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體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何幫助學生區別古體詩和近體詩呢?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并不能完全以詩歌創作年代的古近來區分,而是以這兩類詩的體制形成的古近來區分。
古體詩主要分為兩類: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古詩,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古詩。七言古詩中,有的句句都是七個字。古體詩有的七字句中,也會雜有三字句、四字句、九字句。這類古詩一般視為七言古詩,也可以稱為雜言詩。還有一類古體詩是四言的。古體詩每句的字數,通常是整齊的;即使是雜言詩也是對稱的,如《敕勒歌》。
無論五言還是七言,句子的字數有限制,而一首詩的句數則沒有限制。古體詩都要押韻,四聲都可以入韻,而且不限于一詩一韻,中間可以換韻,如:《石壕吏》。
由此可見,古體詩用韻規則是:(一)雙句必用韻;(二)可以轉韻,多少不限;(三)唐以前的古體詩用上古韻,唐以后的古體詩多數用唐韻;(四)用韻仍分聲部。一般來說,四聲不能通押。
近體詩是隋唐以來形成的新體詩,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兩大類。近體詩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宋代和唐代相近,所以宋人就把隋唐以來形成的這種新體格律詩稱為近體詩。律詩是近體詩的基本形式,如《錢塘湖春行》。
不難看出,從時間上說,隋唐以前的詩是古體詩,這是肯定的。隋唐以來的詩,有古體詩也有近體詩,隋代的詩,沒有選入教材。所以,區別古體詩和近體詩重點是唐以來的詩。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區別古體詩和近體詩:
一是以字數區別。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數不整齊的稱雜言古詩,也有少數三言、六言;近體詩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比較流行,字數不得任意增減。從這里可以看出,三言、四言、六言和字數不整齊的古詩是古體詩;五言、七言的古詩,就需要進一步進行區別。
二是以句數區別。古體詩每首句數可多可少,從兩句到數百句都有;近體詩詩句有定數,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五言、七言并且是四句、八句和排律的古詩也需要進一步的區分古體詩和近體詩。
三是以用韻區別。古體詩用韻不嚴,它的韻腳可平可仄,全首詩可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又可隨意轉為其它韻。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于韻的字可以重復對字的平仄,要求極寬。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以用韻。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允許散文化的句子。古體詩用韻規則是雙句必用韻;可以轉韻,多少不限;唐以前的古體詩用上古韻,唐以后的古體詩多數用唐韻;用韻仍分聲部。一般來說,四聲不能通押。近體詩對字的平仄,大多數有嚴格的要求,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用韻之外,其余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用于韻腳的字不能重復。不用韻句子的末一字,平仄聲不能與用韻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鄰韻,都用平聲韻。
四是用對仗來區別。古體詩不要求對仗;近體詩除絕句外,則要求按規定的位置對仗。以律詩為例,一首律詩分為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敖w詩除絕句外,要求按規定的位置對仗”,這個規定的位置就是“頷聯”必須對仗。
南嶺美酒嶺南客,
明月相思醉寂寥。
離離依稀輕似夢,
寒星點點云水遙。
村雪
范文倉
聲聲犬吠急,
漸漸人蹤絕。
吹燈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飲馬長江
范文倉
夢里狂濤拍天浪,
任憑長江去西東。
一、命題形式的穩定性
1.詩歌試題的分值逐年上升,重視程度增加
古代詩歌在高考試題中所占的分值逐年上升。據統計,四年的發展趨勢是,單套試題的最低分值6分,保持不變,最高分值由11分提升到17分。分值為8分的試卷套數由6套提升為9套。全部試卷的平均分基本呈上升趨勢,2011、2012年均保持8.6分。
2.題量大部分為3道,主觀題占主要地位
古代詩歌的分值在逐年增加的同時,題量也有所上升,且多為主觀題。據統計,四年來的試題發展趨勢是除少數試卷為1或3道題以外,大多數試卷為3道題。而且大多數試卷是主觀題占據主要地位,只有北京卷和上海卷仍然保留著客觀題??梢钥闯?,古代詩歌試題中,主觀題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
二、命題材料與內容的多元性
