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虎的吉祥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集束化護理干預在ICU老年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效果 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作用 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集束化護理干預體系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集束化干預 采用呼吸機集束化護理干預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 集束化護理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 ICU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干預及監測 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護理干預 集束化管理在ICU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應用 護理干預對預防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療效觀察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集束化干預策略 集束化干預策略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應用效果 集束化護理干預在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中的應用價值 集束化干預措施依從性對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管理 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集束化護理策略 集束化護理策略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研究 集束化護理方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 護理干預在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應用 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干預探究 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影響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劉瓊,曾吉琴,晏翠香.便攜式呼吸機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7):21-22.
[7]張虹,黃利虹,來純云.老年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與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1):1278-1279.
[8]張繼秀,郝俊.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學調查及耐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104-105.
[9] Hawe C S,Ellis K S,Cairns C J,et al.Reduc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ctive versus passive guideline implementa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9,35(7):1180-1186.
【關鍵詞】 腦梗死; 老年; 綜合護理干預; 生存質量; 依從性
腦梗死是常的腦血管疾病,尤其多見于中老年群體,腦梗死的預后較差,不但致殘率、致死率高,且易導致患者發生認知、語言、運動、記憶及心理障礙[1-2]。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和進步,腦梗死也有了更好的治療選擇,但對于患者而言,康復治療是一種陌生的治療形式,患者在認知程度較低的情況下配合度也差,不但影響康復治療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護理工作難度[3]。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影響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認知因素、社會因素等,而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康復訓練依從性[4-5]。本文就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存質量及護理依從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的相關標準[6]。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0~79歲,平均(67.7±5.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7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1~81歲,平均(67.9±6.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19例,大專及以上6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急性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失語、偏癱癥狀,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腦卒中急性期的常規治療和護理,包括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調控血壓、改善腦血循環、促進腦代謝、保護神經等。另外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則注意止血。幫助患者改為抗痙攣,定期幫助患者調整,使肢體伸肌屈肌張力達到平衡,一般每2小時變化一次。軟癱期患者要積極進行被動肢體運動,康復期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控制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間,隨著患者的康復逐漸增加強度,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堅持服藥,不適隨診。觀察組則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
1.2.1 強化基礎護理 針對腦梗死患者長期臥床的特點,強化皮膚、口腔及導管護理。皮膚護理:考慮到老年患者皮膚彈性差,長期臥床導致局部皮膚受壓嚴重,易導致壓瘡發生的特點,在患者入院后即每天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溫水擦拭患側肢體等,告知患者及家屬應當做好衛生工作,勤換洗被褥及衣物,護士要幫助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加速血液循環;口腔護理:每天用生理鹽水棉簽幫助患者清理口腔2~3次,及時清理口腔軟腭處的聚集痰液,一方面改善患者的舒適性,一方面防止口腔感染的發生;導管護理: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要做好觀察,防止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做好各類導管的護理工作,妥善固定導管防止脫管等意外發生,留置尿管的患者至少每日2次擦拭會,防止感染發生。
1.2.2 心理護理 絕大多數腦梗死患者均為急性起病,由于患者感覺、語言、運動等功能突然發生障礙,造成生存質量明顯下降,患者難以接受事實,出現焦慮、抑郁、絕望等不良情緒,在這些不良情緒的影響下,患者往往會出現抗拒治療、自暴自棄等行為,不但影響治療進展,還會進一步導致生存質量降低。有鑒于此,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護士要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消除由于疾病給患者造成的孤獨感,并了解患者的想法及心態,通過語言等方式來引導患者逐漸緩解并消除不良情緒影響,重新樹立治療信心。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說明社會、家庭支持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囑咐家屬要時常探望患者,從側面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
