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種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S16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057-01
現階段,觀堂鎮的農業種植主要受土壤、水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其中一個因素沒有合理運用、科學管理就會導致整個農業種植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必須在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農業種植的現代化程度,推動觀堂鎮的農業發展。
一、影響觀堂鎮農業種植結構的因素
1.土壤
觀堂鎮的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底潮淤土和黏蓋石灰性砂姜黑土兩種。黑底潮淤土的種耕層質地為重壤,耕性差,生產潛力大;黏蓋石灰性砂姜黑土的種耕層質地比較輕黏,土壤比較瘠薄,耕性不良,低洼易澇,但潛在肥力較高。
2.水資源
鹿邑縣是河南省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地區之一,春秋時節極易發生干旱現象,夏季多雨時容易發生洪澇災害。雖然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但是降水時間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6-8月,夏季降水集中時地表水來不及下滲就匯聚成徑流流出境外了。因此觀堂鎮的水資源也相對比較貧乏,適合種植干旱、半干旱類型作物。
這是上述兩種農業種植因素對觀堂鎮的農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阻礙了觀堂鎮農業的健康發展。為了改變現狀,觀堂鎮主管農業的領導和部門不斷重視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改造,探索合適的農業種植結構,這樣才能不斷促進本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全縣和全省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二、觀堂鎮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為了追求農業的快速發展,就開始盲目地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對土壤、水資源造成了極大破壞,雖然在短時間內提高了農業發展,但是破壞了農業資源,不利于農業的長期發展。對此觀堂鎮主管農業的相關部門和人員根據本地區的實際自然情況對農作物進行合理選擇,使的農作物能夠適應本地的水土條件,有效提升本地區的糧食產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對本地區的水土條件加以改造,提升土壤的穩定性和肥力,對土壤進行保健處理;改善本地區的水資源環境,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這樣就能提供一個良好的種植環境,保證在觀堂鎮種植的作物越來越多,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不斷提升觀堂鎮農業發展水平。
三、改善農業種植因素的措施
現階段,觀堂鎮的有機農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改善觀堂鎮的水土條件,為農業種植結構的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就需要對水土資源和種植作物進行適當改善,使之不斷適應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目標。
1.改善土壤條件
由于觀堂鎮土壤以淤土為主,土壤的耕種性較差,抗旱能力不足,土壤自身不能應對旱災、洪災等自然災害,因此就要對本地區土壤進行改良,使其更符合農作物種植的需要。可以在土壤中增施秸桿等有機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提升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改善土壤貧瘠的狀況,能夠增加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或者通過摻砂摻粘的方式,改良種耕層質地,使本地區土壤適合耕種。在施肥過程中,要根據農作物的產量和地力科學計算施肥的用量,這樣才能減少化肥對土壤的腐蝕,防止土壤出現板結、結塊現象。
2.改善水資源環境
要想改善水資源環境,首提升人們對水資源保護的意識,使人們提升水資源危機的意識,這樣才能使農民主動地節約用水,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其次,水利部門要加大對水利工程的改造,促進水利工程的改造升級,淘汰落后的水利設施。推廣節水灌溉設施的使用,提升農業節水的效果和水資源的利用率。
3.合理選擇農作物
為了推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要選擇適合本地區的農作物,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的發展,不斷改善本地的種植環境,促進農業發展。因為本地降水量時間分布不均,干旱現象比較嚴重,所以要選擇耐旱、產量高、易管理作物進行種植。通常情況下,選擇玉米或者小麥作為主要的農作物,同時配合種植棉花或者果蔬,這樣不僅可以為農民提供多種種植選擇,改善農業種植結構,還能利用不同作物對本地的水土條件進行改善。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普及和擴大食用菌的種植面積,逐漸形成種植基地,建立農業示范區,促進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集約化,逐漸形成本地區的農業品牌,推動觀堂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提升種植科技含量
為了不斷改善農業種植結構,就要提高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技術。通過對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使農作物符合當地的生長環境,不斷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利用先進技術對土壤和肥料進行改良,不斷進行調整,使之更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農業種植科技含量的提升有利于增加本地區農作物的市場競爭力,保證本地區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這樣才能不斷擴大本地區農產品的市場范圍,贏得更多群眾的口碑。
結語
總而言之,農業種植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各種農業種植因素的科技含量和發展水平。相關部門和人員要根據當地的農業種植環境,對農業種植因素進行合理改進,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環境選擇合適的種植方法,這樣才能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種植結構的改造升級,推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輝.臺灣農業發展態及其對福建農業的影響[J].農業信息探索,2000(07).
