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節有幾種風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范文第1篇

天剛蒙蒙亮,就聽到客廳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原來,大家已經開始準備雞,鴨,魚,肉余十種食材。為什么呢?因為晚上要做一桌美味佳肴,所以要準備這么多食材啊!哈哈!這一上午的時間,沒想到一堆老人,婦女就把菜場“偷”了個精光。我們小孩子也不閑著,拿著預備好的紙燈籠,火鳳凰,等等左瞧瞧,右看看,好似在捉摸些什么?

重頭戲還在晚上7點才開始啊!!

剛過7點,家家戶戶就端著大鍋,小碗的東西飛奔到大殿前。把東西放在門前的大桌子,圍著桌子依次坐下,盼望著月圓之時。我也一同坐下來,期待這月圓之時。7點30分時,聽見有人大叫一聲:“月圓了!”我們一同仰望天空,眼珠轉也不轉的盯著那一輪明月,顯示出皎潔,淳樸!然后,雙手握緊不但為一家的團圓做了個見證,而且希望以后一家人能經常團圓,相聚在一起賞月。賞完月,便是吃月餅了,我們每家做的月餅不但有十幾種口味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精華是:我們每家的孩子要在月餅里寫一句祝福的話,家家互相祝愿幸福,美滿。

吃完月餅后,就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燈會:誰要是答對了題,便可以找“少東家”領獎。每一次的燈會我都十分的開心,因為我每次拿獎品都會拿到手軟啊!再燈會的那一條街上,游蕩了許許多多的表演者,每一場表演都十分精彩,引人入勝。頓時,街上變得十分熱鬧。最后,一個節目便是——聽月老講故事。每次到了燈會后在另一方的榕樹下有一群小孩圍著一位化裝成月老的老人講故事。只要是不超過15歲得小孩便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在樹下聽月亮上的故事。每次,我和鄰居的孩子都聽的十分入迷,沉醉在故事中。希望真的有月老為我們實現愿望。慢慢的,大家都回家歇息了,都陷入了甜蜜夢鄉。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韓;春節;民俗;異同

中圖分類號: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1-0116-04

從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中國越來越關注作為亞文化圈共同的歲時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歲時民俗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歲時民俗和節日民俗。歲時節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個相對階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紀念意義或民俗意義的社會性活動,并由此所傳承下來的各種民俗事項。春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在中國,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韓國、馬來西亞等很多亞洲國家春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特別是韓國,春節即舍爾是韓國兩大重大節日之一。中國的漢文化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兩國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受此影響,韓國的傳統風俗很多與中國相同或相似,但中國文化在韓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和當地的文化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形成了許多具有韓國特色的風俗習慣。農歷春節在韓國和中國都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同一節日在兩國的過法和意義卻有所不同。本文將從中韓春節(舍爾)的由來、風俗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二者的異同,并探討其對中韓兩國交流的影響。

一、中韓春節(舍爾)起源的異同

(一)中韓春節(舍爾)的相同起源

春節也叫過年,古時候以“年”作為時間單位,因此春節和舍爾就成為了新年伊始。同時,由于它們與時間單位以及日常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制定時間的歷法相當重要。因此在中國和韓國,指定春節(舍爾)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過去,春節與舍爾,是根據日月的組合周期換算成太陰太陽歷得出的,即所謂的農歷。而現在,以半個月和一個月為周期換算得出的太陽歷結合季節形成了24節氣,也就是陰歷。陰歷計時是統一的新羅時代從中國傳到韓國并開始使用的。這就是中國春節與韓國舍爾的共同起源。

(二)中韓春節(舍爾)的不同起源

韓國的春節(舍爾)雖然是統一新羅時代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傳過去后和韓國國內文化相結合,對舍爾來源的闡釋有些不同。而關于中國春節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還存在一些分歧。