1.2.3 認知干預 康復治療是改善腦梗死患者預后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康復認知則是影響患者康復治療配合度的重要因素。護士要充分認識到認知因素對患者的影響,不要拘泥于傳統宣教的形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認知干預。除了一對一的宣教和發放宣傳手冊外,科室可定期舉辦相關知識講座,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同時也采用集體授課的形式提高患者的重視程度。采用多媒體為患者介紹康復運動的具體措施及意義,由護士在旁利用視頻更好的分析講解康復運動的過程,加深患者的理解和記憶。利用微信平臺建立康復知識宣傳網絡,通過群聊天的形式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更多的腦梗死康復知識,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認知。
1.2.4 康復護理 康復運動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措施,除了加強認知方面的宣教外,康復運動的指導工作也十分重要。相關研究顯示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腦組織功能的恢復,使感受器接受傳入性沖動,促進皮層功能可塑性發展,重新建立語言、運動功能。例如面部表情的訓練、按摩能夠達到活躍面部神經,改善肌群功能的效果。因此護士要將康復運動和認知干預相互穿插,從患者入院后即加強康復治療知識的宣教,同時在進入穩定期后盡早指導患者開始康復訓練,對于語言障礙患者要鼓勵其與周圍人群溝通,引導患者發聲,采用多種訓練方式相結合,例如手勢、圖片等,詞匯從易到難,從少到多,根據患者的表情來判斷情緒變化,合理安排訓練時長,幫助患者重新恢復語言功能;對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要注意和訓練相結合,休息以健側臥位為主,每2小時進行翻身拍背,保持患肢功能位,減少患側壓瘡風險,指導患者學習關節活動訓練及步行訓練,訓練量由少到多,訓練時長逐漸增加,每天記錄患者的訓練量及訓練時間,并將之反饋給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康復訓練的效果,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
1.3 觀察指標 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況進行評價對比,并采用依從性調查問卷了解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7-9]。WHOQOL-100量表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信仰領域6個維度共100個條目,患者分值越高則說明生存質量越好。HAMA共包括14個條目,HAMD共包括17個條目,分值越高則說明對象的焦慮、抑郁情緒越明顯。依從性問卷內容包括康復訓練依從性、用藥依從性、生活方式依從性、飲食依從性4個方面,各方面依從性評價均采用百分制打分,4項分值均≥80分視為依從,否則視為不依從,并以此統計依從率(依從率=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生存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各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有所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心理狀況 干預前兩組HAMA、HAMD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AMA、HAMD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所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護理依從性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依從率達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腦梗死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語言、肢體功能障礙,因此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10]。如何從身心兩方面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當前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大量的循證醫學研究顯示,康復治療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預后,但康復治療的效果與患者的配合度密切相關[11-12]。Carota等[13]研究顯示,康復運動依從性與患者的認知、心理、家庭支持等因素密切相關。王寧群等[14]研究也證實,加強康復治療相關知識宣教的患者在依從性上要顯著高于傳統宣教,生存質量也有顯著提升。這說明康復治療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必要前提,而患者的配合度則又直接影響到康復治療效果[15-18]。因此如何通過護理干預來改善患者的認知、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康復治療、護理配合度是當前工作中的重點。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腦梗死患者的疾病特點設計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從強化基礎護理、心理護理、認知干預和康復護理4個方面入手優化了傳統的護理行為,基礎護理措施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的舒適性,一方面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和尊重[19-20]。心理護理則重視患者病后的心理狀態,通過多方面的干預來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與認知干預相結合,消除患者的孤獨感,增強患者與社會的交流,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21]。認知干預為康復護理打下了基礎,使患者認識到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康復運動訓練中更好的配合護士。從本次研究數據來看,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心理狀況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Dunn A J,Swiergiel A H,Beaurepaire R D.Cytokines as mediators of depression: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imal studies[J].Neurosci Biobehar Rev,2015,39(5):891-909.
[2] Robinson R G.Neuropsychiatric consequences of stroke[J].Annu Rev Med,2014,48(1):217-229.
[3] Haneda E,Higuchi M,Maeda J,et al.In vivo mapping of substance P receptors in brai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by high-resolution imaging systems[J].Synapse,2014,61(4):205-215.
[4]Vataja R,Pohjasvaara T,Leppavuori 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J].Arch Gen Psychiatry,2013,58(10):925-931.
