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我的姐姐張愛玲

我的姐姐張愛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姐姐張愛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的姐姐張愛玲范文第1篇

[關鍵詞]張愛玲 小說 蒼涼 親情 成因

[中圖分類號]I24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100-01

看到《金鎖記》和《十八春》這兩部作品中體現的親情是如此的殘酷和蒼涼,我們會憎恨、難過和寒心,但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使我們不能不驚訝于張愛玲小說的世俗性與現實性。

張愛玲的小說中會展現出這樣一種親情現象,讓人感到她的小說世界是一個荒涼的、死的世界,用《金鎖記》中的一句話說,就是:“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3]依然成就她那份永恒的蒼涼。若用張愛玲的眼光看,這事情本身就是一種雋永的諷刺,也很有悲劇意味,“好似她的《封鎖》里發生過的,理想和浪漫的刺激瞬間消逝,‘封鎖期間的一切等于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張愛玲就從此把自己封鎖起來,封鎖出一個荒涼的、死的世界。”[2]

眾所周知,“張愛玲喜歡用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來形容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事實上,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就是一聲重重的嘆息。”[1]所以才會呈現出她作品中蒼涼的親情風格。

童年的張愛玲就遭受家庭的不幸,失去正常的家庭與溫暖,失去母愛。父母由于長期不和,在她四歲時母親就拋下她遠去英國。她本可以和天下其他的小孩子一樣,在母愛的庇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正像張子靜后來回憶所說:“……那是1924年,姐姐四歲,我三歲。如果母親沒有在那一年出國去,姐姐和我的童年應是富足而幸福的。”[4]自從母親出國后,她對母親就感到越來越陌生。后來父母終于離異,然而又令她陷入了另一個困境――繼母和父親對她的雙重壓迫。

張愛玲離群索居、孤僻性格的形成就和她這時心理因素的成長有關,尤其是她少女時父親對她的毆打和囚禁的經歷。

一次,父親對她拳打腳踢并把她囚禁起來。在軟禁期間,她不幸得了一場要命的痢疾,病了半年,但父親不為她請醫生,在自生自滅中她差點死去。后來,在《私語》中她透露了那時內心的憤怒與焦慮:“我把手緊緊捏在陽臺上的木闌干,仿佛木頭上可以榨出水來。頭上是赫的藍天。”[5]張愛玲在這次被父親囚禁的經歷中,內心的痛苦和掙扎被描寫得力透紙背。她甚至在《私語》中這樣寫道:“……那時的天是有聲音的,因為滿天的飛機。我希望有炸彈掉在我們家,就同他們死在一起我也愿意。”[5]所以,她在《童言無忌》中回憶一個少女復仇的故事時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此時,張愛玲的心目中已潛藏著“殺機”。在《私語》中,她把父親歸為“黑暗”“惡”“魔”和“光明”“善”“神”的對立,想必是源自于張家曾經給了她那樣沉重的身心打擊。

無奈之下,她逃到了母親那里,原以為可以尋到一些溫暖,可換來的是內心的凄冷。母親并不十分樂意接受她,并且用西洋的習俗來規范她,要把她培養成西方式的貴族小姐。然而,她不是,在《天才夢》中她寫道:“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洗衣服;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后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5]“在待人接物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劃是一個失敗的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5]所以,她覺得那不是她的母親,她太無助了。她悲觀了、敏感了、早熟了,也更加孤僻了,她說:“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5]她躲在世界的暗角里,開始用獨特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這就形成了她與眾不同的作文風格:蒼涼。

藝術雖說高于生活,但它是來源于生活的。張愛玲小說的親情之蒼涼的一面正是有感于她的生活經歷,源自于她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形成了所謂的“蒼涼美學”。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說:“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悲壯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遠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6]這是張愛玲人盡皆知的美學宣言,名之曰:“荒涼/蒼涼美學”。《金鎖記》和《半生緣》就是這種美學觀的最好代表。

如此這般看來,我們再去感受她作品中那種蒼涼的親情,也就可以坦然面對了。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傳奇(上冊)[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70.

[2]金宏達.平視張愛玲[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50-154.

[3]張愛玲.張愛玲精品集[M].浙江:世界文學出版社,2006.601-621.

[4]張子靜.我的姐姐張愛玲[M].學林出版社,1997.20-24.

