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和祖父的園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我”在園子里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體會祖父的愛,初步感悟園子的精神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我”在園子里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體會祖父的愛,初步感悟園子的精神意義。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如何表現“我”在園子里的心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我和祖父的園子》,(讀----)
二、自讀、理清文章脈絡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去我和祖父的園子里走了一圈,今天這節課,讓我們隨著蕭紅那清新自然的筆調再次踏進《我和祖父的園子》! 請同學們輕輕打開課本,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課文 哪些自然段是描寫園子的景色?哪些自然段記敘了 “我” 在園子里發生的趣事?(描寫園中景物的自然段是2和13自然段。記敘園中趣事的自然段是3―12自然段。)
三、賞讀,看景物之自由
師:同學們找得真準,真是用心讀書的孩子,那讓我們走進這個園子,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呢?
師:讀了這段,你們腦海里蹦出了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園子?
出示句式
師:【課件出示句式】“ 這是一個----的園子。”
生:這是一個應有盡有的園子。
生:五彩繽紛的園子。
生:生機勃勃的園子。
師: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園子(板書 美麗園)
師:同學們自由朗讀13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讀書要用心去體會,開始吧!
師: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你來說。
生:這是一個自由的園子。
師:對呀!這是一個自由的園子,相機板書 自由園
師:你是從哪個句子體會出來的呢?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自由的句子。
師:好,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肖紅為什么要寫這些動物植物的自由呢?
生:他寫動物植物的自由是為了突出他自己的自由。
師:寫事物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是一種(板書 借物抒情)
師:這種借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的寫作方法.就叫生接----借物抒情
師:那這些句子都是圍繞那句話來寫得呢?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師課件相機出示這段文字 )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體會他的自由。
生:生齊讀。
四、品讀,解“我”之自由
師:好,作者在這個美麗的園子,自由的園子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讓她戀戀不忘呢?默讀課文思考:
師:把你找到的一處讀一讀。
生: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
師:這一段寫得特別有趣,從這段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 作者小時候的可愛和天真!
師: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生: 瞎鬧 踢飛
師:第二處(停頓一下)請你
生: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
師:多會學習的孩子呀!同學們,這小女孩真是在鏟地嗎?
生: 不是。
師:第三處?請你說。
生: 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了。黃瓜還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飛過,于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
師:嗯 讀著讀著,讓我想起了一個童話故事(生接小貓釣魚)對!真淘氣!
師:第四處?請你說
生: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不過我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師:謝謝你,請坐,同學們想象一下,這樣好玩嗎?請同學們站起來,
師:把水往天空里一揚(配上手勢)
生:下雨了!下雨了!
師:請坐,太好玩了。
師:還有一處,挺有趣。請你說
生: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著了。
師:你這樣睡過覺嗎?
生:沒有
師:你這樣睡過覺嗎?
生:沒有
師:把大地當作床,把天空當作被,想在哪里睡就在哪里睡,是多么自由呀!
師:同學們,在園子里發生這么多有趣的事情,作者我的心情怎么樣?
生:開心
師:或者說愉快 快樂,所以祖父的園子就是我的―“快樂園”相機板書.
師:現在老師把我和祖父的趣事歸納在一起我們來讀讀。
【課件出示這段文字】師讀祖父戴一頂大草帽――(生:我就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生:我就栽花);祖父下種――(生:我就下種);祖父鏟地――(生:我也鏟地)祖父澆菜――(生:我也澆菜);祖父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生:我也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祖父喝口水――(生:我也喝口水)祖父抽袋煙――(生:我也……)(有可能補充抽袋煙)
師:這可不行!祖父抽煙的時候,你可以去吃 ---(生答 黃瓜)可以去追----(生答 蝴蝶) 可以去抓---(生答 螞蚱)
師:作者這樣寫,讓你有什么感覺?
生:小孩子非常天真。
生:小孩子挺淘氣。
生:她和她的祖父非常親熱。
生:就像一個跟屁蟲……
師:園子里的動物自由了,植物自由了,人也自由了。真的是“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齊讀【課件出示這句子】
師:這分明就是一個(師指著板書,生答 美麗園 自由園 愛心園)
五、想像,悟祖父之愛
今天我們學的是――教師手指課題
生(齊):我和祖父的園子。
師:課文的第一段是這么寫的:【課件出示這段文字】
師:讀----“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作者寫這句話作為課文的開頭有什么含義(停頓片刻)
師:請你讀第一句話“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呼蘭河這小城只住著我的祖父嗎?
