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材料作文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材料作文,再一次把這個話題推到風口浪尖上。新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命題作文比較起來,更能提供給學生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的權利,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凸顯了對學生作文思維能力的要求。
首當其沖的是材料的審讀問題?!靶虏牧献魑闹?,閱讀(理解材料、把握材料,尋找寫作切入點)是一道客觀存在的‘門檻’”。[1 ]話題作文、命題作文淡化了“審題”,但因過于寬泛而容易套做;“新材料作文”強調“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材料作文是一種資源型作文,試題中的‘材料’(含內容、思想、主題)就是給予寫作者的第一份資源,是文章思維的起點,思想的火種?!?[2 ]可見,正確審讀材料,是立意的關鍵。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高考福建語文作文約有18%的考生不及格,其中多數作文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對材料審讀不準確,偏離題意。
新材料作文之所以審題難度相對較大,原因在于:首先,材料多為敘事性,多沒有明顯的提示立意的詞句;其次,材料所蘊涵的觀點多呈現多向性;其三,中學生缺少作文思維訓練,思維普遍呈現膚淺、單一和人云亦云狀態,常常無法對材料做深入準確的分析,審題容易走偏。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就是要進行有效的審題思維能力的訓練。
下面,筆者嘗試以具體的審題思維訓練為例,來探討新材料作文審題中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抓關鍵句,把握主旨
即準確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正確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關鍵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關鍵語句常常是議論性語句,或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或是反復出現的語句,或是轉折復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示例一:(2006全國卷Ⅰ)一只鷹抓了一只羊,被一只烏鴉看到了,烏鴉很羨慕,于是開始模仿,想學鷹抓羊。有一天,它看到牧羊人帶著小孩在放一群羊,它也像鷹那樣飛下來抓羊。結果被牧羊人抓到了。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小孩說:它也很可愛。
審題訓練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這則材料有多少個角度。生可能回答:鷹、羊、烏鴉、牧羊人、小孩等五個角度。教師可再引導學生思考:誰是材料中的主角?哪些屬于關鍵詞?從而確定烏鴉是材料中的主角,找出關鍵詞:羨慕、模仿、抓。然后,再找與烏鴉結局有關的評價。學生確定了牧羊人和小孩的對話。接著,思考:烏鴉為什么被牧羊人抓到了?最后,確定材料的主要內容是烏鴉不能清醒地認識自我,盲目模仿老鷹。作文立意:要正確評價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屬于最主要的角度和最穩妥的立意)。由此,可以歸納出快速審題“四字”要領:“抓”(主次方)、“圈”(關鍵詞)、“劃”(中心句)、“問”(為什么)。
從思維訓練的角度而言,這個審題訓練運用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訓練方法?!俺橄蟆本褪峭驹凇秾嵺`論》里所說的“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3 ]首先將材料通過找關鍵詞句的方法,逐句分析,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將具體含義通過全面考量,從同一類別的感性對象中抽取出它們的本質屬性。2006年全國卷I所引用的材料雖是多元的,但很顯然的,烏鴉是第一角度,也是最佳角度。“抓”、“圈”、“劃”、“問”這四個審題步驟,可以分析并從中抽取烏鴉結局的本質是:不能清醒地認識自我。這樣訓練,一環接著一環,將思維一步一步地由具體引向抽象,拂去表層,深入本質,抓關鍵句、把握主旨,既切題又富有深度。這種方法可能使學生在處理比較感性的材料時更加有章可循。
二、由果溯因
世間萬物之間關系復雜,其中有些事物是以因果關系的聯系形式存在的。審題時可以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
示例2:三國時,諸葛亮率蜀國大軍北伐魏國,司馬懿認定蜀軍遠道來襲,后援補給必定不足,故閉門休戰。諸葛亮多次設計引誘,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戰,司馬懿依然按兵不動,強壓怒火穩住軍心。相持數月后,諸葛亮不幸病逝軍中,蜀軍群龍無首悄悄退兵,司馬懿不戰而勝。
審題訓練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1.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么?2.通過材料中對司馬懿的描寫語句,可以分析出其不戰而勝的原因有哪些?3.從“司馬懿認定蜀軍遠道來襲,后援補給必定不足,故閉門休戰”可以提煉出什么觀點?4.從“諸葛亮多次設計引誘,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戰,司馬懿依然按兵不動,強壓怒火穩住軍心”中又能提煉出什么觀點?5.從“相持數月”中可以提煉出什么觀點?
