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原耽釋義:指的是原創耽美小說。耽美,指唯美、浪漫、沉溺于美的事物,后來逐漸被用來表述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愛情。
2、原耽,是“原創耽美小說”的簡稱。耽美小說,又稱BL小說,是描寫同性戀愛情的小說,尤其是男同性戀,稱呼來源于日本。耽美一般有漫畫和小說兩種,也分為同人和原創。
(來源:文章屋網 )
2.惡趣味:怪癖、與眾不同的特殊喜好。
3.廢柴:港漫用語,指廢物、沒用的人。
4.轟殺:指去殺某人的動作。
5.姐貴:全身肌肉的大姐姐。
6.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7.口胡:也可寫做“口古月”,相當于“靠”之類的語氣助詞。
8.口桀:常用來指壞人的笑聲。
9.流星:指略帶一點兒意味或稍有些露點成分的圖片。
10.逆天:指逆著天道而行,憤怒時可使用。
11.歐巴桑:30歲以上女性。
12.破天:即“打破天”,不爽時可使用。
13.收聲:指閉嘴。
14.未夠班:意指不夠格。
15.兄貴:全身肌肉的強壯男子。
16.幼齒:也稱“素人”,年紀小,不怎么懂事的意思。
17.御姐:比自己年長的女性。
18.BL:BOY’S LOVE,男同性戀。諧音玻璃,也稱同志。
19.GL:GIRL’S LOVE,女同性戀。
20.H:來自日文“變態(HENTAI)”羅馬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通常指的東西,與make love同義。
21.LOLI:羅莉,的意思。出自《LOLITA》中的洛麗塔,本意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泛指天真可愛到的小女生。類似的則被稱為“正太”,出自《鐵人28號》中的金田正太郎,最酷的正太是以穿西裝短褲造型出現的哦。
22.LOLI控:對羅莉有強烈偏好的變態叔叔,嘿嘿。
23.Master:主子與奴才。指兩人從事H行為時,有明顯的主奴之別,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奴不得違抗主的任何命令。
24.SM:Sadism & Masochism:虐待狂與被虐狂,多指性方面。可進一步引申為Slave and Master。
25.YAOI:整部小說以H為主,沒什么情節。
26.耽美:出自日語,原意指唯美主義,后經臺灣演繹,變成BL的代稱,專指女作家寫/畫給女讀者看的小說或漫畫。
27.耽美狼:超喜歡耽美文學的女性,比女同性戀程度更進一步。
28.調教:顧名思義。在有H情節的小說中,調教不僅是從生理上,更從心理上,以摧殘對方的自尊,使其完全臣服為目的。此類小說通常會被稱為“調教系”。
29.攻:BL的雙方,充當主動的那一方,即男同志中通稱的一號。與“攻”相對的,就是“受”。
30.鬼畜:來自日語,原意指像魔鬼畜生一樣殘酷無情。
31.激H:H度非常高,描述相當激烈火爆。
32.健氣受:個性比較活潑、健康、開朗類型的受虐一方。
33.緊縛:H時將受的身體用繩子捆綁起來,使其不能掙扎。
34.蕾絲:lesbian,女同性戀,簡稱女同,也稱同好,拉拉。
35.立場倒換:攻受相互轉換身份。
36.年上攻:攻的年紀比受虐的一方大。
37.年下攻:攻的年紀比受虐的一方小。
38.女體化:把原著中的男性角色改成女孩子進行同人創作。
39.女王:女性主子被稱為女王,性格一般比較高傲、殘酷。女王的通常形象總是穿緊身衣、高跟鞋,手執皮鞭的。后引申為強勢女性。
40.女王受:受虐的一方性格像女王一樣高傲,可以把攻吃得死死的。
41.強氣攻:個性很強悍的攻。
42.強氣受:個性很強悍的受虐。
43.清水文:沒有H情節的文章。
44.圣水:指代小便。與之對應的是“黃金”,指代大便。黃金圣水是調教系小說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超惡。
45.天然受:個性比較少根筋的受。
46.同人:二次創作,將名家名作中的情節或人物衍生出自己的故事。同人創作不限于BL,一般性向的也可以。
47.同人女:超級喜歡BL文化的女性,在日語中被稱為“腐女子”。
48.同人志:由作者自己花錢出版的書刊。由出版社所出的書刊,叫“商業志”。
49.下克上:地位較低的是攻,地位較高的是受。
50.誘受:主動誘惑攻和自己H的受。
民族:漢
出生地:吉林長春
代表作:《那人那山那狗》《藍宇》《硬漢》
認識劉燁,是通過電影《無極》里他飾演的鬼狼,那時跟我一起看電影的朋友是劉燁的粉絲,朋友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你怎么連劉燁都不認識!”所以受朋友的影響,雖然是第一次知道劉燁,但他在我心里就已經是一個大明星了。在《無極》之后,我也真正開始越來越多的了解他。
