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與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專業文化藝術以群眾文化為舞臺,并依靠其壯大力量群眾文化活動是藝術家或文藝專業人才展現的場所。專業文化藝術的發展要以群眾文化為舞臺,因為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了文化消費的場所及藝術享受,并實現了對人的鍛煉,為專業文化藝術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⑴專業文化藝術的發展,需要一個舞臺,而群眾文化培養了一批批文化藝術產品的受眾,擴大了文藝產品的消費渠道與范疇。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貓》等文藝產品,因為受眾多,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故提高人們的藝術愛好與審美水平至關重要。群眾文化活動則具有這一影響力,如開展文藝講座、展覽、演出等活動,都是擴大文化藝術影響的重要方式,為專業文化藝術創造了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⑵專業文化藝術的壯大需要人力資源,而群眾文化準備了大量生力軍。人才是專業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關鍵。許多藝術家、作家等藝術工作者則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誕生,這說明群眾文化壯大了專業文化藝術的力量,為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是文化藝術加速發展與壯大的有效途徑。
1.2專業文化藝術有利于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發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專業文化藝術活動,不但能夠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與欣賞水平,還可以刺激文化消費,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從整體上來說,由于受到社會環境、職業、文化修養及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群眾文化活動的人,其總體水平要相對低于專業藝術者。專業文化藝術活動的增加及技術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繁榮,一方面又拉動了文化產業鏈。在專業文化藝術的熏陶下,群眾的藝術視野不斷擴大,審美能力與欣賞水平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最終使得群眾文化無論在內容、形式上,還是在創造技巧、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3群眾文化為專業文化藝術提供充足人才源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涌現出了一批批的文化藝術愛好者,并成為著名的作家、畫家、藝術家。無數事實驗證明,許多藝術人才都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被發現,經過專業培養后才成為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工作者。換言之,群眾活動為專業文化藝術活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源,是專業文化藝術的原動力與人才庫,對專業文化藝術的加強后勁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專業文化藝術有力的后備軍。
1.4兩者是相互滲透,循環互補的關系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藝術都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均以滿足人們需要為目的。群眾文化活動有著廣泛性、普及性的特征,專業文化藝術是在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對前者的補充與完善,兩者相輔相成。兩者的作用與地位無高低差別,只是在文化建設事業中分工不同,群眾文化會制約專業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專業藝術則能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進步,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是一種循環互補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兩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與相互補充,從而有利于保證文化事業的平衡發展。若不重視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專業文化藝術則失去根基;若無專業文化藝術的推動,群眾文化則很難進步,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循環互補,共同維持著文化的平衡發展。
