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生之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童年的我面對人生這兩個字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三個詞其中兩個是挫折和困難,另一個便是樂趣。
在競選小主持人時,我落選了,這是我從小到現在最大的一個打擊,我努力在挫折中掙扎,最后終于戰勝了它,可它還是成為了我人生當中的一個污點。
在我做奧數題時我時常遇到困難,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終于從困難中解脫出來了,但我又將面臨下一個困難所帶來的挑戰。
說到樂趣,我就會想到榮譽,我曾經獲得過許許多多的榮譽,就說上次評比“雛鷹好少年”吧,我很榮幸的被評為了班上唯一的“雛鷹好少年”,老師之所以選了我,是因為她已經認可了我,覺得我有能力當好它。
人生就是這樣,有坎坷,也有快樂,我想就是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有喜怒哀樂,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仍有許多啟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著多少滄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長聯上聯一開始就說:“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下聯的對句呢,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孫髯《題昆明大觀樓》)。
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
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劉禹錫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西塞山懷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種強烈的反差,足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讓你愴然泣下。
難怪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發出那種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在這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生規劃呢?當然,這種規劃是艱難的,因為規劃本身已經意味著舍棄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同時給他的學生,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
語·為政》)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地強調出來。讓我們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個人生坐標,看它對我們今天還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孔子的“十五志于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
今天我們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那么什么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呢?
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這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識。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導致思維改變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比如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入乎耳,發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學習。但是在今天,只有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系重塑,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只是“十五向學”了,很多比五歲還要早就開始學習了。但是都學了什么呢?不少孩子會背圓周率,能夠背到小數點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夠背長長的古詩,成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節目。但是這些對他這一生真的有用嗎?今天的向學還有多少是孔子所說的“為己之學”?還有多少能夠學以致用?
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的難題,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劃地進行學習。
“過猶不及”,這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復制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我們現在的學院式教育有一個規范長度,但寬度卻可以改變。也許孔子提倡的這樣一種學與思結合的方式會給我們非常好的啟發。
經過這樣的學習、歷練,我們逐漸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這樣就走到了三十歲。
“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幾乎每個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會捫心自問:我“立”起來了嗎?
那么怎樣才算立起來了?是否只要有車,有房,或者有了一個什么樣的職位就算立起來了呢?而立之年對于人的一生又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這個年紀,在今天,在這個心理斷乳期大大錯后的時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還被稱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樣判斷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立”起來了呢?對于“立”字,應該有什么樣的擔當呢?
關鍵詞: 大學之道 儒家三綱八目 高職師范生 人生成長發展
儒家經典《大學》,一開篇就向人們提出并展示了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通覽四書五經,不難看出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縱觀中國歷史,同樣不難看出,三綱八目實質上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我院現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第185頁指出:“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作為傳統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學派,雖然各自的價值觀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華。特別是孔子和以他為代表的儒家始終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并以圣人為人格追求的最高標準,同時把完善人的道德視為完善社會道德的基礎,將個人修養與對他人、國家和社會應盡的義務、責任聯系起來。”我們應當引導當代高職師范生繼承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自覺地堅持儒學三綱八目的要求,以促進他們成長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儒學三綱八目的內容皆起于大學之道,現談談對大學之道與高職師范生人生成長發展的思考。
一、大學之道