劉燁有著偶像的外表,但他卻不那么愛耍帥,他征服觀眾的是他出色的演技,還有那一雙迷人的眼睛,他展現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成熟的魅力。毫無疑問,他是一個演技派,而他的魅力會讓人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他。
劉燁出生于一個電影之家,他的父親是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燈光師,母親是長影廠工會的領導,他還有一個姐姐,父親對他們姐弟倆一直要求嚴格,而且希望劉燁將來能學習理工科成為一名工程師或建筑師。但命運總是不可預知,1996年,未滿18歲的劉燁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了班上年齡最小的男生。
大學幾年,劉燁一直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沒有任何表演經驗,沒人愿意跟他搭檔,他常常一個人跑到海邊哭泣。直到1998年,劉燁積蓄了滿滿的力量,拍攝了自己電影的處女作《那人那山那狗》,他飾演了那個充滿鄉土氣息、淳樸無邪的山村男孩。我想令觀眾們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在影片里那種當質樸遇到紛繁現實挑戰時的不定眼神。憑借這部電影,劉燁獲得第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但劉燁并不甘心,一直到2004年,他終于憑借電影《美人草》的出色表演,如愿捧得“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獎杯。
在這幾年之中,劉燁的演藝道路越走越好。2001年,劉燁與實力派演員胡軍一起演繹了那部關于男同性戀者的經典電影《藍宇》。我想《藍宇》不光是對劉燁,對任何演員來說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要表達出同性戀者真實而動人的感情,還有糾結與痛苦的折磨。而劉燁無疑全都做到了,他將“藍宇”的角色演繹的清新樸素、自然貼切、情感細膩而復雜。那一年,23歲的劉燁以《藍宇》的精彩表演摘得了第3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成為了“金馬影帝”。
劉燁拍過很多文藝電影,在這些電影中的出色表現,讓劉燁被許多海外觀眾熟知,在歐美日等地都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入圍了美國金球獎的《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和威尼斯電影節上的《戀之風景》,還有戛納電影節上的《紫蝴蝶》。如果你是一個文藝青年的話,那么這些電影一定不能錯過。
隨著知名度與影響力越來越高,劉燁開始從文藝路線轉型,陸續拍了很多不同風格的電影,《無極》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算是他在轉型期的作品。當時間的鏡頭越來越向當下拉近,劉燁在《天堂口》、《保持通話》、《硬漢》、《南京南京》等被觀眾熟知的電影中變換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與風格。作為一個年輕的影帝,他在不斷地挑戰著自己的演技和戲路。而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硬漢》,那個智障軍人“老三”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燁在挑戰角色的同時,他的演繹讓人感動而充滿正能量,也有人說,“老三”是中國的“阿甘”。
前不久,劉燁與大學同學章子怡一起獲得了“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的榮譽。領獎的時候,劉燁的一家全部在場。他有一個美麗的法國妻子,還有一對可愛的混血兒女,鏡頭中的一家人其樂融融,溫馨而又幸福。
在演藝的道路上,劉燁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影帝,他可以溫柔、文藝、帥氣、憨厚,也可以腹黑、痞氣、陰險、殘忍,而在生活中,劉燁只是一個簡單而感性的人。一路走來,所有經歷過的挫折與辛酸、成功與喜悅都已成為往事,他的藝術生涯還在繼續,相信他會在未來繼續綻放自己的光芒。
推薦作品:《那人那山那狗》
導演:霍建起 主演:劉燁/滕汝俊/陳好 上映時間:1999年