本部分筆者重點從時代、體裁、作者、注釋與考查內容等方面,對高考古代詩歌試題進行評析。
1.測試材料來源,以唐宋為主,時間跨度逐步擴大
一直以來,唐宋詩詞在古代詩歌試題中占據統治地位,但自2007年開始,測試材料來源的時間跨度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2010、2011年的測試材料時間跨度最大,從先秦到清代的詩歌均有涉及。2008、2009、2012年的測試材料,時間跨度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唐宋時期。從2010年開始,唐宋詩詞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金、元、清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不同時代的詩歌,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點,詩歌體裁的多元化,利于學生了解不同時代文學的風格和歷史文化,提升文學素養與文化底蘊。
2.體裁以詩、詞為主,兼有古體詩和曲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三類。高考古代詩歌試題中,詩、詞占據重要地位。近四年,詩歌試題主要考查的體裁包括七絕、詞、五律和七律,還有古體詩和曲。其中,七絕和詞所占比重最大,四年平均考查為5道,其次是五律,平均考查為4道,七律平均為3道。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古體詩和曲。近四年,只有2009、2010年考查了古體詩,曲也只有2010、2011年有所考查。
3.名家逐步隱退,比較熟悉或陌生作家逐漸增加
2009年,杜甫、辛棄疾、陸游等名家還有所考查,但此后,詩歌試題中幾乎看不到這些人,取而代之的是比較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作家。如2012年,除比較熟悉的秦觀、張九齡、楊萬里等作家外,其他均是學生和老師都陌生的作家,如金鑾、王寂、曹伯啟、錢、白埏等。這一現象,在2009年就已經出現,如有宋羽、張孝祥、張先、嚴武等陌生作家。這樣的命題趨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押題,體現了高考的公平原則。
4.注釋越來越普遍
注釋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鑒賞詩歌的難度,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學生利用、整合信息的能力。2012年全國17套試卷中,只有4套卷沒有注釋,其余全部有注釋。注釋內容以難解字詞和作者為主,也包括典故、地名和出處等。
5.考查內容以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為主
從每年的考試大綱來看,詩歌考查的內容基本穩定,包括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近四年,古代詩歌試題考查形象與語言的比重較小,側重考查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其中,表達技巧的考查靈活、多樣,而不拘泥于幾種技巧。
(1)形象,以考查意象為主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敘事詩中塑造的形象和抒情詩中的主人公;景物形象包括蘊含詩人情感的單個意象和多個意象組合構成的意境。
近四年,考查形象的試卷數量大致呈下降趨勢,詩歌意象考查的比重雖然四年保持最大,但也呈下降趨勢??疾橐庀笾饕念}型是賞析題,題目形式主要是“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另外,上海卷、北京卷的選擇題部分選項也涉及詩中意象的考查。其次是考查意境,主要的題型是賞析題,題目形式主要是“詩中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考查人物形象的比重最小,但近四年有所上升。
典型例題:2011年安徽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瑯琊溪。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j除州狼牙山,槎(cha):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8.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整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游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幾個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提問形式:這幾句或這首詩塑造了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提問變式: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作者筆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點,象征了什么樣的形象?