這是多因對一果的因果關系型材料,在審題思維訓練上,除了要具有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外,還需有發散性思維。在分析中,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過程,從果溯因,因為深入把握成因是對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從根本上加以解決的必經途徑。
通過以上思考題的設計,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結果,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究出結果的本質原因,進行多角度立意。比如:由第3題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他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可提煉出“要獲得成功,須做到知己知彼”的觀點;由第4題中,可以分析出他自控能力強,在關鍵時刻能控制情緒,由此可提煉出“要獲得成功,須有自制力、能忍辱負重”的觀點;由第5題中,可以分析出他能準確把握時機,由此可提煉出“要獲得成功,須學會等待時機、善于把握時機”的觀點。
三、
遇到多則材料,首先必須先將各則材料進行對照分析,或者求同綜合,即把幾則材料共同的論題或共同的觀點提煉出來;或者求異比較,即看這幾則材料有哪些不同點,由此說明什么問題,從而提煉出觀點。
示例3:(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送給媽媽一雙襪子,媽媽說:“我這個年紀怎么能穿紅襪子呢?”大家都說是紅色而道爾頓看到的卻是藍色,他感到自己色覺有問題。他研究了兩年,1794年《視覺之異?!?,將這種疾病稱為色盲癥,填補了醫學理論上的一項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吹嚼鏀偳俺E胖L隊,已經破產的他感到這是一個創業的機會。他買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個小時,實驗了一年,1958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這一新產品的開發帶動了一個新產業。
法國年輕的家務雜工喬利,不小心將燈油滴在熨燙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來賠償。后來他發現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僅沒臟反而把陳年污漬也清除了。這個發現,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劑,改革了傳統的洗衣技術。
審題思維訓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審讀材料:1.分別概括三則材料的主要內容。2.將三則材料進行對照分析,試著找出共同點。雖都沒有明顯表現主題的詞句,內容也完全不同,但三個材料都有一個過程:由現象問題之因,引起思考、探索之行,最后得出努力之果;都有一個不好的開始和一個好的結果——道爾頓把紅色看成藍色到研究出色盲癥理論,安藤百福破產到發明方便面,喬利弄臟了衣服到研制出干洗劑;每個問題的產生,都具有其偶然性,問題最終有好的結果,又是主人公留心生活、努力探索的必然。3.綜合三則材料,就可以提煉出這樣的主題——偶然的發現,若能夠抓住不放,深入思考和探索,必將帶來不一樣的成功。當然,還可以多向思考。如:留心生活,抓住機遇,才能成功;發明創造,就在生活當中;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善于發現并努力思考探索,才容易成功;發明、成功,必須執著于事,努力付出;等等。
由于材料本身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立意角度的多向選擇性,選取這個材料進行思維訓練,就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感悟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元化,體會如何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維的聚合點,從而更快速而準確地審題立意。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又使學生思維在深刻性上有更深的認識。
學生要在分別讀懂每則材料、把握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思考,才能提煉出具有共性的觀點,絕不能僅憑其中一個材料中的只言片語就做出立意的選擇。如:由“道爾頓給媽媽買襪子”,談親情、孝道;見到“安藤百福破產”的字樣,就探討起當今“失業和就業”的熱門話題;從“喬利的油浸衣服,白干一年來賠償”聯想到社會待遇不公、獎懲制度等問題。
馬克思十分重視思維的比較過程,他說:“極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過程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找到理解這現象的鑰匙?!?[4 ]在進行思維的廣闊性訓練時,我們就要像馬克思所說的這樣將各個角度或各個方位全面地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全方位辯證地觀察、分析、聯想,廣開思路。多角度思維的作用是拓寬思路,其目的是通過分析比較后,找出問題的實質或要害,選擇一個最佳角度,從而寫出見解深邃、令人信服的文章。
由具體到抽象、由單一到廣闊、由膚淺到深刻是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議論文寫作思維訓練的必由之路。清代黃宗羲說得好:“每一題,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綿筆端,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名言?!毙虏牧献魑膶忣}時,單則材料可運用“抓關鍵句、把握主旨”、“由果溯因”等方法,多則材料可運用“”等方法進行訓練,引導學生不斷將一般人的認識“剝去一層”,其思維就逐步廣闊、逐步深刻了。
以上是筆者在新材料作文審題思維能力訓練上所進行的一些摸索。正如王立根老師所說的:“作文也應重視思維訓練,只要我們不時地堅持做思維體操,我們也一定會學會分析,把思維引向深入?!?[5 ]如何有效、有序地進行作文思維訓練對于中學教師而言,始終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課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當上下求索,永不停息。
參考文獻:
[1]余發亮:《關于議論文寫作訓練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屆“高中議論文教學”高級研修班專題講座,福建省教育學院,2012年。
[2]余發亮:《關于議論文寫作訓練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屆“高中議論文教學”高級研修班專題講座,福建省教育學院,2012年。
[3]:《實踐論》,《全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文題為第7頁“本期作文”。
3自我檢測
你如何審題?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構思?
