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句子含義 方法初探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小學階段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在閱讀實踐中,我們常會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義的題目。有些同學對課文中的某些句子理解不深甚至不理解,這就成了閱讀文章的障礙.只有讀懂句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義,才能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全文內容,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呢?要根據句子本身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是抓關鍵詞
所謂句子的含義,就是句子所包含的意義。有的句子意義是比較淺顯的,一看便會明白。有的句子因使用了修辭手段,意義就顯得比較隱蔽一些,需要我們首先弄清句中關鍵詞語的含義。如: 從語言入手,仔細推敲詞句,想想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用這種說法而不用另一種說法。《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道:“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枝小小的蠟燭!”這里的一個“敢”字就值得細細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還是“不敢”?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來為自己暖和一下?為什么這時候居然“敢”了?再如“終于”用在這里極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費力的事,為什么那么艱難,要用上“終于”?還有,一根火柴熱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說“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過關鍵詞的推敲,我們可以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內心的矛盾和掙扎。
二是抓關鍵部分
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們抓住作品的關鍵部分,把作品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去思考,就會有比較深的感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描寫魯迅救護拉車工人有一段話:“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不少老師教這一段都讓學生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其實我們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個拉車的是什么人?他們在舊社會的地位各是怎樣的?魯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學家,在舊社會都屬于“白領階層”,而拉車的是被稱為“引車賣漿之徒”的底層勞動人民。兩個大知識分子讓拉車的坐在車上,而自己則蹲著半跪著,這在舊社會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寫照嗎?
三是了解時代背景
在我們教材里選編的課文有很多是有特定背景的,比如時候的作品,有《金色的魚鉤》、《豐碑》、《》等。《豐碑》是時期的英雄人物寫照,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有些內容沒有深刻的感悟,孩子們沒有真實的感受與切身的體會,不能感同身受,在學習這樣的文章的時候,一定要交待清楚時代背景,讓學生多查找一些資料,看圖片,了解當時的生活實際,有條件的可以看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學習,《豐碑》一課的開頭: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文章開頭就交代了過雪山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很差的裝備情況,為下文軍需處長的犧牲做好了鋪墊。
四是思考言外之意
文學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往往都是很深刻的,我們教材中所選編的課文有些是具有深刻含義的,我們在讀文章時要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有的是說此物言彼意。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的句子:“她們倆在光明和歡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離開了這個世界,帶著美妙的不能實現的幻想死去了。言外之意,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擺脫饑餓、寒冷與痛苦,深刻的揭示了社會的黑暗。
五是弄清修辭的意義:
關于文學作品中修辭方法,是不能缺少的,這方面的內容也很多,而且不同的修辭方法也有不同含義,不同的用法,在文章句子中也有有不同的理解,從比喻、象征意義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作者用“黑洞洞”形容舊社會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沒有自由,到處受迫害。這是魯迅先生用詼諧的笑談來諷刺,抨擊舊社會的黑暗。
萬物皆備于我
針對性教學——有效課堂的靈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設計
角色體驗 揣摩詞句——《爬天都峰》教學建議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鳥的愉悅——《鳥的天堂》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
善于和智者對話——《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建議
悲慟卻充滿力量的生命教育——《“諾曼底”號遇難記》第二課時教學過程及評析
做大自然永遠的朋友——《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野性美在這里綻放——《索溪峪的“野”》教學設計與反思
在細節關注中培養習慣——“認識幾和第幾”教學案例
把握分數的本質——《認識分數》教學設計
計算教學承載著怎樣的教育意蘊——《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教學設計
改造學習方式 享受課堂生活——以“方程的意義”為例
揭示規律背后的數學本質——《表面積最小的拼法》教學案例