1.中國春節的由來。由于遠古時代文獻缺乏,春節的具體起源時間不詳。學術界關于春節起源的幾種假說(例如“源于臘祭或蠟祭”說、“源于巫術”說、“源于鬼節”說等),證據尚不充分。考古資料顯示,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歲”字原來是一種收割工具。當時的農業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獲一次。收獲之后,人們用“歲”殺牲祭祀,“歲‘又稱為該祭祀的名字。最后,“歲”字成為時間段落標志,稱為年歲的歲。“年”字原來也是標志農業生產的字,《說文解字》說:“年,谷熟也。”后來,“年”的字義也發展為時間段落標志,與歲相當。《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有了歲、年的概念,自然就會產生過新年的習俗。所以,新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

關于春節民俗的興起,民間的傳說故事有所記述。傳說故事《過年的來歷》(參見《節日的傳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講述了春節的來歷。相傳很古老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深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頭如獅子一樣威武,身軀像牛一樣肥壯,力大無比,發怒時一聲吼叫,山搖地動”。這種猛獸常常竄進人們的住處獵食人和牲畜,為害極大。特別是每年的歲末嚴寒之時,更是作惡多端,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們同這種猛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終于找到了它的弱點,發現它最害怕三種東西:一是紅顏色,二是火光,三是響聲。于是,在每年的歲末之時,“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著火堆,夜里還通宵不睡覺,打打敲敲鬧得震天響”。這樣嚇跑了猛獸,求得平安。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年歲末家家戶戶都張貼紅紙對聯,點燈燃燭,敲鑼打鼓,通宵守夜。這種做法,“相沿成習,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這就是‘過年’。這日子就是現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還有其他一些傳說故事,從“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貼春聯”等多個側面述說春節的興起。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范文第3篇

[關鍵詞]歲時節令;唐代;長江中上游

歲時節令作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人們的衣食住行、人際交往、人生禮儀、家族生活、閑暇娛樂、民間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它所體現出的民眾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當時人們的行為方式。因此,歲時節令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很值得關注和研究。

一、元旦節

“元旦”即每年的正月初一,作為一年之始,非常隆重,持續數日之久。新歲之首,萬物復生,人們認為此時是“人道報本返始之始”,對祖先祭祀十分看重,或行家祭,或行墓祭。拜祭祖先的過程,這就是家族人倫關系維系強化的過程,元旦在當時的長江流域民間備受重視,人們燃放爆竹驅邪惡。荊楚地區元旦大致有以下較有特色的活動。一是爆竹驅邪和門神逐鬼。據《荊楚歲時記》載: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

相傳“山臊”是一種四角怪獸,每隔365天就跑出來傷害人畜,但它怕光亮、紅色和爆炸聲,所以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爭相燃放爆竹,來嚇退山臊和惡鬼。為了祈求平安,人們在門戶貼門神或插桃符來驅逐鬼怪。《荊楚歲時記》又云:“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Ⅲ(第26頁)后世之“桃符”驅鬼的民俗當由此而來。二是祈求吉祥。元旦通常是從除夕之夜子時算起的,方志記載人們在元旦開始活動的時間,一般寫作“晨起”、“五鼓初”、“早起”、“雞鳴起”、“夙興”、“五鼓后”等,多是五更起來,然后準備一系列的活動。三是互相祝賀新年。《荊楚歲時記》載:“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拜年,是元旦的一項重要事項。人們拜祭祖先后,全家長幼依次拜長輩,此今也如此。四是飲椒柏酒,喝桃湯。《荊楚歲時記》又載:

(正月一日)進椒泊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據此,當時荊楚一帶已形成一系列以除疫、延壽為目的飲食習俗,主要為飲椒柏酒、屠蘇酒、桃湯、吃五辛盤、膠牙餳等。據說“屠蘇”是一種藥劑,《天中記》卷4“屠蘇條”引《歲華記麗》云:

屠蘇乃草庵之名。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夕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而不識其名,但名屠蘇而已。