生:有我的爸爸,媽媽,祖母……
師:為什么只提到祖父呢?
生:因為她的眼里只有祖父沒有別人。
生:因為只有祖父疼愛她。
生:因為她很愛她的祖父。
六、總結課文
師:孩子們說得對,在這樣的家庭里,“只有祖父、園子和我,這三樣一樣都不可缺少的。”祖父用他的寬容和慈愛為蕭紅營造了一個美麗多彩、生機勃勃的園子!一個自由自在的園子!一個幸福快樂的園子!
【板書設計】
我和祖父的園子
美麗園 自由園
關鍵詞 練筆 寫作 關鍵詞 中心句 留白點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本中有眾多經典之作。有效組織閱讀教學,巧借隨文練筆,扎實訓練學生寫作,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抓住關鍵詞,及時練筆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言語,一定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個詞語有時就是一個天地。教學時以詞語為基點,激發學生的想象,豐富詞語的內涵,讓課堂隨之鮮活起來。
我在教學《水》一課時對“痛痛快快”一詞是這樣處理的:我從“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村里人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引出“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全身脫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還有的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來自天空的水”這句話,進行品讀感悟,創設情景說話,然后讓學生把村里的孩子在雨中嬉鬧玩耍的情景寫出來。從學生的寫話中可以看出,“痛痛快快”這個詞深深地嵌入了學生的心靈。雨中的歡笑痛快反襯了村里水的珍貴,豐富了學生對村里缺水的苦澀的理解。黑格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就是想象。想象是創新的先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這段寫作練筆教學如一場及時雨,在沙沙的落筆聲中,我看到了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后的精彩。
二、扣準中心句,發散練筆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讀寫的有機結合,有意識地把課文當成“習作例文”去賞析,從中學習文章寫法的獨到之處,逐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
《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第13自然段是圍繞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來寫的。教學時,我緊緊扣住這句話,讓學生誦讀體驗園子里花草鳥蟲的自由和快樂,喚起學生與作者內心的共鳴,體會園子的精神含義。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重復的詞語,巧無痕跡地感受作者用詞造句的特色,于不知不覺中受到名著語言特色的浸染。中心句的反復朗讀,升華了情感,激活了學生噴吐的欲望。隨之而至的發散練筆中,學生寫道:“我是園子里的向日葵,我愿意我的臉朝著太陽轉,愿意長成什么樣就長成什么樣。…我是園子里的畫眉鳥,我想飛多高就飛多高,就算飛到高山密林,也沒人管我。”……寫話練習非刻意設計,而是水到渠成。教學時的濃墨重彩,讓孩子與園子、課堂、文本融為一體,文中樸素、自然、直率、富有童趣的語言,直接而率性的表達形式,是學習這篇文章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
三、駐足妙趣處,模仿練筆
優秀的文章如醇美的佳釀,飲之酣暢淋漓。教材選用的許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彩,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尋找、發現文章的妙趣所在,讓作者的筆牽著學生的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熟讀成誦,欣賞借鑒,然后再引導學生模仿練筆。
《莫高窟》第3自然段中關天有這樣的描寫:“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邀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巧妙借鑒多媒體課件,大量展示飛天的畫面,那些如夢如幻的飛天讓孩子看得如癡如醉,緊接著進行的模仿練習,效果很好。短短的幾分鐘,學生在文本語言的例子學習中,在課件提供許多畫面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理解,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練筆內容。如:“有的輕歌曼舞,衣袂飄飄;有的竹笛橫吹,余音繞梁;有的迎風飄飛,神態安詳……”通過練筆,學生不僅學習了精彩語言,感受到了飛天的栩栩如生,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杰出智慧,還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四、尋覓留白點,挖掘練筆
【關鍵詞】“留白” 發散思維 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50-01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整合,強調課文教學應該體現發展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語文教學中,流淌著的是執教者創作的智慧,學習者交流的靈性,參與者共享的快樂。課文“留白”強調的正是學生的自由發展,體現的正是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它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單一節奏,填補了對話間隙留下的真空地帶。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領略文境時,于吸收與運用之間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階梯,于理解與體驗之間建立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留白”資源,以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呢?這需要教師有雙“慧眼”,有顆“慧心”。
一、留白在標點處,激發想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作者故意的省略,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放飛思維的“空白”。教材中也不乏這樣的“留白”。 教師如果能抓住教材中這些獨有匠心的“空白點”,巧妙地創設好富有情趣的語言訓練點,相信,學生在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能豐盈自身個性的體驗與感悟!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只揀兒童多處行》中,冰心奶奶在描寫玉瀾堂中的海棠花時,富有詩情畫意的描述“這繁花從枝頭開到樹梢,不留一點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我在教學這段時,設計了這樣的活動:1.找出文中描寫“海棠花”的語句,反復練讀。2.展開想象:這繁花從樹枝開到樹梢,不留一點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就像 _____,就像 。3.配樂讀原句及自己想象的句子,品位花中蘊含的飽滿、燦爛的春光。
