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產養殖業實施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項目摘要
項目名稱:縣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水產養殖項目
主管單位:縣發改委縣農牧局
建設單位:縣水產站
建設年限: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
建設地點:縣6鄉鎮。
建設規模:在以上6個鄉鎮10個村,每村選擇退耕還林戶100戶,采取農戶入股的方式新建規模水產養殖場10個。
投資及資金來源:該項目沙灣鎮總投資332萬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103萬元,群眾自籌229萬元。
二、項目建設必要性
我縣位于省南部,長江流域上游,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屬于典型的長江流域暖溫帶濕潤區,全縣有2江7河,人工湖13個,水域灘涂面積5萬余畝,其中河道水面2.2萬畝,灘涂面積2.8萬畝,人工湖500畝。境內光照充足,年均氣溫8.8℃,年降水量一般在630-770mm,水源主要形式有降水和地表水,其中降水的年流量48.6億立方米,降水徑流和地表水均適宜淡水魚類養殖,常年適宜冷水魚養殖。由于我縣水資源豐富,涵養了大量的水域浮游生物,據調查,有魚類資源2目6科44種,有經濟價值的主要有土鯰、大鯢、小鯢、甲魚、泥鰍、土蝦等。其它土著珍稀水生動物有:大(小)鯢、水獺、野生甲魚。
三、項目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綜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退耕農戶為對象,堅持農戶自力更生與國家扶持相結合,普遍規劃與集中布局相結合。進一步改善退耕農戶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建立起促進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遵循規劃原則,采取綜合措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生計,促進全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項目規劃與退耕農戶相結合,優先安排生產生活條件差、經濟困難及退耕地沒有收益的貧困退耕農戶。
2、合理布局,成片規劃,相對集中,穩步推進。
3、國家支持與退耕農戶自力更生相結合。
4、鼓勵能人大戶領辦、退耕農戶自愿入股等方式,大辦水產養殖場。
四、項目建設內容
項目計劃在6個退耕還林鄉鎮的10個退耕還林村發展水產養殖場10個。
1、鎮峽前村養魚場:修建深度2米、大小控制在2-3畝,水泥池塘10個,利用山泉水養殖鱘魚1萬尾、四大家魚5萬尾。
2、鄉大河壩養魚場和新坪村養魚場:充分利用大河壩水資源優勢,各建階梯式自動增氧魚池20個,每個魚池約0.3畝,深度0.8米,飼養鮭鱒魚5萬尾。
3、鎮4個村冷水魚養殖基地;利用官鵝溝現有的人工湖,因水流量大,具有自然增氧功效,是理想的冷水魚養殖基地,四村聯合組建冷水魚養殖協會,承包現有人工湖10個,只需加設防逃網,投入魚苗,購買魚飼料就可以養殖,既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又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還有凈化人工湖的作用。計劃年養殖水面達到100畝,共飼養金鱒魚、虹鱒魚50萬尾。
4、村中華鱘魚繁育基地:修建暖棚魚池兩棟24個魚池,魚池寬5米,長8米,深0.8米,全部為水泥池子,主要養殖中華鱘魚,修建四大家魚養殖池塘2個,魚池2畝,主要養殖草魚和鰱魚。
5、理川大舍溝養魚場:共建1.5畝池塘3個,年飼養淡水魚3萬尾,池塘采取堆土底襯塑料膜而成。
6、南河任藏養魚場:修建深2米,面積2.5畝的魚池4個,所飼養鰱魚、草魚5萬尾。
五、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
在退耕區域發展水產養殖場10個,涉及6個鄉鎮10個退耕還林村,采取分戶補貼集中使用和農戶入股分紅的辦法,給每個養殖場補貼9萬元,其余資金由業主自籌,設立科技培訓費13萬元,總投資332萬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103萬元,群眾自籌229萬元。
六、項目的組織管理與運行
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水產養殖項目是中央財政對我縣水產工作的支持和關心,為確保項目保質保量完成,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單位采取以下措施,以確保全部建設任務如期完成。
1、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
成立由縣發改委、農牧局、縣水產站主要負責人及項目實施方案技術負責人組成項目建設實施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技術規范、資金使用等工作的規范化操作,并對項目方案實施的各個環節進行督察,及時發現和解決方案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2、健全管理制度
項目建設嚴格按照水產養殖項目建設的要求,實行項目法人責任追究制。實施農戶由村委會提出,鄉鎮政府、農牧局、水產站共同審核確定。明確分工,細化責任,各項工作嚴格按照設計方案和技術要求開展,確保及時完成項目建設。
3、加強項目資金管理
資金管理嚴格按照有關文件精神,實行專賬專戶、專款專用,在縣水產養殖產業領導小組的監管下,由農牧局按照項目驗收情況撥付項目實施單位,項目實施單位直接面對項目農戶,經項目驗收領導小組驗收合格后,對養殖場一次性下撥補助資金,制作參與農戶花名冊,進行報賬。
4、人員培訓
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水產養殖項目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從事水產養殖的能人大戶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技術基礎。鄉鎮政府與縣水產站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退耕農戶的業務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發揮項目的示范、輻射作用。
七、效益
1、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從第二年開始,10個養殖場養魚330萬尾,除領辦業主年獲利約3萬元以外,參與農戶每年從養殖場獲利可達2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2、社會效益
項目建成后,可加快項目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退耕農戶脫貧致富的步伐,解決我縣水產品供應短缺的問題,并能大大促進我縣水產養殖產業開發,同時又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3、生態效益
通過發展水產養殖,合理利用我縣水資源,使大量水產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了水域資源,增加了群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