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月十五的月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一說,是因為月球在橢圓軌道上繞地球轉動,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天12小時44分鐘。在“望”時,月、地、日最接近一條直線,月亮因此也最圓、最亮。
當月亮與太陽的經度相差180度時,從地球上看,月亮與太陽處在正好相對位置的時刻,(如同兩個人正好臉對臉)才能看到圓月。但是,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千米,最遠時有40萬千米,由于“萬有引力”的關系,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
(來源:文章屋網 )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其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中秋節和月亮緊密相關,按照農歷八月是秋季中間,而十五日又在八月中間,所以八月十五就被稱為“中秋”。而農歷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圈為一個月,每月十五日,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圓。由于秋季天高氣爽,人們在中秋這天看到的月亮也就最亮。民間過中秋節的活動也圍繞著月進行,有祭月、拜月、賞月等。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有很多古老的傳說,其中“嫦娥奔月”流傳最廣。傳說,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兩人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永遠恩愛。于是后羿歷經千辛萬苦,向天后求得長生不老的仙藥。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挾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被逼無奈,將仙藥一口吞下,結果立刻身輕如煙,飛上了天,從此成了長住月宮的仙女,與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萬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對嫦娥的思念。鄉親們敬重后羿與嫦娥的感情,也紛紛效仿拜月。
其實,中秋節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的祭月典禮。根據古籍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帝王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典禮,以祈愿五谷豐登。古人認為,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就不可能豐收。北京有名的建筑月壇就是明朝(1368-1644)皇家祭月的場所。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全世界的中國人賞月的日子,我、大姨、弟弟、媽媽、姨父一起去獨山子共度中秋節。
看完電影之后,我們回奎屯吃飯,在等飯的時候,我和弟弟就仰望天空賞月去了。看著夜空中潔白如玉的月亮,我一下就想到了“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這首詩,感覺恍然大悟:莫不是這首詩就是詩仙李白看了八月十五的月亮才寫的?
明亮的月亮在天空中,就像黑暗的森林中一盞明亮的燈,就像一個光潔的玉盤,多圓啊!多亮啊!我喜歡這美麗的八月十五的明月,而且我還要在網上多查一些關于月亮的詩,贊美這美麗的月亮!
指導教師:李娜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里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 被老百姓們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 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月餅是團圓的象征.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1、《月餅謠》月兒大,月兒圓,天上一個大月餅,夠吃十五天。如果你不信,抬頭看天邊,十五月兒亮又圓,二十二三缺半片,二十七八細又彎,三十晚上看不見。
2、《爺爺為我打月餅》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塊月餅一片情呀,爺爺是個老哪,爺爺為你打月餅哪,你為爺爺唱歌謠啊,獻給爺爺一片心哪,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塊月餅一片情啊,爺爺是個老哪,爺爺為你打月餅哪,你為爺爺唱歌謠啊,獻給爺爺一片心哪。
3、《月亮彎彎彎上天》月亮彎彎彎上天,牛角彎彎彎兩邊。鐮刀彎彎好割草,犁頭彎彎好種田。月亮走,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袋里裝著兩只蛋,送給月亮當早飯。天上玩玩,月亮圓圓,像只小盤。月亮彎彎,像只小船。坐上小船,天上玩玩。月亮船,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4、《中秋月》中秋月兒圓又圓,掛在天空亮又亮,好像一個大玉盤,團團圓圓過中秋。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