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陳歐廣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只聞到我的香水 卻沒看到我的汗水
你有你的規則 我有我的選擇
你否定我現在 我決定我的將來
你嘲笑我一無所有 不配去愛 我可憐你總是等待
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 我們證明這是誰的時代
夢想是注定孤獨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樣 哪怕遍體鱗傷 也要活的漂亮。
我是陳歐 我為自己代言
you only smell my perfume, but didn't see my sweat. you have your rules, i have my choice. you deny me now, i decide my future. you laugh at i havenothing,notqualified to love. i have mercy on you always waiting for. you can look down upon our young, we will prove that who is this era.
the dream is doomed lonely journey,
the road with question and ridicule,
but so what?
陳
>> 陳歐:另類電商的成功之路 陳歐 “村兒”里出來的電商新貴 陳歐真的錯了嗎? 陳歐:10個億之前的故事 陳歐 創業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陳歐:男人賣化妝品的故事 陳歐 為女性而生的聚美優品 陳歐:美妝世界的“明星CEO” 法國32歲百萬富翁歐利維埃.塞邦的成功之路 陳偉能:自強筑就成功之路 陳歐:高富帥的臉,絲奮進的心 聚美優品陳歐背后的3個中關村男人 又一個80后新貴:聚美優品陳歐的創業 四年賺下百億身家 最年輕的造富者陳歐 陳歐 創業,很多事情是靠熬出來的 陳歐:我為自己代言 紐交所史上最年輕的CEO 聚美優品陳歐的新豪賭 充滿爭議背后有何考量 陳歐 假貨危機 陳歐:我是怎么從一個個坑里爬出來的? 陳歐 滑鐵盧滑出重生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管理 > 陳歐:另類電商的成功之路 陳歐:另類電商的成功之路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口述/陳歐")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本組攝影 / 程泉
陳歐的成功,始于一次速敗。
2009年7月,陳歐回國創業。在拿到徐小平18萬美元天使投資后,他開始集中精力做游戲廣告平臺Reemake的開發。這是一次水土不服的嘗試――網站在2009年8月上線,但到2010年3月,公司即已面臨發展困境,生死只在一線之間,賬面現金僅剩30萬元。
活下來要緊。焦灼之下,被迫轉型。化妝品團購當時被認為離錢最近,成為Reemake之后陳歐團隊的新選擇。而團美網的火速上線,最終讓公司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2010年9月,團美網由團購網站變身為化妝品B2C特賣平臺,在此基礎上,聚美優品(下稱聚美)正式成立。
在業務穩步推進的同時,融資成為公司發展的頭等大事。在徐小平之外,陳歐最重要的兩筆投資分別來自險峰華興和紅杉資本:2010年5月,險峰華興向聚美的前身團美網注入了一筆天使投資。2010年8月,陳歐開始與VC密切接觸,但直到2011年3月,紅杉資本650萬美元的A輪投資才剛剛到位,這也是聚美唯一一輪風險投資。
無論對聚美,還是對陳歐個人,加盟《非你莫屬》節目的錄制,都是標志性事件。2011年3月27日,陳歐首度出現在天津衛視人才招聘節目《非你莫屬》。此后,他幾乎期期不落地參與。至此,大量報道開始見諸各類媒體,陳邁出了CEO自我營銷的第一步。
2011年8月,陳歐第一版“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面世,聚美超越競爭對手樂蜂網,自稱化妝品垂直電商第一名。按照陳歐的說法,到2012年初,聚美規模已是樂蜂網的2倍。而2012年4月,樂峰網成功融資4000萬美元,聚美、樂峰苦戰打響。
2013年3月,借新版“我為自己代言”,“陳歐體”火爆于各大社交網站,聚美迎來一個發展高峰,但也同時遭遇迄今為止公司發展史上的最大困境,以至于在隨后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不得不進行戰略重整。再度起程的聚美,2013年實現銷售總額30余億元,坐穩行業龍頭老大位置。
2014年5月16日,聚美成功登陸紐交所。根據首日收盤價24.18美元計算,公司當日市值約34.33億美元。而持股40.7%的聚美創始人陳歐,成為紐交所上市公司中最年輕的中國CEO。 迫于生計的轉型
2009年,我拉了好友戴雨森、劉輝回國創業,做游戲廣告。當時照搬的是美國模式。但做了幾個月,發現走不通。中國市場與海外市場的差異,讓我們很快認識到,在中國做B2B,我們幾個小孩是搞不定的,應該轉型做B2C。
就地轉型既是求生本能,也是經驗使然。很多創始人都在講堅持,大佬們也總說堅持、堅持、再堅持,但我愿意否定自己,游戲是我喜歡的東西,但喜歡的東西未必就能做成功。
我們當時就一個想法,公司不能崩盤,要不然就完了。所以轉型時,我們選擇了離錢近的電商,打算先把公司養活。
我對創業團隊也進行了重新考量:戴雨森能做設計,劉輝可以寫程序,但我們沒有人脈,沒有電商經驗,也沒有零售經驗,這樣的團隊能夠做的事情比較少。幸好,還有30萬元現金,還有機會嘗試。
只花了兩天時間,我們就上線了團美網,開始做化妝品團購。最初的網站頁面很簡陋,但很快就有用戶進來了,然后就有了訂單。我們發現,這個商業模式是對的。
化妝品是好的標品,網上有很多數據,比如淘寶指數、百度指數等,什么好賣一目了然。當時很多社區都在用團購的方式賣化妝品,只要價格便宜又保真,服務還比別人好、專業,消費者就認可。
