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合作醫療情況匯報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市地處粵西山區,設立于*年,轄*區、*縣、*縣、*縣,代管*市,共63個鎮(街),967個村(居)委會,總面積7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67.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2.02萬人。設市以來,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奮斗,以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推進各項衛生工作,全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初步形成了一個層次適當、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保健網,防病治病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奪取了抗擊非典和人禽流感工作的全面勝利,三大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6個(不含村衛生站),其中縣及縣以上醫療保健單位16個、疾控機構5個、衛生監督機構5個、鎮衛生院61個;擁有醫院床位3623張,平均每千人1.38張;各類醫務衛生技術人員8797人,其中高級衛生技術人員152人,中級衛生技術人員691人;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829個,鄉村醫生1470人。*年,全市衛生部門所屬醫療機構門診人數689萬人次,業務總收入5.93億元。
一、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為本,以參合群眾利益為重點,緊緊圍繞解決農民治病就醫難問題,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市實際、具有我市特色的、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新農合路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以及省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人民日報》一篇題為《*破解農民看病難》的報道上作了重要批示:“*市不斷探索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破解農民看病難的經驗很好,應在全省推廣。同時,還要繼續探索創新。”*年4月,全省新農合工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雷于藍副省長充分肯定了我市新農合的工作成效,認為我們有效的工作經驗值得各地學習推廣和借鑒。*年10月,我市雙檔型新農合制度榮獲“中國十大政府創新典型獎”。*年11月,衛生部長陳竺到我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新農合工作,認為我市新農合工作經驗值得在全國推廣。
二、我市新農合制度的發展歷程
我市從*年開始試點推行新農合制度,當年全市共有50%的鎮(街)參與試點。*年全面鋪開,全市所有鎮(街)、行政村和村民小組全面推行新農合制度。*年,全面推行資金縣級統籌的新農合制度,并同步推行資金市級統籌的農村居民住院補充醫療保險。*年實行分檔制,科學設置新農合A、B檔,實行分檔籌資、分檔補償,兩檔均為縣級統籌。*年再進一步改革,設置1、2檔兩個獨立的檔次。*年籌資標準為1檔62元/年·人,其中農民個人交費10元/年·人,各級財政補助52元(中央2元、省35元、市縣15元);2檔67元/年·人,其中農民個人交費15元/年·人,各級財政補助52元。在全面推進新農合制度的過程中,我市不斷提高補償比例和補償上限,完善資金管理,加快補償辦理速度,處處為民著想,使我市新農合制度穩步健康發展,為切實緩解農民治大病困難提供了有力保障。*—*年,我市新農合參合率從32.9%提高到99.5%,最高補償標準從1500元提高到5萬元,歷年累計共206237人次獲得新農合住院補償,總金額26289.09萬元。全市參加*年度新農合的農民達190.98萬人,基本實現全覆蓋。
三、我市推行新農合制度的主要做法
我市新農合工作能取得這樣良好的工作局面,關鍵是我市各級黨政部門高度重視,把該項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和民心工程組織實施,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參合群眾利益為重,把機制創新作為推進工作發展的不竭動力,時時心系群眾,處處為民著想,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利民、惠民、便民的新農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創新促發展、促提高。
(一)積極探索實施新農合制度,建立全市統一運行機制。從*年7月1日起,我市在各縣(市、區)全面實施縣級統籌的新農合制度。為加強管理、規范運作,實行全市一盤棋,制定了《*市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方案》和《*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細則》(*年修改為《*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全市新農合實現四個統一,即統一宣傳發動和繳費時間、統一起止時間、統一繳費標準、統一補償標準。
(二)建立分檔補償機制,讓農民自主選擇參合檔次。我市從*年開始探索建立分檔繳費、分檔補償制度,讓農民群眾可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選擇不同檔次繳費參合。具體是A檔年繳費10元/人,可獲得最高2000元補償;B檔則在參加A檔的基礎上多交5元/人,可再獲得最高10000元補償,總額為12000元。*年起改為設置1、2檔兩個獨立檔次,參加1檔的年繳費10元/人,參加2檔的年繳費15元/人,1檔最高補償提高到1萬元,2檔最高補償提高到5萬元。
(三)建立即時補償機制,讓參合群眾得到及時便捷的賠付。我市剛開始推行新農合時,參合群眾患病住院需自己先繳納所有住院費用,出院后再到戶籍所在地辦理補償手續。由于補償審批環節較多,耗時需一個月以上,給群眾帶來極大不便。*年7月,我市在*區開展了新農合即時補償試點工作,參合對象因病住院,出院時可在就診醫院獲得即時補償。由于手續簡便,補償迅速,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年,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各縣(市、區)均推行即時補償試點工作;*年全市全面實施即時補償制度,11月份開始使用B/S系統,實行網上審批即時補償。*年,全市共對24978人次進行了即時補償,補償金額2304.9萬元。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可操作性較強,大大方便了群眾,對幫助困難群眾住院治病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深受群眾歡迎。
