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消費品市場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7年,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就業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以及物價持續走高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省消費品市場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本文在反映*7年社會消費品市場運行主要特征的同時,分析研究了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因素和存在問題,預計*8年,隨著改善民生各項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消費品市場將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7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7.85億元,比*6年增長17.9%,增幅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創下自1998年以來最高增速,若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3%,總體呈現又好又快發展態勢。
一、消費品市場運行的主要特征
(一)市場規模躍上新臺階,零售額增幅連創新高。
*7年全省各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集中在230-320億元區間內波動,相對*6年實現了整體的提升,月均零售額突破260億元大關,達265.65億元,比*6年增加40.30億元,其中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00億元,達到318.01億元,為單月歷史最高水平。
逐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低開高走,總體呈波浪式上升態勢,從2月至11月連續9個月,月度零售總額增幅創下自1998年以來的同期最高水平,特別是10月份,零售總額增幅達19.9%,為自1998年來單月歷史最高增幅。
(二)城市市場穩中見旺,農村市場日趨活躍。
*7年,城市消費品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02.46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增幅比*5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比*6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74.3%,成為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主導力量。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和農村消費環境的不斷改善,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加快,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呈逐月上升態勢,市場潛力正在逐漸顯現,特別是11月份和12月份,全省農村市場零售額均突破100億元,不斷創下農村市場零售額月度歷史新高。全年農村市場實現零售總額1085.40億元,增長12.9%,增幅比一、二、三季度分別提高0.9、0.6和0.4個百分點,對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25.7%。
(三)批發零售業占市場主導,住宿餐飲業業績喜人。
*7年全省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總額2733.75億元,增長17.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5.8%,對全省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達84.7%,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1個百分點,是支撐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主要力量。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00.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33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創新,全省住宿餐飲業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全年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9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增幅首次超過批發零售業,比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高居各行業榜首,成為消費品市場的一大亮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個百分點。其他行業加快發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5.86億元,比上年增長11.3%,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2個百分點。
(四)大型商貿企業做大做強,中小商貿及個體商業保持活力。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本著做大做強的原則,限額以上企業紛紛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競爭力。*7年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989.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0%,增幅比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戶高12.7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31.0%,比*6年提高2.2個百分點,比*5年提高5.4個百分點,拉動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8個百分點,對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達43.4%。平均每家限額以上企業的月均零售額為275.15萬元,比上年高出59.6萬元。
中小商貿及個體商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在活躍市場、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全年全省限額以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企業和個體戶實現零售總額2142.58億元,增長14.3%,占全省消費品零售額比重超六成,達67.2%,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55.4%。
(五)外資企業增勢強勁,連鎖企業商品交易活躍。
*7年全省共有限額以上外商投資批發零售企業8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家,累計實現零售額73.27億元,增長1.1倍。平均每家外商投資企業月均零售規模達735.62萬元,大大高于同期全省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月均規模275.15萬元的水平。特別是在我省的外資零售巨頭更是發展迅猛,*7年全省共16家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富山誠達實現零售額45.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倍。
作為現代流通手段之一的連鎖經營成為商業企業采用的主要經營組織方式。*7年全省共有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店)267家,實現零售額244.02億元,在上年增長79.6%的基礎上,又增長77.2%,占同期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7%,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拉動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9個百分點,對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達22%。
(六)各地消費市場繁榮,但發展不平衡。*7年全省各設區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長速度,增幅居全省前三位的是福州、莆田和三明分別實現零售額940.99億元、172.86億元和149.28億元,增長21.3%、18.5%和18.5%,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0.6和0.6個百分點。其余6個設區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增幅依次為漳州302.28億元,增長17.0%;泉州755.66億元,增長16.8%;寧德162.64億元,增長16.3%;南平174.40億元,增長15.6%;廈門362.05億元,增長15.0%;龍巖167.72億元,增長15.0%。
二、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因素和存在問題
(一)增長因素
1、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隨著城鎮居民就業率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提高,農村減免農業稅、改善勞動力就業環境等政策的落實,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擴大消費需求奠定堅實的基礎。*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42元,增長15.7%,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55.13元,增長12.7%,增幅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13.1%和12.9%。
2、就業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全省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幫扶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農戶”就業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重要內容,加大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就業再就業形勢呈現可喜的變化。全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8萬人,完成全年任務數65萬人的104.6%;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8萬人,完成全年任務數8萬人的122.5%,其中困難人員再就業3.9萬人,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2.5萬人的目標任務數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9%,實現了控制在計劃指標4%以內的目標。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7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361.85萬人、318.15萬人和406.12萬人,比上年分別增長17.6%、8.6%和9.7%。