[5]Nys G M,Van Zandvoort M J,van H B,et al.Early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 Sci,2005,228(1):27-33.
[6]中A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2010,2(4):50-59,69.
[7]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0,4(8):1127-1129.
[8]王純,楚艷民,張亞林,等.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的因素結構研究[C].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全國學術會議,2011.
[9]王展,石玉芝,王安心,等.中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的性別差異[C].北京醫學會神經病學學術年會,2015.
[10]張長青,方向華,劉宏軍,等.首發腦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與卒中部位的關系[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9,35(3):148-151.
[11]魏麗萍,梁燕.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J].臨床論壇,2010,4(21):496.
[12]張琳琳.卒中后抑郁的發病率及相關因素分析[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4.
[13]Carota A,Berney A,Aybek S,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logy,2015,64(3):428-433.
[14]王寧群,李宗信,黃小波,等.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特異性生存質量特征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10):918-920.
[15] Gainotti G.Emotional behavior and hemispheric side of the lesion [J].Cortex,2012,48(1):41-55.
[16]趙春香.急性期腦梗死患者應對方式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15.
[17] Carson A J,Machale S,Allen K,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lesion 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2013,356(9224):122-126.
[18] Berg A,Palomaki H,Lehtihalmes M,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an 18-month follow-up[J].Stroke,2013,34(1):138-143.
[19] Aben I,Verhey F,Strik J,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one 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74(8):581-585.
[20]李召芳.腦卒中患者搶救性氣管切開的循證護理與療效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8):2781-2783.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 影響因素 灰色關聯分析
引言
據統計,2009年,湖南省城鎮人口為2980.89萬人,農村人口為3919.31萬人。勞動力轉移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我省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長期現象,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積蓄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作為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人口大省,農村勞動力剩余已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動我省經濟發展,加速我省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
勞動力能否實現順利轉移,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是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結果。但是在以往學者的研究中,多以定性為主,定量分析的指標體系不夠全面。另外,對于湖南省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僅僅限于在省內轉移的情況,而忽略了轉移到外省的勞動力的影響因素。據《湖南年鑒》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湖南省勞動力轉移的趨勢是約一半人數在省內轉移,省外的主要遷入地分別是廣東、海南、福建。本文在選取指標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四個省發展的綜合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通過量化四大影響因素指標,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將相應指標的關聯度計算出來,分析出影響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顯著性因素,并因地制宜,更好地促進勞動力的轉移。
1.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1.1湖南省農村勞動力現狀
根據《湖南統計年鑒》上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底,湖南省現有農村勞動力數量為3017.50萬人,其中轉移勞動力數量為1210.3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比重的40.11%。
2009年末湖南省農村從業人員為2759.94萬人,從行業分布來看,傳統的農林牧漁業仍是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從業人員1684.13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61.02%;非農行業中,工業的從業人員較多,占從業人員比重的13.25%。
1.2 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根據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上提供的資料顯示,湖南省農村勞動力呈現以下特點:
(一)轉移勞動力的素質有所提高。2009年,“百萬培訓工程”中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人數為61.1萬人,加強了對轉移勞動力素質的培訓。同時,外出就業勞動力中高中及大中專文化程度的人數占勞動力外出總人數的比重由2007年7.9%提高到2009年的15.3%,提高7.4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由2007年的62.6%下降到59.4%,下降3.2個百分點,表明了勞動力自身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二產業就業人數持續下降,三產業人數逐步上升。2007年至2009年期間,二產業就業的勞動力人數下降28.79萬人,占外出就業勞動力總人數的比重由63.8%下降為61.0%。三產業就業人數三年間增加17.89萬人,占外出就業勞動力總人數的比重由35.8%上升到37.7%,正好驗證了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互關系,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勞動力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現象。
