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越王勾踐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地區出土了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字銘文的寶劍。這把寶劍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500年的時間,卻一點也看不出歲月的痕跡,輕輕一劃就能割破十幾層紙,一劍劈下,竟能劈碎銅錢,它一出土就被列為國寶級的文物。然而,這僅僅是這把舉世絕倫寶劍的表面現象,它身上的銘文記載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君王之―――越王勾踐的故事。對劍身銘文的解讀凝聚了中國近代最優秀學者的心血,郭沫若、唐蘭等十幾位學者都參與了這種奇特文字的研究。
越王劍劍主是誰?
1965年,年逾60的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受命主持寶劍的研究工作,他要破解的是2500年前一個血雨腥風的故事。文字,當然是開啟古代之門最好的鑰匙。于是,故事就由解讀銘文、尋找劍的主人開始。
劍身共有8字,其中6字為“越王自作用劍”,在現場就已經被專家們解讀。然而,中間代表人名的兩個字卻百思不得其解。方壯猷異常興奮,無論劍上人名是誰,它已經是一把極為罕見的王者之劍。
然而越王的寶劍,為什么在楚國的古墓中出土?方教授遍查古籍。從出土的竹簡中,可以確定墓主人姓邵,他會不會是楚國滅越的第一臣邵滑呢?或許越王劍就是他征戰越國時的一件戰利品。又有人根據楚墓的規格推測楚國士大夫邵固才是墓的主人。
越國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王朝。古越國在吸收了中國北方文化和生產技能之后,逐漸成為諸侯國中的強國。史書記載,古越人在吸收了中國北方文化和生產技能之后,逐漸成為諸侯國中的強國。史書記載,古越人披頭散發,身上紋有猛獸的圖案,重義氣輕生死。青銅器的人物造型據說與當時的古越人有某種關系,喜好用劍是越人的傳統。
相傳此時越國有一位全中國最好的鑄劍師歐冶子,他為越王做了5把天地之間最好的寶劍,其中的魚腸劍,曾被刺客專諸藏在魚的肚子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刺殺了吳王。秦王為了得到其中一把湛廬劍,不惜對楚國發動戰爭。
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把王者之劍在歷史變遷中的卓爾不群。然而它到底是哪位越王的佩劍呢?
越王劍考古小組的專家們對劍身銘文作了臨摹、拓片與拍照,對照著這些更清晰的圖片,專家們依然迷惑不解。方壯猷把信與照片寄給了全國十幾位最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及歷史學家,破解劍主人之謎的研究工作以一種最傳統的方式在全國展開了。
沒過多久,第一批學者對寶劍的研究結果陸續反饋了回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著名學者郭沫若的研究。在信中,他贊同方壯猷初步的研究結果,認為此劍中不能確定的兩字為“邵滑”,甚至認為邵滑是越王玉的名字。
1966年1月5日、6日兩天,方壯猷又收到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信件。唐蘭,這位早年曾學商從醫的老人,是中國認識甲骨文最多的學者,他與郭沫若相交至深,然而在學術研究上,卻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唐蘭指出,此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勾踐在與吳國的戰爭中失去了國家,他也淪為吳王夫差的馬奴。為了復國,他把越國最美麗的女人西施獻給吳王。于是,夫差在歌舞升平中放松了警惕。勾踐在暗中為進攻吳國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準備,當年戰死疆場的越國士兵的后代成長為新的勇士,在新的戰爭中,勾踐一舉滅掉了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位霸主。
歷史就像一個旋轉不定的陀螺,沒有人知道從哪一點最先旋轉,又是在哪一點最后停止。在滅掉吳國的100多年后,越國也由盛而衰,在公元前306年,被強大的楚國吞并。
唐蘭的字形分析猶如一場比賽智力的猜字游戲,這是一個費盡腦汁的旅程。他用銘文推出了一個很奇怪的名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兩字的通假字。他的研究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連郭沫若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他在復信中寫道:“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越王劍劍主之謎終于破解了。
神秘的人工外鍍技術
越王勾踐劍為什么出現在楚國的墓葬中,這或許是一個永遠難以解開的謎。一方認為是楚王滅越的戰利品,還有一方認為這把劍是越王的女兒嫁給楚王時帶到楚國的。
在公元前500年那段動蕩的時間里,越滅吳,楚滅越,大大小小的國家興起覆滅,猶如露水中的倒影。
惟有勾踐的寶劍,時隔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至今不帶一點銹痕。是什么原因使這把寶劍歷久如新?難道說蕓蕓中大自然施展了無盡魔力,還是古人掌握了現代科技也不能實現的加工手段?
