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氣象改革發展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市在氣象為農村防災減災、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如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三個一”工程建設等等,但面對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氣象服務的能力還有差距。
為進一步落實好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市委十屆五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好中國氣象局“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的指導意見”,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客觀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對氣象服務的新需求、新要求及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查找不足,全面部署我市今年以及今后更長一段時間的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根據市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部署,開展本次調研活動。
在調研中,我們注重調研的代表性,深入海安和如皋兩地,邀請當地作栽、植保、水產、蠶桑、漁政和部分鄉鎮農技人員進行了座談,認真聽取他們對氣象為農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實地考察了如皋市常青千畝連片高效農業園區,在田間地頭與設施農業從業人員交流,了解氣象服務需求,聽取氣象服務意見,收集氣象服務建議。另外,我們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在*氣象興農網設立氣象為農村改革發展服務問卷調查專欄的形式開展了問卷調查活動。此次調研使我們深感氣象為農村改革發展服務大有可為。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東臨黃海,地處長江下游,江河湖水網交織,素有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之稱。全市9個縣(市、區)、123個鄉鎮,1646個自然村。全市土地面積為8001平方公里,人口769.79萬(20*年末數據);其中農業耕地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范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811元,同比增長13.1%。
*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氣候帶,季風特征明顯,自然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但由于兼受西風帶、副熱帶和熱帶天氣系統影響,天氣氣候復雜,災害性天氣頻發,洪澇、干旱、暴雨、強對流、熱帶氣旋、連陰雨、高溫、寒潮、凍害、大雪、大霧等災害性天氣基本每年都有發生,氣象災害已成為危害全市農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農村改革發展需要更優質的氣象服務
從調查統計結果來看,農村對氣象服務的主要需求是天氣預報和防災減災信息,這兩項需求均達到了100%;其次是氣象科技指導,占80%;再次是農業經濟信息,占78%。農民獲取氣象信息主要渠道依次是電視、電話、廣播、手機和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電視是農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另外,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還有報刊、互聯網等。農民最渴望從互聯網和氣象興農網獲取的信息主要是農業氣象信息、農資價格信息、農產品供求信息,均占92%。但目前農村電腦普及率比較低,60%農民對互聯網以及本地氣象興農網不了解,30%農民只對互聯網有些膚淺了解。對于農產品信息,只有28%的農民認為在氣象興農網上方便;36%的農民不知如何,農經信息進村入戶困難。對于*市氣象部門給予的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及時率,有90%的好評;對于氣象部門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三個一”工程項目,在推廣和普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曉率達到80%;在氣象知識宣傳普及方面,比如防雷知識、農作物病蟲害與氣象條件關系、種植新品種所需的氣候條件等,約80%的被訪者均了解相關知識。農民還希望氣象部門多提供農業氣象科技和災害防御等方面的服務。有些農民朋友反映,他們希望得到中短期氣候預測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于調整種植結構和安排農業生產。農民希望在農村改革發展中要充分考慮氣象因素的影響,希望在新農村建設中村莊規劃、選址和房屋建設時,要充分考慮氣象因素的影響。農民普遍認為人工增雨對緩解當地旱情作用很大,其中90%認為作用很大。
從以上情況分析,我們認為農村改革發展對氣象服務有著旺盛而迫切的需求。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發展新經濟對氣象服務有迫切需求。干旱、洪澇、大風、冰雹等災害,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推進,不少鄉鎮開始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及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等方面,都對天氣預報服務、農業氣候可行性論證等需求更多、要求更高。農民迫切希望增加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播出次數、延長播出時間,特別是在農忙季節和重大災害天氣來臨前,要增加電視天氣預報播出次數;還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徑,比如增加建設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讓農村“大喇叭”再響起來等等,使得每個農戶、農民都能及時獲取天氣預報等氣象信息。
2.新村鎮建設對氣象服務有迫切需求。在村鎮建設規劃、新集鎮建設等工作中,農民越來越多地考慮到暴雨、洪澇、大風、雷電等災害以及交通、水電等因素的影響,并考慮通風和采光等條件,因此新村鎮建設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程建設氣候論證、雷電防護以及合理利用氣象資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培育新農民對氣象服務有迫切需求。鄉鎮干部和農民群眾渴望獲得氣象科技知識,希望氣象部門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增強農民對氣候資源、農業氣象、農業信息化等實用技術和農經信息的應用能力。
4.追求新生活對氣象服務有迫切需求。在農村改革發展中,各級農村干部和農民都在追求高尚文明的生活、勞動環境,因此對健康氣象、生態氣象、旅游氣象等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的氣象服務有很大的需求。
三、氣象服務不斷加強,但離需求尚有差距
長期以來,氣象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一直是*氣象工作的重點。近幾年來,*各級氣象部門針對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形勢,積極組織科技開發和科研攻關,努力提高為農服務產品的質量和時效,在農村氣象觀測系統、天氣預報、農業氣象、農業氣候論證、防御雷電災害、人工增雨作業、氣象興農信息網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果,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完成“三個一”工程建設?!叭齻€一”工程即:在全市每個鄉鎮建設1個自動氣象站、1個氣象興農網服務終端、1個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叭齻€一”工程是一項實事工程,也是一項民心工程。通過三年的建設和完善,目前,全市各類地面氣象觀測站達到133個,平均站距僅為10公里。并建立了數個農氣、酸雨、雷電等觀測站點,實現了對干旱、洪澇、大風、大霧等氣象數據的動態監測。全市各鄉鎮共布設了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152塊,完成了*氣象興農網站的改版和升級工作,建立了鄉鎮氣象興農網服務終端。此外,覆蓋全市9個縣(市、區)、123個鄉鎮(街道)、1646個行政村的由123名聯絡員組成的鄉鎮氣象聯絡員隊伍和1687名信息員組成的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也為氣象信息的傳送與反饋提供了通暢的信息渠道,實現了氣象監測預警鄉鎮全覆蓋。正如*市委常委、副市長秦厚德在“三個一”工程建設總結表彰大會上所說,“三個一”工程建設的全面完成,進一步推動了我市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加強科技開發,努力提高為農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為了提高產量預報的準確率,開展了水稻、麥類、棉花、油菜等產量預報,對外長、中、短期預報,幾年來,準確率都在95%以上。