本片是劉燁的電影處女作,是一部國內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滿著山鄉風味,風格清新、自然,展示了父子倆的深切親情,同時片中展示的湘西迷人風光及淳樸民風也是一大看點。
推薦作品:《藍宇》
導演:關錦鵬 主演:劉燁/胡軍 上映時間:2001年
此片由網絡小說《北京故事》改編而來,是一部文藝片,以一對男同性戀的感情糾葛為主線。而這兩個男人分別由劉燁與胡軍來演繹,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原來愛神之箭也有射的這么偏的時候。不過劉燁正是憑此片獲得“金馬影帝”,所以一定是一部好的作品。
推薦作品:《硬漢》
故事發生在紐約第50街。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不年青,也不老,兩個都不是非常漂亮,在一次新鮮、富于機智的情感爭論中,他們走到了一起。餐廳女招待弗蘭琪曾經因為男友與自己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而對生活與愛情徹底失望。喬尼與前妻離婚后,喪失了對兩個孩子的監護權,盡管受到諸多打擊,但他仍舊對生活對愛情充滿了樂觀。在弗蘭琪的廉租公寓中,一場完美的之后,他們邁出了了解對方、愛上對方的第一步。整整一個晚上,他們談論著戲劇、音樂、電影,爭吵著,理解著。天亮之前,他們終于愛上了對方。
如果僅僅只是兩個人無聊的傾述,戲將會變得很沉悶,然而特倫斯?邁克納里的對白寫得恢諧幽默,富有生活質感。巴赫的鋼琴曲《哥登堡變奏曲》、德彪西的《月光》、賽薩爾?弗蘭克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瓦格納《女武神》這些經典音樂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第十二夜》的經典臺詞的有機融入到他們的對話中,將生活的質感與詩意有機地揉在一起,透出濃濃的詩情畫意。
1988年,該劇在百老匯獲得成功,使特倫斯?邁克納里一舉成名。特倫斯?邁克納里生于1939年,他25歲時寫了第一個劇本。盡管他的一些早期的喜劇如《下一個》(Next ,1969),《里茲大飯店》(The Ritz,1976)也獲得了一些好評,但真正獲得成功是從劇本《弗蘭琪與喬尼》開始,該劇奠定了他作為一名美國當代重要劇作家的基礎。之后,他把這個劇本改編成了電影《現代愛情故事》(Frankie and Johnny ,1991)(又名《性、愛情、漢堡包》),由被譽為“戲精”的阿爾?帕西諾和米歇爾?菲佛兩位明星主演。
特倫斯?邁克納里寫過許多電視、電影、話劇與音樂劇劇本。1990年,他的電視劇本《安德烈的母親》(Andre's Mother) 獲得艾美獎最佳編劇獎(電視連續短?。R荒旰?,他以《唇亡齒寒》(Lips Together Teeth Apart,1992)一劇回到了舞臺,這是一部關注人們面對同性戀及艾滋病受害者時懷有非理性恐懼的作品。1995年,他寫了反映男同性戀者的《愛情!英勇!憐憫!》(Love! Valour! Compassion! )。1996年,寫傳奇歌劇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的劇本《大師班》(Master Class)獲得1996年托尼獎最佳戲劇獎這一美國戲劇界最高獎。然而,1997年邁克納里的劇本《三位一體》(Corpus Christi)引起了一場風波,這是個在今天重新講述耶穌誕生和死亡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耶穌和他的信徒都是同性戀。事實上,因為有死亡恐嚇,制作這個劇目的曼哈頓戲俱樂部董事會最初將這個劇目取消了。然而,其它幾位編劇象托尼? 庫什內等向董事會施壓,宣稱如果不制作《三位一體》就要收回他們的劇本,董事會最終妥協了。當這個戲公演時,劇院遭到約2000名抗議者的圍困,他們認為這是褻瀆上帝,極其憤怒。正如特倫斯?邁克納里自己所言:“在很多方面我是一個非常羞澀的人,作為一個劇作家,我可以很勇敢。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老問題,是一個先有好劇本還是好演出造就了好劇本?我從來不認為我寫的是文學作品。我為演員寫戲并且我需要我所信任的演員?!?/p>
對于這個名字一些“90后”也許很陌生。王小波遠不如當今一些“新生代”作家們有名氣,市面上他的書也不易買到,總是隱于書店偏僻的角落里,可他確確實實影響過一代(也許不止一代)中國人,而且一定還會繼續影響下去。因為有的人、有的思想是不朽的,他們會永遠在文明的星空中大放異彩。――我一直覺得,那些所謂的“主流作家”與王小波不是一個級別的,從某個角度說,是判若云泥的。