(三)“離土離鄉”模式有所改變,省外就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湖南財政一直大力進行農村綜合開發財政投資,2009年,共投入11.3億元。而且各種糧食補貼、良種補貼、大型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補貼額為78.56億元,促使土地增收幅度增大,使得農民更多地選擇在省內轉移。
2.指標分析與建立模型
影響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眾多,由于統計資料限制等原因,本文選取十二個影響指標(2000~2009年的數據),參考盧亞麗(2005)[5]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建立以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參考數列,選取城鄉人均收入比、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相應指標作為比較數列,分析在眾多的影響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其影響程度最為顯著的因素。
2.1指標選取
2.2指標說明及數據來源
在經濟因素的5個指標中,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反映的是城鎮居民收入對勞動力轉移產生的拉力影響。二三產業產值在GDP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化的進程和所能容納的勞動力的空間大小。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是第一產業產值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的比值,反映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釋放的快慢程度。農村非農行業產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也推動了農村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居民固定性生產原值能從一定程度上衡量農村勞動力本身的經濟情況。
一直以來,制度因素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一個很大的阻礙,制度因素指標主要包括戶籍因素、勞動就業制度等因素。本文在借鑒陳宗勝(1999)[12]、金玉國(2001)[13]基礎上,設定非國有化率,即非國有工業總產值/全部工業總產值,城市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在勞動力自身因素的兩個指標中,農村勞動力數量反映了勞動力數量供給的多少,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教育年限是根據劉?。?003)[14]提出的第一種辦法,以學制年數視為受教育系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6,高中文化程度12,初中文化程度9,小學文化程度6,文盲0。從而核算出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農業生產條件因素的三個指標中,以農用機械總動力來衡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以勞均耕地面積、有效耕地面積來反映農村的基本情況。
據湖南年鑒上的統計資料顯示,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包括省內轉移和向省外轉移,而轉入的省外地主要是廣東省、海南省以及福建省。因而在上述提出的量化的指標中,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之和、非國有化率和城鎮化率的核算為該四?。òê鲜。┑钠骄?,從而能更準確地反映出其指標對轉移勞動力的影響程度。其中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數據的核算來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其余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湖南統計年鑒、廣東統計年鑒、海南統計年鑒以及福建統計年鑒。
3.實證分析
將中國統計年鑒等年鑒上的數據通過計算或者直接取得,將其數據標準化,利用Excel統計分析工具,進行多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得到分析結果如下:
3.1四類影響因素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灰色關聯次序
在四大類因素中,農業生產條件因素(0.6992)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經濟因素(0.6787),制度因素(0.6441)排在第三位,排在最后的是勞動力自身因素(0.5947)。這樣的分析結果是合理的,湖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省,近年來,湖南省財政支出大力支持農村的發展,包括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尤其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勞動力從農業中釋放出來,促使勞動力向非農行業轉移,促進勞動力轉移的進程。其次是經濟社會發展因素,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要求的提高促使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來提高收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已經下降到第三位,這與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的自由度不斷擴大、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寬松的發展政策是息息相關的,也反映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國情。排在最后的是勞動力自身因素,在前三的都是影響勞動力的外生因素,由此可見,對勞動力轉移起主要影響作用的是外生因素,而非內生因素。
3.2各類影響因素內部指標的灰色關聯次序
在農業生產條件因素中,其內部指標的灰色關聯次序依次是:農用機械總動力(0.8296)、勞均耕地面積(0.6592)、有效灌溉面積(0.6119),說明在農業生產條件因素中,農用機械總動力是該影響因素中的優勢因素,也是整個指標體系中的優勢因素。這反映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機械化水平的推廣和普及減輕了勞動力負擔,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極大地促進勞動力的轉移。
在經濟因素中,其灰色關聯度最高的是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0.7858),說明在經濟因素中,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最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越高,釋放的勞動力數量就越多,釋放的速度也越快,加速勞動力的轉移。同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的關聯度也很高,城鄉收入差距拉動勞動力轉向非農業,正好驗證了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