《大學》自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后,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并被列為四書之首。古人8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清除、應對、進退和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和禮節;15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學》這段開篇之言,開宗明義,標明了古代大學教育的崇高目標在于使人明確并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大學之道所謂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明明德,就是關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諸方面的人倫道德。新民,就是不斷學習,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升華完善。止于至善,就是立志高遠,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達到自己人生成長發展的最佳境界。古今“大學”的涵義確有諸多不同。當今社會的大學教育已經十分發達,包括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職高專等層次和類型。各個層次和類型的大學都有其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但是,無論哪一層次和類型的大學,都應該把教會學生做人作為首要目標,都應該堅持當今社會的“大學之道”。我認為,古代“大學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適用的。不過,時代變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內容應與時俱進:為父母的對子女要慈愛,負撫養教育之責任;做子女的對父母要孝敬,盡養老送終之義務,是為父子有親。全體國家公務員都要堅持以民為本執政為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有的從業人員都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國家的富民政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踐行公民義務,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是為君臣有義。凡是涉婚男女都要嚴肅對待愛情婚姻,不得以任何方式影響、干擾、破壞他人夫妻關系和家庭生活,是為夫婦有別。兄弟姐妹都應相互關心,和睦相處,兄姐愛護弟妹,弟妹尊重兄姐,是為長幼有序。同學同事同志相處相交,應該做到誠實守信,堅決杜絕坑蒙拐騙行為,是為朋友有信。不難看出,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是家庭美德;君臣有義是職業道德;朋友有信是社會公德。這人倫五德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全貌。高職師范學校的全體師范生應該遵循大學之道的規范,首先注重努力構建自身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倫道德體系,力爭成為新時期人格道德的完人,以相稱于為人師表的職業要求;在此基礎上還應該自覺地適應學習型社會和社會型學習的時代要求,堅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達到人民教師在人格、道德、知識、技能、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應該具備的完善境界。
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學》首篇里的這段話,意在標明踐行大學之道必須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這八個步驟,就是所謂的“八目”。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致知就是在了解研究事物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誠意就是不要自欺,正心就是端正心態;誠意正心就是了解和研究事物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和主觀偏見,具有正確的意念、健康的心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修身就是在人格道德方面全面地修養自己。齊家就是把家治好。治國就是治理好國家。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那么,什么叫國,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來講,像齊國、燕國、鄭國等國是國,天下則指整個周代的中國。現在像中國、美國叫國,天下則指整個世界。就這八個步驟而言,實際上包括了“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聯結“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聯在一起是“獨善其身”,與后面的“外治”項目聯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努力踐行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的人生信條,以高度自覺的責任擔當審時度勢而又最大限度地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當代所有知識分子在人生成長發展上樹立了光輝的學習榜樣。今天在校的高職師范生參與的學校組織的一切學習和實踐活動,都可看作是在進行格物、致知;學校引導和教育他們端正學習目的和態度,都可看作是在幫助他們誠意、正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為了幫助他們修身,為了把他們由一個普通的師范生修煉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齊家就是主動地承擔家庭責任,以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態度影響、幫助家庭全體成員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使家庭中的老人慈祥善良,小孩活潑可愛,學生積極上進,從業者努力工作,全體家人各司其職且皆能較好地融入與自己對應的社會群體或社交圈內,成為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治國、平天下是千百年來凡有良知仁心的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共同責任擔當。今天的高職師范生更應該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無論身居何位,都憂心天下,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生的苦樂,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興衰聯系起來,把愛國的思想情愫付諸具體的實際行動。每一個高職師范生都應該做到:當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或者手中擁有較大權力或者自身具有較大社會能量的時候,就竭盡全力奉獻社會,報效國家,造福人民;當自己身處社會底層,人微言輕,從社會能量和自身能力方面都不足以造成較大社會影響或效應的時候,就扎扎實實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通過培養合格人才的途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當代高職師范生踐行“大學之道”提出的“三綱”“八目”的要求,是一個系統的人生成長發展工程。實施這一工程,高職師范院校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反復地對之進行引導和教育,高職師范學校的學生需要不斷地反復地參與學習和實踐,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既不能希冀于一蹴而就,又不能企望于畢其功于一役。特別是高職師范生要有付出終身關注和努力的思想準備。但是,當下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修身。高職師范生必須按照時代的要求,修成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知識淵博,技能全面,吃苦耐勞,勇于開拓創新,善于競爭合作,從容淡定,樂觀豁達的合格教師之身,從而為將來擔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打下堅實的基礎。果能如此,一批批德才兼備而又具有自覺的責任擔當的人民教師必能在新時期全黨齊心謀發展,全民合力搞建設,全面實現在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歷史大舞臺上奏出科教興國的時代最強音。
參考文獻:
[1]顏炳罡.四書五經現代版.青海出版社,1999.