當時我們每天只賣一款產品,操作方法很簡單:雨森負責產品編輯,他另去人人網注冊了幾百個賬號,發帖吸引用戶。有了訂單,我們就去專柜把貨買回來,在辦公室把貨發出去。那時我們人手少,全公司就3個創始人加1個行政,招人也招不來。我記得,有個實習生要走,我說給他5%的股份,人家根本不理我。
過了兩三個月,我發現特賣這塊業務越來越靠譜。到2010年6月,我們就已完全往這上面靠了,更多的數據也證明,這個事情是對的。從2010年8月到次年3月,是聚美發展的甜蜜期,每個月的業績都在增長,現金流也足夠支撐公司運轉。
痛苦也隨之而來:首先,那時我們不知道團購模式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業績增長很快時,只要稍有停滯,我就開始懷疑它是不是到頂了;其次,我們的供應鏈太弱,遠遠滿足不了業務發展的要求;再次,創業初期我拿了徐小平的錢,結果第一個事情沒做好,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后來我決定跟徐老師提出轉型去賣化妝品時,很為難,因為我害怕辜負他。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給自己打氣,將目標設定為中國化妝品團購老大。聚美當時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但看著公司每天都在成長,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2011年,我們去唯品會拜訪。作為南派電商的代表,他們不常在各種電商大會上拋頭露面,只低調把事做好,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更重要的是,唯品會的成功讓我們堅定了走特賣這條路。
一個公司能贏,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更好地把握住了用戶需求。在我看來,中國最好的企業家都是知人性、懂用戶的。而在這一點上,我對自己有信心。 背靠電視營銷的逆襲
創業初期,我們的對手樂蜂網規模龐大,營收達五六千萬元。他們既有媒體資源,又有資本注入,后面還有大企業家背書,優勢明顯。
反觀聚美,當我們決定融資時,風投卻對我們頗不信任。紅杉的投資,是從2010年8月談到次年3月才最終確認的,而這時,我們的月營收規模已從500萬元增長到了2000萬元。
那時我們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包括倉儲物流、服務等,而競爭還沒有發展到白熱化的程度。
我也曾想在營銷上砸一把。紅杉的650萬美元進來后,我給了董事會一個3000萬元的毛預算,他們同意了。我的直覺是,營銷就應該花大錢。但到真正出手時,我又有些害怕了,思來想去,將這一預算縮減到了1000萬元。
當時別的團購網站,動輒幾千萬、上億元的廣告投入。聚美融的錢不多,我們之前沒投過廣告,怕打了水漂,但不砸錢又容易被淹沒掉,很糾結。不過當時聚美的現金流還不錯,我估摸著1000萬元應該有。
錢少怎么做創新?這是我要思考的。上《非你莫屬》前,我已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覺得可以做點文章。一個同事推薦我過去,當時我也沒什么事,就去了。后來發現自己還挺受歡迎的。
參與這一節目,讓我了解了電視媒體,知道了說什么話觀眾會去傳播、什么表現有可能帶來較高的百度指數。借著上電視積累的經驗,2011年8月,我們做了第一版“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學習對象是“凡客體”。
當時,我對“凡客體”的理解是,共鳴導致傳播。我也曾去凡客拜訪,雖然他們沒有把細節說得很清楚,但我捕捉到了這兩點:1.他們的投放渠道是公交和地鐵;2.廣告是被傳播帶起來的。
“我為自己代言”,也是希望引起共鳴。這段廣告抓住了當時的幾個熱點:80后、蝸居、奮斗、裸婚等。第一版廣告,文案是我寫的,后來多次修改,不停地錄。有一天,在棚里看過改完的文案后,我哭了。我想,能打動自己的內容,也一定能打動別人。
后來我們請來韓庚,花了幾百萬元的代言費。準備投放時,我突然覺得壓力好大。雖然只是1000萬元,我還是很害怕。因為如果廣告沒有效果,哪怕投資人不炒我,也難免會被同事們罵,這樣一來,我CEO的威望就沒有了。
但只能硬著頭皮上。1000萬元的廣告在一個月內全部投完了,包括地鐵、公交、電視等。結果,聚美倉庫爆倉,而且持續了四個月。
那段時間,我每錄完《非你莫屬》,就去打吊針,然后去倉庫看,一直在那兒待著。當時聚美正準備融B輪,投資人過來找我談,我說沒時間,對方還不信。我說,你自己到倉庫看看就知道了。
就是靠這個廣告,聚美的月營收從4000萬元上漲到8000萬元,一舉超越樂峰網,成為行業第一。
事實上,最初在董事會內部就“CEO該不該介入PR”這一問題,存在很大分歧。徐小平老師希望我出來,他覺得,該宣傳還得宣傳。一開始我也不愿意出來,后來上了電視,發現效果很好,這才做了“我為自己代言”這個廣告。
時間到了2012年,聚美的規模已經是樂蜂的2倍。但那年樂峰拿到了4000萬美元的融資,且有自己的品牌,他們一方面拼命砸廣告,一方面打價格戰。我們緊張得不得了。因為聚美剛剛實現盈虧平衡,而我又不想再去融資,如果真的介入價格戰,大肆燒錢,對聚美來說很危險。
為應對競爭,我們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做出傳播效果更好的廣告,并在價格戰上咬緊對手,另一方面開始著手創立自有品牌。我從世紀佳緣挖來了好友劉惠璞,拿出1000萬元,讓他去做自有品牌。劉惠璞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為聚美帶來了更多利潤。
第二版“我為自己代言”,拍攝于2012年9月。因為是第二版,需要差異化,而且要超過第一版,難度很大,文案前后改了兩個多月。廣告播出后,迅速引起爆發性討論,網友爭相模仿“陳歐體”。
我們贏了。 短板反思
我們一直在研究凡客,特別是研究它后面出現的問題。
我們看到,凡客融了太多錢,在資本的壓力下,產品大量生產,但生產后賣不掉。另外,凡客的流量有限,它需要不停地買流量、做促銷,久而久之,對品牌造成了傷害。