你如何選材?
你會選擇哪種文體?
3寫作指導
一、 審讀材料
材料列舉了關于莫言獲獎以及隨后在社會上刮起的“莫言熱”種種紛繁蕪雜的現象。對此我們還可以聯想、觀察到更多與此有關的社會情形,從社會的、歷史的、文學的、教育的、文化的、經濟的等眾多角度,從正、反兩個方面給以理性的思考,作辯證的分析,才能寫出有一定獨特見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熱”,“熱”的反面是“冷”,可否談“對‘莫言熱’的冷思考”;“莫言文學館掛牌了”、“作品翻價N倍”、“手稿飆升至百萬”,可否談談“對‘文學的真正意義’的認識”;“媒體爭相采訪,家長讓孩子看‘莫言’”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何啟發?網絡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論也被冠以“莫言說”,我們怎么辨識?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處理這些問題?……凡此種種都值得我們觀察、思考。構思時,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個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帶有一定普遍意義的道理來。
二、 觀察、聯想、分析類似的社會現象
這段時間,中國的媒體像是炸開了鍋一樣,把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從《新聞聯播》到網友吐槽,一時間,莫言成了“同一首歌”中的“我的太陽”。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揭開文學獎謎底的第二天,中國多數媒體的頭版位置都給了莫言。網上輿論也出現了“井噴”奇觀,將中國的文學激情推向峰頂。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為莫言獲獎奔走相告,擁擠的贊美掉得滿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環球時報”式的口吻宣稱:“莫言的得獎其實是中國崛起和發展帶來的結果……我們還會得到更多的榮譽,甚至比我們預料的還要快。他們無疑作出了一個有遠見的決定。”海外媒體也將莫言獲獎作為熱議的焦點。媒體制造的輿論焰火讓人萌生這樣的感覺:全世界都在圍觀莫言!在時下各大書店,莫言的書在鋒線熱銷,不少書店已經斷貨。事先,可能誰也沒有想到,莫言能為我們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貢獻。
好在,莫言很清醒。這與他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昂芸炀蜁^去,自己不要當作怎么了不起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情。”“頭腦清楚,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熱愛這塊土地,感謝父老鄉親?!薄白钪匾氖俏易髌返奈膶W的素質”,“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寫人”,“得獎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處于文學頂峰的莫言,以鄉親鄉土般的樸實彰顯他的清醒,這一表現,對當代中國作家、時代青年甚至國人都應當有很深的啟發。
三、 從教育的眼光看:糾正語文教育上“快餐式閱讀”的偏差
今天的校園,“經典閱讀”有荒蕪化趨勢,令有識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現象:21世紀是一個文化速食時代,人們很少能靜下心來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選擇進電影院看一部電影,或是玩一玩網絡游戲來填充自己的業余時間。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在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食糧,這是為世界所承認的東西,人們更加愿意去品讀莫言,重拾起從前被遺忘的文學。在教育界,校園里再次響起“經典閱讀”的聲音,一定可以對“淺層閱讀”作有效反駁。進而影響到國人的“經典閱讀”,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效應。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莫言熱是一種正面的現象。如若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都已經置若罔聞,不再關心“教育”和“文學”,始終無法擺脫“應試教育”嫌棄“窮酸”的文人,那么這將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那我們國家的精神可全都要用速食文化來支撐了。
四、 從文學、文化的眼光看:端正創作態度,弘揚人文精神
莫言獲獎,是當代中國文學界一大盛事,是中華文化軟實力走向世界的鮮明標志。無疑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學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貼近基層、貼近社會,展現鄉土文學的普世價值。他的現實主義和人文精神代表了當前世界文學發展的潮流。當下社會商業化氣息濃厚,一些作家被虛浮躁動的氣息所裹挾,借此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能讓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創作態度,正視文學創作。過去的一段時間,中國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體及輿論環境對中國作家進行支持,而能潛心對中國文學進行研究和閱讀的人就更少了。莫言這次獲獎是一個契機,或許可以使公眾改變對本土文學的輕視態度,激勵文學創作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培養一批批文學創作新人。中國當今社會一直存在著重理輕文的思想,此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能使人正視中國本土作家在文學創作上所取得的成績,進而使人文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五、 用寬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國家的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都會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歡,而諾貝爾獎又是中國人期盼百年之久的榮耀,所以今天的各種反響都在情理之中。誠然,獲得諾貝爾獎不僅是對獲獎者個人的肯定,更是對其所在國家的肯定。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及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差異性,我國一直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而今莫言獲此殊榮,實現了國人多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夢,也讓中國的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所以,國人為此狂歡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 用冷靜的眼光看:任何“熱”都需要我們的“冷”思考