關鍵詞:農業推廣;農業種植業;作用
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就是對農村人力資源服務性工作進行有效的開發。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蓬勃發展,我國農業受此影響已經有很大程度的創新與發展,使得農業邁進了新的發展階段。但要想持續健康的發展農業,還要將目光集中在農業推廣工作上,使之可以支持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讓廣大農民群眾都能夠運用先進的、有效的農業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如此不僅可以利于新農村建設,還可以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1]。但現階段所實施的農業推廣體系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為嚴重,并不適用于市場經濟環境之中,如此其作用將大打折扣,不利于更好的推廣農業。所以,優化建設農業推廣是非常必要的一項工作。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就將針對農業推廣對農業種植業的作用展開研究。
1農業推廣工作的概念
農業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展現不同的形式,就當前廣大農民的自身發展來說,對自身知識儲備或技能的轉變對農村社會發展腳步進行提升,所以,在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就需要對農民傳統意識進行轉變,從而對農業技術操作水平進行提升。所謂的農業推廣指的就是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將相關的技術和種植方式的推廣,從而促進先進的技術和種植方式得到全面發展。但是在當前社會的農業推廣過程中,由于受到個人對社會影響的影響程度不同,農業推廣人員就需要充分對個人發展水平為工作開展的重要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推廣人員還應該積極的開展合作學習工作模式,通過這種形式對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改善,從而達到最佳的社會性效果,為建設新型農村做出更大的貢獻[2]。
2農業推廣與農業種植業的關系
在傳統的農業推廣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對農業發展進行促進。但是在現階段的農業推廣工作中,已經發生較大的轉變。當前,我國農業推廣工作主要包含了農村發展、教育和咨詢等內容。可以說,當前我國的農業推廣工作,對于農業行業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指導意義。但是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也不是單純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種植業發展,而是也發揮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所以我們更應該認識到農業推廣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種植業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業推廣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農業推廣在農業種植業中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3農業推廣對農業種植業進行促進的策略
針對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諸多問題的情況,筆者建議從市場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角度入手,優化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保證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完整、健全。(1)革新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出于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使農業生產邁向先進化、高效化的考慮,在優化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應當高度重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革新,使之適用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并利于新農村建設。為此,對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更新,應當詳細分析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市場經濟體制特點、新農村建設需求,在結合廣大農民群眾的實際情況,進而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使之可以精簡機構、優化機構,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使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內實行崗位責任制,讓有責任的、有能力的人員上崗,盡可能的杜絕裙帶關系;對合作推廣體制進行改革,改革傳統單一的推廣方式,實施多種形式的合作推廣。(2)構建優秀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考慮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能力、知識水平、素質、經驗等方面直接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為了構建完善的、健全的、適用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積極構建優秀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是非常必要的。對于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構建,應當根據農業技術推廣需要及崗位工作要求,定期向社會及學校進行人才招聘,積極引進優秀的、專業的、高素質的人才;根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實際情況,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學習、素質教育等,不斷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水平。(3)加強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為了使農業技術推廣在各個地區有效落實,在優化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之際,當地政府還要大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如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基金、推行綠箱政策等,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財力支持,促使農業技術推廣良好落實。
4結語
通過上文的研究,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前科學技術不斷深入,人們對于科學技術也更加重視。而農業推廣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知識的傳播,通過對廣大農民群眾團隊和組織能力的培養,良好提升農村人口素質,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同時,在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農業技術,讓廣大農民群眾都能夠運用先進的、有效的農業技術來農業生產,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發展也將起到十分有效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娜.農業推廣對提升農業種植業的作用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36(8):121.
