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雨的色彩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剛剛抖落掉冷酷的冰雪,剛剛穿越過逼人的寒風,春天的微笑還很矜持。孩子們卻早已盼望春天的到來。聽,“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萬紫千紅……”一聲聲,一聲聲呼喚。今年的春,的確有些姍姍來遲。春雨連續下了兩周,可依舊沒有喚來和熙的春風,溫暖的陽光。一眼望去,大地依然一片枯黃。
枯黃?難道這就是“春雨的色彩”?不,絕對不是!春雨是鮮黃的,是嫩綠的,是粉紅的……這些繽紛色彩正蠢蠢欲動,蓄勢待發,春雨終將帶給大地一片生機。但孩子們對這一切是難以理解的,我將執教的《春雨的色彩》,由于春天的“遲到”,如何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尋到“和風細雨”,悟到“萬紫千紅”,成了一大難點。課前,我精心制作了教學課件,利用綿綿的細雨,含苞欲放的桃花,嬌艷欲滴的杜鵑,雨后嫩綠的草芽等圖片、音響素材,希望借助課件來創設春天的情境,引領學生感受直觀地感受春色。然而,就在我寫完課題,切換電腦屏幕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偌大的屏幕,一半呈黑色,反復調試也沒見好轉。我有些慌了神,孩子們也坐不住了,安靜的教室開始浮躁起來……我定了定神,眼下,一本書,一支粉筆,我得用最樸素的方式,帶領孩子們從書本中找尋春雨的色彩,用“心”來感悟春天的美好。
窗外,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沙沙沙……沙沙沙……”。窗內,孩子們認真地朗讀:“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雨聲仿佛成了這段朗誦的背景,清幽而綿長。我計從心生,春雨,不正是大自然給我們最好的教學資源嗎?孩子們讀罷,我手指窗外:“你們瞧,春雨姐姐正在跟我們打招呼呢?”孩子們出神地望著窗外,靜靜聆聽春雨的聲音。我問孩子們:“誰想跟春雨姐姐說說話?”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云說:“春雨姐姐,你的聲音真好聽,沙沙沙,沙沙沙……”陽說:“春雨姐姐,你好像是一個音樂家,正在給我們唱動聽的歌曲。”“說的真好,春雨啊正唱著大自然的歌呢!”我贊許地看著他。一青也發表意見:“春雨姐姐的聲音很輕,因為他是輕輕地落到上的。不像夏天的雨這么大。”“你真聰明,跟夏天的雨一比較,春雨的聲音顯得是那樣輕,我們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我滿意地點點頭,學到這里,顯然,孩子們都關注到了春雨聲音的“輕”,但鮮少有人去關注他的形。我微笑著看向窗外:“你們看,春雨像什么?”孩子們因為讀過課文,很多孩子脫口而出說:“像春姑娘紡出的線。”“為什么像春姑娘紡出的線呢?”我追問。孩子們先是一陣沉默,靜靜地看著。漸漸地,一只只小手還始舉起來。昕說:“因為春雨細細的,長長的,就好像春姑娘紡出的線。”“是的,是的”其他孩子附和著。孩子們通過觀察,主動發現了春雨“細”的特點。我順勢引導:“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那樣細,怪不得落到地上那樣輕。那我們應該怎么讀好它呢?”孩子們紛紛表示應該輕輕地讀。我讓孩子們自己先試著讀一讀,孩子們帶著方才的所觀所感,輕輕地練習著……“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朗讀聲再起,伴著窗外“沙沙”的雨聲,只是,這一次,朗讀聲里多了一絲輕柔,多了一份優美。
借助春雨這個直觀材料,孩子們對他的形和聲音有了充分的了解,但感悟春雨的多彩仍然比較困難。手指板書,我問孩子們:“春雨的聲音細細的,春雨的樣子細細的,那么你所看到的春雨又是什么顏色的呢?”孩子們經過觀察,也讀過課文,有的說是透明的,有的說是紅色的,有的說是綠色的……各抒己見。我趁熱打鐵,告訴他們:“像你們這樣爭著討論一個問題,我們就叫爭論。”“爭論”一詞的理解,在文中是一難點,抓住這個契機進行解釋孩子得到了很好地理解。“春雨本來是無色的,為什么又說他是綠色的,紅色的呢?我們來細細讀一讀小燕子、麻雀和小黃鶯的話,想一想在他們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為什么?”課文中飽含童趣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道出了春雨的色彩,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孩子們在一遍遍朗讀中,很容易地在字里行間感受到春雨帶來的變化。然而對于“美”的感受還是遠遠不夠。這時,教材中的插圖卻化解了這一難題。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插圖:“你們瞧,春雨就好像一位魔術師,下著下著,大地就發生了神奇的變化。仔細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說:“我看到小草綠了。”我循循善誘:“是呀,春雨落到草地上,小草喝足了水,鉆出了地面,那么一大片,像什么呀?”有的孩子說:“我覺得草地好像穿了一件綠色的衣服。”有的孩子說:“草地好像鋪上了綠色的地毯。”我非常高興,孩子們通過想象,把畫面描繪得更加美麗,一幅幅優美的圖畫鋪陳開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這么一大片,金黃金黃的,像是金色的海洋。”“春雨灑在桃花上,桃花紅艷艷的,可漂亮啦!”借助課文插圖,想象說話,優美的文字結合優美的圖畫,孩子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
關鍵詞:幼兒園;電教化教學;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9-02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48