在制度因素中,城市化率(0.6596)比非國有化率(0.6286)的影響程度要大,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環境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對農村勞動力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推動城市化進程從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
在勞動力自身因素中,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農村勞動力數量(0.5696)在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現象,湖南人口數量眾多的情況下,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0.6198),反映了勞動力的一般人力資本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但相對于外生因素而言,勞動力的內生因素的影響并不如外生因素帶來的效果強。
4.結論與政策性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各指標對勞動力轉移作用方式以及影響的關聯程度的大小,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在此提出促進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性建議。
1. 加大財政投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在農業生產技術上的支出,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水平,使得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改善,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釋放富余勞動力,促進勞動力轉移的進程。
2.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容量。特別是湖南省勞動力資源豐富,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具有競爭優勢,一方面可以吸引農村低成本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專業,優化產業結構。
3.積極發展民營經濟
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吸納和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和主要載體,使之有效地吸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推動非國有化的過程,特別是發展本省的民營經濟,促使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從而減少轉移成本,促進城市化過程。
4.消除制度障礙,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從實證分析得出的結果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在影響勞動力轉移的過程正在淡化,歷史上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制度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制度創新成為了必然。應該進行農村產權制度的創新,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保障,可以依法進行土地流轉。制度創新會促使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障礙減少,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化率提高。
5.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加大教育支出力度
勞動力素質低下,一直是阻礙勞動力流向高收益部門的限制因素。通過加大教育經費的支出力度,強化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可以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存量,提高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但是,政府應該針對相應的市場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進行針對性地培訓,使勞動力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轉移。
參考文獻:
[1]盧亞麗.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2005.
[2]陳宗勝.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8-009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54
伴隨我國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2型糖尿?。═2DM)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臨床調查顯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呈上升趨勢[1]。糖代謝紊亂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預后不良,本研究對老年ACS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以改善ACS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預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8例ACS老年患者,ACS診斷符合2000年ACC/AHA制定的ACS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其中38例合并T2DM,T2DM診斷符合
2010年WHO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入選后按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成兩組:研究組38例為合并有T2DM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75.2±7.6)歲;對照組40例為無T2DM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73.3±9.4)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
1.2.1 ACS一般護理 患者入院后絕對臥床休息,活動量要嚴格控制,禁止患者下床活動。要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環境安靜、整潔,防止環境因素刺激;按醫囑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禁煙、禁酒;飲食上要以清淡、高蛋白、高熱量、低鹽低脂食物為主,要注意不宜過飽和食油膩食物,宜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暢,防治便秘發生等以防誘發心衰竭和猝死。要加強監測心率、血壓、呼吸、持續心電監護,及時發現危及生命的惡性心率失常。ACS患者多伴有內心緊張、焦慮、恐懼、甚至有瀕死感,心理狀態多不穩定,變化多,故需要耐心的解釋,回答患者反復詢問的問題,以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要耐心給予安慰及情感上的支持。對于過度緊張、疼痛劇烈患者必要時按醫囑給予適當的安定、嗎啡,鎮靜、鎮痛治療,消除患者思想上的恐懼和顧慮。對于實施急診溶栓的ACS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出血、過敏反應、低血壓、休克、再灌注心肌損害等溶栓并發癥,尤其要注意出血的可能性[2]。因此在靜脈輸液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顱內、消化道、泌尿道、皮膚黏膜等出血跡象。要持續性床邊心電監護觀察有無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發生。