2.小結
1.色彩與形態的啟示
人們都愿意生活在平和自然的環境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自然里沒有絕對筆直平滑的物體,仔細觀察都是帶有自然曲線紋理的物體,因此說曲線和表面質感豐富的物體更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和舒適感。例如我國傳統建筑包含的曲線就給人以柔軟舒適和容易接近的感覺。在色彩上人更適應純度較低的顏色,鮮艷的色彩給人以視覺疲勞的感覺,這些啟示都可以運用到現代人文環境藝術設計中,以達到色彩與形態的完美。
2.材料與空間的啟示
傳統建筑中對于大量木材的應用,其天然屬性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心性要求是想吻合的。現在對于木材、石材、灰磚等的選擇,也是體現了人的生命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實現人文環境藝術設計與自然的交流與溝通。在空間的布局上,傳統文化設計強調單體與群體的連接,院落的布局穿插靈活,曲徑回廊,影壁重門,不僅空靈剔透,又顯現出富有情趣的生活,所以說傳統的設計在空間意識上帶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將這種材料與空間的文化要素應用到現代人文環境藝術設計中,實現自然協調和融合,達到一種虛實相生,妙趣橫生的藝術境界。
二、如何將現代人文環境藝術與傳統文化設計進行有效銜接
1.在天人合一的人文環境中體現順應自然與征服自然的態度
傳統文化設計中講究天人合一,現代藝術設計中重視創造完全的人文環境空間,其實這并不矛盾。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我們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人文環境藝術設計,實現想象與理想的表達。在順應自然與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相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現代人文環境藝術設計對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則應用多一些。設計師在設計時將這二者有效銜接,對場地強調應變和適應,對環境建筑強調建筑主題的自律性,對自然環境采取順應和改造相結合的態度,是現代人文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借鑒的方式。
2.在演變與重復中實現人文環境設計的藝術性與永久性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傳統文化設計也在經歷著不斷的重復與演變,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達到不走極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并存,重視人文環境藝術,不僅給人以新的視覺欣賞,還實現節儉和環保的目的。將傳統的文化設計與現代人文環境藝術有效銜接,滿足了實用功能后,人文環境藝術有了美的分化,按照人們欣賞美的藝術尺度和手法,達到空間震撼的藝術效果,同時讓這種藝術能夠得以永久保存,這就要求在材質上和工藝上力求完美,不遺余力,只有將傳統與現代充分交流與融合,才能適應當前人文環境藝術設計的需要。
三、結語
白鹿洞書院的山水環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號紫陽)。第一次來到白鹿洞書院時,對它所處的環境贊美有加,感嘆“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之所”,并自任洞主,廣招門徒,制定學規,致力于白鹿洞書院的振興。
當時間的跨度進入九十年代,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評估廬山申報世界遺產,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書院。他們對書院古建筑優美的自然環境贊不絕口,認為它最能代表廬山“以其獨特的方式,融會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世界文化景觀”的特征。
儒學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與自然的親和。儒學之祖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以自然山水來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無情,而從儒家道統上來說,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滿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把歐陽修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描寫得淋漓盡致。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長物志》稱“居山水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書院“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其間充滿詩情畫意,是隱逸清淡之士詠頌的絕佳境地。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以“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細流”;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詠嘆蘭亭所在的山水環境。