關鍵詞 種植因素;農業種植結構;影響;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085-02
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型產業,對于我國的經濟與社會都有著重要作用,國家為了實現長遠發展,就必須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前提。然而在現代經濟發展的形勢下,自然生態壞境的破壞情況十分嚴重,資源過度使用、環境遭受污染,甚至個別地區已經出現了資源枯竭、環境季度破壞的嚴峻情形,對農業種植產生了嚴重不利影響。要想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對影響農業種植的各因素進行有效掌握,充分利用積極的種植因素,優化種植技術與水平,以此減少消極種植因素的不利影響,最終實現農業種植事業的優化發展。現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當前影響農業種植的相關因素展開分析,力求找到有效途徑,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水平,實現長遠發展。
農業和民生息息相關,因此保證農業的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切實需要[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各類污染的加劇,農業種植的土地、環境都受到極大破壞,然而土壤、肥料、環境以及植物營養等方面都會對農業種植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這些影響農業種植的因素對于農業乃至整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大多是十分不利的,為確保國家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對于這些農業種植因素的控制力度[2]。
1 當前經濟形勢下對于農業的發展需求
農業種植對于土壤與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極大,因此在這一發展背景下,農業也遭受十分巨大的影響,制約著農業的持續發展,因此當前亟需利用現代科技構建全新的有機農業發展模式,以應對如今的環境形勢[3]。有機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必然趨勢,為減少對于環境的影響,在有機農業的種植過程中,應當盡量采用污染較小且不會對周邊種植環境造成影響的化肥與農藥。
此外,眾所周知隨著現階段農業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農業種植可不通過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就能實現農業產量的提升。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也決定了農業種植必須朝著低污染的水平發展,并在種植過程中強化監管,真正為百姓提供綠色健康的農產品[4]。在優化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植物影響因素,提高產量,增強土地的生產力。除了通過無毒害低污染的有機化肥、農藥的使用外,還應強化植物抵御天災的能力,在保證不減產的前提下,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種植理念,利用生態管理技術,以維護生態環境為基礎提升產量。
2 影響農業種植的不利因素
城市化建設與工業化發展是我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階段,但這一進程勢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也就因此對農業種植造成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帶動著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優化完善,我國農業種植在機械化、現代化、總產量等方面更是較改革開放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但與此同時農藥、化肥以及除草劑等化學藥劑的大量使用,也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現階段農業種植受到的生態環境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板結的情況嚴重,而土壤板結可能會造成農作物營養不良等情況。二是農藥的大量使用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土壤殘留,影響農作物的種植質量與產量。三是化肥使用不當或是過量,則會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使生物多樣性與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驟減。
因此,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會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影響,還會影響我國的農產品安全,造成嚴重不良社會輿論,危害極大。從種植結構角度來看,各類種植因素對農業種植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其中不僅有制約農業發展的消極因素,同時也有促進農業發展的積極部分,農業種植戶可借助這些積極因素來不斷提升土壤生產力,利用有機化肥、農藥與先進的土壤和種植技術,發掘農作物的生長潛能,弱化消極因素的不利影響。
總而言之,為保障我國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結合現代農業技術與綠色生態理念來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實現。
3 基于種植因素影響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優化的對策
當前我國的農業種植中,為了提升產量,往往會使用大量的農藥與化肥,雖然這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業增產,但也嚴重破壞了土壤生態平衡,弱化了土壤肥力。久而久之,造成了農作物對于化肥與農藥的依賴,形成惡性循環。土壤的肥力因農藥、化肥的影響被大大弱化,如果不使用農藥與化肥,則無法治理病蟲害,同時也不能為農作物種植提供充足的養分,而采用農藥與化肥則會加大農作物的依賴,加重土壤負擔,進一步增加對農藥化肥的依賴[6]。但最終造成成本越來越多,但產量卻難以提升。因此,農業種植必須充分利用種植因素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合理運用新型技術,擺脫生態環境惡化的不利局面。
