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妄自尊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內隱自尊內隱攻擊性網絡行為內隱聯想測驗當下,上網已成為大學生課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關于如何提高大學生網絡文明的程度,引導其合理、文明地使用網絡也逐漸成為了被社會所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這其中,對于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心理機制的探討就變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就選擇了內隱自尊和內隱攻擊性這兩個維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研究內容
(一)網絡文明調查
采用網絡文明調查,調查了大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及不文明行為的表現頻率。隨機選取258名大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2.63%。其中男生117人,被試的平均年齡為20.58歲。
(二)內隱自尊測試(IAT)
采用內隱聯想測驗(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考察被試一致性任務和非一致性任務的正確率和反應時,一致性任務即把屬于“自我”和“積極”的詞做相同的按鍵反應進行歸類,把屬于“他人”和“消極”的詞歸為一類;非一致性任務即把“自我”與“消極”“他人”與“積極”等詞分別歸類。概念詞都是自我詞和他人詞各5個。其中自我詞包括:我、自己、本人、俺、我們;他人詞包括:他、他們、外人、他人、他。屬性詞包括積極詞和消極詞。其中積極詞匯包括:快樂、健康、成功、聰明、開朗、富有、美麗、出色;消極詞匯包括:痛苦、疾病、失敗、丑陋、陰暗、貧窮、骯臟、苦惱。從參加實驗一的被試中抽取57人作為實驗二的研究對象。根據實驗一的結果,文明組32人,不文明組15人。以一致與非一致組的平均反應時之差作為內隱自尊水平的指標。反應時之差越大,則表明被試的內隱自尊水平越高。
(三)內隱攻擊性測試(IAT)
該測試的概念維度同上,屬性維度的攻擊性詞匯包括:侵犯、攻擊、搏斗、戰爭、報仇;非攻擊性詞匯包括:和平、溫順、合作、信任、仁愛。以一致與非一致組的平均反應時之差作為內隱攻擊性水平的指標。反應時之差越大,則表明被試的內隱攻擊性水平越高。被試同上。
二、結果與分析
經過轉換后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
(一)大學生網絡行為基本情況
本次接受調查的學生接觸網絡時間平均為(3.88±2.76)年,每周上網(8.82±9.06)h,每月上網平均花費37.56元(其中最高的多達180元)。在有關網絡文明行為項目方面,男生的均分為23.44±7.59,女生的均分則為19.36±7.42,女大學生的網絡文明情況極其顯著地好于男生(p0.001)。在不文明組中男生占據了多數。經χ2檢驗證實在性別構成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χ2=32.58,p0.001)。
將文明組與不文明組的網絡行為相關指標作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不文明組對上網的態度明顯比文明組積極(p0.01),用于上網的花費也非常顯著地高于文明組(p0.01),而有關網絡對自己學業作用的評價方面則顯著低于文明組(p0.05),表明過多地使用網絡可能已影響了他們的日常學習活動。
(二)內隱自尊測試結果
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在一致部分,文明組被試的反應時極其顯著地低于不文明組(t=-3.72,p
(三)內隱攻擊性測試結果
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在一致部分,文明組被試的反應時極其顯著地高于不文明組(t=4.06,p
三、討論
從網絡文明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的整體狀況較好,文明組的人數遠遠高于不文明組,這與之前的有關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
不文明網絡行為的被試的上網時間與頻率要高于文明組被試,這可能進一步導致網絡成癮的形成以及增強的不文明行為。侯友等的研究就表明大學生網絡成癮與上網時間呈顯著的正相關。同時,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與網絡成癮有顯著的相關。網絡成癮還會進一步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和道德的弱化。
在內隱自尊方面,文明組的大學生表現出了明顯的高內隱自尊,但不文明組的大學生并未表現出顯著的低內隱自尊,這與前人的多數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在內隱攻擊性方面,文明組大學生并未表現出內隱攻擊性,而不文明大學生則表現出了較高的內隱攻擊性。網絡暴力刺激會增加青少年的內隱攻擊性。此次研究發現,不文明大學生更多地接觸到網絡暴力材料,比如攻擊性網絡游戲、動作電影等,這或許是不文明大學生較多表現出內隱攻擊性的一個原因。
總之,本研究發現網絡文明狀況良好者普遍具有較高的內隱自尊,同時并未表現出內隱攻擊性;而網絡不文明行為者并雖未表現出低內隱自尊,但是具有較高的內隱攻擊性。
參考文獻:
釋義:回頭看看自己的影子,憐惜起自己來。形容孤獨失意的樣子,也指自我欣賞。
出處:晉·陸機《赴洛道中作》:“佇立望故鄉,顧影凄自憐。”
近義詞:孤芳自賞、形單影只。
反義詞:自高自大、妄自尊大。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管理學:在事業的進程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阻礙與困擾,如果不能委曲求全,不能低聲下氣,不能忍辱負重。我們要想求得事情的順利,是很困難的。委曲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降低姿態,才能高大。對下多噓寒問暖,才能贏得人們的擁戴。多向員工們討教,才能得到解決問題的實際實用的方法。多聽員工們的合理化建議,事業會蒸蒸日上。地勢低洼水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立新。向員工們索取太多就會出惑亂。簡單的管理方法,才能易于流行,更實用。只有渾圓的簡單,才能保證事業的順利。不自戀,不自賞,才會變得明智,不會犯錯。不自以為是,自欺欺人,剛愎自用,才會彰顯出成就與名氣。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驕傲,所以就會有功勞。不妄自尊大,不自認為了不起,不狗眼看人低,所以才會地位身份高。不與人爭奪,就會天下無敵,無人能爭過他。所以,只有委曲求全,才能真正地保全。因為人們都信服你,你就能保全。
禮貌,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貌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
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禮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來源:文章屋網 )
嗚呼,為父大去之日不遠矣!于此海內戰亂紛仍、國家鼎足三分之時,吾委實不忍撒手而去。想當年吾雄心勃勃,欲拯萬民于水火,一統華夏,建宏圖大業。如此夙愿,今日將成泡影。天乎?人乎?而今已乎!父死不瞑目也!
