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跨世紀醫學教育挑戰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醫學教育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的挑戰
1•1課程設置是醫學教育的基礎
課程設置取決于培養目標,要適合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總趨勢;培養目標的實現,又有賴于前者。課程的設置不僅是課程體系的構件,也是醫科學生的知識構件,合理的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醫學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應綜合、分化并行,以綜合為主,突出核心課程,增設微型選修課程。
1•2教材建設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環節
知識經濟的沖擊下,新的理論不斷產生,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新的技術令人眼花繚亂,今日的學問已成為“昨日黃花”。因此教材的內容應及時更新,準確地反映現代科技進展,反映時代的需要。教材建設和使用自主權可下放給高校,堅持選優原則,可選用自編教材,也可選用統編教材。鼓勵高水平教師自編教材、講義;結合本校教育改革的發展動態和學科建設情況,突出本校的學術優勢,形成領先的學科群。
1•3醫學課程與自然、人文科學綜合
如今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統一化,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醫學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中,應納入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態學、社會學、心理學、思維學、藝術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形成多方面的交叉,以培養出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人才,促進醫學的發展。
1•4醫學自身課程的教材內容綜合
為了豐滿學術形象,體現一門科學的競爭實力,只要與本專業有關的內容都將其編寫入教材,于是教科書越來越厚,教學內容也越來越多,這與每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形成了矛盾,而每門課程之間重復的交叉內容也隨之增多。要保證醫學各課程的相互銜接,又要盡可能地避免無謂的重疊。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重復,兩者都要講,但因時間跨度較大而遺忘,不僅浪費了教師與學生大量的時間,而且每種疾病在學生的腦中易引起“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
1•5醫學課程與現代生命科學的綜合
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應用現代的先進科學技術,如生物、信息、計算機等技術,進一步揭示生命特點,為新興醫學學科群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同時會在本學科內逐漸分化出更細、更深的內容,也會與其他學科形成更廣泛、更復雜的交叉。
2現行的醫學教育模式和教學形式、方法面臨的挑戰
2•1教育模式適應“復合”培養模式
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究會提出:未來人都應掌握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一本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這些教育的價值觀。現行教育模式以適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需要,以學生畢業后迅速適應特定的崗位為目標,強化醫學專門知識與技能的教育,重專業知識,輕復合知識;重知識積累,輕知識結構;重統一要求,輕個性發展;重身體素質,輕心理素質。現代社會健康觀念的變化,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技術的發展,生命意識的轉移,醫學目的的深化,保健體系的改變,醫學人際關系的變化,衛生制度的改變等等,要求拓寬基礎和專業教育的界面。
2•2教學形式要符合現代人才培養觀念
實行多種教學形式的優化組合,醫學教學不能沒有課堂教學,同樣不能沒有現場教學。醫學教學離不開科研訓練,因材施教需要個別教學,教學形式的變革不是對某種教學形式的否定,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如何使多種教學形式相互配合,既充分發揮各種教學形式的特定作用,又將各自的不足得到互補,形成良好的整體效益;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形式,倡導小班教學,實行按能力分班教學,加強專業教室建設;逐步增大個別教學。
2•3現代教學方法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挑戰
本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許多教育家更加強調學生的智力、能力特別是創造力的培養,使一些教學方法興起如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問題定向教學法、發現教學法、CAI等等對傳統的講授法、直觀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等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3醫學生素質教育面臨的挑戰
3•1素質教育的戰略地位
世界的激烈競爭,決定了高等醫學教育必須把人才素質培養放在首位。誰掌握了面向新世紀的醫學教育和科技,誰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誰就能爭得21世紀醫學科學中制勝的關鍵。跨世紀的醫學人才應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過硬的能力素質、正確的思想觀念、寬厚的理論基礎、敏捷的觀察能力、縝密的分析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實際的操作能力、獨立的思維能力和一定的創造能力,成為知識、素質和能力的集合體。
3•2薄弱的現行素質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辦的是單一性的院校,突出的是知識水平的教育,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過窄的專業教育,忽視復合知識的傳授,局限了學生的學科視野;過重的功利導向,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學生的素質培養和實踐能力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制約,只重視平均發展,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足。培養出的醫生面對有病但都有鮮明心理特征的社會人,只能用生物的眼光去審視他們,遇到復雜的問題就顯得束手無策,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治療。
4“專業”招生與優化生源面臨的挑戰
4•1不合理的現行專業劃分
科學發展到今天,各專業越分越細,對于學科建設來說是縱深發展的趨勢表現,但是對于本科生來說,要用這樣細分的專業來培養,這就進入了一個人才培養的誤區。這樣過窄的知識面培養,選擇的崗位有限,同時一個專業的招生太少,學校沒有辦學的規模效益,而招生過多,社會容納又有限。因此過細的專業劃分不僅不利于本專業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下一代人各專業之間的相互協作,共同發展。
4•2前期專業淡化的必要性
由于高中考取的學生中的專業志愿很大部分并沒有體現自己的意愿,一部分是由父母代為決定了一生的行業,而更有一些則是自己不愿的專業上就讀,如某校有調查表明,中醫系填第一志愿的人少于40%,其他志愿或調劑志愿(服從分配)的占大多數,甚至高達44%,顯然許多學生對學中醫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某些學生“堅持理想,將來改行”。
4•3注重三個時期專業思想教育
調整適應期,介紹各種專業的性質、特點,以及發展趨勢,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進行對比,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今后的專業,同時要注意防止松口氣、不愿學醫的思想、不會學醫的問題;固本定型期,注重進行立志成才教育,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念、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實習擇業期,注重進行夯實專業基礎教育,正確對待和做好畢業擇業工作,進行競爭素質教育、擇業觀念教育、擇業適應教育,正確處理考研與實習的矛盾。
5教師隊伍自身建設面臨的挑戰
5•1建立“雙師型”人才隊伍
所謂的“雙師型”指的是一專多能的教師,這里有兩層意思:教師結構———既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側重于專業理論教學,又有側重于專業技能教學的。教師的個體———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又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多學科知識,既是教師又是其他之“師”(如工程師、技師)。在雙師型教師的指導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即可變成“教、學、做”三結合的教學方式。
5•2教師隊伍的合成性
搞開放教學,留一部分編制聘請確有專長的醫學人才,多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敢于邀請“三教九流”搞專題講座。提高教師之間的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