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碩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于1960年,是全軍的多學科.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擔負著為全軍培養文學藝術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開展軍事文藝創作.研究等任務。為培養適應國家.軍隊文化藝術事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2013年面向全國和全軍招收攻讀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75名。
一、招生對象
凡符合下列報考條件的軍隊在職干部及地方人員均可報考。有詳細簡章備索或登錄解放軍藝術學院招生網查詢(網址:zs.81art.com)
二、報考條件
1.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品德優良,遵紀守法。
2.2012年7月31日前大學本科畢業并取得學歷證書(一般應有學位證書).具有藝術創作實踐經驗。
3.2007年7月31日前大學專科畢業并取得學歷證書,有5年(含)以上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并獲得省部級以上創作或表演獎勵者也可報考(專科畢業者錄取人數一般不超過本院當年錄取限額的10%)。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軍隊院校招生規定的體檢標準。
5.報考表演類各專業方向考生年齡不超過45歲,其他專業方向年齡不限。
6.報考軍旅戲劇影視文學創作方向的考生須提交出版或發表的10萬字以上獨立創作的文學作品(或文學作品集.戲劇影視文學劇本)一部。
7.報考軍旅戲劇導演方向的考生必須是導演專業畢業或具有戲劇.影視導演創作經歷(提交作品音像資料等相關證明材料)。
8.報考軍旅音樂創作方向的考生須具有音樂創作實踐經歷。報考作曲方向的須提交本人創作的3部作品(其中包括1部帶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1部3個聲部以上的室內樂作品和1部大樂隊作品,作品附錄音,樂隊作品可以是電子版錄音或MIDI小樣);報考電子音樂作曲方向的須提交電子音樂作品2件以上(純粹的電子音樂作品和真實樂器或人聲與電子音樂相結合的混合作品各1件以上),管弦樂作品1件。
9.報考軍旅美術創作方向的考生必須提供3幅創作作品或習作照片。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培養;通識教育;藝術碩士教育
一、高等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的現狀
藝術碩士是200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1次全體會議通過并批準而設置的,經過幾年的發展,在規模和數量方面都有所擴展,但是相隨的是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中的問題也日顯突出,特別是由于教育觀念、培養方式、辦學條件限制等原因,導致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上安排不夠科學、合理,影響了藝術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所以說,高等教育一直重視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而且專業劃分越來越細,以至于同在一個大學而在不同學院、或在同一個學院而專業不同的教師交流溝通很難。這種學科單一性,專業單一性雖然有利于深入地進行某方面的研究,但它不能解決綜合性的問題。因此,對我國現行的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管理問題應該加以反思,對于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質量評價等等都需要重新定位。雖然我國藝術碩士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總體來看,我國藝術碩士教育起步晚,面對培養更多適應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的客觀需要,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管理中問題日顯突出,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國藝術碩士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的前提。
二、什么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緊密相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博雅教育是適合勞心者的教育。勞心者就是不做他人的奴隸,也不當工資奴隸的勞力者。博雅教育應追求自我而受教育,而非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博雅教育是以訓練一個有思想、文雅的人為目的。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的概念相關而理念不同,通識教育的涵義比博雅教育更為廣泛。通識教育的英語名稱可譯為“GeneralEducation”,早期多譯為“通才教育”。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通識教育指的是現代通識教育。廣義的通識教育既包括現代通識教育,又包含傳統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所普遍進行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個性品質的訓練、公民意識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務于專業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種形式,其重點在課程的建設,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結構,打破單一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開闊的胸襟、寬廣的視野與人文氣質。就課程開設而言,通識教育就是在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使學生從不同的“理解模式”來認識現象、獲得知識,使學生的視野開拓,了解與人生相關的知識與原則、方法,由人文科學的文學、哲學、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中,建立共識,發展出高層次的學識,掌握與溝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會化的能力。學生經過通識教育,其心靈將會更開放,思維更為廣闊,適應能力更強,在變遷劇烈的社會,更具包容才能,從而個人的整個人生更為清新活潑并得以健全發展。
三、通識教育的研究思路
(一)加強學校特色課程與選修課程
大學是培養學生的圣地,畢業生不僅要獲得專業的能力、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創新精神。而這必須靠通識教育來完成。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我校已經形成了“崇德、務實、求是”的辦學特色,依據太行山精神,是所有師生員工和睦相處、共同學習的生動寫照,是通識教育的源泉。為此,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大學的經驗,充分了解社會需求、學生需求,不斷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同時要加強選課引導,將我校學校特色與選修課相結合,使學生對學校及我校雄厚的歷史有一個正確而客觀的認識,使他們清楚作為該學校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知識,充分體現課程的引導性作用和特色。
(二)加強通識教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
一方面我們要鼓勵教師尤其是名師積極從事通識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提高課堂教學的授課質量;一方面要加強開課教師之間的聯系與科研合作;此外還要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人文素質、綜合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倡“啟發式”的教學和訓練方法;注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重視與第二課堂的結合,重視加強各類實踐教學環節、各種專業比賽對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并以學分的形式給予肯定,使學生擁有大量的選擇余地,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思想。
(三)充分重視專家教授的參與,加強通識教育的管理
倡導資深專家教授的參與,使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管理步入規范化與專業化的健康軌道。因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既涉及到社會科學,又涉及到自然科學等各類學科知識的融合,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結構的適用性、發展性和靈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專家教授在這方面擁有深厚的教學功底及學術智慧,他們參與通識教育的討論到決策的整個過程,會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高等教育的高度,科學的規劃,嚴格的論證,并在實施過程中起模范帶頭作用。此外,條件許可時還可以成立一個類似于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等等的專門的機構來統一管理通識教育。