【關鍵詞】做人 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192-01
一、日常做人原則要求少而精。
初中的學生因為處于不大不小的斷乳年齡段,愛廣交朋友又有些叛逆而且缺乏耐心,眼界初開而又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如果我們每天要在這些孩子跟前反復強調很多做人的原則,他們是不會有耐心去記和執行的,反而因為啰嗦而讓他們反感。我只和他們約定兩個原則:
(一)笑對人生。一位名人說過,“微笑是人類最美的表情”。伸手不打笑臉人,的確,當你的嘴角輕輕上揚,眼里充滿善意的光芒時,有誰能找出比這更美的表情呢?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那么觸動人心,一直傳承到現在,甚至更遠的將來。小小的一個微笑看似不足掛齒,然而它的力量,是任何其它物質所不能超越的。微笑是溝通人與人的最好橋梁,不管是熟悉還是陌生,無論是歡聚還是偶遇,一個微笑就足以使氣氛變得融洽。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不需要華麗的修飾,只是一個淺淺的微笑,或許,就是一個奇跡。而我和我的學生就是用微笑來創造了這樣的奇跡。我所教的一個學生小貴是一個很內向的學生,上課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就是老師提問了,他也只是站起來不出聲,當然這是以前的事情了。記得我第一次提問他的時候,不管我如何啟發,他就是一聲不吭,有個學生小聲地提醒我:“老師,您別費勁了,他整天都不說一句話,別浪費我們的時間”,有同學不耐煩的小聲嘟囔。我突然想起班主任曾經告訴我說班上有個學生可能與人交流有點問題,因為剛剛入學不久,所以我還沒來得及仔細詢問,原來今天碰上的就是他。氣氛有點尷尬,如果直接叫他坐下,有可能讓他永遠默認“沉默是金”的原則,甚至將來還養成無法與人交往的壞習慣。我努力保持微笑,想辦法讓他說出一句話,這樣有可能是改變他的轉折點。“不會的,他可能是突然被提問太緊張,暫時想不出答案,我就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你們也有這樣的時候嗎?”我很誠懇地說。“有!”學生們也都微笑著說。這時我發現他狀態放松了許多,接著鼓勵他:“上課答不出問題是人之常情,如果你不會就直接告訴我,好嗎?”看著我們的笑臉和充滿期待的真誠的目光(這是他過后跟我談心的時候說的),他終于憋得滿臉通紅地說:“我不會。”雖然這是短短的三個字,可是對一個整天不說一句話的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過后我再找他談心,了解到了他沉默的原因。小學的時候他成績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太差,可是有一次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鬧了一個笑話,課后又被同學們取笑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生氣同學們笑話他,所以他和同學們玩的時間就少了,同時他也害怕在課堂回答問題,慢慢地就變成整天都不想說話。知道了根源,我在分學習小組的時候特地分幾個性格最開朗的同學和他一組,并特地交代他們如何與他相處,如何幫助他走出之前的陰影,借助朋友和同學的友情慢慢地感染他,再加上老師不時地引導,現在的他已經恢復了正常的交往能力。
(二)對待問題要三思而后行。當然這些道理對于學生來說可能顯得深奧了一些,而針對大部分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好斗和沖動甚至是走極端的特點,我只要求他們在對某個問題特別是很讓他們生氣的問題付諸行動之前,首先做至少兩件與這個問題無關的事情,時過境遷,剛才的怒氣會有所減少,心情也會稍微平復與冷靜,然后再用手拍拍腦門考慮一下事情的后果,主要是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的直接后果,這樣就基本上可以解決學生的沖動問題。遇到棘手的問題應該向老師和父母求助,畢竟大人處理問題的經驗要多而周全一些。而且我還常常搜集一些青少年沖動和魯莽行事帶來的嚴重后果的實例在班會課或者談心的時候作為警鐘敲響,久而久之他們也慢慢開始養成三思的習慣,學生們也經常引用我的口頭禪“算了,下不為例,這次我懶得跟你計較!”就是因為三思而后行,往往就可以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矛盾消失于無形。
