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燈具發展中功能性與裝飾性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燈具是常見的家居擺設。從古代的油燈到現代的電燈,燈具的樣式靈活多變、品種花樣繁多。燈具設計的變化是人類設計史的一道縮影。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淺析燈具發展過程中功能性與裝飾性的辯證關系,通過實證案例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燈具發展過程中演變進化的緣由,并對燈具發展過程中的功能性與裝飾性的關系進行解析,探究燈具產品中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平衡點,分析其存在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燈具發展;工業革命;功能性;裝飾性
1工業革命對于燈具發展的影響
工業革命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標志著資本主義從手工化到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工業革命不但加快了社會生產的進程,也對生活中燈具設計的功能性和裝飾性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傳統手工業的制造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社會急需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工業化生產具有批量化、高效化、統一化、易管理及成本低等特點,是符合當時時代需求的生產方式,機械生產注定成為人們生活中實物生產的主要生產力。從手工化到工業化生產的過程中,生產者由人逐漸轉變為機器[1]。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設計風格在裝飾性和功能性上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燈具的設計有功能性和裝飾性兩個屬性,功能性是燈具最根本的實用屬性,是燈具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而裝飾性則是為了滿足審美以及更高的感官需求而產生的特殊屬性。在燈具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技術和新材料不斷出現,燈具的種類和功能也日趨完善。在工業革命前期,燈具受到宗教、政治的影響,裝飾性常大于功能性。工業革命之后,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于審美的需求越來越高,產品的功能性與裝劉佳琦廣西藝術學院碩士在讀飾性的和諧統一,成為產品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2]。
2工業革命前燈具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分析
2.1功能性分析
工業革命前,手工業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人們通過傳統造物手段滿足生活所需,其中手工藝的傳承至關重要。由于人類還沒有進入機器時代,一直采用明火照明,因此燈具的造型就受到極大限制,多以燭臺、油燈形式為主。但它的設計已經非常實用,以一種既安全又安穩的方式承托一根燃燒著的蠟燭。現代工業設計師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對于某些場景,很難再找到更好的基本設計方案。由于早期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燈具多以滿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因此造型簡單,經久耐用。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制造技藝愈發成熟,手工業體系更加完善,人們對實用產品有了更高的需求。燈具產品仍停留在實用階段,但人們對它的形式美感有了更高的要求[3]。
2.2裝飾性分析
由于材料的限制,早期的燈具只能用石頭和貝殼等不易燃的材料作為燈的底座,在其中放上燃燒物點燃,這種簡單的結構是燈具的雛形。早在公元前7世紀,西方出現了壺燈,造型多以壺狀為主。我國發現最早的燈具實物是使用陶土制作的瓦豆燈,由先民貯藏食物的盛具“豆”演變而來,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陶制的淺盤中間突出一個尖狀的支臺。春秋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為主,多為貴族用器,如戰國時期的“銀首人形燈”“十五連盞銅燈”多以人形、獸形元素為造型主要素材。人類早期的燈具制作主要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巫術以及宗教的影響[4]。我國古代發展到秦漢時期,傳統造物的萌芽逐漸開始生長。隨著人類對生活用品的種類、易用性、個性以及美的需求,燈具的裝飾性隨之被匠人們重視。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許多精妙的燈具設計,西漢的“長信宮燈”就是漢代極具代表性的裝飾性燈具之一,它將人物與燈具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新地設計了可調節的光罩。在我國古代中后期,燈具的裝飾性逐漸成為燈具設計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3工業革命后燈具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分析
1879年,白熾燈的出現使燈具的設計淺析燈具發展過程中功能性與裝飾性的辯證關系邏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從明火照明步入電器照明時代,開啟了燈具的全新革命。白熾燈出現之后,各種新型的發光源如LED(發光二極管)燈、冷光燈、鹵素燈、鎢絲燈等多樣的發光體,在沒有明火燭臺的限制之后,設計師對燈具的設計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設計語言也更加豐富多彩[5]。
3.1工藝美術運動時期
在工藝美術運動時期,設計師們喜歡采用一些質感豐富的材料,例如橡木、黃銅、木材、麻料、皮革,甚至還有寶石來裝飾燈具,常用的色調包括棕色、綠色、黃色、赭石及赤褐等。英國設計師亞瑟?迪克森約的燈具作品以銅為基礎材料,運用了簡潔流暢的曲線作為元素,并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他更強調平面的、二維的裝飾效果,并且將這些裝飾作為產品本身的固有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從植物中提取曲線,從樹葉、花瓣中提取造型,注重造物的美感,在以手工制作為主的加工方式中夾雜著機械制造的痕跡。