3.1 土壤及植物保健
土壤對于農作物種植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要想提高農業產量,不斷發掘土壤潛力十分關鍵。充分利用新型農業技術強化土壤生產力,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并盡量采用污染小的化肥。通過土壤保健,提高土壤性能,進而使土壤調節機能不斷增強,以此為農作物提供一個營養物質豐富的生長環境。
土壤保健技術的核心是優化土壤結構,而土壤結構也正是培養土壤無機有機膠體的重點。利用土壤保健,通過有機膠體復合體的培育,促進土壤中已經結板的結構能夠恢復穩定的土壤團粒結構[7]。實現此種技術的重點在于先要提升土壤中的無機膠體與有機膠體的含量,并以陽離子等土壤調節劑作為搭橋物質,促進有機無機體的復合。除去以上功用,土壤保健對于土壤動植物及微生物的改善等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在土壤保健的同時還應結合相關化學技術,起到提升凈化的作用。
農業種植過程中,通過植物保健技術可開啟植物的次生代謝途徑,通過這種方式,可使農作物獲取次生代謝中所需要的各類營養元素,從而使農作物的防御災害能力得到大幅強化,提升作物抗逆性,促進農作物加快成熟,增強免疫力,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及副作用[8]。除此之外,還可以改進傳統農業技術,如多次收割以及育苗移栽、微生物非豆科以及豆科的固氮農業技術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有效氮,加快新陳代謝,并通過施用有機肥減少農藥、化肥的污染。總之通過植物保健以及各類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不但可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還能使土壤結構改善,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一舉多得,真正為社會提供綠色放心農作物。
3.2 基于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種植結構優化
水資源在農業種植中起著重要作用,高效利用水資源不但可實現節水節能,還可促進種植結構的優化。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種植結構的合理配置可以通過科學計算來實現。以安徽省某縣為例,當地總面積約為78 km2,耕地面積約為4 260 hm2,當地耕地率約為54.2%。共管轄25個行政村、7 426戶,水資源主要以壩塘供水與小水庫等為主,平均年供水量約為1 290萬m3。此外,降水也是當地灌溉的重要水資源。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本著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原則,應當先通過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再根據計算結果設計灌溉計劃。以保證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環境用水等為前提,結合當地實際環境,先計算出當地農業灌溉的目標函數,見式(1)、式(2)。
max f1=810A1+766.92A2(1)
min f2=430A1+84.5A2(2)
其中A1是水稻的種植總面積,A2是旱作物的種植面積,A1+A2≤4 260,當地種植區域42%為崗地,不適合種植水稻,因此A1≤4 260(1-42%)。計算時先把多目標函數向單目標函數進行轉化,構建評價函數:
maxQ(x)=α1 f1(x)-α2 f2(x)(3)
僅對灌溉區的最大凈效益進行考慮,對式(3)進行求解,基于LINDO語言的求解結果為:
f1=49 126 516元,f2=15 251 124 m3
A1=1 902.6 hm2,A2=2 350.7 hm2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明確當地水資源優化利用與種植結構的優化設計規劃,并根據以上結果,實現當地種植結構與水資源供給的合理配置。
3.3 引入高科技手段,強化農作物科學管理
要想改變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先進技術不但能改變農業種植結構,還能實現土壤、肥料等外界因素的優化調整。為使我國農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技術,實現技術創新也是一個十分必要的手段,力求利用高新技術將農作物的遺傳潛力最大化挖掘出來。
農業技術的創新需要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的結構,包括種植成本、土壤成分、植物營養等多個方面,通過這些方面的優化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這也就需要不斷強化生產技術水平,在倡導高科技應用的同時,還應強化農業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做到以人為本,以此為農業種植的高科技方向提供群眾基礎。這樣才能確保在生產過程中充分運用到先進技術,實現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農業種植對于土壤與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極大,然而現階段在我國的農業種植中,為了提升產量,往往會使用大量的農藥與化肥,雖然這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業增產,但也嚴重破壞了土壤生態平衡,弱化土壤肥力。但農作物種植并非是只能通過有毒害的農藥、化肥才能保證生產質量與產量,而有機農業必須保證生產環境的無污染,因此必須嚴禁采用有毒有害的肥料化肥,種植過程一定要做到全程監控,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生產,讓農作物可以在無污染的土地中健康成長。
4 結語
首先,應當明確地了解農業作為我國經濟與社會民生的基礎保障的重要作用,認識到強化農業種植影響因素控制力度的重要性。在農業種植期間,會受到各類種植因素的影響,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則可能會使得種植結構難以維持平衡,對農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為保障我國經濟與社會民生的持續發展,必須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減少農業種植中各因素的不良影響,確保國家穩定長遠發展。
5 參考文獻
[1] 劉青.試論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J].北京農業,2012,3(1):17-19.