二、注意生活細節,做好學生的表率。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禮貌,主動向師長問好,而我們往往只是點點頭示意。而且在我讀大學之前我也一直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我讀大學的時候,當第一次向我的俄語老師問好時,沒想到老師也回了聲“你好”,我半天沒回過神來,等我回神的時候心里也很愉快,覺得老師不但注意到了我的問候,也給了我一樣的尊重,所以,等我當了老師,我也一直沿用俄語老師的原則,在細節上也要給學生同等的尊重。隨地吐痰是學生們一個常見的壞習慣,特別是患感冒的時侯,到處都是他們的口水,既不衛生,又不雅觀。但我的學生就很少有這種現象,因為我每次感冒的時候,我都帶著一些紙巾,咳嗽有痰時就直接用紙巾擦拭,再把這些用過的紙巾集中放在一個自己疊好的紙袋里,下課時就丟進垃圾桶,這樣就不會污染或者讓人看了惡心。
三、身先士卒,做榜樣感化學生。
很多時候,再好的道理如果只有反復的說教也沒有起到什么好效果。一個很簡單的榜樣則可解決問題。我做上一屆的班主任工作的時候,有一天,我試著抽查學生清掃清潔區的情況,我們班的清潔區是學校籃球場,圍繞球場的周圍是排水道,那天剛好就是班上一些比較調皮的學生值日,我無意中發現有個別學生把垃圾偷偷的往蓋排水道的水泥板的縫隙里塞。再仔細看看,發現幾乎每個縫隙都塞有垃圾,我知道這絕不是一、兩天做出的事情,如果直接指責他們也是無可厚非,但我知道說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我強忍怒氣,假裝沒有看見他們所做的壞事,馬上找來樹枝,把縫隙里的垃圾一點點地摳出來,不幸的是有個礦泉水瓶因為被夾得太緊,我因為用力過猛收不住,把手給弄傷了,血流了出來。學生們感到不安,我卻若無其事。從那以后,我偷偷地又抽查幾次清潔區的清掃情況,再也沒有發現往排水道塞垃圾的情況。我深切地感受到身教勝于言傳的道理。
日常的生活是瑣碎的,無法做出驚天大事。但是日常生活也是重要的,只要我們稍有疏忽,就會因小失大,造成千里長堤毀于蟻穴之痛。
參考文獻:
[1]王凱榮,辛濤,李瓊.中學生自我效能感、歸因與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
關鍵詞: 唐宋詞與人生;楊海明;書評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001-02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蘇軾總結人生的名句。而在那浩瀚的唐宋詞海中,也處處是關于人生的或喜或悲的詠嘆。盡管創造這些經典詞作的詞人們早已“鴻飛哪復計東西”了,但是從他們留給我們的這些珍貴的藝術寶藏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泥上偶爾留指爪”中還原他們的人生,了解他們的生命體驗,進而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詞心”,感知他們的心靈呢?
這本《唐宋詞與人生》就是從人生的角度去解讀唐宋詞、解讀唐宋詞人的一本佳作。作者楊海明是研究唐宋詞的學術專家,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他曾師從唐圭璋先生,其著作在國內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而我們最為熟知的應該是他的專著《唐宋詞史》了,在詞學界獨領。而作者的其他著作也先后獲得很多獎項,并被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另外還有四本著作在臺灣重版。
這本《唐宋詞與人生》則是作者在擁有了多年研究唐宋詞的心得之后,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唐宋詞進行研究的成果。在作者看來,著眼“人生”應是詞學研究的新視野,人生意蘊應是唐宋詞的“第一生產力”,因此作者便嘗試從人生的角度對唐宋詞進行研究,希望能有所收獲和啟發。
本書分上下編,分別從唐宋詞人的人生態度和生命體驗、兩宋詞中的人身世相和人生況味兩個角度來進行論述,以作者和作品為中心,結合人生的體驗探求詞作的詞心,十分有開創性和指導意義。
下面讓我們來詳細看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以及我的拙見與心得。
一、“人生到處知何似,詞中自有黃金屋”――詞學研究應著眼人生
清末民初的詞論家況周頤在《惠風詞話》中曾說過:“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而王國維《人間詞話》也開始將“人生”引入詞學批評,在他看來“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在緒論中本書作者即提出并貫穿始終的觀點就是:詞學研究要著眼人生。人生意蘊是唐宋詞的“第一生產力”。在作者看來,唐宋詞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富生命活力、最具“活性效應”的。讀唐宋詞,能使讀者的感情世界更加細膩、豐富,心理面目變“柔”變“俗”,這種作用是其他的文學形式所難以望其項背的,亦是歷經幾百年時間的淘洗而仍舊沒有改變的。