現在已是信息化時代,電腦、智能手機等已進入平常家庭,它們正迅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改變了學校教育的方式。現階段,錄音機、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媒體已經走入了幼兒園,發揮出了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從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電教化教學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將其引入幼兒教育,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幼兒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教師要重視這一階段的語言教學。而語言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對于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電教媒體,充分發揮其優勢,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電教化教學能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好奇心強,喜歡追尋新生事物,電教化教學往往以絢麗的色彩、形象生動的畫面、身臨其境的聲音吸引幼兒,這自然增加了教學的魅力,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大大優化了教學環境。幼兒在接觸電教手段的過程中,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主動性不斷加強,觀察力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如大班散文詩欣賞《春雨的色彩》,運用電教手段,將春天靜態的畫面變成動態的情景,在輕緩的背景音樂輕輕響起時,春雨滴答滴答地從天空中落下來,春天的景象開始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小草長出來了,樹葉長出來了,迎春花開了,桃花開了,杜鵑花也開了,小燕子唧唧的叫,青蛙呱呱的唱……在這種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中,幼兒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注意力集中了,參與的興趣濃厚了,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都能積極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告訴大家。
二、電教化教學能突破重難點,增進幼兒的理解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突破,是衡量一節活動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對于教師來說,將重難點突出放大,重復再現,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需要借助電教手段。以大班詩歌《春天的書》為例,如何讓幼兒輕松地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仿編呢?這就需要讓幼兒理解詩歌原有的句式結構,根據原詩歌的句式結構,改編詩歌的內容。為了讓幼兒順利理解原詩歌的句式結構,我在課件中制作了句式結構圖譜,所謂圖譜就是將句式結構中文字有變化的部分插入了圖片,如“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黃的迎春花,紅的桃花,綠的柳葉,白的梨花。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春雷轟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在課件中,迎春花、桃花、柳葉、梨花、春雷、春雨、燕子、青蛙這些變化的文字都變成了圖片,幫助幼兒理解了句式結構。在仿編時,我將句式結構的圖譜中景物部分、形容詞部分、顏色部分又變成了問號,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的思路一下子打開,與春天有關、詩歌中沒有的景物源源不斷地從幼兒嘴中說出,仿編的環節也自然完成了。
三、電教化教學能增進教學效果,豐富幼兒的情趣
語言中常常會有一些散文欣賞,這些散文文字優美,意境豐富,但對幼兒來說很難理解,常常是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幼兒興趣全無。而運用電教手段,將散文詩里的靜態畫面變為動態畫面,再配上相應的散文內容錄音,教學的效果將會大大增強。如大班散文詩欣賞《秋天的雨》,運用電教手段后,將靜態的秋景畫面變成動態、生動形象的情景:綿綿秋雨從天空中落下來,樹葉變黃了,果子成熟了,莊稼收割了,大雁南飛了,盛開了……在這秋天美景播放的同時,散文錄音配合相應的畫面播放出來,一下就把幼兒帶入了散文的意境中。
四、電教化教學能提高教學效率,啟發幼兒的想象力
電教手段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場地的限制,將圖形、圖像、聲音、視頻有效結合在一起,將陌生、抽象的東西變為熟悉、具體的內容,這有利于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于集中幼兒的注意力,發展幼兒的智力,活躍幼兒的思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如大班散文詩《秋天的雨》中寫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對幼兒來說,這段話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雨,怎么能是一把鑰匙呢?運用電教手段,此問題就變得迎刃而解了:“一扇緊閉的大門,秋雨落下來了,大門緩緩打開了,秋天的景象也呈現在幼兒的面前了。”幼兒的思維也活了:“噢,原來秋天的景色被秋雨鎖起來了,只有下起秋雨,門才能打開,我們才能看到秋天的美景。”“秋雨一下,就是秋天了,就能看到秋天的景色了。”
此外,在電教應用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電教手段給教學帶來了方便,也為教學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并不是每節活動都必須運用電教手段,也不能把電教手段是否運用作為評價一節活動的標準。課堂活動教具的運用,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2.要注重與課程內容的整合。電教手段是為了給教學帶來方便,是為了增強活動效果,如果僅考慮為了應用電教而應用,不注重它的實用性,也沒和活動內容很好地整合,不但不會有預期的效果,還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要注重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電教手段再好,再先進,再能凸顯教學效果,也不可能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要讓它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整合、互補。