學生經過一番思索和動筆。智慧的靈動點在這兒閃耀。有的學生說道: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就像一縷燦爛的朝霞,就像一團紅紅的火焰。有的學生說道: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就像撐開了一把淡粉紅色的花傘,就像張開的一張張美麗笑臉。有的學生說道: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粉蝶,就像仙女打翻的花籃……大家就紛紛舉手要求配樂朗讀,在優美的音樂中他們的文字仿佛也融進作家的文字里,學生順其自然地感受到了花的飽滿,春光的爛漫,比老師以任何形式的引導讀效果都出奇的好。
二、留白插圖處,培養語感,增強學生表達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進而隨文練筆。巧妙利用課文插圖“留白”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有這樣一幅插圖,司馬遷在昏暗的油燈下寫《史記》,在課后的檢測反饋中,我就布置了這樣的練筆:對照課文中的插圖,展開想象,注意環境描寫)。看,夜深人靜,司馬遷還在昏暗的油燈下寫《史記》呢! 。
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看,夜深人靜,司馬遷在昏暗的油燈下寫《史記》呢!寒風凜冽,呼呼地吹著,監獄的窗戶被北風吹得搖搖欲墜,本來不亮的油燈在風的“搗亂”下更是昏暗至極。司馬遷冷得直打寒戰,他全然不顧,裹緊身上單薄的衣服,又繼續攤開新的竹簡,寫下一行行公正的隸字。不知不覺,他的身后已經堆了小山似的竹簡,他的眼鏡都困得睜不開了,幾次想休息,可一想到父親的遺愿,自己還沒有完成的理想,便又打起精神,奮筆疾書。于是《毛遂自薦》、《背水一戰》、《鴻門宴》等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便誕生了。
這樣,留白填補了,課文的內涵也更豐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這樣的閱讀使學生不僅讀懂了文字,更讀懂了作者傳達給我們的情感;通過這樣的課文解讀,這一“留白”無疑成為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最好載體!
三、留白在結尾處,延伸拓展,彰顯學生人文內涵。
文本閱讀,實際是一個意象充實、填補、再創造的過程。文字是一種符號,而文字背后則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加上文學作品往往表達含蓄、情感內斂,這樣就會出現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在此處進行拓展,無疑是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設起了一座心靈之橋,充分彰顯了文本的人文內涵。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作家蕭紅用優美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祖父園子里的景物,和作家在園子里快樂、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在文章的結尾處,蕭紅這樣寫道: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蓋在臉上就睡著了。這樣開放性的一個結尾正好是一個讓學生補充的題材,不僅是內容的補充,也是學生情感的補充。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習作練習:等她醒了,她又會在祖父的園子里怎么的瞎鬧呢?展開想象,續寫《我和祖父的園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57-02
多年前,于永正老師在總結“五重教學法”時便把“重情趣”擺在了首位。在“于永正‘言語交際’式小學語文教學探索與實踐”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后,他在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時說道:“其實我更愿意把我的教學總結為情趣教育,我的語文教學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情有趣……”的確,只要進了他的課堂,學生總是那么輕松愉悅,學起來興趣盎然,甚至到了下課仍遲遲不愿離開……他在課堂中所營造的情與趣絕不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而是將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合于兒童學習之“道”,找準學科特質與兒童心理邏輯的契合點,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使兒童從內心自然生發出對學科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情,在潤物無聲中能力得到提升,語言獲得生長。下面試以于老師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為例,來探尋其情趣教育背后的秘密。
一、主旨把握:順應兒童的詩性思維
所謂詩性思維是指以直觀感受和直覺經驗認識事物,以具體可感的形象來直接反映事物,而不太關注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和因果關系。兒童思維即是詩性思維。7~12歲的兒童,其思維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符號性和邏輯性,但仍然以具體事物和過去的經驗為主,缺乏抽象性,這時的兒童還不能離開具體事物而進行純形式的邏輯推理。在檢查預習情況、點撥重點字詞之后,于老師緊扣學段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寫內容、把握文章主旨。在這一學習活動板塊,于老師為學生搭建了兩個臺階:先是讓學生“用眼睛看”,說說自己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用心去看”,把文字背后作者所傳達的意圖和情感用一個詞、一個短語或是一句話概括出來。于老師讓學生一一列舉出園子中的植物、動物、事物,先進行感性認知,了解作者“寫了什么”,再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作者在文字背后最想告訴我們什么?通過這一過程,于老師教會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引導學生深入探尋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在第一個臺階“用眼睛看”的學習過程中,于老師同樣順應了兒童的詩性思維,在學生具體說出看到的種種事物之后,先引導學生用兩三個詞語進行分類概括:我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許多動物、植物、人物還有他們做的事情;再引導學生用一個詞語總括:我看到了園子里的許多事物,由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和概括;緊接著他又引導學生將概括與具體結合起來,構筑兩者之間的聯系,訓練學生思維與表達的條理性。學生在這步步深入、充滿新鮮和未知的挑戰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以下為這一過程的教學片段:
師:請你先概括后具體地告訴我,你到祖父的園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祖父的園子里有很多事物。
師:具體有哪些?