我的姐姐張愛玲范文第2篇

二十一歲就出名的張愛玲曾是上海灘紅的發紫的“傳奇”女作家,這位多才多藝的女子除了小說、散文、劇本、琴、畫、詩書無所不能,還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翻譯了許多外國作品。這是一個千嬌百媚、柔情蜜意的女子,可她筆下的文章中卻處處透著蒼涼冷峻.透視人性的陰暗卻又是如此犀利深刻,真是個神奇的女子。她活色生香的文字,讀來令人余香滿口。生動的景色描寫,令人如同身臨其境。風土人情、心理活動、矛盾沖突的描寫,簡直纖毫畢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十八春》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少女曼楨和同事沈世均相愛了。而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下海做了養活一家人,在風塵中揀上了投機金融的祝鴻才而企圖托以中身。曼璐以前的的未婚夫張慕饉來到上海后對清純善良的曼楨傾倒。而對曼璐很冷漠。曼璐傷心之余歸咎于曼楨,對她產生了誤會。

早就對曼楨有非分之想的祝鴻才發財后更加放肆地。而色衰愛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擇手段地犧牲曼楨。希望借此栓住鴻才的心。曼楨被關后。曼璐對我上門來的世均說,曼楨嫁給了張慕瑾,以此絕了世均的念頭。

悲劇牽動著我的心,是我為曼楨灑下了同情之淚。但是曼楨的結局并不是很悲慘。在小說的后半部分,曼楨生下小孩后,逃離了祝家。而世均以與富家小姐結婚,曼楨在曼璐死后幾年,得知孩子在祝家受罪。而祝鴻才生意又走下坡路。曼楨卻為孩子嫁給了鴻才。

我的姐姐張愛玲范文第3篇

小時候爸媽兩地分居,爸在西安研究炸彈,媽在湖南教書,小時候我常常被放在外婆家,外婆家在山里,每天的生活無聊之至,看看樹,看看炕臺,拿個板凳望天,山里歲月悠長,所有的植物都噴發出熱烈而清冷的生長之氣,空氣里聞得到燥熱的草香,晚飯永遠是絲瓜與空心菜,吃飯單調到可以含著飯睡著,那個時候,最大的恩物就是一本書,我甚至可以拿著我媽訂的《中國婦女》來回看好多遍,每次看到我喜歡的那幅漫畫,會從心中油然而生起一種愉悅――那應該是第一次體會因為精神生活而引發的愉悅,如果說我愛上看書,應該從那時候算起。

上小學的時候,我媽給我訂了《小蜜蜂》、《兒童文學》,記得陳丹燕還在給《兒童文學》寫稿,“她的頭發像一只黑貓一樣蹲在我的肩頭。”這種句子能記上一生一世。那時流行看瓊瑤和金庸,我媽不讓買,一般靠厚著臉皮借來看,隔壁家訂了雜志上面有《神雕俠侶》的連載,卻不借給我看,那種感覺特別痛苦,有時,也能借到,但借到就必須馬上還,只有一個晚上的看書時間,有一次借了一本舊舊的《天龍八部》,高興到要死,通宵看完,這種事情干多就導致看書看得非常快,對我來說,一天看一本書不成問題,多厚都試過,生活里最多情的回憶是有一次借了一本瓊瑤的《金盞花》,哭了一整個晚上,還有一個暑假在同學家借《倚天屠龍記》,四本,全是繁體字,硬著頭皮全部啃完,結果就是這一次,我基本上認識了繁體字,算是意外所得。

可是能看到的書實在太少,我甚至連我媽的培訓教材都看,《圍城》就是在一本教材上東一句西一句看來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句,“蘇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艷如桃李,冷若冰霜’,讓方鴻漸卑遜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愛。誰知道氣候雖然每天華氏一百度左右,這種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風全行不通。”完全被這奇巧的語言迷住,對《圍城》這本書極端向往,但是一直找了兩三年才找到書,可見那時想讀個自己想要看的書有多么艱難――又因為難,反而會產生一種不易得的,千難萬險讀到之后會特別珍惜。

對我影響最大的作家應該是張愛玲,和張愛玲相遇還要多虧湖蘭成,當時我媽有一筆買書費用,有一年暑假她買了一批書,其中有一冊是講作家逸事的,里面就選了胡蘭成的一章《民國女子》,完全被震住了,你想想看,80年代喔,用那種筆法妖異地寫一個女人,簡直驚為天人,自此認識張愛玲,愛上張愛玲,當然也愛上了胡蘭成,一輩子都感激他,如果不是他這一手好字,張愛玲不會那么亮光閃閃地留在我的神殿里,上大學的時候,借到一本民國版的《流言》,還是從湘潭師院輾轉弄過來的,青綠封面,一個晚上看完,又是一次震撼,是真沒想到從前居然還有人這樣寫文章。