樂峰正是犯了類似的錯誤。而聚美有一個最核心的價值觀――謹慎。我們不急于求成,而且要求每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就廣告來說,各公司的線上傳播手段差別不大,無非就是買個位置,但每個公司的線下玩法則完全不同。
因為我害怕公司死掉,所以每一筆支出,我都得想清楚。也正因此,聚美的線下營銷能力比對手強了很多。不論是我上電視參與節目,還是我做“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我們花的錢都比對手要少得多,但每一次,我們的廣告內容和傳播效果,都比對方要好得多。
線下營銷不是靠廣告,而是靠口碑。廣告在媒體上投出來之后,只有人人相傳才能算成功,這取決于你的廣告力量是否足夠強大。
制造一個話題難度很大,唯一能做的是把內容做好,好內容不需要引導。比如,當網上有人覺得用“陳歐體”寫的段子能夠獲得更多轉發和評論時,他自然就有動力去寫。反之,如果內容不好,你給他錢,他都未必愿意參與。
垂直平臺的用戶獲取成本很高,在化妝品領域就更甚,按常規方法是很難做起來的。這是因為:第一,用戶對化妝品電商存在著固有的不信任感;第二,關鍵詞又少又貴,一般是兩三塊錢一個。
總結而言,聚美的做法是,通過營銷拉動規模,通過規模拉動供應商,最后供應鏈上的品牌越來越多,再通過供應鏈反壓成本。
不能不提的是,2013年,聚美遇到了公司發展歷程中最大的兩個困難:一個是“301事件”,一個是“315事件”。
這兩個事件對我們傷害很大,直接導致聚美在2013年第二、第三兩個季度進入了一個衰退期。公司當時沒死,就已經是個奇跡了。
這是把對的人放在錯的位置上導致的問題。在聚美,我們三位創始人各司其職,雨森負責產品和運營,劉輝負責技術和物流,而物流一直是我們的短板。我們一般一年做一次廣告,緊接著就是一次爆倉,而且持續好幾個月,已嚴重影響了公司業績的增長。
公司快馬加鞭前進的時候,我自然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好。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跟得上公司的發展節奏,這很現實。在物流和倉儲方面,我們人手、經驗都不足,最可怕的是每年的爆倉。
出了事情,我特別害怕去責難誰,這對我來說很痛苦。很多CEO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而撤換高管存在風險,尤其是聯合創始人,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連兄弟都做不了了。
聚美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以劉輝離開公司作為結尾。但至今,我們還是好朋友。
回過頭來反思整個處理過程,我覺得,一個CEO,在每一階段都應該選用最合適的人,而不應只顧及兄弟感情。出于私心,我當然希望公司核心高管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人。但再熟悉的人,也有可能掉隊,甚至會成為公司整體利益的絆腳石。
黑色禮服套裝: Joop
在早期創業的時候,陳歐的出發點永遠是「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我有什么資源。
「玩出一個創業者
出生于1983年的陳歐,在扮演聚美優品CEO的角色時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理智。16歲時,陳歐便獨自一人遠赴新加坡,到南洋理工大學學習計算機專業。那時的陳歐和很多大學生一樣愛玩游戲,但唯一不同的是,「我玩游戲是因為有錢、有獎金,我覺得這是掙小錢的一個渠道。也因為愛玩游戲,2005年剛畢業的時候,陳歐靠自己省下的獎學金和一些打游戲比賽贏的獎金,在家中自己寫程序、自己畫圖,創辦了在線游戲平臺Garena,彼時Garena的用戶數量超過2000萬。因為這段經歷,陳歐被冠以「少年天才的名號。
在讀大三大四的時候,每個人都面臨著下一步的選擇――是繼續讀書還是就業。有段時間,陳歐突然覺得很迷茫,他不想再讀博士了,他說那不是他的性格。如果選擇就業,在當時新加坡的環境下,人人推崇的行業都是做金融。他自己算過一筆賬,一個做金融的本科生工資是其他行業的兩倍。「但我并不愛好這個東西,我覺得我不能為了錢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要是做一個程序員的話,我覺得特別沒前途。陳歐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與其把命運賭在別人手里,還不如賭在自己手里。
當他的在線游戲平臺Garena即將爬上頂峰的時候,一向強勢的父母告訴陳歐,希望他能繼續深造。直到有一個去斯坦福讀書的機會,父親的態度更加強硬。斯坦福的學習機會多少也讓陳歐有些心動,「我算過,如果去斯坦福讀書,會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好的平臺,更有助于做好自己的公司。陳歐的人生目標一直很清晰,十分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想清楚之后,陳歐放下了可以證明自己的那第一份事業,毅然去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父親對此很高興。對于久負盛名的斯坦福來說,則迎來了史上最年輕的中國MBA學員。
「不靠譜的成功轉型
在美國,陳歐看到了無數的機會。「當時在美國有一家很成功的游戲內置廣告企業,在一年內就實現了年銷售額兩億美元的業績。這讓陳歐覺得很酷,創業的夢想再次被激發。于是,他說服了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劉輝、戴雨森回國創業,希望把這種前沿的游戲廣告模式引入國內。2007年,陳歐經斯坦福校友介紹,認識了徐小平。兩人在北京翠宮飯店喝了一次茶,徐小平便決定投資他的游戲對戰平臺。
然而,國內外互聯網市場的巨大差異,讓陳歐完全拷貝美國模式的游戲廣告公司吃了一些苦頭,「忙了一個月,公司收入只有3000塊錢,80%還得付給游戲公司。這次挫敗讓陳歐深刻地認識到了市場規則的力量,也開始重新審視和尋找適合國內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和團購的大熱,讓陳歐嗅到了機會的味道。