20世紀初期的時候,驕傲的法國人對中國的青銅器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驚奇地發現,中國古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有許多歷經千年卻不帶銹痕。
法國人沒有找到答案,但是他們卻提出了一個大膽假設,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存在著神秘的人工外鍍技術。
如果法國人的假說成立,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掌握了一種非常復雜的化學手段。對原子的認識只有兩個世紀,古代的人能夠掌握化學反應的進程么?他們又是如何窺視無法想像的微觀世界?
1977年,上海復旦大學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對越王勾踐劍進行研究,發射質子束的靜電加速器可以利用輻射回來的X射線能量判斷古劍元素的成分。測試結果表明,劍的表面存在著大量硫化物,問題是,這是古人在劍的表面做過人工處理的痕跡嗎?
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一種全新的假說,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建立在早已經相當發達的燒陶技術之上。
研究鑄劍專家譚德睿力圖找到用化學手段做出菱形花紋的依據。在全國倍數最高的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譚德睿再一次對劍的表面進行觀察,掃描結果很快出來了:通過3000倍的放大顯微鏡,譚德睿終于從1%毫米的金屬表層發現了他期盼已久的化學處理痕跡,菱形紋飾或許真是通過化學手段制造出來的。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后感1
這幾天我在讀《成語故事》這本書,讀著讀著,不知不覺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
這本書又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有巧奪天工的神話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這是一本蘊含了許多成語的﹑充滿知識的書。
這里面有大義滅親﹑畫餅充饑﹑井底之蛙﹑黔驢技窮﹑臥薪嘗膽等等。我最喜歡其中的臥薪嘗膽因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先苦后甜。
這個故事講得是吳越兩國在春秋末期為爭取天下霸權,在夫椒激戰,越軍大敗,越王勾踐被俘,吳王夫差認為要完成霸業,必須要寬宏大量。就沒殺越王勾踐。沒想到幾十年后,越往東山再起,逼死了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后來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踐是多么忍辱負重、老謀深算的一個人啊!勾踐為了打敗吳王夫差,睡在柴草當中,吃粗茶淡飯;為了打敗吳王夫差吃飯睡覺都要舔嘗苦膽;為了打敗吳王夫差和戰士們同睡同起;為了打敗吳王,他放下身段,不恥下問。功夫不負有心人。越王勾踐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負重、不恥下問。
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啟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難、挫折與艱辛,不過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后感2
這個暑假我讀了《中華成語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華成語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結晶。漢語成語,濃縮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化中的一枝獨秀的奇葩。在文字表達中恰當地使用成語,能起到畫龍點睛、生動形象、意境深奧的效果,這也是其他語言文字難以比擬的地方所在。
我從“不自量力”的成語中學到了:要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不能過高估計自己。
我從“大公無私”中學到了:要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愛戴。
我從“懸梁刺股”中學到了“只有刻苦學習才能成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舉。
一個成語故事往往就是一段歷史,一個傳奇,一個哲理。我要以史為鑒,學習古人的智慧,時時反省自己,嚴格地要求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后感3
今天,我讀了一個成語故事:《葉公好龍》。
這個故事主要講:古時候有一個人叫葉公。葉公非常喜歡龍,又因為他生活在富貴家庭中,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頭上……家里上上下下的東西,都刺有龍的圖案。一轉眼,五年過去了。這五年里,葉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葉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公一家既然這么喜歡我,那見到真龍……豈不是更喜歡了嗎?好!就這么決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見一見那個名叫葉公的人!第二天,真龍來到了葉公的家里,透過窗戶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葉公,葉公也被這如此巨大的呼吸聲吵醒了,一看,兩眼直冒金心,嚇暈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歡某樣東西,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某樣東西,所以小朋友千萬不要學葉公哦!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后感4 最近,我讀了許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語故事》。在這本書里,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為人處世的、堅強意志的、求學求知的等等,這本書還圖文并茂,每個成語既有出處、解釋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這本書里有100個故事,讓我最喜歡的是妄自菲薄和目無全牛。妄自菲薄,是講形容過于小看自己。講的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政權,劉備死后,劉禪即位,可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志。而諸葛亮寫了《前出師表》,在其中寫到了蜀國文武官員為蜀國拼命效死,而劉禪也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可以小看自己。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正確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今天,我學習了《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感受頗深。課文講述了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山谷中奇異的自然景觀長期沒有揭開的謎底。兩個旅行者揭開了謎底,并指出了啟示。
學了這篇課文,我的啟示是: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學要想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做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要很好地去處理。壓力無處不在,要正面地去回應,有戰勝的勇氣,同時也要學習雪松的精神,適當地彎曲,以求機會。人生的起伏也是這樣,善于處理各種壓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生存。當然,彎曲不是委曲求全,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來完成最后的反擊。雪松抗擊風雪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中,要學會忍耐,彎曲一下是沒有關系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和生活。