上大學我上的是師范班,幾年沒有干別的,第一件是看書,第二件是談戀愛,幾乎翻遍了整個學校的圖書館,為了借書,甚至還刻意和我們學校雜志閱覽室的姐姐成為好朋友,看連續好幾年的《小說月報》,知道劉震云和池莉,知道了嚴歌苓,好像給自己開了一扇窗戶,生活因此有了另外的走向。

后來我從湖南搬到廣州,從教師改行做了編輯,工作所需也好,愛好也好,讀書成了生活里最不能缺少的事,我看書,很挑人,近年比較欣賞的有馮唐和劉瑜,讀專欄比較喜歡連岳和毛尖,外國小說家里很喜歡毛姆,寫《冷血》的杜魯門?卡波特,有時覺得自己氣脈不足的時候,會看看《紅樓夢》提提氣,那是中國白話文的一個頂點吧,那種唇齒之間的美妙,讀起來會覺得有香氣,有段時間整天都困在瑣事里,當時覺得非常焦慮整個人渾渾噩噩起來,只好早點4時起來看一個小時書,算是給自己回一下魂。

我的姐姐張愛玲范文第4篇

關鍵詞:都市文學 家 城市 城市不僅是一塊地方,而且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主要屬性為多樣化和興奮的獨特生活方式,每個城市都因為其獨特的城市符號而熠熠生輝,如北京以皇家貴族的氣質而尊貴,然而再多樣化、再新潮的生活方式也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有中華傳統文化積淀的“根”在緊緊維系。

在上海,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使上海顯示出獨特的都市文化形態:它是脫離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所在,讓人自由;它是移植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所在,讓人神往。然而真正進入這座城市才能意識到這座都市的心理狀態是漂泊,濃厚的歐化氛圍中始終彌漫著東方情愫,家的需求與溫暖在聲色之娛過后成為孤獨心靈的依托。

作為傳統文化道德體系的社會支點,以來,家成了封建禮教的象征、落后腐朽的代表,是羈絆個性自由的囚籠。逃離家庭束縛成為新文學的主題,然而人們在獲得極大的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家的保護,精神的危機感和荒蕪感也油然而生。 “家”作為一個和諧安謐的充滿倫理秩序和人文情感的所在,在由鄉土中國向都市中國轉變的過程中被遺忘,它不是徘徊在街景中的新感覺派作家]灑文學激情的地方,不是身懷使命的左翼作家在宏大歷史敘事中可以顧及的地方,也不是張愛玲筆下尋常百姓人家生活的溫暖家園。“家”的概念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由缺失,到被淡化、異化,伴隨而來的一系列倫理觀念也被湮沒在都市的燈紅酒綠之中。

一、新感覺派作品中“家”的缺失

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感覺派的最先將筆觸著眼于新潮的都市生活,物化世界刺激著人們的感官,精神世界的頹蕩人們的意識,然而縱情享受之后,就會發現繁華背后的破敗、歡樂掩蓋下的悲涼,生命亢奮之后的寂寞與孤獨都無處排遣,人們以為走進了一個光的所在,卻又落入了影的深淵。在這造在地獄上的天堂――上海,人人都是其中的流浪兒。心靈的荒蕪源于無根可尋,無根可尋又源于都市中“家”的缺失。

家在新感覺派作品中大多是匱乏的,小說中出場的男女大都是一些孤立的存在,沒有家庭身份的限制,游蕩在公共場所中的女性只有一個身份――摩登女郎,她們和婚姻愛情絕緣,徒留物欲的享受和的沉迷;跟隨其后的男性都是失意的都市流浪者,這些人無父無母、面目模糊、來去自由,徹底擺脫了家的枷鎖。各色人物僅僅是為了完成物欲的邂逅而存在于短暫的時空里,即最具都市氣息的舞廳、咖啡廳、賽馬場、旅館、街道。潦倒、放蕩的人生就像散場的電影院、夜總會,是落寞的狂歡、狂歡后的落寞。