4.所選用的電教媒體必須圖象清晰,色彩鮮艷,聲音悅耳,要保證質量,讓幼兒看得清,聽得真。
5.教師要加強學習,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這樣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學需求的課件等。沒有相應的知識,何談電教化教學呢?所以,教師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也是電教化教學的關鍵。
總之,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巧妙運用電教,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幼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促進了幼兒語言的發展。同時,電教技術的應用也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教學變得更豐富多彩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 教學
“拼音、識字、古詩”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三大難關,運用多媒體教學對聲音、文字、圖象、動畫的處理,能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功能同時發揮作用,讓學生接受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文字、圖形、視頻和音頻等媒體信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讓拼音教學更具直觀性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就會成為“鏡中之物,水中之花”。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容。而小學生限于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越容易理解和鞏固。正確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多重剌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的學習環境。
小學低年級兒童,特別是一年級新生正處于從幼兒向兒童的時期過渡。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理解能力差,記憶全靠死記硬背,他們擅長于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另外,一年級新生的記憶效果與他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關系,即在高興時記憶效果好,反之較差。拼音是一年級新生認知、學習的第一道難關,在拼音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直觀性,借助形象直觀富有情趣的多媒體的動畫來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正確感知,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他們輕松愉快地度過小學學習的第一道難關――漢語拼音。
例如:教學音節“she”:
(1)電腦出示“e”
(2)再出示小女孩推著卡片“sh”,告訴學生一個聲母“sh”和一個韻母“e”碰到一起可以拼出一個音節“she”。
(3)課件演示動畫效果。小女孩推卡片“sh”變成音節“she”。
告訴學生在拼讀時,聲母“sh”要翹舌,單韻母“e”要讀得響亮些。把“sh”和“e”快速連讀成音節。借助“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不留空”的要領幫助學生掌握拼讀音節的方法。這一動畫形式的直觀演示,使學生很輕松地記住了這一拼讀規則。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識字教學更富趣味性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都是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的發展也都是在無意識下完成,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創造學習語文的愉快情境尤為重要。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在傳統教學中,生字教學一直是老師憑著一張嘴,一支粉筆或幾張燈片,單調地、機械地、抽象地教學生“讀字、認字、記字”。學生學起來無趣,教師教起來乏味。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悅耳的聲音、色彩鮮明的圖片、生動優美的畫面等形式,在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其他媒體所遠遠不及的優勢。因而,教師要善于正確地利用這一優勢,讓小學低年級語文的識字教學更富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象形字“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呀!(課件電腦演示:太陽圖)
生:太陽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太陽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很久以前,古時候的人呀也非常喜歡太陽,那么古人是怎么記錄太陽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電腦動畫演示)古人就是用這個符號來記錄的,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為了便于書寫,就把這彎曲的筆畫寫成這樣這樣的字了。(電腦動畫演示“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字,這一課還有幾個生字也是從圖形變化來的,你們想不想看一看?打開課本54頁,看看這些生字是怎樣變化來的?