顯然,最早的屠蘇酒是預防瘟疫的一種中藥配劑,在元旦取浸過屠蘇藥劑的井水飲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晉人葛洪曾用細辛、干姜等泡制屠蘇酒,還演化為用一些中藥來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吃五辛盤也是為了健身,魏晉時將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稱為五辛,在元旦時,人們將這五種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發五臟之氣。明代朱義《普濟方》卷151引唐人孫思邈《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避癘氣。”按現代科學觀點,元旦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臟氣,發散表汗,對于預防瘟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盤反映了長江流域的先民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這一天。五辛盤是后世春盤、春餅的雛形,唐時,人們對五辛盤做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匯為一盤,號為春盤,取其生發迎春之義,在元旦至立春期間食之。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8“薦生菜”條引唐《四時寶鑒》中言:“立春日薦春餅生菜,號春盤。”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盤、春餅、春卷的名稱相繼更新,其制作也越來越精美了。

元旦中還有一些固定的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以表達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餃子、年糕等。據《酉陽雜俎前集》載有所謂“湯中牢丸”。這里所說的“牢丸”恐即當時人們吃的“水餃”之類。

二、上元節

所謂“上元”即正月十五。古代稱夜為“宵”,故此日之夜稱之“元宵”。我們知道,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別為春季、冬季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有“三元”之稱。即所謂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為上元,有張燈結彩之俗,故又名之為“燈節”。《冊府元龜》卷53《帝王部·尚黃老一》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敕:

道家三元誠有科誡。……自今以后,兩京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斷(宰殺漁獵)。

另據《舊唐書》卷18上《武宗紀》會昌四年(844年)正月敕:“仍準開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斷三日,余日不禁。”知唐尊道家“三元日”已成慣例,有“斷屠”之舉。就“上元”節即元宵節而言,隋唐間人們的慶賀活動實已超過了宗教的范圍。元宵節的節俗活動首先是觀燈。《隋書》卷15《音樂下》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條下載:

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

同卷下文又云,此種為慶賀節日的“百戲”,規模驚人,所謂“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各類演奏樂工達18000人,“大放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這是有關元宵節或以“百戲”歌舞,或以“炬火”等大加慶賀的較早記載,所說當然是京師一帶,但在各地似同樣存在。唐長江流域民間亦有上元日張燈以賀的習俗。據《全唐詩》段成式《觀山燈獻徐尚書》詩序稱:

(襄陽)上元日,百姓請事山燈……亦天下一絕也。又《全唐詩》熊孺登《正月十五日江陵過夜》詩曰“楚郭明燈幾處張”。李郢詩中也提到上元日“戀別山燈憶水燈,山光水焰百千層”。所寫均為元宵燈節盛況。其次,元宵節的節俗活動之一為迎“紫姑”。《荊楚歲時記》載:“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事,并占眾事。”)紫姑,何許人也,荊楚民眾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日晚迎紫姑神,這里似語焉不詳。但據隋人杜公贍為該書所作之注可知一二。公贍在為《荊楚歲時記》作注時曾援引劉敬叔《異苑》中有關紫姑的佚聞:

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于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爾,著以敗衣,益為此也。據此,知“紫姑”原是一個受虐待而早逝的勞苦婦女,人們視之為“廁神”,在其亡日“迎之”,這一方面是給不幸者的亡靈以慰藉,另一方面是借此機會就年成、婚姻大事卜問神靈,以祈平安和豐年。《荊楚歲時記》又載: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知元宵節以豆粥祭門戶和迎紫姑都是為了祝愿桑蠶豐收。宗懔記述荊楚民眾迎紫姑神、占卜農桑的風俗,既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廣大民眾對年成和富裕生活的祈望,也反映出農婦們對紫姑的敬仰和篤信。

有關唐代上元日的食俗記載不甚明確。似乎當時尚無元宵節吃“湯圓”之俗。我們知道,六朝時荊楚之地的人們習于此日喝一種豆制品。上揭《荊楚歲時記》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所謂“豆糜”或即豆粥之類。

而在當時的巴蜀一帶,人們喜食一種粉果和焦健,焦健似是一種油炸的帶餡的面點。據《太平廣記》卷234"尚食令”條引《盧氏雜說》載一尚食局之造健子能手曾表演過此類制作方法,稱此油炸之面點“其味脆美,不可名狀”。知此期長江上、中游之間在元宵節的飲食民俗上也是不盡相同的。