3.2新藝術運動時期
新藝術運動時期是傳統手工業過渡到現代化機器承接和反思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強調自然元素、反對工業化、提倡恢復手工業。埃米爾?蓋勒作為新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致力于彩繪玻璃藝術的自然美和簡約美,提出了設計裝飾應與設計功能相一致的論斷。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燈具設計是路易斯?康福特?蒂梵尼設計的蒂芙尼燈具,燈具的燈罩以動植物的形態作為主要裝飾元素,材料上以彩色玻璃作為主要材料、邊緣選取銅作為包邊材料,色彩上借鑒了教堂色彩玻璃窗。這一時期的大多數燈具利用產品的外在造型和繁雜裝飾展現對美的崇拜,關注產品的外觀美感。這就使得燈具造型結構復雜、裝飾煩瑣,也導致了這一時期燈具的價格高昂。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并不是一開始就被人們所接納,在接納的過程中,新藝術運動充當著過渡的角色。這一時期所誕生的燈具也是嘗試融合手工生產和機械生產的產品。這也是對“工業革命發端于英國最早的一批設計師敏銳地察覺到手工藝與機械化的矛盾點”的證實。
3.3現代主義設計時期
1919年包豪斯學院誕生,標志著現代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包豪斯學派的“功能至上、以人為本”設計理念對當時乃至現在的設計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燈具是拉茲洛?莫侯利納吉的“包豪斯燈”,具有簡約的造型,配有刻花玻璃圓形底座和以吹制冰晶玻璃制成的燈罩。這一時期的燈具設計摒棄了之前煩瑣的裝飾和昂貴的手工藝成本,從手工藝到機械工業化轉型完成,真正地進入到現代主義設計。產品在滿足實用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于人體工學以及產品使用舒適度上的探究。這個時期的燈具設計都做了可調節燈方向和角度的人性化關懷設計。現代主義設計更加關注人作為使用主體的功能性需求,在裝飾方面更加簡約。
3.4后現代主義時期
20世紀80年代是設計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后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出現使得人們對燈具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又進行了進一步探究。在之前的現代主義設計時期,設計過程與工業機械相結合,不受地域、文化、材料的制約,極簡的設計理念在普遍適用的同時也顯得愈發單調乏味。后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在這一階段迅速發展擴張,設計不僅是作為作品呈現,更加注重作品產生的過程理念,如孟菲斯風格以夸張、怪異、組合、重構作為美學指導,以一種戲虐化的設計語言融合各種設計理念。設計過程的不確定性,讓設計師在評判作品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形式語言的表達,從原型學角度審視作品,這種理念下設計出來的作品,對于習慣了極簡主義表達的消費者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在后現代主義時期,新興的藝術設計風格多樣化,各種新型材料、新技術為燈具設計增添了無限可能,也衍生出消費者對個性的需求。這是文化和個性擴張的時代,不同的燈具設計在功能性和裝飾性的天平上左右搖擺,努力探尋著個性化的設計語言。
4結語
燈具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一樣的表達和側重點。在早期人類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低下、設備技術以及資源的極大限制,燈具產品僅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實用功能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燈具產品在滿足燈具最基本的實用功能之上,對裝飾性有了一定的重視,但此時還是以手工制作為主,裝飾性也僅停留在宗教意義和政治意義。工參考文獻:[1]夏洛特?菲爾,彼得?菲爾.設計的業革命后,社會人口激增,人們對于產品的使用量有更高的需求,促使機器化、工業化的生產進程加快。燈具產品多以功能性為主,并且運用金屬、玻璃、塑料等新型材料。造型設計為了迎合工業化生產方式,也逐漸摒棄了工業革命前期煩瑣的裝飾性語言,轉而多以直線、圓等簡單的幾何形體,有利于機械化生產。燈具的設計和使用完成了從手工化生產到機械化生產方式的轉型,工業化生產逐漸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人們對燈具的裝飾性審美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時誕生了更多新的設計語言和風格,同時也催生了更多具有功能性和裝飾性統一和諧的燈具產品。從燈具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燈具作為日常必備產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任何時代的變化或多或少都會在燈具產品設計上留下深刻印記。從最早期只為滿足實用照明功能的銅燈、石燈、陶燈、玻璃燈,到進入電氣時代之后的白熾燈、LED燈,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照明方式,也使燈具的造型變得豐富多樣。傳統的手工制造留下了許多充滿靈性的、自然的燈具樣式。工業革命后的燈具以其簡潔、低價的優勢進入大眾生活,如今在生產力極度超前、物資足夠充裕的年代,燈具的功能性與裝飾性更加統一貼合。
參考文獻:
[1]夏洛特?菲爾,彼得?菲爾.設計的故事[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7-9.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8-22.
[3]心安工作室.手作藝術復興傳奇:藝術與手工藝運動20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30-33.
[4]菲利普?威爾金森.偉大的設計[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9:11-12.
[5]貢布里希.秩序感[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20-21.
作者:劉佳琦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