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干部作風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國有企業干部作風建設,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證。加強國有企業干部作風建設,應著重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堅持群眾路線,不當“老板”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的重要保證,也是國有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群眾路線與“老板”思想根本不同。群眾路線要求企業領導干部一切從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出發,體現職工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并自覺接受職工群眾的監督。而所謂的“老板”,是以“自我”為中心,突出“我即企業,企業即我”的管理思想。國有企業中黨的群眾路線最重要的是表現在干部與職工的關系、對職工的態度等問題上。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有的企業領導干部喜歡他人稱其為“老板”,有的企業在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等方面存在損害職工利益的現象。如果不清醒地認識這種脫離群眾的危害性,那么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因此,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提高堅持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千方百計拓寬與職工聯系的渠道,架起與群眾聯系的橋梁。一是要樹立職工當家作主的思想,進一步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使職代會真正能在企業決策和民主監督管理中發揮作用。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認真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大力實施廠務公開制度。廠務公開的內容和形式要不斷地擴展和深化。要公開企業決策程序、公開企業重大財務收支、公開企業分配情況、公開人事任免制度、公開勞動就業崗位,尊重職工的民主監督權利。三是認真分析和研究職工的思想傾向,破解職工關注的問題。當前,企業職工關心的問題主要是企業的存留、職工收入和社會保障等切身利益問題。抓住這些熱點問題,認真破解這些難題,是密切干群關系的有效途徑。四是要堅定地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樹立群眾是企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只有群眾的智慧才是企業取之不盡的財源,只有群眾才是企業不竭動力的思想觀念。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要堅決克服驕傲、專橫、魯莽、自作聰明、固執己見的錯誤做法。五是端正態度,樹立向群眾學習的觀點。企業職工群眾是一個廣泛的群體,蘊藏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虛心向職工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企業才能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六是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國有企業領導干部都要想方設法,改善和提高職工基本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企業分配應充分體現職工的勞動價值,充分體現按勞分配為主的原則,要關心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的生活,認真落實有關政策,幫助他們脫貧解困。
二、堅持實事求是,不做“老爺”
我們有的企業領導干部口頭上講實事求是,行動上卻另搞一套,對企業的內部管理、對群眾的生產生活不聞不問,擺出一副官老爺的架式。堅持實事求是,首先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要以普通勞動者的身分深入生產一線和市場前沿,不能以“官”自居或以走馬觀花的方法搞調研。調查研究還要搞開門辦公,歡迎群眾直接反映情況,發表意見,領導干部要善于“納諫”,對各種意見要進行分析和研究。調查研究的內容應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動態,了解企業內外的政策信息,還要了解職工的思想、生活情況,要成為企業的“百事通”。其次,堅持實事求是,要遵循客觀規律。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研究市場的變化和市場變化的規律,然后確定企業的產品定位和企業發展戰略方針。堅持實事求是要與解放思想有機地統一起來。對于一個國有企業來說,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好高鶩遠,貪多求大,亂鋪攤子,不求實效;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思進取,固步自封。
三、堅持艱苦奮斗,不吃“老本”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有些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艱苦奮斗的觀念淡薄了。有些人認為提倡艱苦奮斗已經過時了,有的把艱苦奮斗和現代化對立起來,有的揮金如土,甚至大肆揮霍國有資產,走向腐化犯罪。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指出:艱苦奮斗是“黨團結和帶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對抵御各種腐朽思想侵蝕、保持黨和國家政權永不變質具有重大意義。”
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一是要有先進的經營理念,樹立資本運營觀念,用好企業每一分錢,把錢用在刀刃上,用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杜絕無效益工程和浪費現象。二是不能吃老本,要立新功。要看到企業改革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任重道遠,要不圖名利,永葆革命青春。三是深入實際抓好現場管理。任何管理經驗都不是萬能的,生產現場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最實際的問題,具有參考價值。企業管理者需要根據現場的情況而適時調整自己的管理方法,當好現場總指揮。四是要做到清正廉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擴大了國有企業自主權。國有企業領導干部要管好企業用好權,特別是管好人、用好錢。要建立健全規范的管理監督措施,充分發揮職工的主人翁作用,使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在制度的約束下和職工的監督下行使好手中的權力,消除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
四、堅持觀念創新,不走“老路”
在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有企業要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關鍵靠觀念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觀念創新是前提。現在一些國有企業對于創新說得很多,但是沒有創新的行動或實效,企業舊貌不變,缺乏生機。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國有企業領導干部不懂創新。他們不注重學習,不懂得創新的意義和內涵,或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借鑒別人的新經驗,不了解企業情況和經濟發展的趨向。二是不敢創新。一些效益好或比較好的企業滿足于現狀,怕擔風險、求穩怕亂的思想使之“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一些效益不好,技術力量薄弱的企業或自然條件不太好的企業則強調客觀原因,存在悲觀情緒,對企業創新發展沒有信心。三是不愿創新。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在有的企業還比較突出,在千帆競發的市場競爭中顯得手足無措或麻木不仁,想不出新辦法、新舉措。另一方面,有的領導干部擔心企業改革、創新會影響個人利益,因而無動于衷,甚至有意設置障礙、制造阻力。阻礙國有企業創新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沖破思想禁錮和一切落后陳腐思想觀念的束縛,實行具有革命性的觀念創新。實現觀念創新,首先要敢于否定和廢除阻礙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東西,要敢于扶持和鼓勵新事物。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要以企業發展為己任,要從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從企業發展出發,摒棄私心雜念。只有這樣,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觀念創新,才能賦予創新以強大的生命力。其次,要善于創新。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要高瞻遠矚,洞悉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否則,就弄不懂破什么立什么,又如何去破去立。第三,要把觀念創新具體化,探索多種有效的實現形式,使創新體現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上,要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和“三個代表”的要求,確定國有企業的進、退路數。還要認識到觀念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只有不斷加強作風建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使企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