在早期創業的時候,陳歐的出發點永遠是「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我有什么資源。他說,在中國做事,一定要從市場需求出發。陳歐與合伙人經過大量的市場觀察和定向分析,發現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驚人。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化妝品市場2010年的市場規模達到近1300億元,是全球第三大化妝品消費市場。對此,他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他發現中國的廣大女性消費者對于線上購買化妝品的信心不足,線上化妝品行業沒有領頭羊企業存在。對他來說,化妝品就是新大陸。他總結出了三個「可行條件。首先,電子商務在中國正在高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其次,化妝品需求很大,但市場上還沒有一個可信的化妝品購物網站;最后,這個別的男人不好意思做的行業反倒給了自己機會。
做化妝品團購網站,這對于當時不懂女性消費體驗,不懂化妝品,不懂零售,不懂電子商務,也不懂倉儲物流的陳歐來說,無疑是一次痛苦的轉型。
學IT出身的陳歐,似乎與化妝品這個行業有著千差萬別的不搭。做化妝品是在賣「美麗,并且這個市場潛力巨大。進入化妝品市場,令陳歐覺得自己是在做一個帶有藝術性的感性的生意。「做美麗的生意不僅自己會感到享受,也能讓大眾享受到美好。
憑借陳歐超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不斷的自我鼓勵,2010年3月,聚美優品的前身「團美網正式上線。陳歐買斷商的貨物后,儲存在自己的倉庫里,以限時售賣的模式賣出,價格是專賣店的5〜6折,毛利率保持在 20%〜30%。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驗,陳歐關掉原來的網頁游戲內置廣告業務,于2010年5月全力轉向化妝品電商業務。徐小平追加了200萬元的投資,這讓陳歐充滿了無限感激。
在很多時候,得到了一些就勢必會失去一些。為了創業,陳歐犧牲了大量的時間,犧牲了情感,犧牲了外出旅游和自己喜歡的生活,同時也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與其說犧牲,不如說是選擇,這就是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下,陳歐找到了自己更多的存在感。
讓用戶開心,所有風險自己扛
在談到創業團隊時,陳歐表示,為了一起創業,劉輝放棄了在新加坡的高薪和期權,戴雨森從斯坦福退學。「別人沒法兒理解,覺得我們瘋了。但我們知道,這樣選擇才會每天都快樂,因為我們做的是自己。陳歐總結他們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看重錢。「我們是靠成就感驅動的人,而不是靠金錢驅動。劉輝曾經說過一句讓陳歐很感動的話:「我寧可錯過擁有金錢的機會,也不能錯過和陳歐一起創立偉大公司的機會。
2010年9月,團美網正式更名為聚美優品,寓意為「聚集美麗,成人之美。
在聚美優品正式運營后,陳歐首先想到的是要把服務和體驗做得更好才有生存的可能性。他在創業第一天就建立了自己的倉庫,并且擁有自己的買手和商品質檢團隊。初期的物流體系建設和買手儲備行為,為聚美優品的轉型奠定了基礎。這些傳統B2C企業才有的元素一直都滲透在聚美優品的血液中。「我們對于買手和質檢團隊的要求也很專業,我們有這樣的規定,質檢人員一旦發現所購商品有質量問題可以得到高額的獎金。為了給予消費者更多的安全感,聚美優品提出了「30天拆了也無條件退貨等服務條款。
第一次和投資人交流時,這讓投資人大吃一驚。陳歐自己也清楚,這在商業上是很愚蠢的行為,但他看重的是其背后的價值,「我希望教會消費者在網上買東西,讓他們更容易信任我們。陳歐表示,這個政策后面顯示的是聚美優品的價值觀:真正讓用戶開心,把所有風險自己扛。重視服務,重視每個用戶。真誠地去為每一個用戶服務而創造價值,這是陳歐所看重的立足的根本。
陳歐早期很介意負面新聞,因為這樣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到后面的時候,他逐漸想通了。中國有句古話叫,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聚美優品做得好,陳歐走在前面,肯定會遭到一些非議,最重要的是心態好,清者自清,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我相信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的永遠會比中傷我們的更多。
讓用戶獲得最好的購物和服務體驗一直是陳歐最大的目標。為此,他要將最容易給用戶帶來不良體驗的倉儲物流和客服環節都由自己把控。因此,聚美優品也成了團購行業內唯一一家自建物流倉儲和客服團隊的網站。今年,陳歐還計劃在全國二三線城市建立分倉,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事實證明,誠懇的態度在任何時候都會贏得別人的認可。看似要「賠血本的極端做法,不但讓少數「極端用戶被感動,更是以誠懇和誠信打動了無數本身對網購化妝品沒有信心的用戶。
從上線至今,僅僅16個月的時間,聚美優品已擁有300多萬名注冊用戶,每天的活躍用戶為60萬,每天新增用戶2萬多。從當初的月銷售額不足10萬元到如今每天近500萬元。2011年11月份的高峰時期,已銷售額更是達到將近1000萬元。如今,聚美優品的月銷售額已突破億元。這樣的數字令全國5500家團購企業無不望洋興嘆,這個結果就是陳歐給自己最好的證明。