三、寒食與清明節

寒食與清明是農歷三月的兩個節日。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慶祝活動也頗近似,此將二者合并起來加以討論。

寒食節禁火,相傳始于先秦時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至遲在魏晉時期,長江流域的荊楚地區已盛行寒食節。據《荊楚歲時記》載:

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知寒食禁火在六朝時乃至以前已成風俗。至唐,長江流域更廣泛存在此俗。《全唐詩》孟云卿《寒食》云:“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從此詩看,江南貧民“往往無煙火”,似乎并非是因寒食禁火之故。

有資料表明,唐代長江流域清明節與寒食節已融為一體,體現出綜合性的節日特征,其主要的習俗約有以下數端。首先為掃墓。寒食掃墓歷史悠久,但唐玄宗以前似一度禁止,可能是制止民間上墓時縱樂的行為。《唐會要》卷23《寒食拜掃》錄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敕有云: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用拜掃禮……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例程。

朝廷允許“寒食上墓”,但不得“作樂”,想必此后寒食掃墓得成為“例程”。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3會昌二年(842年)二月條記:“寒食節。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又《大唐六典》卷6都官郎中員外郎條:“宦戶、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知唐代寒食日不僅官民有假,而且官戶、奴婢等官賤民也有假日。寒食之俗王建《寒食行》詩說得十分具體,詩稱: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牧童騎牛下冢來,畏有家人來灑掃……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當時長江流域鄉村民間寒食的節日情況如何呢?《全唐詩》徐凝《嘉興寒食》詩云:

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唯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嘉興唐時屬蘇州,地處長江下游。但“家家拜掃”、為逝去的親人送紙錢之俗當不僅限于此地。《全唐詩》所錄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張說《襄陽路逢寒食》、竇常《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劉員外禹錫》、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杜甫《寒食》、《清明二首》、劉禹錫《酬竇員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韻》(卷361)、于鵠《襄陽寒食》以及王建《江陵使至汝州》等均言及長江上中游一帶的寒食或清明節。

如上揭劉禹錫詩云“楚鄉寒食橘花時,野渡臨風駐彩旗”;張說《襄陽路逢寒食》詩言“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陽路”;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云“回看巴路在云間,寒食離家麥熟還”。知寒食、清明節日在廣大的長江上中游地區普遍存在。其次為“踏青”。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是踏青的好時節。長江流域各地多有此舉。《全唐詩》來鵠《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塘莊》詩曰:

幾宿春山逐陸耶,清明時節好風光……醉踏殘花屐齒香。風急嶺云飄迥野,雨馀田水落萬塘。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來鵠,為晚唐著名詩人,曾長期游歷于長江流域諸州郡,留下不少有關荊楚風俗的詩篇,如《鄂渚除夜書懷》、《鄂渚清明日與鄉友登頭陀山》、《洞庭隱》等。前述其《清明日》詩未言作于何地,從其游歷所及和詩中所提到的“嶺云”、“萬塘”等判斷,應在江南。知在當時,江南一帶民間在清明節前后踏青之俗與北方并無大別。其三為文體活動。唐代寒食、清明節盛行各種文體活動,甚至出現了“五人為火’,的戲班子。據《酉陽雜俎續集》卷3載:“(滿川等)五人為火……監軍院宴,滿川等為戲,以求衣糧,少師李相怒,各杖十五,遞出界。”這種演藝活動當即民間藝人利用此節日以謀生即所謂“以求衣糧”的一種手段。

此外,本區的巴蜀一帶還有一種稱之為“蹙融”的棋類游戲。據《資暇集》卷中載:“今有弈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謂之蹙融。”又據《酉陽雜俎續集》卷4載:“小戲中,于奕局為一枰,各布五子角遲速,名蹙融。”當然,這兩種棋類,今已失傳,其棋盤及著法已不可考。