1.2.2 糖尿病護理 研究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給予糖尿病護理,加強對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因ACS可導致應激性血糖升高,血糖過高甚至可以導致一系列代謝紊亂乃至酮癥昏迷,故需要監測血糖,每2小時檢測血糖1次,必要時使用胰島素正規治療,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3.4~6.1 mmol/L,降低糖代謝紊亂誘發心血管意外的風險。使用胰島素時也需要防止低血糖昏迷,故需要密切監測血糖,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精神狀態,一旦發現異常立刻報告醫生,及時按醫囑處理。
1.2.3 出院指導 囑托患者不得進行劇烈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血壓和心率。病情穩定后,可逐漸增加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同時按醫囑服降糖、抗血小板、降壓、調脂藥等藥物,注意定期隨訪,監測血糖、血壓變化。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血糖、收縮壓水平及治療后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AS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血糖及收縮壓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收縮壓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心血管意外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規律隨訪,隨訪期間兩組心肌梗死及猝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關鍵詞】 護理干預;高血壓?。蛔晕夜芾?/p>
導致高血壓的原因除與遺傳有關外,更多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不良生活方式越多的人,其高血壓的病情越嚴重〔1〕。本文自2008年4月對我院10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心理指導等方面的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5月至 2009年5月在本院確診為高血壓老年患者102例。其中男60例,女42例,男女性別比為1.43∶1。年齡60~89歲,平均(71.52±11.76)歲。職業以腦力勞動者居多,約占2/3;體重47~88 kg,平均(65.46±15.52)kg。體重指數(BMI):16~21 kg/ m2 7例(消瘦),20~22 kg/m2 21例(正常),22~25 kg/ m2 32例(偏肥),>25 kg/m2 42例(肥胖)。病程1~13年,平均(7.87±4.14)年。文化程度:大專以上35例,中專26例,高中26例,初中以下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2〕,在盡量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的情況下,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 (非同日3次測量),均排除有嚴重并發癥和藥物引起的高血壓,均無精神疾病及惡性腫瘤,無智力及語言障礙,知情并愿意合作。
1.2 方法
1.2.1 評估患者的基本情況 建立健康檔案,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單位、聯系電話、文化程度、飲食習慣、生活方式、BMI、疾病認知情況、服藥依從性及血壓水平等。同時定期發放調查表,進行系列的調查、分析、研究。設計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調查表。內容包括:高血壓相關知識的掌握、服藥治療的依從性、心理及生活行為方式4個方面的問題,采用三級評分法,根據患者的回答內容進行分析、綜合、歸納,依次計1~3分,每項問題的總分為10分。分值越低,說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3〕。
1.2.2 認知干預 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主要治療方法、并發癥的預防等相關知識,并針對患者的認識誤區進行重點指導。同時通過對患者能力的評估進行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健康指導,包括定期舉辦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健康講座、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宣傳資料、課后咨詢等方法,使患者和家屬了解高血壓的診療知識及預防措施、服藥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壓與運動、情緒、飲食、不良嗜好的關系及其危害性。對年齡偏大或其他特殊情況者,采取一對一指導方法以及家屬代學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識。每月電話隨訪或家訪1~2次,并指導患者監測血壓,監督患者護理干預的執行情況。
1.2.3 飲食干預 通過對患者飲食習慣的評估,找出其危險因素。首先戒煙、限酒。講解合理膳食、營養均衡、高鹽飲食是我國人群高血壓發病的重要因素,凡是高血壓患者原則上飲食宜清淡,嚴格控制鹽攝入量
1.2.4 運動干預 勞逸結合、動靜結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體力活動是獨立的降壓因素,同時體力活動還有鞏固藥物降壓效果的作用?;颊吒鶕陨頎顩r,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拳、舞太極劍等大肌群活動的有氧運動,每周鍛煉3~6次,每次40~60 min??筛鶕魅四挲g、BMI、血壓、運動習慣及運動耐受性制定運動量表。可參照運動時適宜心率=170-年齡,有不適即停下休息,并以此作為最大的活動限度。量力而行,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當運動,以不感到心跳氣喘和疲勞為原則,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堅持有序、有恒、有度,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4〕。
1.2.5 心理護理 高血壓患者一般心理緊張,即使是通過治療病情得以控制,也常常心有余悸。因此,在為高血壓患者治療時,自始至終不能放松心理治療,讓患者學會正確宣泄不良情緒,減輕精神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使患者明確高血壓的危害性及治療控制效果,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不同的個體運用理解、安慰、幫助、鼓勵、支持等措施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以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消除緊張情緒,避免不良的刺激。
1.2.6 用藥干預 高血壓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指導患者要堅持規律地嚴格按照醫囑服用降壓藥物。降壓藥物的應用是治療高血壓的基礎,患者根據身體狀況和療效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降壓作用好、副作用小的降壓藥物。不可隨意突然停藥或增減劑量。
1.2.7 誤區護理干預
