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應因地制宜 實事求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紛紛制定本地區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廣泛展開。據統計,2004年共計減少中小學4萬多所。部分地區,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通過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鄉鎮中心學校的辦學條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學校實現了一定的規模效益,當地的教師隊伍質量與教育教學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地撤并和減縮當地農村中小學校,同時,在大量撤并農村中小學時,有的地方還片面追求辦學的集中和學校規模的擴大,提出如“每個鄉鎮建一所初中,每所初中服務人口為3萬—5萬人”,“初中要達到18個班,校均900人的規模”等目標,不切實際地要求各村的初中、小學完全集中到鄉鎮中心學校,而缺乏充分考慮當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農民經濟負擔等實際情況,也忽略了許多中心學校在財政、師資及配套設施等方面無法滿足大規模集中辦學需求的事實。
一些問題
近年來,部分地區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失當所帶來的問題已有所凸現。
一些農村中小學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嶇的山路到鄉鎮中心學校上學。2004年蘇北3縣15個鄉鎮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當地1200名小學生中,每天往返路程超過5公里的約為40%,超過10公里的有近10%;我們在貴州、寧夏、甘肅等地的調研也表明,有近1/3的學生每天單程超過3公里,近1/8的學生單程在5—10公里。許多中小學生為了上學不遲到,只好每天少睡兩個小時,天沒亮就趕路上學,晚上再摸黑回家。
考慮到孩子上學路途的艱辛和安全,有的家長只能讓孩子搭車上學并在外解決午餐,或讓孩子寄宿,這樣就增加了交通費、午餐費和住宿費的開支,盡管許多學校都盡量降低學生的食宿費用,但這對于大多數農民家庭來說仍不是一筆小數目,更讓一些貧困家庭感到為難。
農村寄宿學校安全、衛生、管理等方面凸現許多困難,有的學校45平方米的宿舍住進了65個學生,不少學校兩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學生擠在一張窄小的床上,并且過道狹窄還堆滿了雜物。
中心學校班額陡增,不僅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沉重負擔,同時也加大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幾點建議
地方政府在推進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過程中,應當把農民子女受教育權利放在第一位,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布局調整工作。
首先,應正確認識、科學理解中央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決不等同于簡單的“撤并”或“收縮”,而是應該以促進當地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科學合理地或“撤”或“并”,或“調”或“增”農村中小學。
其次,政府對一些已經合并或計劃合并的寄宿制學校要加大經費投入,積極落實學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設施,從最基本的改水、建廁、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學生和教師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加大力度切實解決布局調整后凸現的交通安全問題。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遙遠偏僻又無法解決校車接送問題的農村地區,應適當保留一些村辦中小學和分散辦學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宜考慮由地方政府出資,在集中辦學后為鄉、鎮中心學校配置校車,免費接送學生往返家校;各地政府應協調當地財政、交通、運輸等部門,以加開客運班次、貧困家庭學生免費乘車等多種辦法和優惠政策幫助解決農村學生的交通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