四、結論
依據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審定的參考性培養方案,結合各高校學科建設基礎與特色,我們制定詳實科學的課程計劃,是藝術碩士教學管理工作的一項基本建設。其中涉及教學思路、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隊伍建設與教學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獲得心智的訓練和提升;通過了解歷史的變遷,通識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充分的反思;而通過了解不同知識的內在統一性和差別性,了解不同學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所以,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對客觀對象進行更高境界的把握。
【參考文獻】
[1]秦贊: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分析及教學模式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08.
[2]吳蘇芳: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傳統民間藝術;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
十以來,同志對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他認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等等。同志的講話深刻揭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各類新興藝術的日新月異、飛速發展,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在時代的浪潮中被人漸漸地遺忘,沒有大眾關注、沒有觀眾去欣賞而無法傳承,民間藝術正遭受著嚴峻的考驗。[1-2]因此,要真正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工作,高校育人是一個重要途徑,從高等教育做起,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高校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體系中,用教育串起中國傳統文化的珍珠,如何將傳統民間藝術與人才培養體系相結合,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課題。
1構建高校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1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大高校不斷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眾化教育發展,藝術類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在此背景下,一般高校人才培養存在著一些弊端,已經無法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比如:人才培養體系門類比較單一、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失衡等。[3]藝術類研究生在學習和科研的過程中表現為思維活躍、個性獨特、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而在此人才培養體系下已經不能滿足研究生的學習欲望與需求,逐漸表現為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培養的畢業生素質和能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畢業生就業難或者就業適應期較長,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適應才能順利進入工作狀態。
1.2高校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體系中忽視傳統文化教育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國高等藝術類碩士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偏重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訓練,忽視傳統文化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不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沒有清理和發掘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涵。因此,要真正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工作,這要求我們從高等教育做起,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高校藝術類人才培養體系中,在教學、科學研究體系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1.3民間藝術的傳承逐漸呈現后繼無人的局面
民間藝術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尤其是一些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等不及作品產生收益;許多人不了解藝術作品,認為手工藝品很簡單的手工,民間藝術作品能帶來的價值還未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可;現有手工藝人受客觀條件所限,再創作力不強,不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民間藝術很難出精品,嚴重制約其長遠發展。因此,民間藝術被漸漸地淹沒,民間藝術的傳承問題普遍存在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局面,大量優秀的民間藝術資源正逐漸走向衰亡,急需要青年學子擔負其這一重任。近年來,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不少學生往往對我們傳統民間藝術不屑一顧,認為民間藝術是“土”的東西,不如西方“洋”的東西,使得研究生在專業學習中注重對西方文化技能知識的學習,而不愿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帶有本民族設計的源頭。
2基于傳統民間藝術的高校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通過建立一批真正雙師型教師,將傳統民間藝術整合到藝術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民間藝術活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間藝術創業實踐等培養環節中,構建新型高校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藝術類碩士人才。同時,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并創作民間藝術作品,使民間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
2.1建立一批真正雙師型教師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人物,直接影響到藝術類碩士人才培養質量。由于一些歷史原因,藝術類教師和其他教師相比,學歷水平比較低、外語能力普遍較差,這些嚴重制約了藝術類人才的培養。高校要培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求教師在思想素質上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而且在技能上掌握現代的藝術類教育方法,專業知識扎實,實踐經驗充足。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藝術類碩士人才。
2.2優化課程設置體系
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結構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基礎知識方面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在課外知識和交叉領域也需要廣泛的涉獵和儲備。所以,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改革課程設置,朝著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以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方向發展。為了更好地優化課程設計體系,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是關鍵,充分認識和理解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探索課程體系以學生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新途徑。然后,通過汲取傳統民間藝術精髓,增加傳統民間藝術課程到學生專業基礎教育中,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2.3豐富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成形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必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照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因此,需要豐富教學方法,由于藝術類專業的個性化、獨立性特點,上課方式多樣,不拘于課堂,在專業學習、參加科研項目、外出調研、研究創作等培養過程中較為獨立,宜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即:出外民藝考察;出外民藝實踐;出外民藝調研。