白居易在《別草堂之三》詩中以“三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水回”思念他在廬山香爐峰下所筑的草堂。
佛家講究四大皆空、凈土修行,對類似白鹿洞這樣的“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的環境當然是積極推崇的。
明朝著名文人畫家徐渭在紹興前觀巷的舊宅“青藤書屋”,僅兩間平房相套,但主人的經營卻極為精到:書屋南向套一天井,沿檣植一株青藤,蒼老弘勁,似主人那坎坷人生的寫照。窗下一方石砌水池,徐渭稱其“通泉,深不可測,天旱不涸,若有神異。”而號之“天池”的池中一石柱稱為“中流砥柱”,寓意極深。
從白鹿洞書院現存的“列嶂成垣,永護考亭之遺跡;環溪作泮,遙通泗水之真源”的對聯以及御書閣“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的檐柱之聯中也可知其中所蘊含的山水之理。
北宋司馬光的庭院“獨樂園”中最得意之處就是“弄水軒”。“岳陽天下樓,洞庭天下水”,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等歷史名樓無不是得水之要。
林木是中國古代書院營建環境藝術的重要方面。白鹿洞書院林木的種植受古代先哲“自然比德”思想的影響。院內外最多的林木是松樹,后山有竹林參布其中。
袁甫的《白鹿洞君子堂記》還記載宋代白鹿洞書院曾作蓮池、君子堂,君子堂“瞰蓮池也,并題周敦頤愛蓮語,匾以是名”。袁甫感嘆“先生(指周敦頤)之學說貫天地萬物,而獨愛蓮,何哉?”他自己解釋“蓮亦太極也,中通外直,亭亭靜植,太極之妙具于是矣”,把蓮與太極相提并論,把周敦頤和蓮這兩位“君子”推上最高的境界。欞星門內的泮池內曾種荷蓮,取周敦頤所作《愛蓮說》的微言大義,寓意“荷蓮中空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松以壽長之生生不息、竹以正直之剛正不阿、蓮以高潔之君子之態為儒家所崇尚。
白鹿書院的環境藝術較江西古代著名的吉安白鷺洲書院、弋陽疊山書院、鉛山鵝湖書院更勝一籌。白鷺洲書院位于贛江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之中,無曲水輕流和山林環抱之美;疊山書院面對信江,遠有山障隱現,但無背山可倚。鵝湖書院倚鵝湖山,一派田園風光,惜無清流環于前。
自古以來,儒家以蘭香為人格的至高境界,詩經中亦多有詠唱,《孔子家語》云:‘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大詩人屈原以幽蘭自喻,故有“蘭為王者香”、“天下第一香”之譽。
聯想到現今的圖書館,有內庭院的完全可培植一些蘭花,清淡、可人,給讀者以書香與蘭香相交融的愜意。沒有內庭院的亦可布置盆植蘭花。
清初桐城派名士戴南山曾在《意園記》中,描繪中國文人仕子理想的居所環境藝術和精神家園,“山數峰,田數畝,水一溪,瀑十丈,樹千章,竹萬桿”。在古人心目中,無論是一葉小亭、兩間書屋,還是山石、流水和草木,都賦于了它們悠長的文意和鮮活的生命力。
現代文化和教育類建筑環境,可從我國書院的環境營造中汲取豐富的積累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以現代人的眼光,使校園、圖書館及其他文化建筑真正成為學子和讀者尋覓知識的一方凈土、陶冶情操的幽幽綠洲。
參考文獻:
1.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張衛.中國古代的士與文人建筑.建筑與文化論集第二卷.湖北美術出版社.1993
3.章柳泉.中國書院史話[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4.陳學恂.《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油畫語言的表達的歷程即是油畫藝術的發展變化。一種藝術語言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并進而轉變了人們的觀察方法和審美理念,從而不同程度地推動了其自身的發展。是畫家進行形象思維并把這種思維轉化為無聲的東西的手段。藝術思維是注入藝術家個性的思維,想法的不同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油畫表達的個性,所以,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不會用自己的頭腦去認識世界的畫家,他的繪畫語言最多是熟練和模仿,熟練地陳詞濫調和鸚鵡學舌,是畫不出優秀的、新穎的、獨具個性的作品的。在藝術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發展的進程中,藝術個性得到了拓展,繪畫語言也隨之得到了發展,油畫語言表達體現了畫家個性特質和審美傾向。在語言的運用上,因受不同的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以不同特色的語言形式反映在畫面上的特性。最后通過藝術家品性、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各畫家油畫創作中的體現也有所不同,就形成了不同風格。事物是畫家所存在的這個真是的世界,油畫語言是畫家的精神追求與情感表達的方式,通過某種藝術語言形式的展現,在油畫作品中呈現的油畫語言作為審美符號所出現。把客觀事物通過油畫語言所展現,通過心靈對外界的感性把握,使其具有精神思考與啟迪的特點。印象派時期的大師梵高,他的油畫作品《麥田與收割者》他試圖用色彩去揭示精神,用了很耀眼的金燦燦的黃色來表達收割時人們喜悅的心情。用短而有力的筆觸來傳遞那種收獲的情感,在他筆下那強烈的色彩清晰的點旋轉運動和夸張的變形的形象作畫更生動了表現了他的作畫心情和他要表達的情感。
