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醫藥在醫療改革中作用的考查和反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醫藥是我國醫療衛生的特色和優勢,是國之瑰寶。為深入了解中醫藥參與醫改的有關情況,掌握中醫藥在深化醫改中面臨的問題,推動中醫藥在醫改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今年3月,根據廳黨組的統一安排,我帶領有關同志,就中醫藥在醫改中發揮作用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本次調研選擇岳陽、湘潭、衡陽、常德、株洲、湘西自治州6個市州作為樣本,采取問卷調查、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現場調查和查看資料等方式進行,共召開座談會20余次,個別走訪近100人,發放和收回問卷2000余份,現場查看綜合醫院、中醫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醫療機構30余家,查閱各種資料800余份。通過調查,結合國家2010年中醫藥現狀調查有關數據,對中醫藥在醫改中發揮作用有了較清晰的了解,對如何在下階段的醫改中更好地發揮中醫藥作用形成了一些思路和想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中醫藥在醫改中的作用日益突顯
1.1有效地降低了醫療費用
一是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推廣切實減輕了群眾醫療費用。對72家基層衛生機構(社區衛生中心45家、鄉鎮衛生院27家)的調查表明,近幾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通過廣泛地推廣和使用服務價格低廉的中醫藥適宜技術,人民群眾就醫費用明顯減少。二是中醫藥在部分病種兼具療效與費用優勢。在10個縣級醫院(中醫院與綜合醫院各5個)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慢性胃炎、痔瘡病、周圍性面癱、四肢骨折等6個共10257例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以中醫藥為主的治療方法在平均治療費用、治愈及好轉率方面較西醫治療方法有明顯的優勢。調研中,通過中西醫門診相關病種診療費用的比較,純中醫治療費用明顯低于西醫治療費用。如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滌教授用純中醫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次均治療費用20余元,而采用西醫治療次均治療費用一般在100元以上。
1.2更好地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就醫需求
一是中醫醫療機構服務量大幅提升。通過72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調查數據顯示,醫改以來,我省加大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中醫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明顯改善,選擇中醫醫療機構就醫的患者越來越多。(見表3)務內容更加豐富。醫改以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結合中醫藥優勢,拓寬了服務領域,廣泛開展了中醫非藥物療法“、治未病”服務、冬病夏治、中藥膏方、社區康復、中醫體質辨識、養生保健、中醫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服務項目。如衡陽市天馬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在轄區針對重點人群和高血壓、糖尿患者開展中醫體質辨識服務,發放表格近1萬份,根據體質辨識結果進行中醫藥健康指導和慢性病中醫藥干預,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三是中醫藥的群眾基礎更加厚實。通過對324份在院患者和508份城鄉居民的隨機問卷調查,廣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感情越來越深厚、依賴度越來越高,社會基礎越來越厚實,有39.71%“優先選擇中醫”(見圖1)。有81.08%認為“看中醫花錢比較少”,82.39%認為“所患疾病中醫藥療效比較好”,88.23%認為“中藥的副作用比較少安全性高”。(見圖2)針對15種常見病問卷調查,群眾選擇就醫方式上,有33.84%傾向于選擇中醫治療,31.26%傾向于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見表4,圖3)。
1.3一定程度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通過對72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2011年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中醫藥服務以較少的資源占用,提供了較多的醫療衛生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衛生資源投入的壓力。(見表5)
1.4最大限度實現了多方共贏
通過對72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009-2011年的數據分析發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藥運用得越充分,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越輕,醫療衛生機構的收益越多,社會公平性越好。(見表6)如津市市金魚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中醫門診人次比2010年翻了一番,人均業務收入增加1萬余元,門診次均費用反而從84.3元下降到69.9元。調查顯示,中醫藥服務在醫療服務中所占比重越大,群眾的收入中用于醫療支出的費用越低,可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就越多,衛生服務越公平。
2制約中醫藥作用發揮的主要因素
2.1服務基礎不強
一是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健全。全省開設中醫科和中藥房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83.4%、開設中醫科和中藥房的鄉鎮衛生院僅為69.1%、農村衛生室能開展中醫藥服務的僅有58%,離中醫藥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的要求還有距離。二是基層中醫藥服務條件相對落后。截止2011年底,全省98所縣級中醫醫院,僅有23所開展了醫院標準化建設,還有20余家中醫醫院存在危房。相當一部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條件比較差,病房狹窄,設施不全。三是信息化程度較低。在醫改期間,國家實施了綜合醫院信息化建設項目,實現了全省全覆蓋,而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僅在個別醫院開展了試點,信息化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完全不能適應醫療衛生發展的新形勢。
2.2政策支持不夠
