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病原生物學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提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結合崗位需要、工學結合、任務導向、強化能力的辦學模式,遵循符合醫學教育規律和職業成長及學生認知規律的高等衛生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對《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進行重新定位,在修訂教學大綱、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完善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與探索,以期為少數民族地區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積累經驗,增加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掌握學科重點,密切聯系臨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護理;教育改革;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
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醫學教育改革目標必須結合當地醫學教育實情,通過崗位需要、工學結合、任務導向、強化能力的辦學模式,構建具有高職特點的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適用于基層衛生的應用型人才。《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作為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課程,是有效連接臨床醫學及基礎醫學知識的紐帶,對學生未來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具有深遠影響。如何使該課程更好地適應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滿足臨床護理崗位需要,在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作者對該課程定位、修訂教學大綱、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完善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期為民族地區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積累經驗,現報道如下。
1依據課程建設思路,明確課程定位和目標
課程定位和課程理念是課程建設的靈魂和前提條件[1]。《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要緊緊圍繞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走訪調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關人員后將該課程定位為專業必修核心課程。結合少數民族地區護理崗位工作需要,應面向基層,在面向一線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特點和防治原則,強化醫院內感染、消毒滅菌理念,建立無菌觀念。此外了解現代免疫的概念及人體免疫系統的構成,熟悉正常及異常免疫應答的概念、一般規律、應答產物、免疫學防治原則等知識目標,具備能夠將知識應用到消毒、隔離、預防感染、預防接種等實際護理工作的能力,樹立“遵循培養目標、服從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養、注重人文教育”的課程理念。
2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摘要:當代醫學培養機制對專業基礎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思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推進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該文由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教學入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歸納等方法研究,闡明了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互滲透的意義、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相互滲透
1、概述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高等職業衛生院校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事實上,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在醫學上是十分重要的兩個內容,在更新上是最為快速的一個學科,也是醫學以及生命科學的發展上最有前景的學科。在教學中,本學科內容十分抽象,理論性很強,還涉及大量的化學、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前沿學科的知識。對于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校生來說,對本學科熟練掌握和運用是普遍困難的,本學科授課教師就應該考慮如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直觀。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理論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學生。筆者由此提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應該相互滲透的觀點。
2、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情況調查
2.1研究對象及其基本情況
【摘要】目的:探討現代化教學手段“雨課堂”能否有助于提升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成績。方法:選取廊坊衛生職業學院2019級高職護理專業的四個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組(9班、10班)與對照組(11班、12班),由同一教師授課,實驗組在病原生物學總論及免疫學教學中借助雨課堂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照組借助PPT開展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問卷星在線考試后評價全部學生成績。結果:實驗組共137人,平均成績為71.95±14.33分,與對照組134人的平均成績59.66±16.06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應用雨課堂可顯著提升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成績。
【關鍵詞】雨課堂;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應用
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由《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學科組成,其中的《免疫學》因其概念抽象、理論機制繁雜等知識特點,易造成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主動性差,最終出現考試通過率偏低的現象,但作為醫學院校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因此《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學改革變得更為迫切,為提高教學效率,結合當代高職衛生院校的學生思想新潮、喜歡接觸網絡手機的特點,本文將通過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雨課堂”,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成績。
一、雨課堂的使用
1.教師端安裝。使用雨課堂要求電腦安裝office2010以上版本。教師從官網免費下載并安裝雨課堂至電腦端,雨課堂為嵌入PPT的插件,在制作PPT課件時實現雨課堂上傳課件、發送通知、建立試卷等功能。教師手機端可同步應用。2.教室端安裝。教室多媒體安裝雨課堂,設備要求及安裝方法同教師端電腦;教室多媒體需要聯網。3.學生手機端。學生需一部聯網并裝有微信的手機,首次使用雨課堂需關注微信公眾號,輸入教師的課堂密碼、學號及姓名,加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及相應班級。
二、教學應用
1改革教學內容,突出護理專業特點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這門課的教學課時大幅減少,讓學生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理解、領悟該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在教學中針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參考護士資格考試相關標準,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對教學順序進行一些調整:(1)人體寄生蟲學;(2)醫學微生物學總論;(3)醫學微生物學各論;(4)免疫學基礎。其次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組合。具體情況如下:
1.1人體寄生蟲學
寄生蟲在病原生物中形體較大,其內容簡單,特別是講授時能結合大體標本進行形象教學,因此作為第一部分講解,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人體寄生蟲學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內容,重點講授總論部分內容,在寄生蟲學各論教學中,重點講解消化道感染的寄生蟲,如蛔蟲、華支睪吸蟲等,以及在我國局部地區依然流行寄生蟲,如血吸蟲和瘧原蟲等,其他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如;絲蟲等)。
1.2醫學微生物學
醫學微生物學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部分內容,其中總論是學習各論的基礎,應作重點講述,尤其是消毒、滅菌和醫院感染相關內容,這樣便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時刻牢記無菌操作。在各論講解中,重點講授常見病原生物,如化膿性細菌、腸道桿菌、破傷風桿菌、結核桿菌以及肝炎病毒、HIV等;同時補充一些新增病原體,如SARS病毒、甲型H7N9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刪除一些少見的病原體,如放線菌、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1護理專業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1.1學生生物安全意識淡薄
護理專業學生進入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缺乏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教學大綱沒有特意安排相關內容和學習時間,實驗課時少。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護理專業學生生物安全意識淡薄,不重視生物安全,對實驗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一些樣本,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觀察,護理專業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新鮮,但是對于其觀察的樣本可能會引起疾病的意識淡薄。觀察完后,有的沒有洗手,就翻書、拿手機、摸頭發,甚至有個別同學在教室吃東西等不符合生物安全的一些行為習慣,這些都可能對自身和周圍環境造成潛在的危害。加上護理專業學生多,每屆大約有30個班級,1000多人,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專業的學生也要使用該實驗室,因此人員相對比較集中,流動性也非常大,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隱患。
1.2護理專業的特殊性
護理是一個特殊的職業,護理專業的學生不管是在見習、實習還是以后工作,其對象是病人,并經常直接接觸,還要經常采集、收集、運送一些感染性標本,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另外,臨床護理專業人員工作特點之一是:醫療操作多,要求護理專業人員必須具備嚴格的無菌觀念和過硬的操作技能;消毒滅菌要求嚴格,要求護理專業人員不但要熟練掌握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而且必須確保消毒滅菌的效果。這些工作是確保醫療安全的基礎。如果護理專業學生對職業要求和危害了解不全面,在面臨危險因素時就會缺乏有效、完善的對應措施,這就要求護理專業的學生要有堅實的醫學基礎、熟練的護理技術,還要掌握相關的自我防護知識。因此,學生在進入醫院見習、實習前就應具備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和自我防護能力,而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就是樹立學生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最好時機。
1.3科學和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