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長政府總結報告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年工作回顧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堅持以*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大、省第十次黨代會、粵東工作會議和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真抓實干,全市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繁榮穩定,開始轉入科學發展、全面進步的新階段,市*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順利完成。
——經濟全面發展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0.15億元,增長13%,增速為*年以來最快。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49億元,增長21.7%。
工業加快發展。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0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69.26億元,增長16.8%,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1.3%,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全年電力供售量首次突破100億千瓦時。自主創新能力增強。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77億元,增長21%。組建國家火炬計劃龍湖輸配電設備產業基地。新增中國名牌產品2個、馳名商標1件,國家出口免驗產品2個、免檢產品4個,新增專利授權3065項。韓國SK集團聚苯樹脂等一批工業重點項目順利投產。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單位GDP能耗為全省平均水平的85.7%,位列全省第4低;二氧化硫減少排放量3920噸,超額完成省下達的減排任務。建筑業完成施工產值146億元,增長18.3%,獲“魯班獎”2項。
農業穩步發展。完成農業總產值90.12億元,增長3.5%。農業結構和區域化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現代效益農業框架初步形成。改造整治中低產田3.63萬畝,農田基本建設力度為近年最大。農作物和禽畜良種率達到95%以上,農業標準化建設居全省前列。擴大鮑魚、南美白對蝦等特色品種生產規模,效益漁業建設不斷推進。出臺加快老區山區發展決定,落實項目48個,扶持老區山區發展力度加大。南澳縣建成全省首個海上漁業生產救助通信網絡。海門中心漁港前期建設和云澳中心漁港、達濠一級漁港申報工作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設扎實推進。
服務業明顯提升。港口物流業快速增長,實現貨物吞吐量230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59.39萬標箱,分別增長14.2%和34%,再創歷史新高。*機場旅客吞吐量111.5萬人次,增長13.1%。旅游總收入61.44億元,接待過夜游客556.85萬人次,分別增長11.5%和11%。傳統商貿業旺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3.21億元,增長18.1%。金融保險、證券、會展業加快發展。
——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舉辦“4·25”春季招商引資經貿活動、粵臺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赴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推介投資環境,一批項目簽約、開工、投產。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72億美元,增長22.9%;外貿出口總額39.12億美元,增長12.3%。
民營經濟活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總數達10.27萬戶,增長39.4%。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509.28億元,增長12.8%,占GDP的59.9%。民營投資額占全市投資額61%。東方鋯業、南洋電纜成功上市,宜華地產借殼上市,企業上市融資步伐加快。行業協會、商會作用日益增強。
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完成市屬國有企業改革49戶,安置職工1072人。采取打包削債回購債權等辦法,化解企業債務約35億元,為加快國企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三大經濟帶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東部城市經濟帶韓江河口治理規劃獲省批準,新津河及外砂河河口治理開發工程可研報告已報省審查,區域建設用海總體規劃通過國家海洋局初審,新津河口啟動片區控制性詳規編制完成。工業經濟帶規劃建設穩步推進,與深圳共建產業園區正式簽約。生態經濟帶規劃抓緊進行。
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206.96億元,增長17.1%。華能海門電廠一期1、2號機組工程、500千伏潮南輸變電工程不斷推進,南澳華能風電場二期工程建成投產。珠池港區5個萬噸級泊位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廣澳港區對外國籍船舶開放獲國務院正式批復,1個5萬噸級泊位建成試投產,30萬噸級原油碼頭、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西防波堤項目前期工作全面啟動。*灣過海隧道工程開始規劃論證,南澳大橋、引韓供水、過海電纜“三大跨海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積極配合廈深鐵路建設,汕普、汕揭高速公路加緊籌建。機場路改造、陳沙公路建設加快。15個城鄉水利防災減災項目建設全面提速,韓江下游出海口閘重建改建工程扎實推進。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東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金砂路東延、廬山路、澄海路、金環西路等一批市政連接路段和中泰、金泰立交橋地面工程完成建設,海濱路中段綜!合市政工程、海濱路西延工程加緊建設,汕樟北路、天山北路續建、迴瀾橋重建等工程開工建設。金鳳路橋等項目拆遷工作取得突破。17個創模達標硬件工程加快推進,龍湖溝整治工程基本完成。
——社會環境明顯改善
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初步建立。中心城區市、區兩級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園林綠化、衛生監督等管理體制得到理順,市、區管理事項劃分及市直部門職責進一步明確,市政設施規劃建設管理、集貿市場綜合管理、“門前三包”等制度逐步健全。
市容環境整治全面展開。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抓住熱點難點,突破薄弱環節,深入開展聲勢浩大的市容環境、交通秩序、“五小”行業等專項整治,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市容市貌有效改觀,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檢。
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9%。中心城區新增綠地面積229畝,改造綠地面積468畝,通過省園林城市驗收。完成造林補植2.06萬畝,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效益明顯。*海岸濕地國際示范區首期項目、國家“碳匯林”和“中日友好紀念林”啟動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創建工作,新增市級生態示范區7個。加大飲用水源污染整治力度,市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序推進。開展專項行動,打擊涉槍犯罪、“兩搶一盜”等違法犯罪行為力度加大。集中整治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社會治安防控不斷強化。平安*建設扎實開展,58個社區獲省首批“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稱號。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全市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實現省下達的控制指標。《*市消防條例》正式實施。