繁華的物化世界使都市人的精神世界顯得更加貧乏,常態的無所依托使都市人的心靈極度疲憊,這時家不再是人們唾棄和逃離的對象,而成為人們在迷離里的精神棲居地。深夜孤獨的水手不停地呼喚:“家在哪兒呀?家啊!”舞廳里的醉鬼則嚷道:“告訴你,我的家在我的鼻子里邊,今兒我把鼻子留在家里,忘了帶出來了。”醉鬼類似于神經錯亂的囈語,正暗示家在都市中的存在是荒蕪的。能夠回家也成為《街景》中老乞丐幾十年的愿望,“真想回家去呢!死也要死在家里的。家啊!家啊!”。夢想的家幻變成了他臨終前盲眼中最后一絲回光返照,少小離家時混合著親人面孔的鐵軌成了最后壓死他的車輪。

因為都市中“家”的缺失,新感覺派就營造另一種“家”的存在――對故鄉的回憶。通過對舊宅生活細節的回憶,穆時英在《舊宅》中表達了對家庭和親情以及自己美好少年時光的眷戀。《公墓》以感傷的情調和充滿抒情性的語言講述自己在青少年時代所經歷的一段凄婉的戀情,墓園對“我”來說就是家園,因為那里有母親,作者一反描寫都市時所用的生硬筆觸,而是用融注自己生命和情感的語言來傳達對故鄉、童年,以及對家庭和親情的思念和向往。

二、《子夜》中“家”的淡化

與新感覺派同時的左翼作家群,有著更深厚的社會責任感,試圖通過都市的影響力來為革命造勢,茅盾在《子夜》中以一個社會科學家的筆觸描寫了19世紀30年代的上海,金融市場的爾虞我詐、民族工業的夾縫求生、革命浪潮的風起云涌,這些宏大的歷史敘事讓作者的筆觸一直無暇顧及最普通的家庭生活,吳公館被遺忘在了風云變幻的上海灘,“家”在《子夜》中被淡化。

吳老太爺來上海第一天就受刺激而亡,而他的死,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悲愴,甚至人們并不以為意。靈堂前不是一副痛失親人的哀景,而是交換消息、洽談生意、尋歡作樂的喧嘩景象:趙伯韜忙于拉人做公債的多頭;交際花徐曼麗大顯身手,不愿失去絕好的拉客機會;經紀人韓夢翔、詩人范博文簇擁討論戰爭的勝敗、公債的漲跌;兒媳林佩瑤躲在小客廳里和舊戀人雷鳴……若說外人對此漠不關心,父親的死在兒子吳蓀甫眼里卻還不如一項商業計劃重要,聯合前線操控交易市場的喜悅超過了父亡的悲慟,籌劃益中信托公司的精力遠勝于籌備喪禮的精力。喪禮變成派對,沒人關心死者是誰,人們關心的只是自己身在其中有何利益可得。“死者為大”變成了“利益為大”。

吳公館與其說是一個家,不如說是一間辦公室、會議室,他只是吳蓀甫決策的出發地,是一筆筆生意交易的場所,和趙伯韜、杜竹齋投機操縱證券交易市場,同孫吉人、王和甫籌劃信托公司、吞并小廠均是在吳公館;這里也是他指揮工廠的大本營,屠維岳是命令的傳達人。在吳蓀甫眼里,家只是一個空殼,妻子只是一個擺設,兩人之間漠不關心、互不干涉,有夫妻身份的限制卻沒有情意的牽連;杜竹齋只是生意場上的合伙人,即使吳蓀甫顧念其姐夫的家庭身份,希望他在生死關頭能夠雪中送炭,杜竹齋反而落井下石;妹妹只是一個寄宿家中的陌生人,毫無關心可言。

然而即使沒有溫暖,吳公館仍舊是一個家的象征。當吳蓀甫在工廠與工人斗智斗勇、在證券交易所勾心斗角后,當時不時傳來的戰爭消息牽動全身、農村革命形勢的發展令其腹背受敵時,只有這里才是他的安身之地,因為外面到處都是他的敵人,一出家門即意味著明爭暗斗。盡管這里沒有安慰他的妻子,沒有幫助他的兄弟姐妹,但是物化的家給他庇護,只有在這里他才敢于釋放自己的情緒、舒展自己的壓力。當雄心壯志在都市中落空、事業在都市中破敗后,吳蓀甫開始向鄉土世界尋求慰藉,離開上海前往牯嶺。

三、張愛玲筆下“家”的異化

19世紀40年代,張愛玲的出現又將都市描寫的重點回歸到家庭,上海終于從新感覺派描寫燈紅酒綠的舞廳酒吧、左翼作家聲勢浩大的革命浪潮中轉移到每日每時發生的平凡又有質感的家庭里。然而大都市中的尋常家庭,除了表面的新潮外,大多也是在鬧市之中隱藏著的老古董,如《傾城之戀》中的白公館,《金鎖記》中的姜公館,規矩依然是舊的,人心依舊蒼涼。