如今,得到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和紅杉資本總共千萬美元級別的投資之后,陳歐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我希望聚美優品能為女性的美麗做延伸。今年,他計劃將化妝品、奢侈品、箱包,這些與女性美麗相關的東西豐富起來。讓每個愛美的女性,都能感受到美麗和希望。讓中國女性變得更加強大,更有力量,這是陳歐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給聚美優品鐵桿粉絲們的最好回報。
CEO的個性與品牌完美融合
2012年,韓庚在央視春晚亮相,這一點,讓陳歐很自豪,這意味著自己選擇讓韓庚作為代言人沒有錯。陳歐稱,韓庚的形象很符合聚美優品的定位,年輕,時尚,振奮,陽光,擁有正義感。再有就是,他非常看好韓庚在演藝圈的發展。
當初請韓庚來做代言,很多人說聚美優品是在砸錢。然而,陳歐卻說:「錯了,我們是沒錢。沒錢,所以才能把創意做到極致。因為沒錢,所以精打細算,要讓每分錢收到的效果比別人都好。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陳歐還不能一下子買很多廣告位,能買的廣告位是有限的,得到的機會是有限的,所以打營銷戰一定要做到精準。
即使是每天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在公眾場合,陳歐也從不露一絲倦態。見到了我們工作人員會熱情地打招呼。拍照時,他與攝影師的配合相當到位,他隨時都可以輕松自如地擺出各種動作和神態。眼下,這位炙手可熱的CEO除了了解資本、市場、產品、團隊,還在為公司的宣傳親力親為。模特兒當多了,陳歐已經知道,拍照時,自己的左側臉更好看。
2011年,滿世界都在尋找明星代言的時候,地鐵里,大街上,突然有個人站出來說,我為自己代言。
在當時,董事會一起開會討論陳歐自己到底要不要站出來做「自我營銷,他是想低調一點,并不希望自己站出來。因為陳歐知道,要做公眾人物,對私生活的影響很大。成了還好,敗了,就是個笑話。是陳歐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鼓勵他,最終他決定「舍身一試。
陳歐沒有想到,作為聚美優品創始人的他,親自出鏡的一段視頻會如此受網友熱捧。雖然視頻片長僅30秒鐘,陳歐還是拉上了自己的創業伙伴――聚美優品的高管團隊,包括戴雨森、劉輝、葉飛等,為網友講述了一群為夢想和未來奮斗的「80后的創業故事。
此段視頻并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過多強調產品和品牌,但道出了當前「80后年輕人所遇到的困難,也展現了年輕人的理想與憧憬,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視頻播出之后,網友將這種模板稱為「聚美體,并紛紛套用這種模板,仿造出各種各樣的「聚美體,成為網上熱議的新話題。
廣告畫面上的陳歐很精神,但其實陳歐在平常的時間里,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外貌,平時絕不刻意打扮自己。但代表公司出鏡時,他就會力爭展現給大家最好的一面,這是陳歐的職業道德。「投資人對我有那么多期待,團隊對我有那么多熱愛,要是我不修邊幅,豈不是害了團隊?這事兒我做不來。之前,陳歐有一次不修邊幅地參加活動,投資人看到他之后開玩笑說,如果他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的話會影響公司的估值,讓他感到壓力很大。陳歐非常希望女性多化妝,讓自己更加美麗。「中國男生喜歡看韓劇、日劇,覺得那里面的女明星都很漂亮。我覺得要更加努力,讓中國女性變得時尚、美麗起來。陳歐說這是個任重道遠的責任,一定要加油到底。
對于創業型公司,CEO的個性和DNA會直接融入到公司里面。陳歐是個有個性的人,是一個敢拼的人,是敢作敢為的人,為自己代言就是要體現「80后的激情,張揚,爆發力。
說起這點,陳歐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北京地鐵每天有幾百萬的客流量,我站出來為自己代言,別人關注到了,你也關注到了,這事兒就已經成功了。
走娛樂化路線「營銷自己
與不少創業者和公司老總的低調相比,陳歐可謂賺足了眼球。微博,各種娛樂節目、職場節目及大幅廣告板上,幾乎都能找到陳歐的身影。隨著品牌的不斷壯大,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他相繼參加了一些商業及娛樂活動。做客《最佳現場》,《天天向上》,《高朋滿座》,旅游衛視的慶典活動等等。主要是對公司和品牌的宣傳。陳歐認為,娛樂營銷是一個非常好的營銷方式,能夠真正快速地讓消費者了解聚美優品。「我們做化妝品,本身是時尚圈的東西,化妝品屬于時尚圈,時尚和娛樂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營銷的大策略而已。
說起陳歐和他的聚美優品成名的經過,有一檔職場類真人秀節目《非你莫屬》功不可沒,在這個平臺上,大家認識了正直的陳歐,熱血的陳歐,直來直往的陳歐。在這檔節目中,一個名為「旅游體驗師的職位長期以來頗受爭議,當問到陳歐如何看待這種職業時,陳歐說:「我不能說不靠譜。但這是一個分享型的職業,如果我是一個畢業生,我不會選擇,因為我無法明確這個職業兩三年內的走勢,心里不踏實。我更會選擇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東西。陳歐坦言,在職場中,他是個對自己非常狠的人,有時是接近于苛刻。因為如果不這樣要求自己,就沒有資格去要求別人。
如今,聚美優品市場部的大部分員工都是通過《非你莫屬》節目招進的。有些人并沒有工作經驗,對此,陳歐絲毫不會擔心。他坦言:「相比電商的前輩們來說,我也沒什么經驗,我是個門外漢。像這種創業型公司的市場人員,需要的是學習能力快的,學習能力強的,工作能落實到實處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年輕,有思維,有沖勁,有創造力的人來做事。而事實證明這些年輕人做事是非常棒的。這是陳歐大膽啟用年輕人獲得的最佳印證。
陳歐對外是個隨時能「hold住的狀態,但對內會有點強勢。他本身就不是一個中庸的人。但他的強勢表現在規則和企業價值觀的推進上,而且非常講道理。
