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提出的一個嶄新命題。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按照這一目標和要求,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必然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找準著力點。
抓住戰略機遇,齊心協力抓發展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切實用好,加快發展。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這為我們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吸取人類文明成果發展自己,后來居上提供了重要條件。從國內看,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我們面臨著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珍惜和緊緊抓住并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審時度勢,趨利避害,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發展。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發展則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發展才能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更加和諧;才能更好地調節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關系,解決好各種社會矛盾。當前,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關鍵還要靠發展,而且這種發展不是單純追求速度的發展,是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們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關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
貫徹落實“四個尊重”,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發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提高效率,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黨執政興國才有穩固根基,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才有雄厚的基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有實現可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有根本前提。
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最根本的在于構建起能夠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的制度體系。好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使整個社會生機勃勃。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圍繞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行體制創新,不斷激發各種經濟主體的發展活力,大力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從而使社會活力競相迸發。
整合社會力量,處理好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
現代社會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要素處于不斷的變化和重組之中,社會關系更為復雜和多樣化。能不能整合好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關系到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關系到黨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
正確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妥善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既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對于我國改革、發展、穩定意義十分重大。整合各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是要維護、發展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各社會階層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二是要從制度上保障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相互開放和平等競爭。逐步消除戶籍、地域、身份,二元結構雙重標準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從而減少不滿和對立情緒。三是要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和諧社會,人人共享;構建和諧,人人有責。四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
注重社會公平,形成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
協調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要把公平正義作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手段和目的。一是要突出解決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標志。必須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持續就業、穩定就業。二是要注重解決分配問題。尤其應關注低收入群體,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努力增加對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促進農民增收。通過財稅政策,調節各階層收入,遏制兩極分化。三是重點解決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