“莫言熱”是一種情緒,我們也要正確引導?!盁帷币m度,“熱”要有理智。所以,面對“莫言熱”,我們更要有冷靜的思考。
我們不妨把這次莫言獲獎作為認真冷靜認識中國文學的一次契機。莫言在這次獲獎面前的冷靜表現,實際上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桿。我們更需要把雙腳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碼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時此刻,恰恰是我們反思中國文學的一個不錯的時機。我們的冷靜思考不妨就從莫言開始。我們需要追問這樣的一些問題:這次獲獎的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義究竟在哪里?我們此前對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會不會因莫言的獲獎,我們會放大本來不該有的意義?莫言的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何在?西方世界對莫言的認知存在不存在“選擇性失明”?他們的解讀會不會有“創造性的誤讀”?他們理解莫言的標準對于中國文學意味著什么?莫言對中國文學的意義究竟如何?這些待解的問題也許值得對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有興趣的同學去琢磨。
國人表現出非理性的狂歡,從情感的邏輯理解,本無可厚非。但若把這種非理性一直綿延下去,由此放大對莫言的光環效應,放大對中國文學的文學意義的認識,甚至放大中國文學的非文學想象,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寬宥的了。
我們還可以借助“莫言熱”對社會的浮躁、文化的膚淺、功利化的價值觀等作更廣泛的針砭,倡導人文關懷和理性思考,以使我們的社會更和諧。
在組織高中作文訓練的過程中,將讓學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以及思維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鍛煉,而這些都是學生在獨立習作時文本構建的思路來源。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讓學引思 高中 作文 訓練
高中時期作文訓練在展開時,教師應當確定更加合適的思想理念與教學出發點。隨著新材料作文成為高中作文考察的一個主流趨勢,這也對于學生作文能力和素養的鍛煉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要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對于材料深入的解析能力,并且能夠從材料中提煉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想要論述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有效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過程中完成。因此,在組織高中作文訓練的過程中,將讓學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以及思維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鍛煉,而這些都是學生在獨立習作時文本構建的思路來源。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基于讓學引思的高中作文訓練中,教師首先要有意識鍛煉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學生在分析看待問題時應當具備從不同視角來理解問題的能力,這樣對于具體問題的探究才會更深入。發散思維的訓練可以和各個教學環節相結合,首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便可以有意識的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素養。高中課堂上學生學到的閱讀文章中不乏一些很有深度的經典文本,在分析這些文章時教師便可以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對于具體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特征等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剖析,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更多討論交流的空間,讓學生的各種觀點、想法有分享的機會;同時,要鼓勵學生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學生的各種思考和認識都可以在課堂上加以分享。在這種整體氛圍下才會更加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學生自然會逐漸形成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
如教學《雷雨》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真是假進行討論,展開辯論。有的同學結合教材的內容認為是真,如把魯侍萍的照片擺在房間里;保留當年用過的家具、侍萍幫他補過的衣服、不喜歡開窗的習慣等。有的同學辯證看待:年輕時候的周樸園很愛年輕貌美的魯侍萍,后來周樸園成為了資產家,具有封建資產階級的思想,變得唯利是圖,對魯侍萍的愛有虛假的成分。隨著辯論的越來越激烈,學生對于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對于整個故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這樣的教學組織環節不僅會讓學生對于文本的挖掘更深,這其實也是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思維的層面有所提升的訓練過程。