2.4開展民間藝術活動
文化育人真正進入高校藝術類人才培養領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讓學生在校期間接受民間藝術教育,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又能充分挖掘民間藝術遺產,使中國的民間藝術遺產在中國的大地上得到傳承和發展。民間藝術活動主要包括民藝講壇、民藝講座、民藝實踐、民藝創作等形式。學生受益面比較廣的一種方式是在校內定期舉辦一系列民藝講壇、民藝講座,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藝術欣賞能力。民藝實踐是指把最基層的民間藝人請進教室,讓學生參與民間藝術創作,建立學生和民間藝術直面接觸的體驗平臺。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設計創作,增強學生對民間藝術元素的專業應用能力,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間藝術設計比賽,增強對承載著民族情愫、民族靈魂和民族根基的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鼓勵學生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用專業所長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使同學們在民間藝術創作中受到藝術熏陶,在對傳統民間藝術弘揚和傳承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啟迪。
2.5民間藝術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受外部環境的熏陶而潛移默化的改變,民間藝術恰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是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其形式具有美感,且飽含情感,同時具有很強藝術感染力,在培養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因此,將民間藝術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5]有利于喚起他們對民間藝術的記憶、了解和認同,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熱愛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們成為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力軍。
2.6創建民間藝術創業實踐基地
民間藝術作品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了更好的保護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長久地存活下去,最好的辦法是讓更多學生去了解他們,喜歡他們,并把民間藝術作為創業就業的載體長期發展下去。作為高等院校,創建民間藝術創業實踐基地,[6]幫助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見習崗位機會,多鼓勵藝術生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以文化傳承為主旨,發揚民間藝術創業實踐精神,服務地區經濟建設,在各自崗位上施展才華。總之,無論是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還是高校藝術類碩士人才的培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漫長的過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因此,將傳統民間藝術納入高校藝術類人才教育中,不僅能形成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同時更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路徑,這對培養藝術類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同志所言:“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劉莉莉.設計藝術教育與民間美術的傳承[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6-29.
[2]楊遠.瀕危民間藝術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基于豫北剪紙的調查[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85-88.
[3]曹宏,刁艷飛.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中我國藝術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16.3:166-170.
[4]陳梅.民間藝術的傳承機制與保護措施研究[J].大眾文藝,2015.21:33-34.
[5]孫維.藝術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神州,2012.28:136+138.
前 言
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是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形式,重點培養工程研究能力強的應用型碩士。對于我們國家而言,專業學位為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教育部作出碩士研究生主要面向應用的決定,推出了“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培養形式。2009年以來,專業碩士發展迅速,招生比例和招生專業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學術型研究生和學位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總體格局。藝術碩士注重的是學生在藝術設計和設計管理領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創新型探索是符合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前景,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對藝術碩士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趨勢,有利于推動全日制藝術設計專業學位型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探索具有學科優勢特色的藝術碩士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創作設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符合行業發展對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需求,對于完善課程設置、更新學生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推動區域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藝工結合的培養模式研究有深遠的意義。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以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服裝人才為目標,建立了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創意設計與產品設計相結合、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國內教學與國際合作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學院注重培養具有較強藝術素養、綜合藝術創新創造設計能力和設計研究分析能力,具有市場意識和眼光、團隊協作及溝通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強的復合型應用性服裝設計人才,強調“藝工結合”。依托學校現有的教學基礎和學科優勢,以及長期以來和本地企業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根據行業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以設計項目訓練為載體,提出招生、教學、科研、就業和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鏈條式培養模式,從招生環節開始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分流和引導,并進一步通過與科研結合的教學培養藝術碩士的動手能力,從而使其在校期間就能協同導師和同學進行一定的專業性的社會服務,積累實踐經驗,進而帶動和促進就業。重新設置培養目標和考核模式,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