3、觀念更新刺激消費升級。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觀念發生變化,在消費總量提升基礎上,消費結構繼續從基本生活型向現代生活型轉變,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一是受居民需求增大等因素的影響,吃、穿、用類基本生活用品持續高溫不減。*7年全省限額以上企業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6.8%,其中食品類增長29.5%,糧油類增長69.9%,肉禽蛋類增長33.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9.3%,日用品類增長40.5%;二是個人享受發展類商品需求量一路攀升。全省限額以上企業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增長66.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3.3%,通訊器材類增長28.3%,金銀珠寶類增長52.4%;三是住房熱銷,帶動了家裝商品的快速增長。限額以上企業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增長91.4%,家具類增長51.1%;四是汽車和石油及油品消費居高不下。全省限額以上企業零售汽車達14.36萬輛,增長15.9%,汽車類實現零售額215.20億元,增長26.5%,由其帶動的石油制品類增長25.3%,拉動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個百分點,成為消費品中帶動作用最為顯著的商品。
4、價格指數上漲拉動零售額增長。*7年全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持續攀高,全年累計增長4.3%,主要以糧油、肉禽蛋類為主的食品類價格上揚最為顯著。其中,食品類上漲11.8%,油脂上漲22.3%,肉禽及制品上漲27.5%,豬肉價格上漲40.6%,蛋類價格上漲23.5%。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拉動了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9個百分點。
(二)存在問題
1、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影響消費能力提高。*7年占全省人口50%以上的廣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雖然比*6年增加633元,達5467.08元,增長13.1%,但也只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3%,少10038.3元。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影響了主流中檔商品消費在農村市場的普及。
2、消費服務和市場環境不盡如人意制約消費發展。目前,市場商品和服務不能完全滿足消費需求。在國內市場上,中、低檔商品占主體,高檔較少,與國際市場相比,質量存在明顯差距。高、中、低檔商品分類,不應當僅僅是價格差別,更重要的應該是質量和服務的區別。市場環境也不容樂觀,市場環境包括市場交易硬件設施、交易制度、信用制度、廠商服務水平、市場監管體系等內容。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市場信用水平較低,尤其是在縣級市場和農村市場,假冒偽劣產品仍充斥市場。二是廠商售后服務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售后服務網絡不健全、服務承諾不到位等。三是市場監管體系不健全。主要是法制的不健全及落實不到位等造成市場監管乏力。四是農村消費市場體系不完善,包括市場載體發展不平衡,零售商品網點多、連接產銷的批發市場少;傳統的銷售方式多、新興的流通方式少等。
3、傳統消費觀念影響消費需求的擴大。傳統的中國文化崇尚節儉,“輕消費,重儲蓄”等消費觀念在一些居民特別是中老年人群中表現的很突出。*7年全省居民儲蓄存款年末余額為4711.23億元,是1978年的718倍,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增長104倍,可見,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未得到較快增長,儲蓄卻大幅上漲,說明人們增加的收入不是用來擴大消費而是進行儲蓄。高儲蓄率雖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在經濟起步發展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經濟總量擴大,高儲蓄將影響消費率的提高。同時,目前消費信貸主要投放于房地產,其他領域的消費信貸很少,導致銀行資產結構單一,創新不足。而信用消費剛剛建立還很不健全,貸款手續繁瑣,加之宣傳不夠,這些都抑制了信用消費的擴大。
三、展望與建議
*7年,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宏觀調控成效正在顯現。同時國務院高度重視物價穩定,一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生產發展,保障市場供應和低收入群眾生活。目前,生豬生產正在恢復增長,糧食和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增加,國家糧食庫存充裕,主要工業消費品供大于求,完全能夠保證市場供應。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把消費放在投資和出口的前面,將它放在第一位,再次強調了要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要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全面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預計隨著改善民生各項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社會各項保障制度的不斷加以完善,消費熱點升級換代進一步強化,以及在即將迎來的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推動下,*8年消費品市場將會保持持續較快增長態勢。
面對新時期新機遇新挑戰,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改善消費市場環境;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積極發展消費信貸;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消費熱點是促進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的必然選擇。
(一)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擴大消費需求,優化消費結構。一方面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農村消費市場是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大向農村的傾斜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才能激活農村市場,有效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大。另一方面要逐步調整分配制度,增加城鎮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要開拓各類就業渠道,創造就業崗位,尤其要充分發揮社區、街道的作用,促使城鎮居民就業和再就業;進一步建立健全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完善按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激勵機制,逐步擴大中等收入階層。
(二)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改善消費市場環境。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尤其是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建設。要積極推動農村流通主體創新,主要是加快培育一批面向農村的商業龍頭企業,建立新型農村商品市場體系。要推動農村流通管理體制創新,徹底改變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農村商業行政布局和管理的模式,促進流通企業在農村的健康發展。要加強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降低農村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持續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要充分調動消費者協會、質量技術監督、工商管理、衛生執法等市場監管機構的積極性,持續開展放心消費環境建設,包括推行食品放心消費工程、企業誠信工程、反壟斷工程、公眾參與監管工程等,推動企業講誠信、不欺詐、不壟斷,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權益。
(三)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積極發展消費信貸。需求不足與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有密切關系。在刺激消費需求上,要注重消費觀念的轉變,從政策上引導居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將消費提到與儲蓄對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認識,培養人們形成積極的適度消費觀念。同時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改變消費信貸落后局面,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積極推廣以住房、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為主的信貸形式。
(四)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消費熱點。消費結構升級的實現,必須要有能與新的消費需求相匹配的消費品供給結構來支撐。因而要著力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工業化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供給結構,使之能適應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的需要,促進可持續消費。同時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會展經濟和社區服務業,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擴大消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