[2] 周旭升.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J].吉林農業,2014,12(7):27-28.
[3] 李超,潘忠芬,代萍.試論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J].中國農業信息,2013,12(6):258-259.
[4] 王玉寶.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5] 郭永奇.基于生態安全的新疆兵團農地利用評價及優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1.
[6] 徐萬林,粟曉玲.基于作物種植結構優化的農業節水潛力分析――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5):1-5.
一、果樹種植的核算方法
果樹的分類:果樹的分類很多,按地域分,如南方果樹、北方果樹;按可掛果分,如掛果樹、未掛果樹;按樹勢大小分,如幼齡樹、成齡樹等。
果樹的核算分割點(核算周期)是按可掛果樹及未掛果樹的分類作為核算的分割點,在分割點之前的投入作為“在建工程———果樹”核算;在分割點之后的投入作為“生產成本———果樹”核算。
“在建工程———果樹”主要構成為:開發費用、種苗、地租費、人工費、農用物資、折舊費、其他等。
(一)“開發費用”是指種植果樹開發費用,如土地勘測費、財產補償費、土地征地費、修理梯田、修路、修溝、挖穴、其他等。
(二)“種苗”是指種植果樹所使用的苗木費用,包括補苗費用。
(三)“地租費”是指種植果樹的年土地使用費,如以征地方法使用土地,則地租費應包含在征地費中。
(四)“人工費”是指種植果樹的人工工資,包括工人及管理人員工資。
(五)“農用物資”是指種植果樹使用的農用物資,包括農藥,肥料,其他防寒、防凍、防蟲等物資。
(六)“折舊費”是指固定資產使用折舊費,包括交通工具、機械用具、倉庫、廠房、水井、蓄水池、水管、道路、等建筑物、構筑物、交通工具及灌溉設施等折舊。
(七)“其他”是指種植果樹費用中除以上項目外的間接費用,包括制造費用的轉入。
“生產成本”主要構成為:地租費、人工費、農用物資、折舊費、其他等。
(一)“地租費”是指種植果樹的年土地使用費,如以征地方式使用土地,則地租應包含在征地費中。
(二)“人工費”是指種植果樹的人工工資,包括工人及管理人員工資。
(三)“折舊費”是指固定資產使用折舊費,包括果樹(掛果樹)、交通工具、機械用具、倉庫、廠房、水井、蓄水池、水管、道路、等建筑物、構筑物、交通工具及灌溉設施等折舊。
(四)“農用物資”是指種植果樹使用的農用物資,包括農藥,肥料,其他防寒、防凍、防蟲等物資。
(五)“其他”是指種植成本中除以上項目外的間接費用,包括制造費用的轉入。
“在建工程———果樹”根據果樹生長及掛果情況,在掛果的當年把“在建工程———果樹”一次性轉入“固定資產———果樹”,果樹按生長及掛果情況,參照固定資產管理的有關規定計提折舊。筆者認為,果樹計提折舊的期限,最長不宜超過20年,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和產品生產周期性,雖然有的果樹能掛果30年,但果樹到了后期果質會變味,果實會變小,所以需要更新換代。
“生產成本———果樹”成本的結轉。果樹生產成本按果樹的品種及批次進行成本的歸集,在采收時(成熟季節)根據技術部的估產產量報告,按估產單位成本進行生產成本的結轉。在采收結束時進行一次性調整,也可根據采收產量情況,隨時調整。在采收結束之后發生的成本費用,歸集在下一批次的成本核算中。
“制造費用”是種植分攤的間接成本費用,其歸集的對象是那些不能直接分清使用對象的費用歸集,其分攤的方法可按果樹的種植面積及種植株數來進行。當存在掛果及未掛果的情況時,也可按使用工時來進行分攤,或按比例分攤。
二、蔬菜種植的核算方法
“生產成本———蔬菜”的成本構成為:地租費、人工費、農用物資、折舊費、其他等。
(一)“地租費”是指種植蔬菜的年土地使用費。
(二)“人工費”是指種植蔬菜的人工工資,包括工人及管理人員工資。
(三)“農用物資”是指種植蔬菜使用的農用物資,包括農藥,肥料,其他防寒、防凍、防蟲等物資。
(四)“折舊費”是指固定資產使用折舊費,包括交通工具、機械用具、大棚、倉庫、廠房、水井、蓄水池、水管、道路、等建筑物、構筑物、交通工具及灌溉設施等折舊。
(五)“其他”是指種植成本中除以上項目外的間接費用,包括制造費用的轉入。