我想到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過發生了戰爭。越過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腐乳。后來,吳王釋放了勾踐。勾踐在坐臥的地方掉了個苦膽,每天吃飯是都嘗嘗苦膽。經過了十年的發展積聚力量,終于滅掉了吳國。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遇到困難及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先退讓以求更好發展的道理。
我聯想到,在我們學習過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次,我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下去玩了一會,一回家就算出來了。
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
(一)沉魚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于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哈病。越王勾踐得知后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么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旌被選送到吳國后,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于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里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二)落雁
“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扯匈奴,選昭君與單干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三)閉月
“閉月”,是貂嬋的代稱。她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為主人優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后花園燒香跪地,為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爺的婢女,愿為國為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嬋扶起。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時哲我討國賊,殺董卓嗎?”“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拐肝腦涂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婢一拜。從此、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將其女許給董卓,后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并,董卓被殺。這就是王允巧使連環計,一女二聘殺國賊。那么貂嬋怎么叫“閉月”呢?貂嬋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春秋時,越王勾踐曾被吳王夫差打得國破山河碎,當時越王并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氣,相反地,他以此為教訓,立志雪恥,發憤圖強,在室內懸掛苦膽,出入舔嘗,最后打敗了吳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說明了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正確對待失敗。
英國一位有名的化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得到的。”一語道破了成功與失敗的必然聯系。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總會受到挫折。就如諾貝爾,他為了發明火藥,做了幾百次實驗;再如居里夫人發現了鐳,不知是經過多少次失敗,花了多少時間;再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再如……因此,凡是科學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無不經歷過失敗,科學研究實際是一個不斷失敗,從失敗中獲得成功的過程。
失敗與成功是并存于社會實踐中的。一個剛學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經過屢次摔倒后,他能平穩地走起路來嗎?所以說,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沒有成功也就無所謂失敗,失敗是成功的先導。當然,這不是說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敗,關鍵在于失敗后總結失敗教訓,緊記教訓,邁出成功的步伐。
春秋時,越王勾踐曾被吳王夫差打得國破山河碎,當時越王并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因此而泄氣,相反地,他以此為教訓,立志雪恥,發憤圖強,在室內懸掛苦膽,出入舔嘗,最后打敗了吳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說明了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正確對待失敗。
英國一位有名的化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得到的。”一語道破了成功與失敗的必然聯系。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總會受到挫折。就如諾貝爾,他為了發明火藥,做了幾百次實驗;再如居里夫人發現了鐳,不知是經過多少次失敗,花了多少時間;再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再如……因此,凡是科學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無不經歷過失敗,科學研究實際是一個不斷失敗,從失敗中獲得成功的過程。
失敗與成功是并存于社會實踐中的。一個剛學走路的小孩,如果不經過屢次摔倒后,他能平穩地走起路來嗎?所以說,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沒有成功也就無所謂失敗,失敗是成功的先導。當然,這不是說不要去防止,避免不必要的失敗,關鍵在于失敗后總結失敗教訓,緊記教訓,邁出成功的步伐。
世上少有一帆風順的事,而失敗卻隨時會有,否則,那些“發明家”、“文學巨人”的美名豈不輕易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去了?綜觀歷史,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這塊絆腳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生的成功不計其數,—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一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他卻并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么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它既向我們指出工作中的錯誤缺點,又啟發我們逐步走向成功。失敗既是針對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