為了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與農業部門的植保單位緊密合作,開展了麥類赤霉病、棉花炭疽病、棉鈴蟲等預報工作,為及時、科學防治病蟲害提供了氣象保障服務,幾年來發生等級預報準確率100%。為了提高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氣象服務能力,研制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為政府合理調度水資源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3.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氣象為農服務信息傳播到廣大農村和農民手中。一是及時把《重要天氣報告》、《農氣月報》和《農氣旬報》等農業氣象信息,通過傳真、email等方式分發到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二是建立了*氣象興農網,不斷登載“氣象與農事”、“農業氣象”、“農業科技”、“農科動態”、“農業百科”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利用報紙、電臺、電視等媒體,及時重大災害性、轉折性、關鍵性天氣信息;四是利用“96121”、手機短信、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傳播涉農方面的信息,深受農民的歡迎。
4.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目前,全市共有火箭發射裝置4臺(套)。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7年抗擊特大干旱過程中,全市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工作,為及時有效的緩解旱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5.加強應急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提高重大災害性天氣的應急響應能力。制定了氣象應急響應預案,并已納入當地政府的應急響應體系,主動參與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服務。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氣象部門雖然在“三農”服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與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一是由于多種原因,農村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氣象信息的傳遞渠道與農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服務及時性與規?;r業生產需求有差距,天氣預報的精細化、可用性還滿足不了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三是氣象信息服務的適用性、針對性與農業生產發展需求和農民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農村雷電防護安全措施和知識普及與確保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有差距。
五是目前農村信息化程度還很低,通過互聯網交換農經信息較為困難。
六是氣候區劃及論證工作相對滯后,對引進新品種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均未經過氣候論證,存在較大的風險。
四、氣象為農村改革發展服務的建議
1.將氣象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氣象工作與農村工作密不可分,氣象服務是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氣象在農村建設中的基礎性、前瞻性和現實作用。建議各級政府將氣象為農村建設服務體系納入當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氣象為農村建設服務體系建設。一要加快建設農村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系統,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二要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社會化綜合管理體系。要加大鄉鎮氣象聯絡員和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力度,這部分人員要主動承擔傳播天氣預警預報信息、維護加密氣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氣象與農經信息、氣象災害上報和氣象知識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強農村公共氣象服務工作,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進村入戶。要不斷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手段,通過廣播、電視、電話、手機、報刊、電子顯示屏、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擴大氣象信息的覆蓋面,使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傳到受影響的農民手上。要將氣象服務納入農村文化站服務體系建設,要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農民進一步了解氣象知識,掌握氣象知識,及時獲取氣象各類信息。
2.進一步健全農村氣象信息傳播網絡。要加強與廣電部門合作,利用農村電視普及率提高以及根據農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增加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時間和次數,調整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播出時間,尤其是農忙季節要滿足農民收工后看天氣預報的需要。要與電信部門合作,針對農民手機普及率不斷提高的特點,積極推進手機短信訂制服務,及時將突發性氣象災害警報發送到農村、發送到鄉村基層干部、種養大戶及本地人員,由他們迅速傳播,指導農民防災減災。要使農村“大喇叭”重新響起來,鄉村大喇叭實際上是一個高效低成本的農村信息渠道。除了氣象信息以外,還可以其它對農業農村有用的信息,要充分發揮“大喇叭”在防災減災和氣象信息上的作用。
3.努力提供優質氣象服務。一要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及關鍵農事季節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逐步向公眾特別是向農民提供三天以上的滾動天氣預報。主動與農林等部門合作,做準做細農業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條件預報,指導農民科學安排生產和有效防御自然災害。二要加強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我市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及應對工作,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可行性論證,指導農民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三要積極開展農村建設項目氣象評估服務,對農村生態工程建設、重大農業工程建設、農村建設中村莊選址等,要主動提出氣象評估報告,及時為當地政府和農村提供服務。四要做好農村建設中新建、改建房屋的防雷設計技術指導和檢測、工程等服務工作,努力減輕雷電災害的影響。五要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農業抗旱、防雹消雹等提供優質服務。六要辦好*氣象興農網,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交流各地的經驗和具體做法,將農業實用信息直接傳到廣大農戶、農業企業和各涉農單位。七要加強農村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提高農村和農民防災、抗災、減災意識和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
4.提高農村和農民利用氣象科技趨利避害的能力。努力提高農民應用氣象科技的意識和水平,使農民在開展村鎮規劃、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時充分考慮氣象因素的影響。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新品種時,事先了解當地氣候特點,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通信、手機電話、報紙、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等各種手段和途徑,獲取天氣預報等氣象信息。主動向氣象部門報告當地的災情,協助氣象部門維護好氣象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