二、藝術個性已經成型的畫家
他的繪畫語言已經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藝術風格的形成,除了畫家的自身知識素養之外,主要靠平時的生活的積累與藝術的實踐,只有這樣積累生活,在發現與表現人的思維的時候時,才能認藝術的獨特性對于一個畫家的重要,包括自己用怎樣的繪畫語言以表達自己所獲取的審美語言又用怎樣的方式。當代畫家任傳文的作品大多冷色調,清雅、靜謐,充滿童真與性靈的悸動,般若禪意的流貫。《秋聲》是早期代表作,此時造型工整細致,但手法已體現出精神性探索。畫面上方,一線風箏逸出藍空,兩旁魚兒般云朵滿懷意趣;中間,幽藍湖水,倒映黃樹林,左側紅磚房,前邊白褐樹,每一筆通靈般描繪細致;一男孩手舉紙風車,奔跑于金燦燦路上,這兒時,旋轉畫布上,竟有莫名喜悅與感動。我認為畫家存在的意義是畫家不僅僅能夠在平凡淡泊的歲月里和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喚出某些心靈深處的特別的情感,而更在于他能夠在其中發現一種嶄新的藝術語言,并不遺余力地去實現它。任傳文先生就做到了這一點。他的每一幅畫都是一個真實情感以一種與之相吻合的特別形式的袒露,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在筆者多年的習畫過程中,當然也有自己的看法,要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也離不開借鑒,模仿為了學步,一旦能獨立行走,掌握了方法,就應當拋棄掉。甚至有意回避掉。繪畫中的個性不是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繪畫語言也不能特殊很神秘或沒人知道。我們所提倡的藝術個性,應與人民大眾的審美要求相契合。每一個藝術創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遵循著某種藝術原則,適應人的審美需求。藝術家拿出自己對生活的看法,通過藝術思維轉化為繪畫語言。繪畫語言既是表現對象、表達情感的手段,也是畫家和觀者審美交流的橋梁。要使畫家在思想感情上發生共鳴,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種共鳴和交談應該是獨特的,是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真摯的、高尚的。畫家不可能和所用的觀者產生共鳴,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藝術素養,欣賞習慣都是不一樣的,畫家永遠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追求人人滿意的繪畫效果,要爭取人們熱愛生活和藝術的繪畫效果。藝術家應該是時代的領航者,他有義務提高和引導觀者審美能力和趣味的責任,通過自己的語言傳出畫者的心聲。
以貼畫藝術為載體,將貼畫文化與德育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圍繞愛國主義、平安教育、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心理健康、社區實踐、紅領巾手拉手等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貼畫育人活動。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學生創作貼畫,培養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品質;結合安全教育,創作主題貼畫宣傳卡,讓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學習安全自護知識;結合養成教育,在貼畫藝術創作中,培養學生說文明的語言,行文明的舉止,養成文明的好習慣。貼畫架橋,我校快樂育人活動精彩紛呈。
二、貼畫延伸社區,凝心聚力,立足環境美育
1.親子貼畫沙龍
邀請貼畫藝人進校,以貼畫的構圖、選擇材料、創作、裝裱等為內容,定期舉辦家長主題貼畫技藝培訓,掌握貼畫技巧。家長委員會牽頭,組織家長進校園參觀,走進貼畫校本課堂,全面了解貼畫藝術。布置親子貼畫家庭作業,小手牽大手,孩子們和家長交流在課堂中學到的貼畫知識。大手拉小手,家長和孩子交換對貼畫作品的創作意見。成立校園親子貼畫俱樂部,每學期舉辦一次親子貼畫沙龍活動。親子手拉手,以貼畫藝術為話題,在不斷溝通交流中,親子之情快樂地扎根在藝術樂園里。
2.貼畫宣傳卡
借助“快樂貼畫”主題卡片,讓貼畫藝術美麗生活。制作“感恩卡”,幫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勞,表達自己的感恩情懷;教師節,讓隊員向每一位自己敬重的老師獻上一張“謝師卡”;同學成功、失敗、生日等重要時刻,送上一張“友情卡”或一張“快樂傳真卡”;新春佳節,隊員深情制作“慰問卡”,向勞動者獻上自己的敬意;清明時節,隊員通過制作“寄情卡”、“托志卡”,緬懷革命先烈,立志報效祖國;環境日,讓學生制作“綠色卡”向市民宣傳環保。貼畫宣傳卡作為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真正將學生的實踐舞臺與社會大舞臺通過貼畫進行無縫對接,讓學生通過貼畫實踐直面社會,直面生活,使學生淺層的道德認識在與多元信息碰撞的過程中,逐步調整、強化,從而形成自己穩定、深層的生活觀
3.感恩實踐基地