就這樣,多媒體使枯燥的生字教學生動化、趣味化了。它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而且對生字的音、形、義也真正達到了心領神會。
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多媒體可為解釋疑難問題創設巧妙的突破。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春雨的色彩》,學生認為春雨不就是無色的嗎!還會有什么顏色?通過漂亮的畫面,三只小鳥關于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對話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學生通過小鳥間的對話,馬上想到春雨不光是燕子說的是紅色、麻雀說的是綠色、黃鶯說的是黃色,春雨還可以是五顏六色的,因為它落在花園里,花兒有橙色、藍色、紫色、白色等。這樣,改變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靜止平面的教學方式,使平常的教學跳出時空的界限,學生迅速進入動態的教學環境,從而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關鍵詞:多媒體 語言語言康復 運用
多媒體就是將聲音、圖象、動畫等各種記錄方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其傳輸信息的方式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方式,以全方位的方式進行,具有形象生動、信息刺激性強、時空寬廣等特點。在聾兒語言康復教學活動中,適時、適量、適度地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對聾兒語言康復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而且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聾兒學習的積極性。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聾兒的學習興趣
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動因,而學生正常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對培養強烈的學習愿望起著很大的作用。先天與后天的語言障礙,造成了聾兒沉默寡言的性格,傳統的語言康復教學模式又易使聾兒產生厭學、怕學的情緒,他們覺得學習是又苦又累的事。多媒體教學結合運用的聲、形、動感的效果,能創設各種形象生動、靈活多變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能把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化,從而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使聾兒不知不覺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既吸引了聾兒的注意力,又激發了聾兒的學習興趣。如:在教聾兒認識各種野生動物名稱時,我把從《動物世界》中截取的精彩片段制作成了多媒體課件。當聾兒看到畫面中怒吼的獅子、調皮的猴子、長鼻的大象、奔跑的斑馬、跳躍的袋鼠等生動形象的畫面時,聾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愿望異常強烈,紛紛議論這是什么。于是顯示屏上反復出現這些動物的名稱,并以特寫鏡頭顯示出拼音“hǔ”、“ shī”等;當孩子們想要發音拼讀時,顯示屏上又以動態畫面詳細呈現發音的要領和方法,使聾兒對拼讀和說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更充分地調動聾兒的學習積極性,我又引導聾兒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叫聲,聾兒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很快認識了這些動物,記住了這些動物的顯著特征及生活特性,而且還能較準確地說出這些動物的名字。利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滿足了聾兒好動、好模仿的天性,而且極大地調動了聾兒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培養聾兒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觀察能力強,思維就活躍,認識事物就快。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注重培養聾兒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看圖講述《拔蘿卜》時,我用數碼相機把書中的圖片制作成了課件,在教學中逐圖播放,引導聾兒按照順序逐圖進行觀察講述。因為有形象逼真的課件,再加上老師有順序的引導,聾兒很快按順序講出了圖意。利用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培養聾兒的觀察力,而且還能激發聾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為聾兒營造學習語言的氛圍
由于個性和環境的差異,聾兒之間的語言表達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每個聾兒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聾兒的學習興趣,使語言表達強的聾兒有語言表達的興奮點、語言表達差的聾兒又有語言表達的憑借物,在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通過聲音、動畫、圖像等多種表現形式,為聾兒營造了學習語言的氛圍。如在教學散文詩《春雨的色彩》時,為了讓聾兒從直觀上了解為什么春雨落在迎春花、梨花、桃花、小草上會產生黃色、白色、粉色、綠色等不同的顏色這樣的句子,我首先播放課件,引導聾兒欣賞春天花園的自然美景,聾兒欣賞時,我重點引導聾兒觀察迎春花、梨花、桃花、小草的顏色。聾兒通過觀察對照,明白了因為不同的花開放的顏色不同,所以春雨落到它們的身上就出現了不同的顏色,從而也突破了活動的難點。離校時我又要求聾兒在回家的路上尋找迎春花、梨花、桃花、小草,并進行觀察比較。聾兒在看、找結合的基礎上,不但了解了散文詩的內容,而且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利用多媒體直觀性的優勢,在教學中強化感知,化難為易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優勢,可以化解教學中的此類棘手問題,起到變難為易的效果。