生:有動物、植物和人,還有他們做的很多事情。
師:“和”“還有”只能選用一個,而且要用到最后,你再說說。
生:我看到了動物、植物、人和他們做的很多事情。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
生:我看見了蝴蝶、螞蚱、蜻蜓等動物。
師:請你再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么植物?
生:我看到了黃瓜、狗尾巴草、谷穗等植物。
師:“谷穗”不是植物,是植物上的一個部分,應該改為……
生:谷子。
師:請連起來再說一遍。
生:我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許多動物,有蜂子、蝴蝶、小鳥等;看到了許多植物,有玉米、黃瓜、狗尾巴草等。
…………
二、感情朗讀:融合兒童的生活方式
于老師常說:“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游戲。”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巧妙地將教學變成了兒童游戲化的生活。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心理和生理的本能需要。游戲“是兒童的一種生存方式,是兒童真正的家園,是兒童生活之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游戲的元素,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和策略之一。
于老師十分重視感情朗讀。他說:文字是死的,朗讀是活的。他始終遵循漢語言的特點指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在本課教學中他讓學生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段,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于老師先是化身為“爺爺”,聲情并茂,示范朗讀,指導學生通過表情朗讀,讀出人物恰當的語氣。然后,師生分角色表演對話,在發現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我”的天真、活潑和調皮時,于老師轉而扮起了蕭紅,角色之間的巨大反差卻又神情畢肖的朗讀惹得學生忍俊不禁,與此同時,每個學生的心底無不油然升起一種佩服之情。于老師深諳兒童心理,他洞悉兒童內心深處對游戲的熱衷與渴望,適時將戲曲表演中的“反串”引入朗讀教學,給兒童帶來了極大的新奇與興奮,在鮮明的反差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再次朗讀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于老師用他一個又一個充滿魅力的教學案例告訴我們:將學習內容與兒童的生活方式――游戲相融合,是吸引兒童愛學樂學的重要策略。學生置身其中,縱情游戲,樂此不疲,獲得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
三、讀寫結合:鏈接兒童的生活視界
讀寫結合是我國母語教育的精髓。于老師的閱讀課,幾乎每節課都會設計一個讀寫結合點,搭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語言內涵,揣摩語言規律,習得語言技巧,提升語言質量。他所選擇的讀寫結合點每每都能點燃學生寫作的熱情,面對寫作,學生躍躍欲試,拿起筆來得心應手,文字如泉水從筆尖汩汩流淌……本課教學的讀寫結合點,于老師選擇了“讀趣事、寫趣事”。他在把握這篇節選文章的基調――表現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的基礎上,去蕪存菁,選擇了描寫最為具體生動、最具童真童趣的“鏟地”部分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在指導學生讀出“趣”的基礎上,繼而去發現哪里寫得最有趣,通過與學生的對話總結寫出“有趣”的方法:“我們要寫童年的趣事,首先要把事情選好。在寫的過程中,千萬別忘記寫人物的對話……”回憶和選擇有趣的事情來寫,本身就充滿了趣味,學生自然“得于心”,而方法的總結和提示則給學生搭建了“腳手架”,寫起來更加“應于手”。尤為可貴的是,在學生交流了自己所寫的片段之后,于老師展示了自己寫的兩篇“下水文”,有的放矢,幫助學生在對照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啟發學生寫作的思路,激勵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修改、提高。如此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不斷提高,寫作的自信、寫作的興趣自然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縱觀于老師讀寫結合點的選擇,我們會發現,他總是將兒童的寫作興趣放在首位,注重打開兒童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喚醒兒童的生活積累和內在需求,激發兒童言語交往的欲望,讓兒童以自由的心態投入其中,積累兒童寫作的內動力。讓寫作內容從兒童的生活中涌出來,讓寫作的熱情從兒童內心里長出來,這是于老師構筑兒童寫作狀態的奧秘所在,也是他設計讀寫結合點的理念和智慧所在。
一、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傾聽條件