解題思路:第一,找到詩詞中詩人描繪的形象的相關詩句,明確形象類別(景、物、人);第二,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第三,結合詩詞主旨分析作者寫這一形象的原因;第四,指出作者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以上四個答題要點,根據具體詩歌情況而定,無需面面俱到。
(2)語言,考查語言風格和煉字的比重呈交替占優的趨勢
近四年,高考古代詩歌試題中,考查語言的試卷在3-6套之間,所占比重不高。其中,考查語言風格和煉字的比重呈交替占優的趨勢??疾檎Z言風格的主要題型是選擇題和簡答題,考查字的主要題型是簡答題和賞析題。
經典例題:2010年湖南卷
11.閱讀下面的宋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7分)
好事近
陸游
湓口放船歸,薄暮散花洲宿。兩岸白蘋紅蓼,映一蓑新綠。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詞寫于作者54歲時東歸江行途中。
(1)賞析上片“映一蓑新綠”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處。(4分)
參考答案:“蓑”字勾連“新綠”,“新綠”如蓑,引人聯想,近觀長短參差,遠望綿延潤澤,形象生動。“映”字體物甚細,將綠草與前句之白蘋、紅蓼相互映襯,構成一幅深淺對比、冷暖交融的色彩豐富的美景,足以愉悅人心。
題干形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題干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或賞析某字的妙處。
解題思路:第一,解釋該字在詩中的含義;第二,展開聯想,把該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指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3)表達技巧,考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近四年,高考古代詩歌考查表達技巧的比重在61%~82%之間,可見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試題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考查修辭手法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考查描法,考查結構作用,所占比重最小的是考查抒情手法??疾樾揶o手法平均8套,描法平均6套,結構作用平均5套,抒情手法平均只有3套。四年中,考查了三年的分別是借景抒隋、情景交融、渲染、虛實相襯、擬人、用典、借代、對偶、呼應、線索、鋪墊。其中包括抒情方式的2個要素,描法的2個要素,修辭手法的4個要素,結構作用的3個要素。由此可見,在古代詩歌閱讀試題“表達技巧”的考查中,對修辭手法、描法、結構作用是重點。另外,直抒胸臆、借古諷今,四年內均沒有考查過??梢钥闯觯糯姼柙囶}表達技巧的考查豐富多彩,全面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利于學生多角度、多元解讀詩歌。
經典例題:2009年浙江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注]①萼:花萼。這里指花瓣。
23.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并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對比(反襯),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情。
題干形式:這首詩或某一聯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題干變式:請賞析這首詩或某一聯的藝術手法,或這首詩是怎樣抒感的?
解題思路:第一,指出采用了哪一種或哪幾種表達技巧;第二,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使用這一種或這幾種表達技巧;第三,指出此種手法的表達效果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主要體現在詩歌的題材上
弄清詩歌的題材,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古代詩歌的題材主要包括山水田園詩、送別詩、邊塞詩、懷古詠史詩、哲理詩、托物言志詩、羈旅行役詩等。
近四年,古代詩歌主要考查的題材是寫景詩、思鄉懷遠詩、抒懷詩。其中寫景詩所占比重最大,但2012年沒有考查,且有下降趨勢。其次是思鄉懷遠詩和抒懷詩,四年連續考查,且比重較大。詠物抒情詩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并逐漸成為重要的考查題材之一。山水詩、送別詩、懷古詩等只在個別年份考查頻次較高,但也值得注意。
三、試題價值取向的開放性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只注重于古詩詞解說而忽略了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作為我國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人讀之可體會詩人作詩時的感受和所表現的意境。然而古詩詞意境的美妙之處,必須通過學生自身去體味才可發覺。但在當前,由于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時采用了過于直白的講解方式,忽略了古詩詞的授課要旨,即學生詩詞審美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這種授課方式不僅將本應生動有趣的詩詞授課變成單純的語文知識講授課程,同時也將詩詞的意境破壞殆盡,使學生僅能了解文章的內容而難以體會詩詞意境,令古詩詞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無法表現出作者的作詞情感。
2.只注重于古詩詞背誦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