——市場監管成效顯著
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開展玩具產品、農產品、食品加工、生豬屠宰等專項整治,12個100%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監管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清理經濟戶口效果明顯。全市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投入使用,清理漏征漏管1.46萬戶,取締無證無照經營4632戶,補辦營業執照2.76萬戶。推行稅收代征協管。啟用即開型有獎發票,加強飲食娛樂行業稅收征管。
土地和房地產市場管理力度加大。提高供地門檻,提升城市土地開發利用效率,節約集約用地。清理各類閑置、空閑土地208宗共8100畝,查處違法用地117宗1478畝。推進工業用地公開出讓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土地市場建設進一步規范。啟用中心城區房地產市場管理信息系統,開展專項整治,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進步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扎實開展。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11萬個,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97萬人,組織職業技能培訓4.7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社保基金征繳和監督進一步加強,征收社保五項基金14.49億元,增長32.2%。改革完善養老金計發辦法。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月增加118元,建國前參加工作退休人員人均月增加700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不斷提高,受益群眾逾8.53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提高殘疾軍人等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正式啟動,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
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惠及學生75.72萬人。落實農村困難家庭學生生活費補助13.55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全面啟動。新改擴建中小學校舍48萬平方米,增加學位3.17萬個。中小學校C、D級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學新課程實施工作順利開展。推動市第二技工學校升級,支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改擴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所有鎮村,參合農民272.43萬人,參合率87.6%,住院補償4.42萬人次。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和農村規范化衛生站建設扎實推進。中心城區疾病預防控制實行市、區分級管理,市疾控中心新樓投入使用,重大傳染病防控水平不斷提高。國家乒乓球*訓練基地正式啟用。我市運動員獲得世界大賽冠軍4項、全國冠軍20項。年度人口計劃指標全面完成,人口自然增長率5.22‰。殯改工作進一步加強,省下達的年度殯葬管理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逐步解決。列入省計劃的6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加快推進,36個村居15萬群眾“飲水難”問題得到解決。完成71個行政村通水泥路121公里工程。維修中心城區公房10.97萬平方米,受益群眾2737戶。完成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1633戶,修建低保戶住房100套。“新興片區”舊城改造項目正式啟動,金樟立交橋、大華路尾、浮東老村等舊城改造項目竣工面積20萬平方米。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對豬肉、液化氣等重要商品的價格監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8%,保持在相對合理水平。中心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604元,分別增長7%和4.5%。
——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完成行政執法職權核準界定。加強對政府重大決策執行情況和重點建設項目進展情況的監督檢查。成立行政服務中心,首批30個單位207個事項、5個便民項目進駐。受理機關效能投訴210件,辦結195件。安排74個單位通過“民聲熱線”節目現場解答群眾提問,暢通輿論監督渠道。辦結人大代表議案(建議)88件、政協提案147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法規草案2件,頒布政府規章9件、規范性文件15件。堅持重大問題集體研究,重大行政決策實行法律審查制度,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實行聽證制度和公示制度。出臺政府工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規定,強化部門職責。嚴格依法行政,審結行政復議案7件。加強預算執行、重點投資項目、專項資金審計,積極穩妥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社會矛盾預防和化解機制進一步完善。
精神文明建設鞏固發展。倡導和諧互助新風尚,扶弱濟困、樂善好施的“關微”精神深入人心。第四次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南澳縣首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稱號。省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積極推進。“共建美好新家園”主題教育活動、“書香飄萬家”讀書活動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深入開展。《同一首歌》大型文藝演出、“奮進*”大型煙花晚會成功舉辦。潮劇《東吳郡主》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劇目”稱號。“南海Ⅱ號”古沉船搶救性保護工作有序開展。木雕、瓶內畫、潮州音樂、抽紗、嵌瓷入選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藝術學校易地重建。“村村通廣播”工程順利推進。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齡、慈善和社會福利事業加快發展,外事、僑務、統計、人防、氣象、地震、檔案、方志、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人民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拼搏的結果,也是社會各方面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汕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建設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任務很重;二是土地緊缺,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可持續發展壓力大,節能減排的任務很重;三是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群眾在看病、出行、上學、居住等方面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部分城鄉居民生活比較困難,改善民生的任務很重;四是一些長期積累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基層矛盾比較突出,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很重;五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偏低問題依然存在,建設效能政府的任務很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將認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