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民經濟十二五發展工作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分工原則
推動《綱要》順利實施,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要正確履行職責,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引導調控社會資源,保障《綱要》目標任務的完成。
(一)明確政府職責和市場功能。充分體現政府與市場在《綱要》實施中的不同功能,對政府履行職責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分解;對依靠市場主體實現的目標和任務,不作分解。
(二)合理確定責任分工。依據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將《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縣級有關部門和單位,部分指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鎮政府。
(三)突出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全面落實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任務的同時,重點分解《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戰略任務和重點工程。
(四)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53號文件精神。預期性指標的落實以市上最終確定的指標為準,努力實現跨越式、超常規發展,力爭早日建成大城市副中心及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主要目標和重大任務分工安排
(一)約束性指標。
《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具有法律效力,各有關部門和各鎮政府必須確保完成。
1.約束性指標的責任部門。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小于1.2噸標煤。
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小于4.5千克/萬元(GDP),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80%以上。
單位GDP水耗小于150立方米/萬元。
耕地保有量保持57.25萬畝。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森林覆蓋率達到30%。
全縣總人口控制在52萬人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下。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
高職中入學率達到85%。
2.約束性指標的各鎮分解。
耕地保有量、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總人口控制等約束性指標,由縣國土資源局、發改局、市環保局分局、縣住建局、人口計生局等部門提出分解到各鎮的方案,報縣政府審核后下發,各鎮要確保完成。
分解指標時,要統籌考慮各鎮在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實現目標潛力等方面的差異,有區別地設定各鎮考核評價的目標值,使考核評價結果合理反映各鎮客觀實際和努力程度。
年度約束性指標計劃以市上最終下達我縣的考核指標為準進行分解。
3.建立完善約束性指標考核制度。
將約束性指標納入各部門、各鎮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并將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總人口控制指標等約束性指標,納入對各鎮黨政領導班子和干部的業績考核。
(二)重大任務和工程。
1.超前實施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增強城鎮承載能力。
綜合交通體系工程。全力支持西寶鐵路客運專線、西寶高速、大鳳高速和西寶北線改造,啟動建設岐蔡東線,打通西線,構建“三縱七橫”的路網骨架,形成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主干、縣道為支架、鄉村公路為網絡的公路運輸體系。
生態治理工程。大力開展節能降耗,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嚴格保護秦嶺和千山地區的自然植被,提高環境的承載能力,加強渭河流域及其支流、水庫水域及其臨岸500M范圍內渭河生態帶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工程,加大農田林網建設步伐。“十二五”末全縣林木綠化率達到32%,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
水利建設工程。完善田間灌溉、小型農田水利和灌區末級渠系等水利設施建設,實施建材工業園“引水濟園”和渭河河堤加固等工程,建設工業園供水管網系統、排污系統和排洪系統。實施石頭河、孔頭溝、七星河等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項目,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強監控管理和監測預警,實現全縣水資源自動化、信息化管理。到“十二五”末,全縣河道治理23.9km,水庫除險加固8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35.46萬人。
智能電網建設工程。新建建材工業園、蔡家坡等6座變電站,滿足工業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步伐,完成中低壓配網改造規劃,滿足農村居民不斷增加的生活用電需求。加大投資力度,改造供電設施自動化調度,進行規范化使用和管理,實現自動聯網、數據共享。
信息基礎設施工程。繼續推動基礎通信網建設,實施交換機擴容、通訊基站和通信線路建設等工程項目,全面改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質量。積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推進數字化區域建設,建成有線、地面和衛星三位一體的廣播電視傳輸網絡。積極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力爭網絡信息資源鄉鄉通、村村通。積極推廣電子商務、電子政務,著力加快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信息化建設。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大城鎮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比率。以商品住房建設為基礎,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公租房建設為重點,加快城市住房建設步伐。突出人文特色,以周文化風格和現代城市元素規劃縣城建設,實施縣城提升改造工程,重點抓好周文化一條街二期工程,做好周原廣場、醫苑路東側等區域改造,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做好渭北東路等城區道路建設,配合抓好西安到道路改造等項目,加快建設千畝人工湖等工程,建設宜居的蔡家坡新城區。持續開展千村百鎮整治活動,解決小城鎮建設用地問題,加快小城鎮開發建設,不斷增強小城鎮載體功能,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聚居,推動城鎮化進程。
2.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工程。加快推進糧食為基礎、畜牧為主導、果菜為特色的優勢農業發展格局向基本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轉變。重點建設3個千頭奶牛場、2個千頭肉牛育肥場和10個萬頭生豬養殖村。建設標準化示范果園、萬畝花椒園、千畝核桃基地、1萬畝設施蔬菜基地、2萬畝大棚西瓜基地、3萬畝優質線辣椒基地,3000畝無公害紫皮大蒜基地和1千畝“透心紅”紅蘿卜基地。到2015年,建成10萬畝優質蘋果產業帶,果品總量達到27萬噸,蔬菜面積達13萬畝。
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工程。與科研院校和單位深入合作,加強10大科技園區建設,推進良種引進、繁育和推廣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推廣“龍頭企業+服務組織+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生產、服務、營銷等環節的聯合與合作,使各環節參與主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聯合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系列化、規模化、產業化開發,逐步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經營模式和企業集群。到2015年,主要農作物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規范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0個,農民組織化程度達到70%。
農村生態家園建設工程。深入實施晉星創建和爭先進位、項目到村、農民增收舉措到戶、百企百村扶助行動、生態家園建設和農村社區等工程,深入推進板塊扶貧開發,強化社會扶貧,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促進農民增收。
城鄉統籌示范工程。積極實施蔡家坡城鄉統籌試點項目,科學統籌規劃,加快實現岐蔡一體化。合理布局區域發展。在縣城,著力建立獨具特色的周文化大景區,壯大民俗旅游;充分發揮優勢資源,建設食品工業園,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載體功能,打造宜居城市。大力實施突破蔡家坡戰略,壯大以汽車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把蔡家坡打造成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汽車之都和經濟中心,在更高層次上推動蔡家坡率先突破發展,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內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沿岐蔡線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機械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相關產業,集中布局基礎設施項目和生產競爭性項目,打造雍川制造業產業園,形成銜接岐蔡兩大功能區的產業集聚區,加速岐蔡一體化和撤縣設區進程。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保障外出農民合法權益,發展勞務經濟。加快實施農民創業促進工程,建設農民創業基地和創業園,以創業帶動就業。穩妥推進農民進城,五年累計進城落戶達到6萬人以上。