此外,唐荊楚地區在寒食、清明節還流行斗雞、打秋千和施鉤等游戲。具見《荊楚歲時記》,。角抵這一節日體育運動在荊楚地區也可看到。據《酉陽雜俎續集》卷4載:“荊州百姓郝惟諒,性粗率,勇于私斗。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寒食日,與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不知這種“蹴鞠、角力”在本區是否已成風俗。

當時寒食節之食俗似主要有餳大麥粥。前引《荊楚歲時記》云:“(寒食節)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從其制法看,可能是將大麥熬成麥漿,煮熟后再將搗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塊狀,食時澆上糖稀,如《玉燭寶典》卷2云:“今世悉作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者一錫(疑為“餳”字)沃之也。”此或許即后世所說之“麥糕”,其中的原料大麥改以粳米代替。

四、端午節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五、端陽、重午、天中節。端午是長江流域荊楚地區除春節外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歷史上的荊楚文化區一直是介于北方諸文化區和南方吳越、巴蜀等文化區之間的一個中間型文化區,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兼收并蓄多種文化因素包括風俗習尚,并通過為歷史傳說人物立祠奉享,或圍繞一個傳統的小型節會活動聚會多種習俗因子等途徑,渲染、升華和組合出一個又一個大規模的節慶來。端午節的形成途徑便是這樣。

我們認為,端午節的由來,大體是荊楚之地的人們將中原民族以祈雨拜龍為主要內容的夏至節和南方水居民族傳承已久的龍舟競渡風俗,以及先秦楚人口角黍類熟食投獬豸神獸的習俗,納為五月五日(或五月十五日)吊享屈原的節日活動內容,并賦予競渡活動以拯救屈原和為屈原招魂的新的涵義。

端午的節俗很多,各地也不盡一致,以荊楚地區而言,則主要有幾種習俗。

一是所謂“龍舟競渡”。《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下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隋書·地理志下》也說:“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竟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諸郡率然,而南郡、襄陽尤甚。”《隋唐嘉話》卷下也說“俗五月五日為競渡戲,自襄州已南,所向相傳云:屈原初沉江之時,其鄉人乘舟求之,意急而爭前。后因為此戲”。

我們注意到,唐代長江流域賽龍舟一般是由水鄉人民自發進行的。元稹的《競舟》詩描寫了民間競渡風俗和競渡之前的準備工作。詩中寫道:

楚俗不愛力,費力為競舟。買舟俟一競,競斂貧者賕。年年四五月,蠶實麥小秋。積水堰堤壞,拔秧蒲稗稠。此時集丁壯,習競南畝頭。朝飲村社酒,暮椎鄰舍牛。祭船如祭祖,習競如習仇。連延數十日,作業不復憂。君侯饌良吉,會客陳膳羞。畫蠲來四合,大競長江流。建標明取舍,勝負死生求。一時歡呼罷,三月農事休。

這首詩雖然是以諷喻的手法,告誡人們不要為競渡而妨農害時,但它給我們留下了很珍貴的江南水鄉競渡的民俗史料。

端午節的食品之一是精制“角黍”。這是荊楚地區普遍盛行的一種風俗,其意在祭奠屈原。對此,梁吳均《續齊諧記》言之甚明,稱: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

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吳均這里講述了筒粽改楝葉粽的由來和投粽于水的目的。那么,粽子為什么又稱作“角黍”呢”,據陳元靚《歲時廣記》卷21“裹黏米”條引《歲時雜記》說:“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黏米,名日角黍相遺,俗作粽。或加之以棗,或以糖,近年又加松粟、胡桃、姜桂、麝香之類,近代多燒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古詞云:‘角黍包金,香蒲切玉’。”這種粽子的由來或稱謂可參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5《谷部四·粽》(第78頁),無須詳說。

有資料表明,荊楚地區端午精制的粽子除了投入水中以祭奠屈原外,還有其它用途,諸如節日自食,饋贈親朋,祭祀祖先,小兒佩戴避邪和送齋僧道等。這似乎從一個側面又證實民間信仰的多功能的特色。