一是價格政策不匹配。我省現行的中醫及民族醫診療類服務項目124項,服務價格大部分偏低,甚至低于實際成本,中醫醫療機構面對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使用西醫療法替代,導致患者費用大幅增加。例如橈尺骨非粉碎性骨折,采用中醫夾板外固定術(含整復固定),一類醫院僅收費100元,加上藥物費用總共約300-500百元,而西醫手術治療,一類醫院手術費就有1300元,加上內固定材料、藥物、住院治療和康復費用,高達4000-5000元,同病種中醫治療費用只有西醫治療的1/10。常用的針灸(五個穴位)、拔罐療法、貼敷療法(含藥物調配)、中藥塌漬(含藥物調配)等,二類醫院僅收9元,治療性推拿在二類醫院僅收18元,而服務行業的收費遠遠高于醫療機構的治療性收費。二是醫保政策不配套。近年來我省大力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和中醫重點專科(病)的建設,形成了專科、專病、專藥、專技的中醫藥診療優勢。由于針灸、推拿、拔罐及運用中醫診療設備治療等中醫藥非藥物療法受到我省現行醫保政策的報銷限制,很大程度影響了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三是院內制劑制約多。院內制劑是中醫專家臨床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具有獨特的臨床療效,國家和省里專門出臺了發展院內制劑的政策性文件,我們的一些醫院生產院內制劑也有很好的基礎。但在政策性方面,對院內制劑申報的條件門檻過高等諸多因素制約了院內制劑的發展,目前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品種數量越來越少,一些傳統生產工藝瀕臨失傳,制約了中醫臨床優勢的發揮,也無法滿足老百姓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2.3實用人才不足
一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中醫藥實用型人才不足。中醫醫生僅占醫生總數的11.32%,7.6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4.94%的鄉鎮衛生院沒有中醫類別專業技術人員。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反映中醫人才引進難、培養難、留住難。如澧縣張公廟衛生院,近兩年招進3名中醫藥大專生,工作不到幾個月就辭職外出。二是縣級中醫院學科帶頭人缺乏。全省縣級中醫醫院50%以上臨床科室負責人為中級職稱,部分偏遠貧困縣比例更低。如湘西保靖、花垣縣中醫醫院,全院沒有1名高級職稱。
3更好地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幾點思考
3.1制定完善中醫藥服務政策
一是在醫改中制定有利于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價格政策。著重建立中醫藥服務政策性虧損財政補貼制度,對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中醫藥服務項目以及中醫藥技術含量高價格低廉的項目,由財政給予補貼,充分體現中醫藥技術的勞務價值,激發和引導人民群眾廣泛使用中醫藥。二是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將中醫診療技術、中藥飲片和院內制劑納入新農合、居民醫保和職工醫保的報銷范圍。借鑒外省經驗,先對中藥湯劑、針灸、治療性推拿采取全額報銷,鼓勵醫療機構充分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有效的中醫藥服務。三是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發展政策傾斜。前面提到,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藥服務使用得越多,群眾醫療費就越下降,醫院收入就越增加,醫保負擔也越減輕,醫院、患者和政府三方都滿意。為此,要通過國家基層服務能力推進工程實施,爭取資金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和中藥房都建起來,把中醫藥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同時爭取醫保部門在醫保政策上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藥服務給予傾斜。建議省衛生廳在新農合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更新的相關鼓勵政策,把這個好勢頭保持好,維護好,發展好。四是加大院內制劑的政策支持。院內制劑是中醫醫院的優勢所在和特色所在,發展院內制劑,不僅很好的保護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而且在當前破除“以藥養醫”,實行藥品零差率的情況下,可以形成醫院新的經濟增長點,彌補政府補償不足。為此,對有實力的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要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大力發展院內制劑,必要時要制定新的政策鼓勵院內制劑的發展。
3.2全力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基本建設項目投入。在“十二五”期間,爭取使更多的縣級中醫院能通過國家建設項目改善基礎條件,同時爭取省政府專項資金,對中醫院基本建設項目進行配套,力爭在較短的時間里使縣級中醫醫院的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要借助國家“基層中醫藥特色服務推進工程”的開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和中藥房的標準化建設。二是積極爭取更多國家重點專科、特色專科、臨床診療中心以及國家信息化建設資金,并爭取省財政配套,使中醫院的特色更明顯,中醫院信息化水平能快速跟上全省衛生信息化建設步伐。
3.3積極探索中醫藥服務單病種收費
中醫藥對某些病種確有療效,確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診治方法,但現實情況是使用越來越少,其中重要因素是費用低廉,技術價值和勞動成本不能充分體現。如中醫骨傷有許多成熟流派,有豐富的治療方法,尤其是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固定引入現代技術使復位更精準,加之各種內服外敷藥物,療效確切,費用低廉(是西醫治療的1/6-1/8),深受歡迎。但這些方法使用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價格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嚴格講這也是政策和制度造成的,是一種過度醫療行為,長此以往,越來越高的醫療費用政府和個人都難以承受。為此,可以考慮選擇一部分不需要做手術能治愈的骨折病種,在同級醫院治療的基礎上降低1/3費用,執行中醫臨床路徑,實行單病種包干,引導各級醫院不選擇手術治療,真正意義上做到“三贏”。即患者減輕痛苦、減輕費用,政府減輕醫保壓力,醫院由于選擇這種技術有合理收入,這也應該是醫改的方向。因此這一塊湖南可以考慮先行先試,爭取為全國醫改創造經驗。
3.4著力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
一是制定完善基層衛生人事制度。建議省衛生廳在制定農村基層衛生人事有關制度時,充分考慮中醫藥人才的特點,制定有利于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有關政策。二是著力培養縣級中醫院專科人才。積極實施國家縣級中醫院中醫骨干人才培訓項目,大力開辦中醫藥優勢明顯的特色療法高級研修班,培養一批縣級中醫院中醫專科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