張愛玲筆下的家庭,夫妻之情不再,即使《留情》中表面恩愛美滿的米先生與敦鳳夫妻,也不過各有心事,貌合神離,維持著和諧溫馨的假象,讓人痛感“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兄弟姐妹之情被金錢、利益左右:《金鎖記》中七巧被哥嫂賣到姜家,嫁給患有“骨癆”的二少爺;《半生緣》中姐姐曼璐嫉妒妹妹曼E的青春貌美、怨恨曼楨贏得了昔日戀人的愛慕,不能生育的她為了保全自己在家中的地位,竟不惜將曼楨作為生子工具;《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被哥哥們騙光錢財沒有了利用價值之后,哥嫂立馬以白眼和嘲諷相待,但自從白流蘇得到范柳原青睞后,大家的態度又發生變化,只怕她當真嫁到香港的闊人,衣錦榮歸,大家總得留個見面的余地, 犯不著得罪她。這樣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間應有的關愛與幫助蕩然無存,只有裸的利益。

張愛玲筆下的夫妻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已讓人唏噓不已,然而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父母對子女的利用與殘害。《花凋》里父母通過川嫦的婚姻攫取自身利益;《沉香屑?第二爐香》里,蜜秋兒太太將自己婚姻的不幸嫁接到女兒身上,完全封閉的生活將單純的女兒送入了婚姻的困境中,大女兒毫無幸福可言,小女兒更是斷送了性命;《金鎖記》里曹七巧更是一個半瘋的母親,她掌控兒子婚姻,挑撥女兒戀愛,而這一切并不是為了金錢利益,只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己變態的欲望。作為珍貴美好的情感,血緣的支撐、舐犢的深情會讓親情比愛情更可靠,然而在張愛玲筆下,這最無私的情感被消解得七零八落,剩下純粹的私心雜念,真實而令人恐懼。

四、結語

眾人筆下的上海,或頹靡、或動蕩、或蒼涼,卻都真實展現了上海現代物質文明急速發展之中精神文明的滯后與匱乏。“家”不僅是中國人現實的生存場所,更是精神的歸宿、心靈的依托,這種深厚的家園情結深深嵌在中國人的民族血液和心理氣質中,是任何現代化也無法抹殺的。遠離鄉村的都市人,在漂泊之中更是需要來自鄉土文明的“根”的維系與都市中“家”的依托,都市文學也應該為苦悶的都市人構建一座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

[2] 劉永麗.被書寫的現代: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5

[3] 陳緒石.海派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3

[4] 吳福輝.老中國土地上的新興神話――海派小說都市主題研究[J].文學評論,1994,1

[5] 林冠.在故鄉體驗異鄉,在異鄉尋找故鄉――由新感覺派小說淺談人與城的關系[J].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6] 劉迎秋.新感覺派與張愛玲的都市情懷之異同[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

[7] 江臘生.論《子夜》的三個話語世界[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4

我的姐姐張愛玲范文第5篇

暮春里的一個深夜,開始思念江南。但凡骨子里有點文人情結的人,一到春天,是要患江南病的。思念江南的花紅柳綠小橋流水都不足夠,最重要的是,江南就是一處有幾分空塵韻致的溫柔鄉,無論你來自何處,一旦踏上江南的土地,置身其煙水間,便已無法不心碎、無力不斷腸,篤定了江南就是自己前世的故鄉。

江南才子固然倜儻風流,江南女子才真正令人迷戀。紅玉一般的江南女子啊,更消得人如何說?古往今來,美譽江南女子的詩文不計其數,但是“采蓮南塘秋”的江南女,柔弱的肩膀所承受的悲歡離合并未因之而略減,她們依舊是如含淚海棠般的女兒,在江南的煙波浩渺里演繹著各自的愛恨離愁。

姐姐是太湖之濱的江南女子。自小,她便是我心中最美的女子,容貌美艷自不必說,最重要的是她周身始終暈染著的那抹氤氳的煙水氣,以及隨之而來的淡淡惆悵。帶一點惆悵的女子,總是迷人的,而當這惆悵成為她生發于心的一種氣質,這種迷人勢必要令人癡狂。

