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農村沼氣建設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推廣沼氣等適合農村實際的清潔能源,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加快我省農村沼氣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農村沼氣建設的重要性
沼氣建設是按照生物厭氧發酵原理,對工農業生產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和人畜糞便,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能源生態工程。通過沼氣建設,能有效帶動農村“改廚、改廁、改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和畜禽養殖環境,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能使農業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達到發展清潔能源、節省燃料消費、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能為農作物提供沼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農產品品質,使農業走上高效生態的發展軌道。因此,加快農村沼氣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高度重視農村沼氣建設工作,把它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程來抓,加強宣傳引導,加大工作力度,努力開創農村沼氣建設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農村沼氣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將沼氣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以加強農村環境整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切入點,因地制宜推廣各類沼氣建設模式,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省力爭新建1300個村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年末生豬存欄300頭、牛存欄30頭以上的養殖場全部實現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水達標排放,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550處、小型沼氣工程1100處、沼氣沼液沼渣(以下簡稱“三沼”)綜合利用示范點200個,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8萬只,建設戶用高效秸稈氣化應用示范村100個。加快農村沼氣建設,重點組織實施三大工程:
(一)實施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在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示范村、整治村,利用沼氣技術集中或分散處理農村生活、生產污水。在平原、經濟發達地區,推廣戶用沼氣池和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相結合的“器、沼、池”能源生態模式;在山區、欠發達地區,結合“改廚、改廁、改圈”,加快以戶用沼氣池為重點的“一池三改”建設。
(二)實施規模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以沼氣厭氧發酵為核心技術,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處理規模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水和農產品加工廢水。結合“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以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治理為重點,因地制宜推廣“能源生態型”、“能源環保型”、“綜合利用型”等不同模式的沼氣工程和“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畜排泄物資源化利用。
(三)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以開發利用沼氣、戶用秸稈氣化等可再生能源為重點,開展沼氣入戶、發電和戶用秸稈氣化等示范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
三、加強農村沼氣建設的管理和服務
(一)加強質量與安全管理。加強沼氣施工隊伍管理,從事沼氣設計、施工的企業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要嚴格按標準建設,切實提高工程質量和安全性。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加強沼氣工程的日常管理維護,縣(市、區)要逐步建立由有沼氣施工和管理經驗人員組成的服務隊,負責沼氣工程管護,確保沼氣工程安全、高效、能持續利用。
(二)依靠科技進步。加強沼氣技術研究和創新,積極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大力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在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的同時,確保不產生二次污染。積極推廣“豬—沼—果(菜、糧)”等循環模式,創新農作制度,促進種養有機結合。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農村沼氣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沼氣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
有沼氣工程的鄉(鎮)、村要指定專(兼)職沼氣輔導員和專管員,加強沼氣技術指導。
(三)優化管理服務。進一步加強農村能源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明確職責,落實工作經費,優化對農村沼氣建設的指導、管理與服務。積極探索沼氣工程長效運行機制,持沼氣專業村成立農民沼氣專業協會或合作社,增強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鼓勵發展沼氣設備經營、沼氣工程養護和技術服務等組織,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后續管理服務能力。
四、切實加強對農村沼氣建設工作的領導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村沼氣建設工作的領導,把這項工作納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規模養殖場建設、環境保護、衛生防疫、“欠發達地區奔小康工程”等的重要內容,統籌規劃部署,加大建設力度。各級農辦、農業、發展改革、經貿、財政、建設、環保、衛生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作與配合,合力抓好農村沼氣建設工作。堅持“農民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導向,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原則,采取多種途徑,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投入機制。省級有關部門要整合財力,增加對農村沼氣等建設的投入,資金補助適當向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傾斜,并統籌考慮國有農場。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業主自籌資金發展沼氣產業。同時,要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