人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父有緊要之言欲告于汝,望汝切記!
甲子年,黃巾作亂。吾挺身而出,集思廣益,與眾多仁人義士并肩攜手,齊心協力,斬賊首級萬余,終大破之,故得以入朝為官。后吾敗袁術,誅呂布,身居宰相之高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欲定天下。
袁紹恐吾勢大,率兵四十余萬來攻,決于官渡。其時吾兵微將寡,糧草不濟,世人莫不以吾必敗。然吾了無懼意,欣納謀士雅言,從長計議,與紹巧妙周旋。時許攸“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方其來投,吾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攸出奇計,獻良策,吾軍智劫烏巢,火燒糧草,遏絕退路,令紹首尾無暇相顧,終獲全勝。自古及今,以寡敵眾、以弱克強者寥寥,然吾創此奇跡,豈不快哉!
后,吾取冀州,奪荊襄,滅劉表,擁軍百萬,上將數千,兵精糧足,橫掃中原。意氣洋洋,躊躇滿志,旌麾南指,與孫劉聯軍決于赤壁。
此時北方初定,諸侯或死或降,天下與吾爭雄者,唯孫權、劉備而已。然其兵卒之和亦不過五萬,吾自以孫劉必敗,一統江山指日可待,遂妄自尊大,盲目自信。又輕信庸碌輩蔣干之語,誤中龐統連環奸計,拒納其他謀士之諫,被周瑜小兒、諸葛村夫火燒戰船,八十余萬大軍頃刻煙焰張天,豈不痛哉!吾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幾至走投無路。后敗走華容,險些喪命,徒留笑柄。
此奇恥大辱,吾沒齒不忘!回朝后反復自念,始知剛愎自用,輕信偏聽,拒諫飾非,禍莫大焉!
曹丕吾兒,為父縱橫天下三十余年,群雄漸滅,止有孫權、劉備,未曾剿除,余皆不足為慮。而今不起,引以為憾。未竟事業,望汝繼承。汝當記取父之教訓,遇事不可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亦不可忠奸不分,是非莫辨,偏聽輕信,切勿重蹈父之覆轍。臨終遺言,兒其切記。勉之!勉之!
父字
建安二十四年冬
旁批:*以遺書形式,回顧曹操一生,總結經驗,反思教訓。
*臨終留言,分析當前局勢,回顧畢生追求。
*無奈大限已到,夢想難圓。
*憾恨不已,口吻畢肖。
*殷殷囑告,令人動容。
*設置懸念,總領下文,引發閱讀興趣。
*第一層主體內容:前半生從諫如流,戰果輝煌。
*追述往事,簡潔洗練。
*從“斬黃巾”白手起家,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聲威赫赫,關鍵在于“集思廣益”。
*官渡之戰乃一生得意之筆,于今憶及,言辭間仍難掩得意之情。
*納雅言、采奇計、用良策,以少勝多創奇跡之關鍵所在。
*對原著如此熟悉,甚至可以在考場上信手拈來引用原文,令人嘆服。
*戰爭過程以一組短句一氣呵成,氣勢雄渾。
*縱覽古今,睥睨群雄,躊躇滿志,活現曹操性格。
*第二層主體內容:赤壁之戰剛愎自用,偏聽輕信,一敗涂地。
*“取冀州,奪荊襄,滅劉表”,九字可抵半卷書。以下連用七個四字短句,駢散相間,蓄足語勢。
*不同于《三國演義》原著視角,從曹操的立場回顧戰爭經過:先從戰爭前懸殊的軍事力量對比分析盲目自信的心理基礎,再從戰爭中輕信虛假情報、誤中敵人計策、拒納正確建議的錯誤舉措引出失敗的必然結局,最后回憶敗走華容的狼狽與羞辱。
*飲恨含羞,總結教訓,巧妙點明主旨: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輕信偏聽。
*雖是戲說,也嚴合曹操臨終歷史局面。
*臨終以未竟大業囑托,自然引出諄諄告誡。
*以“不可”、“亦不可”從兩方面總結“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應該把握好的“度”,卒章顯志,點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