聚美優品的團隊核心成員極為年輕,大多在1985年前后出生。陳歐負責戰略方面的大方向,包括品牌的塑造及市場公關;戴雨森主要負責產品的設計、公司內部運營以及客服;劉輝主管技術。為了彌補經驗欠缺的劣勢,作為完美主義者的陳歐和戴雨森對執行能力的要求近乎苛刻。陳歐很強勢,一旦下屬承諾的事情沒有做好,陳歐會發火,斥責下屬。「在創業早期,我特別不能容忍錯誤。我是非常注重結果導向的。向我承諾了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做到,會受到我的嚴厲批評。
陳歐這個人有「道德潔癖,很在乎價值觀。在他的團隊里,要求大家有話就說,并用事實說話,不去追求所謂中庸的狀態。
當初選擇創業,就是希望過不一樣的生活。陳歐有的是激情和執著,并愿意奮斗,如果中庸了,他可能根本不會走創業這條路。當他看到自己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創造了很多價值的時候,他倒覺得自己的「潔癖是種好習慣。
專注做品牌,提升幸福感
在聚美優品,陳歐努力打造一個扁平化的溝通氛圍,每個人都可以找他聊天談話,把自己的想法和問題說出來一起討論。同時,每個人的崗位權責都異常清晰明確。從創業最初自己當伙計,到公司高速發展后適當放權,一向是考驗一個創業團隊的重要體現,陳歐談起來有自己的心得:「放權是讓他能犯一個可以扛得住的錯誤。作為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制定規則,讓每個人的崗位能承擔一個扛得住的風險。
在每一個午后,聚美優品辦公室里的員工們都會邊做著午間操,邊嘻嘻哈哈地隨意聊著。既解乏,又提升活力。這種氛圍很容易讓人感到溫暖,陳歐更是在團隊氣氛的建設中強調了職場中頗為流行的「幸福感。員工為他過生日,素未謀面的朋友送來貼心小禮物,這些都會讓他感到無比幸福,并充滿了無限斗志。
作為一個年輕的團隊,聚美優品的幸福感不是福利,而是提供公平的機會,真正追求自己的夢想。這里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公司正在改善著很多人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因此,陳歐希望自己的下屬都是能夠獨當一面也勇于承擔的精兵悍將,聚美優品里沒有來養老的人,都是想實現自己價值和夢想的人。這也正是他驕傲的地方,聚美優品可以用吸引力不是很強的薪水請到好的人才,也正是源自這個平臺的吸引力,與之相對的,「福利只是實現夢想后的附加值。
從創業至今,陳歐工作的腳步從沒有停下來過,然而,在閑暇之余享受生活也是他推崇的。每天清晨,他都會邊聽音樂邊健身,這樣會讓他整個人充滿能量。他對于奢侈品的消費態度是又愛又恨,既愛它們的品質和內涵,同時又恨高高在上的價格。他希望聚美優品能夠借助網購的優勢,以更合適的價格讓奢侈品流行起來。他也努力在這樣做。休息的時候,會約上好友去滑雪。他將滑雪看做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有一個很長的假期,他每天都會去滑雪。一個29歲就支起了一大攤子買賣的人,多半是爭強好勝的。陳歐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對他有幫助的,旅行也是一樣。即使滑雪會遍體鱗傷,他也會很開心,因為他的技術會上一個新的臺階,他是一個太需要成就感的人。
2014年5月16日,聚美成功登陸紐交所。根據首日收盤價24.18美元計算,公司當日市值約34.33億美元。而持股40.7%的聚美創始人陳歐,成為紐交所上市公司中最年輕的中國CEO。
陳歐的成功,始于一次速敗。
2009年7月,陳歐回國創業。在拿到徐小平18萬美元天使投資后,他開始集中精力做游戲廣告平臺Reemake的開發。這是一次水土不服的嘗試――網站在2009年8月上線,但到2010年3月,公司即已面臨發展困境,生死只在一線之間,賬面現金僅剩30萬元。
活下來要緊。焦灼之下,被迫轉型。化妝品團購當時被認為離錢最近,成為Reemake之后陳歐團隊的新選擇。而團美網的火速上線,最終讓公司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2010年9月,團美網由團購網站變身為化妝品B2C特賣平臺,在此基礎上,聚美優品(下稱聚美)正式成立。
在業務穩步推進的同時,融資成為公司發展的頭等大事。在徐小平之外,陳歐最重要的兩筆投資分別來自險峰華興和紅杉資本:2010年5月,險峰華興向聚美的前身團美網注入了一筆天使投資。2010年8月,陳歐開始與VC密切接觸,但直到2011年3月,紅杉資本650萬美元的A輪投資才剛剛到位,這也是聚美唯一一輪風險投資。
無論對聚美,還是對陳歐個人,加盟《非你莫屬》節目的錄制,都是標志性事件。2011年3月27日,陳歐首度出現在天津衛視人才招聘節目《非你莫屬》。此后,他幾乎期期不落地參與。至此,大量報道開始見諸各類媒體,陳歐邁出了CEO自我營銷的第一步。
2011年8月,陳歐第一版“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面世,聚美超越競爭對手樂蜂網,自稱化妝品垂直電商第一名。按照陳歐的說法,到2012年初,聚美規模已是樂蜂網的2倍。而2012年4月,樂峰網成功融資4000萬美元,聚美、樂蜂苦戰打響。
2013年3月,借新版“我為自己代言”,“陳歐體”火爆于各大社交網站,聚美迎來一個發展高峰,但也同時遭遇迄今為止公司發展史上的最大困境,以至于在隨后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不得不進行戰略重整。再度起程的聚美,2013年實現銷售總額30余億元,坐穩行業龍頭老大位置。
下面,且聽陳歐講述自己的創業歷程和創富思想。
迫于生計的轉型
2009年,我拉了好友戴雨森、劉輝回國創業,做游戲廣告。當時照搬的是美國模式。但做了幾個月,發現走不通。中國市場與海外市場的差異,讓我們很快認識到,在中國做B2B,我們幾個小孩是搞不定的,應該轉型做B2C。
就地轉型既是求生本能,也是經驗使然。很多創始人都在講堅持,大佬們也總說堅持、堅持、再堅持,但我愿意否定自己,游戲是我喜歡的東西,但喜歡的東西未必就能做成功。
我們當時就一個想法,公司不能崩盤,要不然就完了。所以轉型時,我們選擇了離錢近的電商,打算先把公司養活。
我對創業團隊也進行了重新考量:戴雨森能做設計,劉輝可以寫程序,但我們沒有人脈,沒有電商經驗,也沒有零售經驗,這樣的團隊能夠做的事情比較少。幸好,還有30萬元現金,還有機會嘗試。
