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三早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三早教育”計劃的提出和特點
自1910年Flexner提出三段式的“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體系以來,這種傳統的教學體系就長期占據著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醫學院校的教育主陣地。毋庸置疑,它十分有利于學生對醫學科學知識的掌握,也是學生最熟悉和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但明顯的不足在于:學科與學科間相對獨立,知識聯系松散,內容重復過多,基礎與臨床銜接不緊密,學生需要學完全部課程之后才能形成系統、整體的知識體系,從而影響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類疾病譜的日益廣泛化,人類健康意識與權利意識的不斷提升以及醫學知識的激增發展,未來的醫生在其職業生涯中,將不僅要肩負起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同時還要提供給病人及其家屬關于健康忠告、疾病預防、日常生活與高危因素等多項“配套”服務。這也對傳統的醫學教育體制和教育內容提出了新的問題。因此,我校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挖掘發展空間,整頓教育資源,確立了“三早教育”(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實踐)這一教育創新計劃。“三早教育”計劃的特點是:秉承我校“三基、三嚴”的醫學教育傳統精神,結合新的歷史時期對醫學人才培養的新需要,針對當前醫學教育中生物心理社會科學、群體科學和行為科學理念不夠突出,難以具體實施的缺陷,提供了一種比較恰當的集上述系列教育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培養于一體的載體與技術傳播平臺,適應了集約型教育背景下課程結構的最大優化需要,具有高度的復合性、開放性與前瞻性。
2“三早教育”計劃的實施
2.1構建三個平臺
學校制訂若干激勵性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師生心理與行為調控,發揮整體協同的效力,營造和諧統一的質量意識平臺。利用教學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資源優勢,將真實事例、科研項目、病例、病人作為綜合性教學內容,并在醫學基礎課程教育階段及早實施,構建活動性的知識載體與傳播平臺。在教務處及有關部門設立專項項目基金,制訂管理辦法,由專人負責與具體指導,在計劃的審定階段,聯合研究機構專家協助參與,打造堅實的物質支持平臺。
2.2實施三種形式
2.2.1早期接觸臨床
包括基礎課結束后的病區觀摩教學形式(下稱觀摩教學)與寒暑假進行的“預見習”兩種形式。觀摩教學從98級學生開始由生理學王庭槐教授在部分班級試點進行。迄今已在人解、生理與病理學科進行。如在學完“腎臟的生理功能”后,帶領學生赴附屬醫院病房探訪相關病情的病人,在醫生指導下,獲得對腎功能臨床指標、腎炎病人體征、少尿、多尿等抽象理論內容的感性認識。抽樣調查表明:76%的學生贊同此法,81%的學生對相關問答題的回答情況較未參加之前詳細、準確,80%的學生建議今后在其他學科繼續開展。寒暑假進行的“預見習”,在組織和規模上具有計劃性:放假前一個月,教務處組織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進行動員與指導講座,向學生講解預見習的有關事項,發放赴家鄉醫院“預見習”的相關證明和臨床實踐鑒定表。參與學生范圍廣,一至三年級學生均有參加。由于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并未真正涉入醫療事件,而只是通過多看、多聽、多想來學習,從而了解醫院的運作、醫生的工作性質,故稱之為“預見習”。該工作試點于99、2000年級的七年制學生,2002年已推廣至五年制本科生,至今參與人數達5588人次,接觸病例500余例,到訪醫院120余間。抽樣調查表明:95%的學生認為預見習是一種內化醫學科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開拓學科視野和培養敬業精神的極好方式,83.6%的學生認為獲益最多的是對臨床疾病的體征認識、問診技巧和行醫過程等,92.9%的學生覺得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學好醫學技能、服務大眾。
2.2.2早期接觸科研
分業余科研與暑期科研兩種形式。業余科研始于1980年,分自選項目與招標項目兩種形式,申報程序上略有不同。自選項目由學生與導師雙向聯系,共同設計科研方案,全學年自由申請;招標項目由教務處定期啟動,教師只需提供科研項目的計劃方向,經由教務處組織專家組審批立項后,向全體學生公開競標。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查閱資料、考察實驗條件,設計研究方案,以小組形式正式與教師確立科研關系。招標的優點在于:敦促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開拓的良好習慣,強化公平競爭意識,促進新思想與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獲準立項的業余科研項目由醫學教務處予以資助經費,每年平均有20余項,每項資助2000元左右。暑期科研(SummerStudentsProgram)于1998年全面啟動,是一種群體式的學生科研。其申報方式十分靈活,兼有自選與招標項目,教務處于每學年的5月份正式啟動,申報程序與業余科研一致。其明顯的優點在于: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將教學延伸至假期,真正實現了三個開放(開放實驗室,開放假期,開放課堂)。師生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每期學生參與數450~600余人,科研項目數在80~100項/年,參與教師150~300余人。迄今共有619項科研項目獲得資助,資助金額達651280元,匯編、發表各類論文900余篇,參與教師732人次,學生1508人次。問卷調查表明:89.9%的學生認為科研活動對隨后的學習有幫助,74.7%的學生認為學習興趣有了提高,81.3%的學生表示對整個科研過程十分滿意[1]。學生科研活動十分重視成果總結。迄今,以學生為第一作者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有120篇,有12篇獲得2000、2002年廣東省大學生“挑戰杯”課外設計比賽三等獎以上的獎勵,獲得大學生發明專利獎1項。
2.2.3早期接觸社會實踐
活動由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及相關部門聯合組織與實施。有“愛心奉獻社會,知識服務人民”青年志愿者活動、社區“小小家庭醫生”計劃、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義務診病、技術扶貧、助殘、衛生情況普查調研與建設村鎮圖書館等多種形式。通過該活動,使學生明確應使社會需求與自身素質、職業勝任與行為方式匹配、社會倫理研究、義務教育研究、法律援助研究、誠信缺失與市場經濟秩序等多方面知識,從不同側面培養了與人溝通的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同時,結合專業特點與職業要求,教務處于1998年開始,在七年制優秀學生中開展了“地方病、流行病與傳染病因素調查”的現場教學活動,在感受基層衛生服務要求的同時,激發職業使命感。
3“三早教育”計劃的成效
3.1培養了良好的學風“三早教育”計劃給學生開辟了一個十分寬松的實踐與科研空間,對學生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十分有益。由于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主控行為,學生的自覺學習與主動進取心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培養了良好的學風。
3.2形成了健全的性格
通過小組合作式的學習,使不同學生的情感與思想得以“碰撞、對接、融合”,形成認知態度、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及各項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應變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多項素質的協調發展[2],形成了健全、復合的性格特征,促進了各項能力和素質(如實踐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群體衛生保健意識與批判性思維等)的協調發展。
3.3掌握了科學的方法
將類似于研究生教學方式的導師負責、組長負責制引入教學活動[1],學生實現了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同時掌握了參與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以主動思考為核心的學習方法,激發了主動思維過程,為強化其創業能力與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奠定了基礎。
3.4樹立了嚴格的規范
通過參與科研、臨床病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術規范與職業規范意識,有助于在今后的各項工作中良好習慣的形成。
3.5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通過“預見習”,使學生對基層、對社會、了解了他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了醫生和醫院、病人及病情,有82%的學生對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堅定了學好技能服務大眾的決心。鑒于教育目的、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教育方法也必然具有多樣性,因此,作為解決傳統教育不足的突破口與“平衡點”,“三早教育”計劃,也必定不能完全替代現有的教育模式,而只能作為一種必要的補充形式恰當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