1.2.7.1 對非藥物療法重視不夠 非藥物療法如調整生活方式、運動鍛煉、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酒等,對高血壓防治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服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在理想或目標水平。但現實中許多患者過多依賴于藥物,如邊吸煙嗜酒邊降壓者,飲食無節制、作息規律紊亂,既影響降壓藥療效又使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存在。所以,高血壓患者必須重視非藥物療法,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并增強運動鍛煉,規律作息。
1.2.7.2 新藥、貴藥就是療效好的藥 目前新型降壓藥發展很快,品種很多,如何選用是有嚴格要求和標準的。其關鍵在于遵醫囑辦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要道聽途說,盲目追求新藥、貴藥,以為新藥、貴藥就一定是療效最好的藥。
1.2.7.3 以保健產品代替治療藥物 “不用藥亦可降壓”,這是近年來不少保健品廣告中常用的一句話,但保健藥品和器具并不能代替治療藥物。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很多保健藥品和器具的療效并不可靠,甚至是無效的。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降壓藥治療是最有效、有益的選擇,不用藥才是誤區。
1.3 效果評價 分別于干預后3、6、12個月,記錄患者體重、血壓變化,評估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及藥物依從情況,不合理的飲食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情況及心理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EPI info 6.0軟件包進行錄入統計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 2檢驗。
2 結果
2.1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血壓水平比較 見表1。
2.2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不良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況 見表2。
2.3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見表3。
表1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血壓水平比較(略)
與干預前比較:1)P<0.05,2)P<0.01。下表同
表2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不良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況(略)
表3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分析(略)
3 討論
運用現代護理模式,在配合藥物治療的同時,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是改善老年高血壓預后的另一種有效手段〔5〕。高血壓是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減少食鹽攝入、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壓發病率下降55%,冠心病、腦卒中發生率減少75%〔6〕。
3.1 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常需終身治療。普及高血壓防治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的掌握率,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預防教育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顯示干預前患者對高血壓危險因素認識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比率高。干預后患者重視合理飲食,掌握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高纖維、禁食腌制品膳食的“四低一高一禁”的控制飲食方法。多食水果、新鮮蔬菜,保持大便通暢。肥胖者減少熱量的攝入,增加有氧運動,積極戒煙、限酒?,F代醫學證實長期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會導致血壓升高,筆者在臨床干預措施中積極開展心理干預,耐心了解病人的心理問題及原因,并傳授講解當遇到緊張事件或不如意的處境時,進行自我調節、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的方法和措施。實施干預后,患者飲食結構及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顯改善,絕大部分患者能夠有效控制情緒并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態。本研究干預前僅29.4%的病人對高血壓診治知識有部分了解,較多患者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高血壓的預防及發展的重要性缺乏認知。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12個月后,有96.0%的患者熟悉了解高血壓的病因、臨床表現、危害、預防和治療等相關知識,患者及家屬學會自我監測血壓及注意事項,樹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大大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隨著干預的逐步深入,本組病人對疾病知識掌握逐步全面,能積極配合治療,改正不良生活習慣,提高遵醫行為,使血壓水平逐漸得到有效控制。
3.2 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血壓水平 高血壓的治療,應采取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原則。患者除了遵循醫囑合理服藥外,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有規律的體育鍛煉、限酒戒煙、舒緩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藥物治療措施同樣非常重要。通過進行系統性科學健康教育,一方面幫助他們正確掌握高血壓診治和保健知識,了解不良生活方式對血壓的影響;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正確認識高血壓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藥物治療者,有針對性的講解用藥知識及堅持用藥的重要性。通過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知識的掌握率,使他們自覺形成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以達到降低血壓的目標〔4〕。本研究顯示,干預后患者血壓控制明顯。
3.3 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通過對患者進行認知、心理、行為等護理干預,調動患者治療疾病的積極性,提高患者對服藥治療的依從性。同時糾正患者諸多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玉梅.生活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2;22(2):1.
2 葉任高,陸海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3.
3 朱金蘭.護理干預對中青年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09;49(5):989.
4 符可文,陳赤霞,趙亞麗,等.護理干預對健康體檢人群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 14):1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