追根溯源,作者認為,唐宋詞之所以能夠如此“古而不老”,打動人心,產生“活性效應”的首要因素就是因為其中貯存著十分豐富,且又能貫通古今人心的人生意蘊,人生意蘊乃是唐宋詞的“第一生產力”。而人們對其藝術美感的贊賞和迷戀則是相對次要的因素了。
作者通過以上分析,認為詞的研究應“著眼人生”。以往對唐宋詞的研究的側重點、落腳點基本局限在人生中的政治層面上,都未能從整體的、全方位的人生角度研究問題。而如果嘗試從人生的角度研究詞學,就會使視野開闊得多。詞表現人生有兩個特點:一是尤其擅長于表現私生活環境中的人生情思,二是特別致力于表現人生情思中最為精微深細的部分。所以,從人生角度論詞,更需注重“方位”和“層次”問題,要多方位、多層次論詞。以上這些也是整本書的核心觀點。
寧宗一在《關注古代作家的心態研究》一書中說:“有史無情是史官所長,有情無史乃詩家之風。”所以,文學重在有情,作品貴在動人。文學的實質就是人的靈魂學,人的性格學。在我看來,要研究詞理解詞,自然與研究詞人離不開。不僅僅要像作者說的那樣多方位、多層次論詞,更要具體化,既有分工,又有整合。我認為不僅要從生存環境的角度來研究當時詞人普遍的處事心態,同時也要從深入心靈的角度去探討詞人們的價值取向,還要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還原當時的歷史,了解當時詞人們多彩的人生體驗,當然,更要從每個不同人的具體人生經歷對他們進行個案的研究和分析,從而更好地解讀其作品。
由此可見,著眼人生來研究唐宋詞不僅是一個全新的觀念,有很好的前景,而且真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有內有外,有個體有全局,這樣才會讓我們在研究中有所收獲,有所見地。
正是“人生到處知何似,詞中自有黃金屋”啊!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唐宋詞人個體的人生態度和生命體驗
在本書的上編,作者以作家為中心,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詞人或詞人群體進行個案分析,重點論述他們的獨特人生經驗和人生態度,基本顯示出唐宋詞人在處置人生重大問題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心態及其個性化的感情世界,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宋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位可以說是宋代詞壇上造詣最高的兩位詞人的研究方法。
首先來看蘇軾。作者認為,蘇軾其實并不是如林語堂先生所言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一個天生就樂觀的人。而他真正的定位應是“識透天命的達觀主義者”。他之所以能如此達觀,其實是因為他聰明睿智地看透了一切。
蘇軾廣泛地吸收了儒釋道三種思想,在大半生的人生體驗和覃思深慮后,發出了“人生如夢”的人生感悟,這也成為他擺脫煩惱、掙脫世網的思想武器。而正因為他透徹通曉事理的睿智和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的聰明,才使得他在憂患來臨時能一笑置之,在日常生活中,則更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在蘇軾的心中,“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的任命思想早已武裝了他的頭腦。同時也造就了他獨特的人生觀
但是在我看來,蘇軾之所以能活得如此瀟灑,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聰明睿智那么簡單,其實多少詞人都發出過“人生如夢”的感慨,“人生苦短”更是唐宋詞人的集體性哀嘆,但為什么偏偏只有一個蘇軾能如此隨遇而安,高唱著“此心安處是吾鄉”呢?首先,當然是與其天生的性格分不開了,要不然蘇軾的父親蘇洵也不會就他們的名字(軾、轍)對兩個兒子進行那一番發自肺腑的評論了。同時,與他思想中的價值觀念也十分有關系。蘇軾為什么能如作者所云聰明地變換角度看問題,其實這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態度主要是在黃州形成的。
而他在我眼中,也并不是個任命的人,所謂的“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其實是說自己的一種勇氣,或許大的天命不歸自己主宰,但是在我所生活的環境中,在我所能改變的范圍內,我仍舊可以做出不違我心的選擇,仍舊可以駕著自己人生的方舟自由而快樂地在人生海洋中馳騁。