聯系生活實際 體會數學實用性——《嘗試畫單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與評析
感談英語備課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語故事情境教學例談
“擴展閱讀”理念下語篇教學——冀教版《學英語》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學設計
故事課教學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學設計
小學校園里的“百家講壇”
田園藏山水
實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成長江蘇經驗管窺
小學語文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
小學數學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
小學英語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
是訓練海豚,還是訓練猴子
讓學語文和教語文都美好起來——滄州市“享受語文——語文學習和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課題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與課改共同成長的滄州語文人
小學語文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
小學數學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
小學英語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
書香漫步 夢想飛揚——石家莊市紅星小學閱讀特色紀實
為雛鷹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莊市紅鷹小學航模活動側記
老師,你是一樹繁花
以教材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課程實施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變革的個案研究
順藤才能摸到“瓜”
創設彰顯理性光彩的數學情境
給數學學習插上“魔力”的翅膀
讓學生在追問中從感性走向理性
讓要求變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點——《山雨》教學設計
讓美滌蕩心靈——《索溪峪的“野”》教學預案
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親近魯迅——《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與反思
品嘗勞動的快樂——《槐鄉的孩子》教學設計
淺談教學反思的有效性
回歸生活,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
淺議小學英語作業的創新設計
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自主創新學習策略的實施要領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
以興趣帶動語文教學
讓學生快樂識字
興學風 促發展——邯鄲市涉縣龍北小學教研專訪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爛漫——變革傳統的教研方式,構建教研聯動體系,促進城鄉教研共進發展
賞一路風景,繪一幅藍圖——河北省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現場授課觀感
語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讀”研究(4)
耕耘備課,收獲高效課堂
一、從人物拓展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也有許多名人名篇。能讓學生認識如巴金、冰心、老舍等許多作家,也能讓學生認識許多名人,如、魯迅等等。要想深入了解一位人物,僅僅看教材中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查找人物的生平、作品等自己感興趣的資料,閱讀該人物的其他作品,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并介紹學生看一些人物的傳記,讓學生從多方面去了解這個人物,讓學生對他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組“我愛閱讀”主題單元之前,通過單元導學,引導學生了解本單元要認識的作家——林海音。通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作者生平、重要著作等內容,便于更好地感受和體會課文《竊讀記》中主人公小林海音對書籍的熱愛和竊讀的樂趣,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學習作者細致地描寫及獨特的寫作手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從背景拓展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較多的文章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內容,對現階段小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難度。例如,《七律·》、《圓明園的毀滅》等文章,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久遠,歷史背景復雜,理解和感悟上都有一定的障礙。課前,師生對歷史背景的搜集和探究策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例如:在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的“四周黑洞洞的”、“碰壁”等含義深刻的詞語,只要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對魯迅當時從事的事業的了解則不難理解。課上,有了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的時代背景,查找與課文相關聯的魯迅的資料,以及教師的有效拓展資料的補充,難點不攻自破,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激發,課堂教學也顯得別出心裁。
三、從題目拓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喜歡扣住文章的題目,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興趣。如果在出示題目時,能引導學生抓住題目進行拓展性閱讀會更加“錦上添花”。例如:《詹天佑》、《少年閏土》等寫人的文章,師生共同進行拓展性閱讀,搜集相關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在課文導入環節,交流這些資料,既減輕難度,又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的信息分析人物,還原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幫助學生個性化地理解和感悟。