牽手干休所,建立少先隊德育感恩實踐基地。清明節,組織學生到干休所聆聽老講革命故事,在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六一節,自己快樂的同時也不忘給老革命帶去溫暖,少先隊員們到干休所,和老人一起開展貼畫創作活動,交流貼畫創作樂趣,在藝術創作中拉近孩子和老人的心靈距離。重陽節,老師帶著孩子們走訪看望退休老干部,陪老人聊天、看書、下棋,幫助老人修剪指甲、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在勞動實踐中,培養敬老愛老的優秀品質。春節來臨,貼畫能手給干休所的老干部送上自己精心創作的貼畫,表達祝福之意,培養了感恩道德情懷。
4.服務實踐基地
團省委、團市委在我校建立“農民工志愿者服務基地”,志愿者們輪流到校護送路隊,為孩子們保駕護航。定期到校開展志愿者巡查、安全知識講座、書法指導、體育競賽、貼畫研究等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學校還是社區兩所幼兒園小朋友實踐基地,每年的幼兒大班畢業生,都會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陪同下,參觀學校的大操場,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感受到了小學生們豐富而快樂的學習活動和課間活動。為即將步入小學學習的小朋友們更全面直觀地了解小學校園,了解了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提供了幫助。
5.因地制宜共建。挖掘社區育人環境優勢,與鄰近單位南平市質量監督局開展共建活動。在“告別三無食品”的主題活動中,質量監督局專業人員深入課堂,細致地給孩子們講解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耐心地引導孩子辨別食品質量,認真地指導孩子們認識商品質量標識,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商品質量安全意識觀。在“愛心媽媽”結對活動中,市監局的叔叔阿姨們結對農民工子女,定期到校,和孩子們交流學習和生活情況,和孩子們一塊做游戲、創作貼畫作品,輔導孩子們的學業。節日里,愛心媽媽給孩子們送來了書籍、學習用品、生活用具等。周末,愛心媽媽走進孩子的家庭,熟悉結對孩子的生活環境,帶孩子走進自然,領略自然之美。母親節到了,孩子們也不忘感恩愛心媽媽,和媽媽一起品嘗自己精心制作的蛋糕。一系列愛的行動,讓愛的情感悄然播進童稚的心靈。在“我是小小質量監督員”活動中,老師帶領學生走進質量監督局,參觀質量監測的過程,并動手試一試,通過親眼所見,動手操作,學習質量檢測的方法,體驗質量檢測的重要性。
三、貼畫融入傳統,傳承美德,立足文化美育
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學校開展“孝心文化進校園”活動中,貼畫作為鮮活的藝術載體,通過“貼畫里的故事”、“孝心貼畫卡”、“書香美、貼畫樂”等活動,讓學生從中收獲體驗,由孝心產生愛心,由愛心上升為責任心。
1.講孝心故事
組織全校師生觀看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眾里尋你———最美孝心少年頒獎晚會”并撰寫觀看心得體會。通過上網、上圖書館等途徑,收集和閱讀孝心美德故事,并舉辦中隊孝心主題故事會。開展“貼畫里的故事”孝心主題貼畫創作活動,引導孩子們認真體會孝心故事內涵,建立故事中形象的畫面感,在孝心故事中創作貼畫藝術作品,在貼畫藝術創作中接受孝德教育。
2.找孝心伙伴
尋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讓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少先隊活動時間,開展尋找身邊孝心伙伴活動。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聽一聽,用相機拍一拍,用心想一想,用筆寫一寫,記錄生活中孝敬的美麗鏡頭。活動中,學生們有的找到了父母孝敬老人的事跡,有的分享了小伙伴感恩別人的快樂,有的收獲了老師關愛的溫暖……在找尋活動中,孩子們互相贈送孝心卡片,暢享尋找孝德的深刻體會。
3.學孝心行動
以“日行一孝、感恩長輩”為主題,開展孝心教育學生主題實踐活動。一年段開展“孝心調查”活動,引導孩子們通過看身份證,問爺爺媽媽、外公外婆等辦法調查并記住父母的生日,銘記養育之恩;二年段完成“孝心作業”,布置學生回家做一件關心父母的事,說一句愛父母的話,密切親子之情;三年段發送“愛心短信”,編一條愛心小短信,發送給長輩,表達感謝之情;四年段制作‘“孝心卡”,剪貼精美的孝心卡,記錄關愛瞬間,品味關愛之暖;五年段設計“孝心菜譜”,學習了解烹飪知識,用心設計一份長輩喜歡的菜譜,并試著做一道菜,讓長輩嘗一嘗,感悟孝德之美;六年段寫“孝心書信”,給長輩寫一封信,回憶長輩的關愛,表達感恩之意。通過孝心行動,讓孩子們實踐中學習關愛家人、幫助伙伴、感恩別人。
4.傳孝心美德
在校門口建設“二十四”孝主題文化墻,宣傳“孝感動天”、“親嘗湯藥”、“嚙指痛心”等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讓孝德文化影響孩童一代,影響社區居民。在校園樓道開辟“孝心”文化長廊,宣傳孝德名言警句,宣傳最美孝心少年先進事跡,讓崇孝向善道德美麗孩童的心靈,美麗東山校園。開展“捕捉精彩、記錄幸福”孝心教育教師主題攝影比賽,老師們用心捕捉生活中孝心美麗鏡頭,并記錄拍攝隨想。開展“黨旗飄揚、孝心傳遞”孝心教育黨支部主題實踐活動,組織黨員教師幫扶退休教職工,結對困難教師。開展“孝心育兒、快樂家庭”孝心教育家長主題實踐活動,在家長會上由家長代表交流分享孝心育兒經驗和孩子敬孝讓父母感動的一件事。
5.評孝心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