如舌根音、翹舌音、前鼻音與后鼻音等的發音,聾兒感到非常難,為了讓聾兒通過視覺感官,輕松直觀地感知出這些音的發音部位及氣流運動的具體過程,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將發音器官作生理解剖,并直觀地演示出發音的全部動態過程。聾兒很快就找到了發音部位和技巧,掌握了發音要領,正確地發出了這些讀音,充分地調動了聾兒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多媒體藝術性的優勢,豐富聾兒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關鍵詞:語文 課堂 教學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增強主體意識,發展能力的過程。電教媒體把形、聲、光、色溶為一體,可突破時空限制,使語文教學實現傳播一體化,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學習,進行視覺情境創造,在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的同時,提高學生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下面,我就運用電教媒體優化語教學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 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激情引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由于現代教育媒體圖文音像并茂,直觀性好,感染力強,把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快速切入課題。
如,教學《一個小山村的故事》一課時,我利用課件讓學生展示了美麗的小村莊:郁郁蔥蔥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湛藍深遠的天空,如詩如畫,空氣清新甜潤。然后我問:“如果是你生活在這樣美麗的小山村,你會覺得怎么樣呢?”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這里,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因勢利導,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啟迪了他們的思維,從而為展開欣賞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運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特點,去幫助學生構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我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增強演示效果,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有效地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功效。
例如,我在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我通過出示一組運用Flash制作的圖片欣賞,每張圖片的圖案色彩艷麗,不同的圖片變化多樣,配以優美的音樂,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以及美的享受,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快速的理解。隨機我問他們:春雨除了綠色、紅色、黃色還會有什么顏色呢?這時學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他們爭先恐后地描繪著自己眼中的春雨:“春雨是白色的,因為它落到梨花上,梨花就變白了。”“春雨是藍色的,它落到海里,海水就變藍了。”……我不由驚嘆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
本節課也就在孩子們描繪的五彩的春雨中自然結束。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并使學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潤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掌握了新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他們的認識能力。
三、 運用電教媒體啟迪思維,培養美感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合理運用電教媒體,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實現教育遞質和傳授方式的多元化,促進教育時空的多向組合,化抽象為形象,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促進情感思維,開發創造潛能,從而優化學生的接受機制,使他們自由馳騁于想像的王國之中去感受美、享受美。
例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恰當運用錄象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知,在古詩學中電教媒體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由眼一耳一腦一口多種信息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四、 運用電教媒體搞好講評,鞏固新知
作業展評、課堂小結,是鞏固和強化新舊知識內在聯系的重要過程,也是一節課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在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時,我總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差異,遵循計劃性、針對性、趣味性原則,精心設計新穎有趣的作業展評和課堂小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