“生產成本———蔬菜”成本的結轉,蔬菜的生產成本按蔬菜的品種及批次進行成本的歸集,在采收時根據技術部的估產產量,按估產單位成本進行成本的結轉,在采收結束時進行一次性調整,也可根據采收產量情況,隨時調整。在采收結束之后發生的成本費用,歸集在下一批次成本核算。
“制造費用”是種植分攤的間接成本費用,其歸集的對象是那些不能直接分清使用對象的費用歸集,其分攤的方法可按種植品種在地的天數乘以畝數來進行。因蔬菜的種植天數較短,一般一年內都能復種二至三茬,所以分攤有些因難。
關于種植蔬菜基地“空地成本”的歸集處理,空地成本是指未種植農用作物,但還需要使用農用物資、人工費用、還有地租的支付等。根據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如果費用較小,可直接歸集到生產成本;如果費用較大的,要具體分析處理;如造成空地是自然原因不能種植,如休耕期、天氣干旱缺水等,記入“營業外支出”或“管理費用”,如是生產必須的,可直接進入“生產成本”。
例如:某基地種植面積為500畝,其中西蘭花種植250畝、甘蘭種植200畝,空地面積50畝,西蘭花、甘蘭的在地天數1個月(30天),空地的天數1個月,本月的“制造費用”歸集為30000元,每畝每天分攤的制造費用=30000/(250×30+200×30+50×30)=2(元)/畝,本月西蘭花應分攤的制造費用=2×30×250=15000(元),甘蘭應分攤的制造費用=2×30×200=12000(元),空地應分攤的制造費用=2×30×50=3000(元),如空地未種植是天氣干旱的原因,會計分錄為:
借:生產成本—西蘭花
(制造費用轉入)15000
生產成本—甘蘭
(制造費用轉入)12000
營業外支出3000
關鍵詞: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73
1 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現狀
1.1 重化學農藥的使用,輕農業綜合防治
據了解,在我國農業中,化學農藥的使用率超高,每年有25萬t左右。局部地區農業化學農藥泛濫,嚴重破壞農業生態平衡,生物的種類不斷減少,病蟲害的抗藥能力增強,加強病蟲害防治的難度。
1.2 防治技術不到位
我國農業前期雖然已建立了保護體系,由于缺乏后期的經費維護,許多技術在農村的繼續推廣及普及工作難以順利開展,這導致農民在病蟲害識別、防治技術方面的知識匱乏,比較依賴化學農藥,把其作為農業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在農業種植中,要推廣多樣化種植理念,于其中不斷進行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的生態體系模擬,這對于病蟲害防治、生態平衡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在1種作物種植的條件下,其資源和生態條件都差不多,為病蟲的滋生提供了好條件。而對于益蟲而言,可提供的食物減少了,可用的棲息空間變得有限,不利其生長及繁殖。所以,多樣化農業種植可以有效的實現病蟲害防治效果,保持良好的農業生態平衡狀態。
時間重要性和空間多樣性是多樣性種植的2大特性。時間重要性側重對農業種植、收獲時間的把握。空間的多樣性側重農業種植品種、地理空間、土壤的多樣性。生態的多樣性,為益蟲的生長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環境,益蟲增加了,相反地,病蟲害就會減少。
1.3 強化生產管理,降低病蟲害發證率
在農業生產選種時,要優選抗病強的品種,盡量不選轉基因品種。播種前,種子一定保證晾曬充足合理,用溫水泡過后,及時處理那些帶有蟲病的種子。播種要遵循靈活性原則,對于病蟲害的高發階段要避開,盡可能選不適合病蟲生長的時間播種,并及時做好蟲害藥物的撒播,減少病蟲的發病率。在樹苗種植時,要在樹苗長到一定高度時,及時修剪枝杈、定花定果等,從而減少蟲害的棲息空間。同時,也要做田園的衛生,保持良好的種植環境。
1.4 對有機農業進行綜合的治理