四、從重點拓展
許多文章,往往可以找到可以統領全文的一個中心句,或關鍵詞。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緊緊圍繞一句“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的“不可估量”展開教學。她通過出示圖片、文獻資料等拓展材料,充分激發了作為一位中國公民的驕傲之情,用巧妙地引導朗讀,把學生的情緒推向了一個個。但再到老師用一個個真實的史料記載,揭開列強們的可惡行徑時,隨著老師一次一次地邊擦去黑板上那些值得國人驕傲的國寶名稱,一邊沉痛地重復著“……沒有了”時,學生內心的憤慨之火被立刻點燃。但這還不夠。更為經典的,竇老師在這似乎整節課戛然而止之時,反問學生:“什么都沒有了,但你心中留下的是什么?”絕妙的拓展想象,再一次點燃了學生們的思緒,再一次激起了那份愛國情感。
南城縣盱江小學位于縣城建昌鎮盱江大道上。學校坐北朝南,校門臨街。在校門側墻上,由原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題寫的“南城縣盱江小學”七個大字經過雨水的洗刷顯得愈發光亮。一條寫有“南城縣盱江小學第三屆‘同課同研’開放日活動”的橫幅猶如一道彩虹懸掛校門上。雨過天晴后的校園明媚、清新,陽光溫暖地灑在前來參加為期兩天的南城縣第三屆“同課同研”開放日活動的教師身上。
見到記者,南城縣教研室寧友祥副主任高興地說:“盱江小學的‘同課同研’已是第三屆了,前兩屆我都參加了,并且一直關注著這項教研活動。它從最初的學校備課活動到全校的校本教研活動再到全縣性教研活動,活動范圍越來越大,活動隊伍越來越大,活動成效也越來越大。”
壓力多大,彈力就有多大
南城縣盱江小學第三屆“同課同研”開放日活動是以精品課例為載體,通過上課、說課、評課講座等方式向觀摩代表“全程開放、真實展示”的一項教研活動。
活動的第一天上午和第二天上午,分別由學校三位數學教師和兩位語文教師執教“三角形邊的關系”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這五節課分別由五個備課小組集體備課,試教之后推出同一課題不同風格、特色的研討課。五節課同臺獻藝,五個小組的成員和近百名教師共同觀摩,氣氛熱烈活躍。受邀參加觀摩活動的省、市、縣教研專家陣容強大,與其他參加觀摩的教師在學校多媒體教室依序就坐。偌大的多媒體教室內,座無虛席。
經驗豐富、沉著應戰的楊國華老師上了第一節數學課。在他的課堂上,情境導入思維縝密、童趣飛揚。“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小黑豬和小紅豬的房頂都被大風吹倒了,而只有小白豬的房頂牢不可破嗎?”“因為小白豬的房頂是上尖下寬。”“大家從小白豬房頂的側面看看,你們發現了什么嗎?”“是三角形。”他三言兩語便切入了課題。
課堂上經楊老師啟發,全班學生分成6大組,每組5名學生兩兩結伴動手操作,1名學生記錄數據。大家共同利用桌上幾根不同長度的紙條,將能圍成三角形和不能圍成三角形的紙條一一找出來并做好記錄。整堂課條理清晰,讓學生在合作中動手動腦,發現問題,歸納和總結規律。
緊隨其后上第二節課的李毓梅老師不甘落后。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小剪刀將兩根紙條圍成三角形成為她這節課的一大亮點。
如果說楊老師和李老師的課像一枝清新秀美的梅花,那么,劉春蓮老師的課則如春池中香遠益清的荷花,又若經風的荷池,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只見,她直接出示3根紙條,“我們怎樣才能利用這些紙條圍成三角形呢?”“把兩根短邊紙條接長。”“把最長邊紙條剪短。”“如果我把最長的紙條剪斷,剪成幾厘米才能和另外兩根紙條圍成三角形呢?”在不斷的質疑、引導中,學生的思路越辨越清晰。
第二天上午,由夏桃榮老師上第一節語文課。上課伊始,她嫻熟地在黑板上畫下“筆”和“笑”兩幅簡筆畫。“你們看,筆的形狀如人的軀干挺直,筆尖鋒利;而‘笑’字上面是竹,下面是夭,如同這根壓彎著的竹枝。有一個人把筆看似軟弱無比的東西作為武器,戰斗了一生,同時也笑對人生。”她的語言時而低緩,時而鏗鏘,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入情入境。
第二節課由省特級教師劉美蘭上課。她的課堂呈現的是一種“簡簡單單學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風格。整堂課節奏不緊不慢,不溫不火,如同一氣呵成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在動靜結合中彰顯出名師風范。當課文的四個小故事學完時,教室里安靜極了,舒緩的音樂旋律響起,學生的內心掀起了情感的巨瀾,紛紛沉浸在情境中,與劉老師一起放聲朗讀《有的人》這首小詩。情感的自然升華引發學生的共鳴,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延續、暢言、感悟。“同學們,你們覺得魯迅先生為我們留下了什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么樣的精神財富呢?”“‘為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精神’‘敢說真話的處世態度’‘尊重他人的為人品質’……”大氣而余味無窮的師生對話為整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頓時,臺下掌聲雷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南城縣盱江小學的“同課同研”活動是在“同課異構”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而來的。“學校要想走出內涵式發展新路,就需要全校教師共同參與。只有共同研究,才能共同提高。”記者從羅小林校長那堅定的話語中看出了他的深思和遠見。
轉變教研模式的艱難不在于打破舊模式,而在于一種全新教研模式的確立和實施。起初,此項教研活動并沒有全面鋪開,而是先在師資力量較強的語文、數學兩個教研組開展,以各年級備課組為單位,從小組中推選代表參加校級賽課,是一種以賽促研的活動。
“我是‘同課同研’活動的直接受益者。‘同課同研’不僅是我上好課的源泉,更是提高自我、勇攀高峰的巨大動力。”課后,劉美蘭老師向記者講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十年前,她還只是一名普通教師,雖然勤奮、好學、基本功扎實,但教學水平始終沒有突破。課余時間,她常常以回憶自己上過課的一些細節的形式,反思自己、分析學生,完善教學內容。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程中,積淀了較扎實功底。自從學校倡導開展“同課同研”活動后,善于鉆研的她就開始意識到,提升自己,展示才華的時機到了。在接下來的一次次的研課、賽課中她主動參與其中。如今,擔任教導處主任的她仍未放松參與教研活動的熱情。2011年,她又被評為特級教師。“學校把教師的成長列入了五年規劃,就是想通過‘同課同研’教研活動給教師們壓擔子。這就好比彈簧,壓力越大,彈力就會越大。”劉美蘭說。
根有多深,葉就有多茂
一、讓語文能力成為教學的“雙翼”
“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著名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為此,我校提出了讓語文能力成為教學的“雙翼”理念:培養興趣愛語文、扎根生活學語文、業務競賽拼語文!