我迷戀姐姐的惆悵多年。直至去年盛夏,翻看了她曾散落在江南花柳之間的麗影,那種癡狂方才塵埃落定――每一張照片里,都是不同樣的她,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葉眉深凝、眼波凄迷。我知道,每一種姿態里的她,都是在深深愛著,只是凡塵情愛總逃不過鏡花水月一說,極多數是終要化煙消云散的,唯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被上蒼眷顧,自此演繹今生一段巫山雨云。

點開姐姐的空間,看到她新寫的一段話――當全身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時,我是快樂的;當嗅到空氣中漫延著的自然的味道時,我是快樂的;當雨后靜靜的夜晚聽到青蛙的呱呱聲時,我是快樂的;當風輕輕帶動柳枝拂過我的臉龐時,我是快樂的;當看到孩子純真的笑容時,我是快樂的;當愛人告訴我即將歸來時,我是快樂的。原來快樂可以這么簡單,原來我一直都是快樂的。我的陽光我的快樂。

不由得感動。留言――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情境了。就如蘇軾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如林清玄的“溫一壺月光下酒”,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是人生的極致。越簡約,越飽滿。姐姐這樣,就很好。崇尚美、自然與心靈,樂活,就對了。燦爛是一種能力,給點陽光,我們就要加倍燦爛!江南安好。

次日,打開一看,姐姐已回復我醒然話語――妹妹啊,春天了,抓緊談場美麗的戀愛吧!不管能否走到最后,將來也會是美好的回憶。

我一驚,心底如有裂帛鏗鏘而決――這種看似輕柔淡婉卻力道其內的話語,唯有江南女子才能道出吧。她們生在江南,身受雨露陽光的加倍恩萌,自然深受人間各種風月之青睞,會被清風柔柔撫摩,被才子深深眷戀,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是她們的,而天妒人愿,勢必繁華落盡往事凋零的慘淡,也終將重重地壓在她們柔弱的身姿上。而柔韌如葦的她們,終究還會如這一日過一日的江南麗景一般,于淡然溫婉之間,把世事了悟個通透,并最終選擇做湖邊的一株蘆葦,以此作出此生柔韌的堅持姿態吧。

很多次默默沉醉在姐姐的麗影里,我悵然若失。我不知是為美人“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而惆悵,還是我臨水照花,顧影自憐?

姐姐說,“你跟過去的我是一樣的”,所以我喜歡你呀。

我說,這個五月,我去江南看姐姐吧。

我知道,即便我再怎么慨嘆自己的老成,我依舊是紅塵中一朵才露尖尖角的新荷,我那滾落著露珠的雨季才剛剛過去,我那次第開放的青春,才剛剛開始。女子傷春,傷的就是這流年暗逝韶光賤,怕最最明麗的自己不被窺見,辜負了這塵世里千載難逢的純美與明淚。

姐姐打趣,“這次不許單著來哦”。

我即刻窘成一只熟透的柿子。卻也知姐姐心底對我寄予的真切祝福與誠摯期許。倘令我描繪最為極致的青春,莫過于做一名江南書生的紅袖吧,自此便不枉我此生身為一名江南女子的夙愿,不是江南女,已勝似江南女。正如此想開來,心頭已漾起一片漫天云水。忽窺得姐姐已將博主名改為“紅衣袖”,博客名之以“江南女子”,博主照片里的她,低頭似繾綣、朱唇惹人憐、紅妝以明心,分明是一枚自甘醉失于花柳煙水之間的紅玉啊,溫潤親和之中透著明麗的情淚,是說不盡的情致纏綿。

戚戚我心。悠悠我心。

張愛玲曾說平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鯽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海棠無香又何妨,那一瓣一瓣的花萼,只要傾吐了她內心的所有熱烈,哪怕這一刻盛放、下一刻凋零,都已是三生無憾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黑人 | 亚洲一区二区高潮无套美女 | 极品视频在线 | 亚洲精选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第一页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 成人网18免费网站 | 国产美女av| 尤物在线 | 韩日一级片 | 黄网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人人| 在线观看日韩视频 | 狠狠网 | 欧美日韩亚洲自拍 | 久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久久久精品国产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成人av福利| 欧美亚洲一区 | 久9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男人操女人视频网站 | 久久久网站 | 国产91一区 | www国产亚洲精品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爱情岛论坛首页永久网址 | 簧片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少妇视频 | 午夜精彩视频 | 日韩视频专区 |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欧洲成人av每日更新 | 日日干天天射 | 日韩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 | 91视频在线看 | 中文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