4.2切實激發農民改善民生的積極性
改善民生不僅是一項政府行為,更關乎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三農問題”的解決過程當中,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地探討如何從思想觀念方面,切實調動廣大農民積極發展農業,改善民生居住環境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通過榜樣示范的作用,引導廣大農民向身邊榜樣學習。特別是,向身邊的致富模范學習,以身邊榜樣提升自身努力科學致富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充分的發揮出農村基層黨組織所具有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地完善黨的思想,積極提高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主動性。科學武裝農村基層黨組織,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持。
4.3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業是民生之本,農業關乎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了更好的鞏固農業發展成果,實現廣大農民根本性收入的增加。在今后的“三農問題”解決過程當中,應該牢牢把握農業發展的“牛鼻子”,圍繞農業發展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不斷的在政策方面,人才方面,抗風險能力方面進行強化。圍繞當前農業土地資源不斷減少,農業發展抗風險能力較低等諸多情況,國家應該采取行政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切實從根本上為農業安全、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尤其是,應該積極健全農業險等諸多制度,不斷地提升廣大農民參與農業保險意識,最大層面的降低不可控因素對農業發展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4.4建立“三農問題”解決長效機制
“三農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三農問題”解決過程當中,相關部門應該不斷的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念,從自身崗位職責入手,加大金融資金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遠程教育,特別是農業新技術、新技能培訓等方式武裝廣大農民,提升廣大農民綜合文化素養。尤其是,充分的借助農村電子商務的開展,為廣大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更大層面的渠道支持。隨著我國對農業經濟發展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應該進一步的探討農業向第三產業發展轉型的可能性。圍繞地方農業、特色農村等發展點,切實推進地方特色旅游、農家樂旅游等發展模式,不斷地實現農村、農業、農民增收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農民精神文化的發展需要。
5結語
民生觀進一步的強調了新時期我國建設與發展的思想,“三農問題”的科學解決,既是對民生觀的踐行,也是改善民生的現實路徑。本文主要探討民生觀的具體內涵以及當前我國在“三農問題”解決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探討了民生觀視角下“三農問題”解決的優化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有助于我國“三農問題”在理論及實踐層面獲得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于偉峰,魏蜻,張星火.民生觀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9):96-99.
[2]張存生.論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三農問題[J].中外企業家,2008,27(9):1-3.
作者:王文熙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