改革內容
(1)產學研用的培養思路革新。對于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思路進行革新,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和行業發展形勢,在各地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時代背景下,在將產業、教學、科研結合的基礎上,強調學以致用的培養思路,更符合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的設置初衷的培養目標。在提升藝術碩士職業能力的指導思想下,在產學研結合的基礎上,從產業的實用性出發,突出學以致用、研以致用的導向。藝術設計是藝術和技術綜合型的學科領域,需要的是具備全面素質的創造型人才。藝術設計作為現代產品設計的一個門類,是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可以有效流通的商品展開的。對于藝術碩士這種專業學位型研究生教育而言,職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其畢業生的市場適應程度、設計實踐能力和對于設計周邊事物的綜合協調能力是用人單位對其的首要需求。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較高綜合設計能力和設計管理、協調能力,是藝術碩士區別于本科畢業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專業特色。
在具體的人才培養實踐中,以企業合作項目為依托,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增加實踐型和實用型設計課程,在《藝術設計方法研究》、《藝術原理》等傳統設計學理論知識平臺培養的基礎上,增加諸如《產品設計與創新研究》、《服裝設計流程的研究與實踐》等實用型設計課程,授課教師均為具有多年市場經驗和企業合作經驗的資深教師。這些課程的加入,使教學和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使課程內容更為實用。
(2)五位一體的培養模式革新。本課題在綜合考慮本校及浙江地區的設計產業優勢和藝術碩士人才需求形勢的基礎上,提出應從“招生、教學、科研、就業和社會服務”這五個方面對藝術碩士領域的專業學位型研究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即從招式時開始根據職業能力和動手能力對報考藝術碩士的學生進行擇優錄取,在校教育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通過科研平臺對優秀研究生進行群體聚合并給與鍛煉機會,向企業推薦優秀學生就業,最終達成優秀人才服務社會的目標。針對我校新設置的藝術碩士這一專業學位類別,依托本校藝術設計專業和行業內建立的各種密切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產學研結合的教學研發方式,以及教師的企業設計經驗和橫向研究基礎,強調招生時的擇優、教學時的培優、科研時的聚優、就業時的推優和優秀人才社會服務的“五位一體”的鏈條式綜合培養模式設置,使其培養模式更具系統性、目標性和可操作性。
(3)協同創新的教學實踐革新。在藝術碩士培養期間強調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和科研、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鼓勵和組織學生形成研究和設計工作團隊。建立導師負責制下的設計研究工作團隊,借助導師的科研平臺,一方面完成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鍛煉學生協同工作能力。著力培養和促進學生個體之間、個體與團隊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力。鼓勵研究生團隊的自主創新科研探索和產業服務嘗試。
學校對藝術碩士導師招生資格的考核中,將是否具有有效的科研項目作為重要參考條件之一,鼓勵導師依托科研項目培養藝術碩士。學生依托相關的科研項目,形成科研小組,根據研究內容展開導師監督下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提升了協同工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改革的成果
建立符合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藝術碩士學科領域)的培養模式,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依托本校藝術設計專業優勢,強調招生、教學、科研、就業和社會服務的“五位一體”的鏈條式綜合培養模式設置,使研究生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人才需要。通過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升,我校藝術碩士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校期間的職業能力和設計實踐能力都獲得了鍛煉,在走向工作崗位之時,可以很好地和企業工作實現對接。
結語
經濟總量實現新跨越。全省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從2005年的13438億元發展到2009年的22832億元,年均增長11.9%;2009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4335元(約6490美元),2006年以來連上4000、5000和6000美元三個臺階,2010年預計將超過7000美元。
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全省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從2005年的2115、1067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4122、2142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1%、1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從2005年的109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億元,年均增長17.4%。
能源資源保障得到加強。全省6000千瓦以上電力裝機容量由2005年的2855萬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5025萬千瓦,22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由12237公里增加到18406公里,“十五”時期嚴重缺電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近幾年來未發生因電源性缺電而引起的大面積拉限電現象。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和中小企業發展,開展小額貸款公司等試點。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灘涂資源,開展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積極推進土地整理,2006―2009年凈增建設用地201萬畝。加快建設人才強省,每萬人人才資源數從2005年的1071人增加到2008年的1220人。
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和政府主導性重大建設項目,“五大百億”工程勝利完成,“三個千億”工程順利推進,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跨海大橋、洞頭半島工程、甬臺溫鐵路先后建成通車。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1866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3298公里,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由81個增加到143個,空港年吞吐能力由1455萬人次增加到2065萬人次;到2009年底,全省擁有鐵路1600公里,“七線兩樞紐”項目中在建鐵路910公里。
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
產業結構更趨優化。著力穩定一產、主攻二產、提升三產,以發展農業主導產業、建設糧食功能區、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抓手,促進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以三大產業帶建設、21個現代產業集群提升試點、146家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培育為抓手,促進工業加快轉型升級;以規劃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重點服務業、推動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為抓手,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6.6∶53.4∶40演變為2009年的5.1∶51.9∶43,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需求結構更趨合理。著力抓投資、促消費、穩出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保持在10.4%-15.2%之間,消費增幅呈現逐步走高的趨勢,對外需的依賴有所降低,外貿出口依存度從2005年的46.8%下降到2009年的39.8%,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趨向協調。