(四)建立積分制,提高農民連續參合的積極性。受認知水平的限制,一部分參合群眾認為自己及家人身體很好,得不到實惠,而不愿積極參合。為提高農民參合意識,我市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擴大參合農民的受惠面,如全市全免縣、鎮級醫院門診掛號費,*年全市有47.85萬人次受惠,受惠面29.2%,*年全市有81.58萬人次受惠,受惠面47.4%;對普通病床床位費、B超、心電圖、X光、常規檢查等項目收費*區優惠50%、*市優惠30%;*縣免費為參加了新農合但未享受住院補償的農民開展常規體檢等等。在此基礎上,*年我市制定了積分制,按積分額確定補償比例。具體辦法為:連續參加新農合3-5年的,補償比例提高2%;連續參加6年及以上的,補償比例提高5%。*年,全市從積分制受惠的群眾達2900人次,受惠金額26.45萬元。積分制的實施,提高了農民連續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使新農合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
(五)建立保障水平正常增長機制,使參合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民對看病住院的保障要求也不斷提高。對此,我市始終堅持以保大病為主的原則,結合我市經濟增長和上級補助增加的情況,在保證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立保障水平正常增長機制。一是保持保障起點和農民繳費長期穩定不變。我市新農合保障起賠線一直實行“0”起點,農民參合交費標準一直實行1(A)檔10元/人/年,2(B)檔15元/人/年。二是補償比例和最高限額逐步提高。*年試點時,補償比例為30%,封頂為1500元;*年實施縣級統籌后,補償比例提高到50%,封頂線提高到A檔2000元、B檔12000元;*年,補償比例保持50%,封頂線1檔提高到1萬元、2檔提高到5萬元。*年起,在鎮級衛生院住院治病,補償比例將提高到60%;中醫藥費用占住院醫療總費用30%以上的,中醫藥部分的補償比例將提高10%。三是補償范圍逐步擴大。從*年起,我們將把《關于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定病種管理的指導意見》規定的16種疾病的大額門診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隨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參合群眾得到的實惠也越來越多。*年,全市有74943人次獲得新農合住院補償,總金額9954.56萬元,其中獲3萬元以上大額補償的51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2.1%、35.6%和82.1%。
(六)建立財政保障機制,確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新農合工作作為一項造福群眾的民心工程,僅靠群眾的參與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大各級財政的投入。雖然我市是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各級財政都比較困難,但我們對新農合的財政補助資金、宣傳發動經費和合醫辦的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建立了全市統一、縣級統籌的財政補助機制并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年,全市落實財政補助資金2374.6萬元,人均14.49元;*年,全市落實2583.98萬元,人均15元。
(七)建立新農合救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看病難”問題。為解決生活特別困難的農民群眾的“看病難”問題,我市從*年起全面建立新農合救助制度。一是由民政部門從民政救助金、衛生部門從新農合救助金中安排資金,資助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等弱勢群體參加新農合。*-*年度,共劃撥307萬元,資助23萬多名農民參加新農合。二是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委會或村民小組,從集體資金中出資為困難群眾繳費參合。三是通過省、市、縣三級劃撥專款和社會專項募捐,成立新農合救助基金,對特困群眾住院就醫進行補助。*—*年,全市共救助3920人次,救助金額703.81萬元。
(八)建立嚴格的資金管理和監督機制,確保新農合資金安全規范運行。新農合基金是農民群眾的救命錢,必須將其管好,確保其安全規范運行。為此,我們建立了嚴格的資金管理、監督、審計制度。一是對資金的管理,我們嚴格按照廣東省的有關規定,在縣級財政部門開設專戶,由財政部門負責監管,錢賬分離,管用分開,封閉運行,專款專用。二是對資金的使用,每月在鎮、村兩級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審計部門每年對新農合資金進行專項審計。這些措施,為新農合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九)實施信息化管理,提高新農合的工作效率。*年,我市*縣被定為“廣東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試點縣”,并在*年7月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管理。為進一步加強全市新農合監管,提高工作效率,*年我市全面開展新農合信息化建設工作,*區、*市、*縣和*縣的新農合信息化系統于*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年10月,我市在省內率先啟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B/S系統,實現了合作醫療管理部門與定點醫療機構“統一平臺、網絡互聯、信息共享”,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
四、幾點體會
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一些體會,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領導重視、思想認識到位是建立和完善新農合制度的關鍵。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把新農合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項中心工作來抓。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開展新農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制度創新是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的動力。通過分檔補償、積分制、即時補償、提高補償比例和上限等一系列措施,讓群眾得到更多的好處,引導、激勵農民自覺參合,使新農合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三是實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新農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信息管理系統辦理補償工作,補償標準更統一,減少了人為差異;網上即時補償進一步加快了補償進程,大大方便了群眾。四是部門配合到位,是推行新農合制度的有力保障。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部門的作用,各方面協調聯動,才能使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得到較好的實施。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我市新農合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以參合群眾利益為重,不斷創新和完善制度,繼續強化和落實相關措施,使我市新農合工作更扎實、更健康地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