只花了兩天時間,我們就上線了團美網,開始做化妝品團購。最初的網站頁面很簡陋,但很快就有用戶進來了,然后就有了訂單。我們發現,這個商業模式是對的。
化妝品是好的標品,網上有很多數據,比如淘寶指數、百度指數等,什么好賣一目了然。當時很多社區都在用團購的方式賣化妝品,只要價格便宜又保真,服務還比別人好、專業,消費者就認可。
當時我們每天只賣一款產品,操作方法很簡單:雨森負責產品編輯,他另去人人網注冊了幾百個賬號,發帖吸引用戶。有了訂單,我們就去專柜把貨買回來,在辦公室把貨發出去。那時我們人手少,全公司就3個創始人加1個行政,招人也招不來。我記得,有個實習生要走,我說給他5%的股份,人家根本不理我。
過了兩三個月,我發現特賣這塊業務越來越靠譜。到2010年6月,我們就已完全往這上面靠了,更多的數據也證明,這個事情是對的。從2010年8月到次年3月,是聚美發展的甜蜜期,每個月的業績都在增長,現金流也足夠支撐公司運轉。
痛苦也隨之而來:首先,那時我們不知道團購模式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業績增長很快時,只要稍有停滯,我就開始懷疑它是不是到頂了;其次,我們的供應鏈太弱,遠遠滿足不了業務發展的要求;再次,創業初期我拿了徐小平的錢,結果第一個事情沒做好,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后來我決定跟徐老師提出轉型去賣化妝品時,很為難,因為我害怕辜負他。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給自己打氣,將目標設定為中國化妝品團購老大。聚美當時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但看著公司每天都在成長,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2011年,我們去唯品會拜訪。作為南派電商的代表,他們不常在各種電商大會上拋頭露面,只低調把事做好,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更重要的是,唯品會的成功讓我們堅定了走特賣這條路。
一個公司能贏,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更好地把握住了用戶需求。在我看來,中國最好的企業家都是知人性、懂用戶的。而在這一點上,我對自己有信心。
背靠電視營銷的逆襲
創業初期,我們的對手樂蜂網規模龐大,營收達五六千萬元。他們既有媒體資源,又有資本注入,后面還有大企業家背書,優勢明顯。
反觀聚美,當我們決定融資時,風投卻對我們頗不信任。紅杉的投資,是從2010年8月談到次年3月才最終確認的,而這時,我們的月營收規模已從500萬元增長到了2000萬元。
那時我們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包括倉儲物流、服務等,而競爭還沒有發展到白熱化的程度。
我也曾想在營銷上砸一把。紅杉的650萬美元進來后,我給了董事會一個3000萬元的毛預算,他們同意了。我的直覺是,營銷就應該花大錢。但到真正出手時,我又有些害怕了,思來想去,將這一預算縮減到了1000萬元。
當時別的團購網站,動輒幾千萬、上億元的廣告投入。聚美融的錢不多,我們之前沒投過廣告,怕打了水漂,但不砸錢又容易被淹沒掉,很糾結。不過當時聚美的現金流還不錯,我估摸著1000萬元應該有。
錢少怎么做創新?這是我要思考的。上《非你莫屬》前,我已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覺得可以做點文章。一個同事推薦我過去,當時我也沒什么事,就去了。后來發現自己還挺受歡迎的。
參與這一節目,讓我了解了電視媒體,知道了說什么話觀眾會去傳播、什么表現有可能帶來較高的百度指數。借著上電視積累的經驗,2011年8月,我們做了第一版“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學習對象是“凡客體”。
當時,我對“凡客體”的理解是,共鳴導致傳播。我也曾去凡客拜訪,雖然他們沒有把細節說得很清楚,但我捕捉到了這兩點:1.他們的投放渠道是公交和地鐵;2.廣告是被傳播帶起來的。
“我為自己代言”,也是希望引起共鳴。這段廣告抓住了當時的幾個熱點:80后、蝸居、奮斗、裸婚等。第一版廣告,文案是我寫的,后來多次修改,不停地錄。有一天,在棚里看過改完的文案后,我哭了。我想,能打動自己的內容,也一定能打動別人。
后來我們請來韓庚,花了幾百萬元的代言費。準備投放時,我突然覺得壓力好大。雖然只是1000萬元,我還是很害怕。因為如果廣告沒有效果,哪怕投資人不炒我,也難免會被同事們罵,這樣一來,我CEO的威望就沒有了。
但只能硬著頭皮上。1000萬元的廣告在一個月內全部投完了,包括地鐵、公交、電視等。結果,聚美倉庫爆倉,而且持續了四個月。
那段時間,我每錄完《非你莫屬》,就去打吊針,然后去倉庫看,一直在那兒待著。當時聚美正準備融B輪,投資人過來找我談,我說沒時間,對方還不信。我說,你自己到倉庫看看就知道了。
就是靠這個廣告,聚美的月營收從4000萬元上漲到8000萬元,一舉超越樂蜂網,成為行業第一。
事實上,最初在董事會內部就“CEO該不該介入公關”這一問題,存在很大分歧。徐小平老師希望我出來,他覺得,該宣傳還得宣傳。一開始我也不愿意出來,后來上了電視,發現效果很好,這才做了“我為自己代言”這個廣告。
時間到了2012年,聚美的規模已經是樂蜂的2倍。但那年樂蜂拿到了4000萬美元的融資,且有自己的品牌,他們一方面拼命砸廣告,一方面打價格戰。我們緊張得不得了。因為聚美剛剛實現盈虧平衡,而我又不想再去融資,如果真的介入價格戰,大肆燒錢,對聚美來說很危險。
為應對競爭,我們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做出傳播效果更好的廣告,并在價格戰上咬緊對手,另一方面開始著手創立自有品牌。我從世紀佳緣挖來了好友劉惠璞,拿出1000萬元,讓他去做自有品牌。劉惠璞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為聚美帶來了更多利潤。
第二版“我為自己代言”,拍攝于2012年9月。因為是第二版,需要差異化,而且要超過第一版,難度很大,文案前后改了兩個多月。廣告播出后,迅速引起爆發性討論,網友爭相模仿“陳歐體”。