端午時期的又一民俗活動是采藥、懸艾和飲菖蒲、雄黃酒。懸艾之習在荊楚地區較為普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又云:“以五彩絲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有資料表明,這種習俗以后仍存在。唐代雖缺乏此類記載,但結合以后的事例,可以判斷其是早有淵源的。

我們認為,端午節俗體現了唐人的民俗觀念及對時間的理解。端午的節俗很多,無論是懸艾、佩彩絲、食粽,還是競渡、采藥,都脫離不了其避災除禍的原始意義。

五、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各半之時,故稱“中秋”。中古時期民間逐漸形成一以賞月、拜月以及后世吃月餅等為主要內容的節日。唐代詩人歐陽詹《玩月詩序》日:

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兔圓。況埃蓋不流,大空悠悠,嬋娟裴回,桂華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關月亮的記述甚多,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為著名。月亮神話傳說在民間演變為中秋賞月之俗。不過這種風俗在唐以后南北地域內均普遍存在,這里可略而不論。

六、重陽節

“重陽節”即夏歷的九月九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稱“重九”,又因日月逢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民間于是日久有慶賀之俗。主要活動有登高、佩插茱萸、賞菊、食糕等。

登高之俗始于西漢。

佩插茱萸作為重陽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也早見于漢代,知六朝江南多處有此俗。

至唐代,此風更盛。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早膾炙人口,所說正是重陽登高、插茱萸事。而唐代帝王們在重陽節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賞菊賦詩,還想射箭游獵,很顯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因此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或三天。重九后一日宴賞,號“小重陽”。李白居湖北安陸時作《九月十日即事》詩曰:“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正謂此。《御定佩文齋廣群方譜》卷5“登高條”引孫思邈《千金方·月令》,視重陽登高為一項重要活動,稱:

重陽日,必以肴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歸。

參據王維《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王縉《九日作》、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皇甫冉《重陽酬李觀》詩可知唐代重陽前后登高、佩茱萸,飲酒之風是十分普遍的。如王維《九日作》云:“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無。”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惡酒,湯餅茱萸香。”均可見唐人幾乎是無菊無酒不重陽。

七、除夕節

除夕作為一歲的最后一日,也是新年的前一日,是世俗間相沿已久的重要節日,除舊迎新是除夕節的主旨。除夕有一系列的節俗活動。可簡述如下。

首先除夕要更換桃符、春聯、門神,并有一些其它門飾。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黃帝書》稱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壘,居于風景秀麗的度朔山下,他們把禍害人間的惡鬼都用葦索捆起來讓虎吃掉。這個傳說恐在當時廣泛流行于民間。因此為防止惡鬼進家,削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壘兩人形象,立于門上。于是便產生了中國門神的雛形。至魏晉南北朝,時人認為刻木為人形太麻煩,于是削成一塊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人的名字。把這塊桃木板掛在門上,稱之為“仙本”或“桃符”。此已見前引《荊楚歲時記》。宋人王安石《元旦》詩所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疃疃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里的“新桃”和“舊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與此相關聯的是舉行驅鬼除瘟疫的儀式——逐儺。關于逐儺,前文已述。此再略加補充。《太平御覽》卷17引《荊楚歲時記》云:“卒歲大儺,毆除辟厲……桃弧棘矢,所發無臬,飛碟雨散,則瘴必斃。”據《酉陽雜俎續集》卷4《貶誤》載“俗好于門上畫虎頭,書漸字,謂陰刀鬼名,可息瘧癘也。予讀《漢舊儀》,說儺逐疫鬼,又立桃人、葦索、滄耳、虎等,漸為合滄耳也。”前為六朝時事,后者為唐代。宋代及以后亦然。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間美術 裝飾 藝術