當然,蘇軾只有獨一無二的一個。那個既憂患人生,又熱愛人生,既嚴肅執著,又豁達樂觀的聰明而又可愛的東坡居士形象自會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解讀。我在這里,擺出我和作者兩種不同的觀點,其實也只是想說明在著眼人生的角度研究唐宋詞時,在人生個例的研究上,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會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見解,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但是,作者在對辛棄疾的人生體驗及其“詞心”的新穎解讀上,倒是真的令我覺得十分巧妙,十分佩服。在作者看來,辛棄疾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材大唯無用”的悲劇性人物,其實是因為他的兩次生命角色的錯位。一次是由一位驍勇善戰的武將“錯位”為一位處理俗務的文吏,一次是由一位極富才干、本可做一番大事業的能吏“錯位”為一個隱居鄉間的閑人。正是這兩次角色的錯位引起了稼軒的憤懣與悲憤,從而使他的詞作中充滿了政治幽憤與人生悲涼。
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意”――兩宋詞中的人生世相和人生況味
在本書的下編,作者改以作品(宋詞)為中心,按照詞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詞所表現的感情內容對兩宋詞苑展開“土質――物種”的分類研究。
宋代詞人的生存狀態和人生況味是相當豐富復雜的,既有“酣玩”和“雅玩”的人生享受,又有夾雜著甜蜜和苦澀的戀情體驗,更遭受過種種不如意事件的打擊乃至亡國的災禍,因此其人生世相和人生況味可謂五光十色和復雜難言。
在本編中,作者分了四章進行論述。首先從縱情歡娛的角度看宋代社會的享樂風氣和享樂詞篇,認為享樂成風是宋人“快活人生”的社會土壤,并詳細舉例論述了城市風光與都會詞、四時游賞與節序詞、酒色歌舞與宴會詞。其次作者又從詩意消遣的角度看宋代詞人的高情雅趣和“雅玩詞篇”,探討了宋人的嗜“雅”傾向。并詳細舉例論述了休閑生活與園池詞、郊游活動與泛舟詞、山水之趣與隱逸詞、賞花之樂與詠梅詞、結社唱酬與西湖詞。再次作者從“愛的煩惱”的角度看宋代詞人的戀情生活和“言情”詞篇,先分析了宋人比較開放的戀情生活和“詞為艷科”的一代文學奇觀,然后又具體分析了帶有喜劇色彩的艷遇詞與歡愛詞、浸染著悲劇意味的離別詞與相思詞、撫今追昔、長歌當哭的悼亡詞和交織著戀情心理的傷春詞與悲秋詞。最后作者又從無處避愁的角度看宋代詞人的人生憂患和怨嗟詞篇,分析了嗟老嘆貧、懷才不遇的寒士詞,去國還鄉、憂讒畏譏的貶官詞,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傷亂詞,以及衣食無愁、因閑而生的閑愁詞。
其實,宋代詞人的詞篇肯定遠遠不止這幾個類別。化用一句李清照的名言:“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意”,的確,宋詞中有太多博大的意境,太多精微的情感,怎么能是幾個類別就能概括出來的呢?可是,透過作者向我們列出的這幾個類別,我們卻可以從幾個側面去了解宋人多彩的人生體驗,去走進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在作者的分類中,我認為還可以增加禪理詞或是哲理詞這個方面。在宋代,雖然當時由于優遇之幸和詩意享樂,以及由于科舉的完善和范圍擴大,“士不遇”情結有所淡化,物質環境較為寬松,但是精神的禁錮卻比唐朝時有所加重,人們受到的思想痛苦有增無減。所以,宋人的思想十分深邃,在詩中就大有理趣,在詞中當然也不例外,東坡的“也無風雨也無晴”不就其實含有很深的哲理嗎?而諸如黃庭堅、王安石也都對佛理有很深的研究,寫過很多很有禪理的詞,所以,我相信,對這類詞進行研究,一定也會有不小的收獲。
當然,諸如飲酒詞等其實也可以看出詞人們的許多人生況味,也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所以,還是那句話,“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意”,對唐宋詞與人生這個課題還有很多深埋的寶藏,等待我們去挖掘,作者所謂的“土質――物種”的分類研究還有很多種子要播種,還有很多物種要尋找。
“人生到處知何似?”當再提出這個問句的時候,我想,讀了這本《唐宋詞與人生》,每個人都應該在那飄著淡淡墨香的詞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吧。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好書,讓我們走進了宋詞的世界,了解了詞人的人生,也為我們研究宋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對我有很深的啟發。而我想,在詞這個黃金屋,顏如玉中,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的人生,理解自己的人生,進而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這或許是一種更大的意義和收獲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