二、鍛煉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
材料作文仍然會經常在高中作文訓練中出現,這類作文訓練方式需要學生對于具體材料或者探究的主題有自己的思考與認識,學生要能夠從材料進行延伸,在有效思維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觀點或者立意點,然后來組織與構建文章。材料作文的訓練中,鍛煉學生審題立意的能力是訓練重心,這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直觀體現。教師可以在材料作文的教學中以讓學引思理念作為指導,鼓勵學生對于討論的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自己在觀察和閱讀中獲取的一些體驗進行分析解讀,然后形成自己的立意點。這樣的訓練過程對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獨立性都有所要求。
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中,材料作文慢慢成為主流,教師可以多從一些典型的訓練題目中來鍛煉學生審題立意的能力,讓學生對于材料作文的寫作方法和思路都更加熟悉。比如,有關鉆石與石頭的材料作文,我們就要讓學生自己認真讀,思考可能的寫作角度。除了從鉆石、石頭的角度,以及鉆石與石頭對比的角度外,可不可以選擇其他角度呢?其實,可以抓住材料中關鍵詞句的含義、分析作文情感的傾向等。如這道材料題可以抓住“但我懂得如何對待別人的光芒”這一關鍵句提煉出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這一觀點。材料作文中給出的材料是學生思維引發的向導,教師要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思考以及τ誆牧戲治鐾誥虻墓程,對于材料有充分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審題立意,找到自己寫作的有效切入點。
三、展開對于學生多角度的思維訓練
對于有的學生不容易把握的寫作題目,教師可以訓練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思維訓練過程也是對于讓學引思理念的一種彰顯。材料作文已經成為高中作文訓練的主流,但是,有的材料學生并不容易理解,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思路上的偏差。一旦審題立意上產生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文章的主題表達,學生會寫偏甚至寫錯。因此,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教師要多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看到問題的實質,找到自己想要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進而更好的組織與構建文章。
如一道材料作文談的是“知識與財富”的關系問題。如果有學生只從“財富就是金錢”的角度寫作則明顯不妥,當然,老師不能批評學生,畢竟這也是學生積極思考得出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思考:“財富”有深刻的內涵嗎?讓學生繼續進行聯想想象,學生進一步思考會得出:“財富”是有價值的東西,“財富”可以是無形的精神力量。如此,學生思路打開了,寫作方向多了,更有利于寫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很多時候,學生的思維會陷入局限,甚至進入題設的陷阱中,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引導,指出學生思路上的偏差乃至錯誤,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對于寫作主題的自主探究,進而慢慢找到良好的寫作思路與方向,更清晰的架構文章,寫出優質的習作。
【參考文獻】
【1】曹勇軍.追求作文教學的智慧【J】.語文教學通訊,2007(15)
【2】賀向東.走進學生的心靈是作文教學走向成功的關鍵【J】.語文教學通訊,2007(15)
【3】曹玉蘭.重建高中作文教學序列的探索【J】.語文教學之友,2007(01)
一.什么是構思訓練
“構思”是作者在頭腦內部建立文章的心理圖式的心智活動過程,即作者根據所給定的題目或寫作要求,在頭腦里確定所要表達的信息,并從長時記憶中提取這些信息,把這些信息組合成文章的內容結構和形式結構的表征系統或叫文章的心理圖式。“訓練”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指“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具有某種特長或技能”,“構思訓練”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學生獲得作文構思能力。
二.構思的重要性及構思訓練的必要性
1.構思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作文構思是作文加工的必要階段,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加工過程,對于作文成品的質量有重要的意義。古爾德(Gould,1980)在對被試用于構思時間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口頭作文還是書面作文,被試者的寫作速度都大大低于正常說話、寫字的速度,而多的那部分時間被用在構思上,被試用于構思的時間大約占寫作時間的三分之二。松橋(Matsuhashi,1981,1982)觀察了學生在寫作時發生的停頓,結果發現,構思時間占寫作總時間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這種停頓有利于作者組織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納入適當的上下文中。弗勞爾(Flower,1981)的研究發現,成人寫作者舍得花時間思考,他們推測讀者的需要,構想寫作順序,在構思階段就刪除或添加一些觀念;而年幼的寫作者則是簡單地把想到的內容寫下來,他們不能自動地去除那些不符合題目的觀念。
這些研究,充分證明了作文構思的重要性。
2.構思訓練的必要性
貝雷特和斯卡莫里亞(Bereiter&Scadamalia,1987)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寫作者很少有人運用構思這一策略,他們只會拿起筆來就寫,隨著寫作能力的發展,他們的構思活動才逐漸出現,但也只是局部的構思,而成熟的作者會自覺地運用構思策略,寫作前仔細推敲題目,認真考慮寫作目標,并舍得花費時間用于構思特別是全局性構思。