我們贏了。
短板反思
我們一直在研究凡客,特別是研究它后面出現的問題。
我們看到,凡客融了太多錢,在資本的壓力下,產品大量生產,但生產后賣不掉。另外,凡客的流量有限,它需要不停地買流量、做促銷,久而久之,對品牌造成了傷害。
樂蜂正是犯了類似的錯誤。而聚美有一個最核心的價值觀――謹慎。我們不急于求成,而且要求每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就廣告來說,各公司的線上傳播手段差別不大,無非就是買個位置,但每個公司的線下玩法則完全不同。
因為我害怕公司死掉,所以每一筆支出,我都得想清楚。也正因此,聚美的線下營銷能力比對手強了很多。不論是我上電視參與節目,還是我做“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我們花的錢都比對手要少得多,但每一次,我們的廣告內容和傳播效果,都比對方要好得多。
線下營銷不是靠廣告,而是靠口碑。廣告在媒體上投出來之后,只有人人相傳才能算成功,這取決于你的廣告力量是否足夠強大。
制造一個話題難度很大,唯一能做的是把內容做好,好內容不需要引導。比如,當網上有人覺得用“陳歐體”寫的段子能夠獲得更多轉發和評論時,他自然就有動力去寫。反之,如果內容不好,你給他錢,他都未必愿意參與。
垂直平臺的用戶獲取成本很高,在化妝品領域就更甚,按常規方法是很難做起來的。這是因為:第一,用戶對化妝品電商存在著固有的不信任感;第二,關鍵詞又少又貴,一般是兩三塊錢一個。
總結而言,聚美的做法是,通過營銷拉動規模,通過規模拉動供應商,最后供應鏈上的品牌越來越多,再通過供應鏈反壓成本。
不能不提的是,2013年,聚美遇到了公司發展歷程中最大的兩個困難:一個是“301事件”,一個是“315事件”。
這兩個事件對我們傷害很大,直接導致聚美在2013年第二、第三兩個季度進入了一個衰退期。公司當時沒死,就已經是個奇跡了。
這是把對的人放在錯的位置上導致的問題。在聚美,我們三位創始人各司其職,雨森負責產品和運營,劉輝負責技術和物流,而物流一直是我們的短板。我們一般一年做一次廣告,緊接著就是一次爆倉,而且持續好幾個月,已嚴重影響了公司業績的增長。
公司快馬加鞭前進的時候,我自然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好。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跟得上公司的發展節奏,這很現實。在物流和倉儲方面,我們人手、經驗都不足,最可怕的是每年的爆倉。
出了事情,我特別害怕去責難誰,這對我來說很痛苦。很多CEO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而撤換高管存在風險,尤其是聯合創始人,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連兄弟都做不了了。
聚美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以劉輝離開公司作為結尾。但至今,我們還是好朋友。
來自鄰居的壓力
歐瑞蓮在2006年獲牌后,才正式啟動中國市場,相對于其在亞太地區的其他市場,中國市場不但年輕,也缺乏亮點。
歐瑞蓮1996年進入印度,2001年并購了位于印度新德里的生產工廠。印度市場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著,保持以40%增長。到現在印度歐瑞蓮已有15萬銷售人員,是歐瑞蓮在全球的第五大發展市場。
在2010年的發展計劃中,印度還將再增加5萬銷售人員,最近才上任的新任總經理馬庫斯桑德斯卓姆表示,預計印度十年內將成為歐瑞蓮最大的消費市場。
而歐洲和拉美市場一向是歐瑞蓮的重要業績貢獻地,比較而言中國市場更顯得乏善可陳。據歐瑞蓮全球首席執行官馬博朗透露,在中國的銷量目前只占歐瑞蓮全球銷量的1%。
鄰近市場的碩果累累自然變成中國市場的巨大壓力,玫琳凱等同類直銷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成績證明了這個市場的潛力值巨大,但歐瑞蓮卻一直沒能將潛力開發出來,這必然會引發焦慮。
在歐瑞蓮中國已因業績和管理問題離職一位管理者的情況下,接任的斯榮博格并沒有讓歐瑞蓮翻身。今年,馬博朗親自上陣,頻繁出席歐瑞蓮中國的活動,接觸中國媒體,顯示出對中國市場的極大關注。
歐瑞蓮開始了挖掘潛能、突破市場瓶頸的各種嘗試。
開發潛能
首先在品牌宣傳方面,歐瑞蓮借助上海世博會,成為瑞典館的贊助商,并成為上海世博會瑞典館的惟一使用化妝品品牌。歐瑞蓮負責瑞典館65位導游的彩妝培訓,并為她們設計妝容,另外還為導游們提供護膚品、化妝品和個人護理護發產品等。瑞典館的導游們成為了歐瑞蓮品牌的活動廣告,每天超過16000人次的瑞典館游覽人群都將接觸到歐瑞蓮品牌。
歐瑞蓮中國市場總監葉麗燕和全國銷售經理都現身世博會,為此次品牌宣傳發力。“以往很多經銷商抱怨歐瑞蓮很少在品牌宣傳上做功課。”山西太原的一位店主告訴記者,“今年看來公司確實在改進,進入世博會可以說是歷年來的高峰。”
“公司的做法很巧妙,世博會的影響力非常持久,這比以往的宣傳要有力得多。”歐瑞蓮的高級經銷商王先生說,“實際上今年歐瑞蓮在品牌宣傳上已經做出了不小的成效,在進入世博會后的一個星期,就有20多人加入到團隊里。”
“當我告訴客戶這是世博會瑞典館指定的惟一化妝品品牌,比我以往的任何解說都來的有效。”另一個高級經銷商也很滿意這次歐瑞蓮的品牌宣傳。“而且,歐瑞蓮還有投放電視廣告的計劃。”
據馬博朗透露,當歐瑞蓮的產品目錄印到1000萬到1500萬份的時候,將會投放電視廣告。
而在產品方面,歐瑞蓮開始加大營養品的份額,計劃同時搶道保健品市場,拓寬市場面。今年4月上市的瑞爾姿系列營養品只是一個序幕,馬博朗表示:“營養品系列在歐瑞蓮所有的業務中,計劃將占到5%~10%。”
“歐瑞蓮今年將有200多種新品推出。”山西的店主告訴記者,“其中健康減肥的營養品非常出色。”無疑營養品將是歐瑞蓮新的業績增長點。
在歐瑞蓮“堅持就是勝利”的長期投資發展路線中,讓經銷商保持足夠的興奮仍然很重要,因此,歐瑞蓮突破瓶頸的第三步,就是持續推出激勵政策,保持業績穩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