3.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積極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新型建材、有機食品為產業重點,以工業園區為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增強工業對全縣經濟帶動和支撐能力。力爭“十二五”期間,培育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10戶,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7%以上,到2015年達到250億元。
培育現代服務業。以文化旅游業為引領,實施“打造鳳鳴文化旅游名鎮”戰略,構建旅游新格局,增強旅游綜合實力。加快發展商貿服務業,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業,突出發展特色餐飲娛樂業,力爭“十二五”末,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1億元,年均增速30%。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深入實施五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院地科技合作,為企業搭建科技創新的服務平臺。大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構建城鄉一體的科技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實施人才強縣戰略。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構建“一區兩園”格局,優化園區產業布局,提高園區承載力。蔡家坡地區加快產業整合,做大做強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調整提升電子模具產業,改造升級紡織、醫藥化工、造紙印刷等傳統產業,快速提升區域經濟實力。建材工業園大力發展建材和新材料產業,打造縣域循環經濟的示范區,依托海螺水泥等龍頭企業,布局水泥、新型建材、新材料生產項目,推進建材工業等產業向園區轉移。鳳鳴食品工業園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布局糧油、蔬菜、果品、畜產品等深加工項目,促進食品工業向鳳鳴食品工業園轉移。
4.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到2015年,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覆蓋率分別達到95%、95%、95%、80%、80%。完善救助對象參合參保、門診醫療救助、住院醫療救助、臨時醫療救助、慈善醫療援助“五位一體”的城鄉醫療救助模式,建立健全鄉鎮、社區、志愿者聯動的救助網絡。加快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立殘疾人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
擴大就業鼓勵創業。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實施創業培訓計劃,建立創業平臺,推薦創業項目。以“兩后生”和農民工為重點,積極開展“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和創業能力。建立汽車工業園創業基地和進城農民創業園,促進全民創業。
全力提高教育水平。強化基礎教育地位,發展現代教育和優質義務教育,大力普及學前幼兒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重視支持特殊教育。到“十二五”末,高職中入學率達到85%以上,居民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
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立健全城鄉居民統一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繁榮發展文化廣電體育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縣、鎮、村三級文化網絡服務體系,實施縣級“兩館一院”和鎮村文化服務點建設,加強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抓好“五個一”文藝精品工程,利用“四鄉一地”文化品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到95%以上。加強體育場館、青少年活動場所、校園體育設施建設,完成全縣80%的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創建國家文明縣城。
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及婦兒工作。抓好縣鎮村三級人口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力爭實現“181”項目建設目標,大力實施計生“三項工程”,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做好婦女兒童工作,大力開展“四大主體活動”,積極實施“三大工程”,促進社會和諧。
5.創新社會管理,建設和諧。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
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建立矛盾隱患排查調處、突出應急事件和重大項目風險評估機制,健全網絡化巡防體系,深化平安創建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安全生產工作,加強信訪工作。
強化農村組織管理,開展基層民主建設,建設多樣化農村新型社區。
(三)重大改革及擴大對外開放任務。
1.全面深化各項改革。
加快非公經濟發展。以汽車及零部件加工等主導產業和優勢資源為基礎,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的需求開發配套產品,提供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務,走集群發展、合作經營之路,做粗拉長產業鏈。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群體,建立與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平臺和社會中介服務體系,形成一批規模大、有特色、有實力、有影響的企業群,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積極推進投融資改革。培育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組織,開展農戶承包地、宅基地、房產抵押貸款等試點。加強銀企、政企合作,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專業投資信托基金,拓寬融資渠道,形成經濟與金融互動發展新格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行政機制改革,鞏固和深化縣鄉機構改革成果;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擴大農村各項保險覆蓋面,推動城鄉各類社會保障制度有序接軌;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打造服務型政府;推進流通體制改革,構建城鄉生產與流通有機結合的新型流通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機制,保障進城農民收入增加、生活幸福。
2.加大招商引資金力度,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建立長效穩定的招商機制和渠道,建立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機制,切實提高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和實效。支持鼓勵企業探索開展跨地區投資和經營,擴大影響。加強區域合作,突現互利共贏,發展開放型經濟。
(四)專項規劃任務。
按照縣“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戰略重點,各專項規劃的牽頭部門要認真抓好各專項規劃的任務分解和責任落實,并積極組織實施。在分解任務時對各自的預期性指標分解下達,提出相應的工作措施,確保《綱要》任務的圓滿完成。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落實責任。各鎮、各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抓緊制定實施方案,確保任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牽頭部門每年3月底前,要將上年度所負責的目標任務進展情況報送縣政府,并抄送縣發改局。
(二)搞好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鎮、各部門要增強全局觀念,認真履行職責,相互搞好配合,共同推進《綱要》實施。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任務,牽頭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其他部門要積極參與、支持和配合牽頭部門做好相關工作,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三)加強跟蹤分析,適時開展評估。各鎮、各部門要對《綱要》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加強督促檢查,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綱要》實施的中期階段,縣發改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中期評估,做出評估報告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