這一研究成果表明了構思訓練的必要性,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作文構思的重要性,更要對學生進行構思方面的訓練,才能充分發揮作文構思的作用
三.對學生進行構思訓練的具體方法
1.第一步:訓練學生解析題目,明確中心――明白要寫什么
寫作不是信口開河,不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構思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析題目,在進行訓練時,這一訓練步驟可以細化為確定文體,劃定范圍,明確寫作要求,并確定自己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中心。在訓練之初,要求學生一定要用筆記下自己的思考結果。假以時日,就能過渡到一種自覺的思考。
2.第二步:訓練學生展開回憶,概括材料――明白拿什么材料來反映中心
中心一旦確立,下一步,就要啟發學生激活自己的記憶,提取與中心相關的一系列材料,把能夠想到的所有材料都用筆羅列出來,并且要進一步思考,進行取舍,哪些材料特別能反映中心,哪些與中心關聯并不緊密,然后劃去無關的材料。
3.第三步:訓練學生對材料和中心進行組織――確定怎樣用材料反應中心
對材料的組織包括:確定文章開頭的方式,文章的開頭方式一般有開門見山式、制造懸念式、優美抒情式等,要求學生進行選擇并記錄下來;確定文章主體部分的詳略、順序、過渡,把第二步中所概括的材料拿來分清詳略,確定寫作的先后順序,想想過渡的方法;確定結尾寫法,結尾方式可以是啟發式(抒發自己的一個感悟);可以是號召式(從中心生發出的熱情的號召);可以是總結式(總結全文,點明主旨);可以是自然式(自然結尾,余韻悠長)。要求學生選擇并記錄下來。
4.第四步:訓練學生整理思考結果,編寫簡要提綱
以上的三步思考結束后,學生的本子上一定是凌亂不堪的,訓練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考結果,編寫出簡要提綱,就能將他們的思考結果進一步簡明化,會更有利于學生下一步的寫作。
一、 在讀中練習說話,為作文鋪路搭橋
說話訓練是小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因此,如何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實際上是為作文“鋪路搭橋”。而在讀中練習說話訓練,是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的一條捷徑。
在讀中練習說話,即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與技巧。這是一個有序的過程。首先要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盲從回答問題和造句做起。然后,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課文片段讓學生反復讀,再模仿說,進行片段訓練。最后可選擇故事性強的文章編故事,進行篇的訓練。這樣循序漸進,不斷訓練,逐漸將范文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當學生能有條理、思路清晰地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時,通向作文的這座橋梁也便搭好了。
二、在讀中積累材料,為作文堆磚壘瓦
寫作文,跟修房子一樣,同樣需要材料,材料越多,作文就越容易寫;材料越好,作文就越精彩。寫作文的材料從哪里來呢?只有在讀中積累。
精讀課文,凡是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用詞準確、語句優美,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教師應指導學生精讀,甚至背誦,使之永久性的留在腦海中,用時呼之欲出,招之就來。大量閱讀課外書籍。人類創造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他以書籍的形式記載下來的,我們要鼓勵學生 大量閱讀,借以開闊眼界,積累詞匯,在閱讀時要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是積累材料的好方法。對與優秀學生可鼓勵他們讀中外名著,那是人類文學的典范。如 》,它所涉及的內容簡直是無所不至。
三、在讀中學會想象,為作文插上翅膀
想像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然而, 學生的作文并沒有因此而插上理想的翅膀,我以為,這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在讀中進行想象,或想象不到位所至。 在反復讀的過程中進行表演, 學生積極性,并在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地想象,這樣學生寫起來就輕松多了,寫出來的東西就有真情實感,有感染力!
四、在讀中積累經驗,使作文走向成功
經驗的積累是走向成功的基礎,而一切經驗都來自實踐,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讀中積累,而后運用,用中提高,走向成功。
1、積累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認識大千世界的窗口,觀察能力的強弱,也是影響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各類觀察方法都已包容,教師應該一課一結,讓學生不斷的積累觀察方法。提高能力,學生學會了觀察,作文思路便會清晰起來。
2、積累寫作文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一要重視模仿,模仿是人生的起點,也是作文的起點和作文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對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者片段,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可進行仿寫;二是要提倡感悟。對于小學生還說,教師應避免進行枯燥的寫作指導,提倡讀中感悟。實際上也只有在讀中才能有所感悟,哪怕是朦朧的意識也行。到作文時便能在筆尖得到流露。在讀中感悟,在悟中仿寫,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學到寫作方法,使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3、積累表達技巧,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