一些初中語文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即便在新課改背景下,其對學生進行的古詩詞教學也仍以死記硬背為主。一方面,這樣能有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增強;另一方面,這種方式可大大縮短教學時間;還因為課時量規定一般古詩詞教學在2課時左右。在教授第一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朗誦詩詞,然后向學生講解該首詩詞的創作背景,接著對作者進行簡短介紹,最后分析和講解詩詞內容,課程末尾,再向學生布置課文背誦作業。在教授第二節課時,教師考核學生對詩詞的背誦情況,考核結束即結完成詩詞的教學。這種教學過于簡短、呆板、平直,學生不能體會到詩詞更深層的含意,自然就難以理解詩詞意境,而詩詞意境正是關聯學生情感最為直接和重要的,所以,只是單方面的背誦詩詞的教學,極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大大降低,進而對古詩詞學習產生厭惡心理,使詩詞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的相應對策
1.講解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意境
要幫助學生充分體會古詩詞意境,意境引導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點:一是語言品味。古詩詞優美簡潔,往往只需一到兩個字便能將意境表現出來,為此,教師應注重每個詞的分析,使學生從中感悟出一幅幅山水美畫,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二是拓展想像。在古詩詞當中,詩人往往會借由描繪出生動的畫面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可見有詩即有畫,有畫即有詩,教師在授課時可運用圖片展示或是語言表達,將詩詞變化為學生腦中鮮明的圖像,從而使靜止的文字活起來,令學生切實感受到詩中意境;三是意境揣摩。眾所周之,詩詞的產生不僅是作者對景物的描繪,同時也是對其自身情感的抒發。例如《愛蓮說》一文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边@段詩詞既表達了蓮的高潔之美,又寄予作者不貪求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為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領悟其中的意象之美。
2.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近體詩 聲律 對仗
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從形式上來看,常見的近體詩就是絕句和律詩;而《詩經》《楚辭》《漢樂府》,漢“五言詩”和我們剛剛學過的《將進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江花月夜》以及我們所熟悉的《行路難》《石壕吏》《登幽州臺歌》等都是古體詩。關于近體詩有這樣一首歌訣:
格律詩,有規定,主要內容要記清:
四句為絕八為律,更長就叫排律名。
首句入韻可自由,雙句末尾定押韻。
中間各聯要對仗,詞類力求對工整。
講平仄,不含混,不講平仄不好聽。
一聯平仄要對立,一句平仄交替行。
出句對句定要粘,各句不能犯孤平。
規矩嚴,不易學,青年之中不倡行。
學民歌,寫新詩,優秀傳統要繼承。
一切形式為我用,唱出時代新精神。
近體詩是南朝齊梁以來,詩的聲律越來越講究的產物,唐朝初年初步形成,盛唐時期成為全盛。與古體詩相比,近體詩的框框就多了。粗分只有兩體,律律和絕句,律詩一首八句,絕句一首四句;因為一句可以是五個字,也可以是七個字,所以細分有四體,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此外有五言排律不限八句,通篇對偶(末聯例外),作的人不多。一般押平聲韻,隔句一韻(首句例外);平聲三十韻,不許通用。語句要合律;所謂合律,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單位(后一個是重點),平仄要變化,如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要是平平仄仄平(非重點字可以通融);不這樣就是不合音律。照一般習慣,律詩中間兩句要對偶,成為兩副對聯,其他各句(包括絕句的四句)以不對偶為常,對偶為變。變得最多得是律詩和絕句通篇對偶,以及律詩通篇不對偶。前者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后者如: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坶T聞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唐人寫近體詩,一般是照規矩作,并且時間越靠后,要求越嚴格。這從寫的方面看是又不能不承認是收獲很多。所謂多包括兩種意。一是至少從聲音美方面看,近體詩確是遠遠超過了古體詩。
唐朝以后,近體詩的氣運還沒有消減。例如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好像到了宋朝,詩已經被詞擠到次等地位。其實情況并不是這樣,宋朝的詞人也大量地寫詩,而且出了不少的詩人,如王安石、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宋朝以后,文人習慣作近體詩的風氣還是一直沒有消減,如元明清各朝的文人不只都作,而且出了不少大家;甚至到“五四”以后,白話文已經取代文言,有些人深有所感的時候,如魯迅先生,還免不了要寫“慣于長夜過春時”的七律。
我國古典詩歌文學形式,種類很多,但總的可以分為“古體詩”和“格律詩”兩大類。規矩很嚴格的詩歌是“格律詩”,一切非格律詩是“古體詩”。不過,格律詩這名稱是我們當代人取的,古人并不這么叫。唐人把“格律詩”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把“古體詩”叫“古風”。這是因為,“格律詩”形成于唐代;唐代以前的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格律的束縛?,F在,人們習慣把“近體詩”或“今體詩”叫做“格律詩”了。
律詩八句,兩句為一聯,一共四聯。開頭兩句叫“第一聯”,又叫“首聯”;第三四句叫“第二聯”,又叫“頸聯”;第五六句叫“第三聯”,又叫“頸聯”;第七八句叫“第四聯”又叫“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除第一聯和第四聯以外,中間的兩聯要求對仗,即出句和對句應成為一副對聯。也有極少數律詩,中間兩聯有一聯不對仗甚至兩聯都不對仗的。
對仗又叫對偶,就是兩句中相應位置的詞的詞性要相同,語法結構要相似。拿詞性來說,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等等。不但詞性要相對,詞組的結構也要相對,如動賓詞組對動賓詞組,聯合詞組對聯合詞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