課堂傾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是“異向交往”的對話。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抓住每一個環節,營造“異向交往”話語的契機,讓學生傾聽生命的花開,讓教室潤澤起來。
要想學生自覺傾聽,教師的教學語言就要具有強勁的表達力與穿透力。一位教師說過:“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蕩著清香,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豐富反應,有效利用自己的語言、肢體、表情應和學生,積極了解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密碼,及時處理,春風化雨,構建和諧通融的潤澤課堂。如江蘇省特級教師魏星老師執教《水》一課時的細節處理就很好。
教師隨著學生的匯報板書(母親用一把大鎖鎖住了水窖,也鎖住了我們對水的渴望)
師:你看,多有意思啊!水窖是一種事物,渴望是——
生:感覺。
師:一種事物,一種心情,作者卻用了同一個動詞。比如說:我非常渴望自由,媽媽把我關在了屋子里——
生:也關住了我的自由。
師:也可以說,卻關不住我的自由。再比如,我非常喜歡吃“肯德基”,在路過這個店的時候,我咽下了口水,卻咽不下——
生:我的渴望。
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呼應學生的回響。一個優秀的教師總能夠聽取每一個學生的話語、心情、想法,和他們實現默契交流,讓教室里“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二、學生要學會傾聽課前導入
課堂上的傾聽主要是指學生聽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課前傾聽課文的導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前五分鐘,教師的教學導語即奠定了一節課的成敗基調。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教學的開頭工作,確保導語的生動風趣,具有感染力。教學的導入是學生學會傾聽的第一步,也是傾聽的開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課文導入,就要做到導入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特級教師于永正每到外地上一節示范課,課前總要設計不同的導言,以激發學生對他、對課堂、對文本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那么,對于熟悉班級情況的教師來說,在常態課上,也要密切傾聽學生每一天所發出的不同信息,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不竭的興趣,保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給學生無限的學習期待和希望。這樣的課堂,結果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享受了快樂而充滿誘惑的學習過程。這樣的學習是幸福的,這樣的成長是完滿的,這樣的教室是潤澤的。因為開頭決定了一切。
三、學生要學會傾聽教師的提問
語文課堂上,相互的提問能夠鏈接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也能反映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而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思考價值,要能引起學生思維,不能停留在簡單的、低級的一問一答上。例如,在教學《黃果樹瀑布》時,教師提問學生:“你們有沒有去過黃果樹瀑布?從課文中,你們能看到黃果樹瀑布的哪些壯觀的景象?”這樣有價值、有活力的話題一經提出,真是“驚風亂飐芙蓉水”,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語言、智慧、情感如潮水般噴涌而出,將生發出無限的活力。
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當學生都在潛心品味小蕭紅的“自由快樂”時,一個學生語出驚人:“老師,蕭紅一點都不快樂。”看著一片愕然的小臉,我意識到,有價值的話題誕生了。于是,我相機引導學生:“你能找出與“自由”不同調子的詞句嗎?”結合作家卡片、作家生平,學生們做出了批注,發現了文本“細微處的聲響”,聆聽到了“自由”背后的“凄婉”。
生1:園子里只有“我”和祖父,再也沒有其他人。我感覺出蕭紅自由快樂的外表下的凄婉、孤單。
生2:在園子里不用枕頭和席子就睡著了。蕭紅一生坎坷,在園子里的那段快樂的記憶,仍難以抹平她心中的傷痛。
生3:只有在園子里,蕭紅是快樂的;和祖父在一起是快樂的。她沒有其他地方去,也沒有玩伴。
生4:蕭紅一生都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幸福,卻命運坎坷,對于童年那遙遠的“自由幸福”深情回味,就是——向著明亮那方。
……
在引導學生學會傾聽的同時,教師也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和提問。語文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時候還很無知和搞笑,但教師也要耐心地聽學生說完。因為學生無論什么樣的發言或表現,都反映了他們自身的“邏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