創新驅動更趨明顯。大力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以打造省科創基地、建設重大公共創新平臺、引進科技創新載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努力建設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2009年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達720億元,R&D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比重為1.7%,比2005年上升0.48個百分點;2006、2009年全省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分別達到32萬、20.6萬件,比“十五”時期增長167%和205%;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07件,居全國第2位。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大力實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行動計劃,以“811”環境保護三年行動和新三年行動、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節能降耗十大工程、節約集約用地六大工程等為抓手,努力建設循環經濟試點省、生態省和“綠色浙江”。2009年全省萬元GDP綜合能耗為0.74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17.3%;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13.65%和18.45%。在全國率先建成縣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率先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網絡,啟動實施“十一五”水資源保障百億工程,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穩中趨好。
城鄉區域發展呈現新格局
城鄉發展更趨協調。2009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57.9%,比2005年提高1.9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3個百分點。基本完成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和縣市域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把農村住房改造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統籌城鄉發展、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在全省推開,2009年已啟動改造建設31.8萬戶。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目前全省村莊整治率達到55%左右,80%以上的村莊生活垃圾實現集中收集處理,68%農戶家庭實現改廁,40%以上村莊開展了生活污水處理,農村面貌發生重大變化。2006―2009年,城鎮集中供水覆蓋農村人口559萬,解決了1009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2009年底全省等級公路通村率達到99%、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8.1%。
區域發展更趨協調。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帶規劃建設,山海協作、陸海聯動成效明顯。港航強省建設取得新成效,2009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達到5.77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海島地區的支持,2009年省級財政轉移支付283億元,比2005年增長200.6%。海島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6-2009年舟山、衢州和麗水三市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5.1%、14.2%和13%,明顯高于全省11.9%的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
民生投入持續加大。2009年全省財政支出增量的72.8%用于民生,比2005年提高5.1個百分點,財政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環境保護等民生支出分別比2005年增長122.6%、131.8%、100.3%和242.4%。2006-2009年,全省投入123億元,下山搬遷農戶29.4萬人。
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全面實施貧困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學校食宿改造、教師素質提升和中小學校舍安全等工程,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2009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5%、43%,分別比2005年提高1.5個和9個百分點。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妥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以省為單位的藥品集中采購制度,深入推進24個縣(市、區)農村衛生改革試點,推動村級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改造建設,全面實施“農民健康工程”。以農村為重點的文化服務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2009年累計送戲7萬場、送電影82萬場、送圖書850萬冊到農村。
就業和社會保障持續加強。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發現一戶、解決一戶,農村低保戶家庭等困難群眾的就業幫扶力度加大,2006-2009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0萬人。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快速增加,2009年末分別達到1432萬、1174萬和1331萬、784萬、751萬。從2009年元月開始,符合條件的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按規定領取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礎養老金。2009年所有市縣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均達140元以上。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了城鄉“應保盡保”,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到95.5%和99.1%。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2006-2009年累計新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1400萬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家庭3.6萬戶。確保低保標準2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廉租住房“應保盡保”,實物配租比例不低于30%。確保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的城市住房困難家庭購租經濟適用房需要。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覆蓋面擴大到低保標準1.5倍的家庭,完成6.6萬戶困難家庭危房改造任務。
社會公共安全水平繼續提高。全面推進“強塘固房”工程,2006-2009年累計完成加固病險水庫887座、海塘153公里、堤防703公里。2009年全省發生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三項指標,分別比2005年下降47.2%、20.6%和29.9%。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2009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3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07元,連續25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1位。
群眾合法權益保障得到加強。2006-2009年全省累計提供法律援助11.45萬件,辦理各級行政復議案件16311件,案結事了率78.6%。2009年我省群眾安全感達96.35%,是全國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