第一波“王小波熱”,是在他去世后才興起的。這種狂熱和王小波的猝然離世一樣,來得非常突然,但絕不是偶然,人們熱愛王小波,喜歡他的文章是有深層原因的。
中國從來就不缺智者,缺的是敢于把自己的種種想法大聲說出來的勇者,更多的人還是屬于那“沉默的大多數”。而王小波則是一個“異類”,他不甘心就這么沉默下去,他要說,他要喊,他不僅為自己說,也為別人說,甚至是為一頭豬說(《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他還發動大家一起說。對于所說的內容,他倒并不怎么計較,科學、哲學、宗教、藝術、音樂、歷史,本土的、舶來的、過去的(《青銅時代》)、當今的(《黃金時代》)、甚至還有未來的(《白銀時代》),凡他能想到的,他都大膽去說了,而且說出了水平,說出了格調,說出了風格。讀小波的雜文和小說,確能獲得一種天馬行空的自由,一種海闊天空的寬廣,一種異乎尋常的。
能給人帶來這種暢快淋漓感覺的作品,當代中國不是沒有,只是越來越少了。現在許多“暢銷書”,也能給人帶來“”,可除了便什么也沒有了。而小波的文章,在給我們以精神愉悅之余,更能讓我們掩卷沉思,思考自己,思考這個社會,還能給我們一種巨大的力量,讓我們有大聲說話的勇氣。
現在已經進入了“后王小波時代”,網絡文學泛濫,王小波卻魅力不減,反倒有愈來愈“發揚光大”的趨勢,看一下網絡上下,多少人心甘情愿承認是“王小波門下走狗”,又有多少人幾乎是爭先恐后地奉他為“啟蒙導師”,稱他為“當代魯迅”,大肆贊揚他對現實的“批判精神”、對言論的“寬容精神”。氣氛熱火朝天,大家都熱情高漲,好像誰反對王小波,誰就是反對言論自由,就是大眾的敵人。
可是,在這樣一片火熱的氣氛中,我卻沉默了,腦袋中充滿了問號。
首先,為什么人們崇拜王小波?這真的正常嗎?王小波的書在大陸以外地區也大量發行過,卻不怎么見港臺同胞們對王小波像在大陸一樣感冒。他們覺得他文章中的道理是再普通不過的常識。正如梁文道所言:“像我這種自小看長大的港臺同胞,就不覺得王小波有多驚人了。所以他說的很多話在我看來就像太陽總在東邊升起一樣,的確是真理,但也用不著跳出浴缸大喊一聲‘我發現了’!”由此可見,大陸的“憤青”們迷戀王小波是有著深層歷史原因的。王小波解放了大家的思想,可是沒有壓迫,何來解放?在中國過去的漫漫歷史之中,有太多東西壓迫著中國人的思想,封住了人們的嘴。導致許多東西人們不敢想,想到了也不敢說,思想被壓抑,被扭曲。這時候,王小波出現了,他呼告人們和他一起說,于是他成了“言論自由”的圖騰,接受眾人膜拜也就理所當然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這是正常的,可在“外人”看來,這是反常的。
第二,言論真的“自由”嗎?為什么我的喉嚨依然有一種壓迫感?
我又想起了李銀河。她在中國的名氣不在王小波之下,不僅是因為她是王小波的遺孀,更因為她經常放出一些“出位”的言論。這些言論很“前衛”,前衛到許多民眾接受不了。因為她關注的是一群角落里的人――中國的同性戀者。由于她“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發言“捍衛”同性戀者們的權利,所以成為眾矢之的,被中國公眾輿論和廣大網友們罵個狗血淋頭。可是別忘了,小波也曾為“同志”群體們仗義執言過,與李銀河合著過這方面的書(《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事實是,死了的王小波被人敬仰,活著的李銀河卻被要求閉嘴。更有意思的是,爭先恐后大贊王小波“言論自由”之精神的和爭先恐后大罵李銀河叫她閉嘴的,很大程度上是同一撥人。
誠然,李銀河“前衛”的觀點我也無法接受,更不敢茍同。可是,“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一個真正言論自由的社會,應該給每一個社會成員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權利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分歧可以有,爭論也可以有,但現在的許多“爭論”最后總是難免演變成不折不扣的人身攻擊,甚至不惜動用污言穢語。為什么我們在擁護王小波反抗“一言堂”精神的同時,卻又容納不下一個李銀河呢?為什么我們一面大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一面又迫不及待要封李銀河的嘴?為什么我們不能平和地對待學術問題、社會問題中的種種分歧,而要用人身攻擊這種不光彩的手段呢?兩種矛盾的聲音,竟從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群人嘴里喊出,這在王小波看來也許又是“有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