加強病蟲的綜合防治工作,特別是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方面,有利于實現農業種植的可持續性發展,促進社會的良好運轉。可以通過計算機,算出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對病蟲害的最大控制限度,進而作出相應的防治病蟲害的預警措施。一旦病蟲害出現超過預警值范圍現象,及時采取超越的防治措施;如果病蟲害的值較少,則盡量通過生態的自我調節防治即可,減少不必要的花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遵循“生物和物理結合”的原則,生物、物理法優先考慮,盡可能在少使用化學農藥的基礎上,實現有效蟲害防治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雙贏的效果,保證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要加大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技術研究投入,特別是在種植品種、土壤的選擇、種植方法的使用方面,減少由于化學農藥的過度依賴,對于土地環境造成污染。
1.5 加強農業種植人員的技術指導
農業科技人員要遵循深入群眾、深入田間、深入研究的“3深入”的工作原則。對于農業科技人員,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深入廣大農村群眾基層,展開定期的農業問卷調查,針對存在的農業病蟲害問題,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探討相應的對策,匯編成冊,分發給相關的農業種植人員,加強對于農業種植人員病蟲害防治的指導工作。農業科技人員應該針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問題,對種植人員進行多層次的培訓,根據農業病蟲害體現出的特點,實施具體的技術指導,以促進農業種植人員真正掌握病蟲害的防治方法以及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
1.7 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
一般情況,農作物一旦出現病蟲害的危害,農民基本都是采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害蟲多是在出現病蟲害的農作物上,撒播大量的農藥進行蟲害的消殺,長期以往會爆發出很多的問題,制約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作物種植的最終目的是供人們食用,由于化學農藥中含有大量不利人體健康發展的物質,其在農作物的防治過程中必然會存有一定的殘留,人類食用了具有化學殘留的農產品,將會影響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
在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中,長期采用化學農藥,農藥除了會對害蟲產生殺害作用,還會通過土壤,流到河流中,對于土壤、河水等環境都存在一定的污染,并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導致生態的失衡,不利農業可持續發展。而通過生物物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法,能夠將化學方法帶來的危害降到最小。比如,在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利用家禽類食蟲的特點,將雞鴨等禽類在種植地進行定期散放,將極大減少田間的病蟲害的數量;燈光能夠吸引昆蟲,可以通過定點放光,并在燈光的周邊布置紗網措施,形成昆蟲飛行的障礙,既能防治昆蟲進入作物區造成作物災害,又將極大促進蟲害的消殺工作。
2 小 結
農業是我國的最為重要的基礎產業,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息息相關。在農業生產中,應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不斷地探尋和創新病蟲害的最新方式措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技術的推廣及普及工作,在質量和產量上實現農業產品的創舉,進而朝著我國農業強國的偉大目標前進,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文雄,陳婷,周明明.農業生態學的新視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