我們開展了各種各樣豐富的活動,如演講比賽,粉筆字比賽,讀后感評比等,讓教師踴躍參加,使他們認識到語言實踐的豐富性、廣泛性。這不僅喚醒了教師自身的語文細胞,也讓教師們對語言文字教學認識得更深入、更深刻。在博客圈里的主題模塊中,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拓展認識,增加知識。
二、以課堂為陣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
葉瀾說:“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以及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傳統的語文教研活動中,教師上完課就意味著程序走完了,不管好還是壞,一年一度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評課也只是走個形式而已。這樣的課堂教研活動收效甚微,對于教師個人的提高也難以保證。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以課堂為主陣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
1.質疑解惑主題課堂教學
比如,作文評點課怎樣上才能行之有效呢?“有效評講,提升寫作”的主題教學研討活動就是圍繞著這樣的質疑展開的。一位教師在自己學生作文的基礎上開展了作文評講課,通過點評讓學生初步懂得了要從擬題、選材、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來綜合評價同學的作文,更讓學生知道了寫作文的要點,提高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和質量。全組教師也認真聽課,揣摩反思,形成了作文評講教學的類模式。
2.同一主題研討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弊端:低段的課上成高段,高段的課上成低段,拔高學生,低估學生。這都是沒能很好地考慮學情的表現。作文教學如此,字詞教學如此,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學段目標有效落實閱讀課堂”等主題教學也就成了我們探索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在上個學期,我校三位教師分別從低、中、高三個學段的《風娃娃》《賣木雕的少年》《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中詮釋了低、中、高學段閱讀教學目標如何在相應學段里很好落實的策略,給全組教師提供了借鑒。
3.磨課形式,增加鍛煉機會與自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每個教師心里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尤其是年輕教師。于是,我們就嘗試將年輕教師推向鎮公開課的講臺。在公開課中,展示的是教師的風采,體現的是團隊的力量,獲益的是全體語文教師,也樹立了執教教師學習的信心。此外,我們還舉辦了同課異構等課堂教研活動,探索特色的教學課堂,在不同的校本教研方式中努力去追尋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
三、以課堂反思為契機,業務學習為動力,促進科研
教育家許國璋說:教師自身的學習和創造是前進的巨大動力。科研使教師走向了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是智慧在教學創造里的結晶。而脫離教學實際的科研是沒有生命力,更沒有實際意義的。我們倡導一課一教研的形式,鼓勵教師從教研課、日常教學出發,把提出的問題加以概括,以論文、小課題的形式深入分析思考,匯集成自身的智慧。
《從教學設計看我校新教師的成長》《家校合作,共促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我教孩子寫聘書》《小鄉村,大作文》等論文與省、市、縣級課題的完成,都來自于教師對課堂、對學生長期的觀察與思考,都是扎根在農村校本教研的基礎上延伸拓展的科研成果。
在深厚的積淀中,我們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我們的思考越來越成熟。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反思,學校形成了一種研究、學習、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力創開放的語文,實踐語文
語文不該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還應著力于學生成長的每個細節、每個方面。開展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來支撐課堂、延伸課堂,能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1.傳承經典,做“大寫的人”
我們創設濃郁的國學氛圍,創設各種活動,舉辦國學夏令營、詩教進校園、默寫古詩等活動,通過“古詩存折”的有趣形式來讓學生背誦、積累經典,并定期出版詩刊,讓經典浸潤學生,引導學生做一個有根的“大寫的人”。
2.書香洋溢,滋潤心田
每年的三月是我們的“書香月”,我們會開展“和作家面對面”、寫閱讀日記、讀后感征文比賽等活動,并向紅領巾廣播站推送優秀篇目;每個班級的教師每天都會推薦一本書,并定期舉辦“跳蚤書市”等。活動讓書香洋溢在整個校園,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3.依托活動,實踐語文
我們應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拓展,讓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同伴的熏陶下得到提升。如開展演講、講故事、寫字比賽、“給遠方的親友寫一封信”等活動,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語文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