民間美術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是以農民為主的勞動者的藝術,它是勞動群眾自己創作,并在他們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樸素的、自由的藝術形式。民間美術,可以說是民族藝術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間美術的作者是人民群眾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 多數是在勞動生產的業余時間制作的,或作為副業生產, 又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觀念。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節日慶典、 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間美術創作也最為活躍。如中國春節前后用年畫、剪紙、春聯裝 飾環境,為孩子趕制服裝,社火花會的戲具,慶賀元宵節 的花燈紙扎;端午節懸掛的天師符,鐘馗像、五毒服裝 飾件及龍舟彩船;中元節的荷花燈、中秋節的月餅花模、 泥塑兔兒爺;結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帳;祝賀幼兒百天和生日用的虎頭帽、虎頭鞋、長命鎖、長命衣。少數 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歌舞集會中的服飾布置也用豐富的美 術品點綴。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潑水節男女互贈的 花荷包等。民間美術分布于全國各地區,由于中國地域 廣闊,民族眾多,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互 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采的風 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燈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年畫、窗花),具有實用價 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民間美術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紙、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構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義的模擬物象,而是善于大膽想像和夸張表現強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的手法通過優美的形象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藝術上剛健清新活潑淳樸,帶有鮮 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由此可見,民間美術正是沿著人類本源藝術一直發展延續到今天的。

中國的民間美術雖然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但它們還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這些特性從則面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說有以下幾種:

1.積極向上性。中國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樂感文化”,是一種歡樂的藝術,與西方的“罪感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為出發點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認為生活目的只是為了贖罪,以獲得原諒從而獲得新生。這種思想觀念在他們的藝術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中國,幾千年來,以個體農業為基礎而生存的庶民階層,他們擺脫不了天災人禍、饑寒和貧窮,他們只能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慰籍中求生,他們祈禱萬物有靈,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著喜慶和吉祥。其哲學觀念是輪回的――“今天不好,明天會好”,“今生修好,來世有報”,他們總是對將來、對來世充滿著希望。因此,他們的美術作品大多不表現現實生活的艱苦,而極力去表現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勞動者是最先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抽象創作的原動力,原始美術和民間美術成為抽象藝術的先導。

中秋節有幾種風俗范文第5篇

現在:消費需求下的“滿漢全席”

休閑產業并不局限于某一個或幾個具體的行業,而是將各種能夠調節人們生活和心理狀態的行業從傳統產業劃分的框架中剝離出來,即以休閑產品為龍頭,以人們的休閑消費為市場的綜合性產業。它的主要陣地是為滿足現代人旅游、健身、服飾、娛樂、求智、消閑、居室裝飾等休閑要求。由于它貼近生活,崇尚國際潮流,順應大眾風俗習慣,并緊密地依賴先進技術,有助于高新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因而被人們稱為充滿活力的“朝陽產業”。

從近年來看,假日休閑已經成為一種生活質量提升的標志,不同于基本生存的單一化和物質型,而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和精神型。如文化娛樂消費、體育健身消費、旅游服務消費等。

文體娛樂業成為城市假日休閑的重點產業

近年來,文化市場成為市民和游客在假日里光顧的重點。常常以家庭親人為單位,或在家觀看電視、錄像、家庭影院,或外出觀看電影、觀賞節目、聽聽音樂、跳跳舞。還有的經常以親朋好友為群體,或切磋棋藝、品嘗茶藝,或盡情享受泡吧文化和網絡文化的樂趣等等。這些積極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僅使人們得到高尚有益的休閑消費,而且還可以得到高雅美好的藝術享受。從文化市場的種種跡象表明,無論報刊、圖書,還是電影、音像,其市場潛力都是巨大的。利用休閑時間進行文化娛樂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消費最主要、最普遍的需求。

體育健身行業成為城市假日休閑產業的新寵

在現階段,人們似乎更愿意把休閑時間和部分收入花在強身健體上――人們越來越有錢,但是工作也日益繁重。于是,“花錢買健康”就成為都市時尚。不需要特別留意,你就能感受到體育健身在當今都市的熱度,游泳館、網球場、羽毛球場、溜冰場、旱冰場、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中心、臺球廳、保齡球館等等,這些地方都成為上班族經常光顧的場所。甚至被稱為貴族化的高爾夫球也吸引不少顧客。至于觀看足球、籃球、排球、體操等比賽的人,更是不可勝數。

商業街成為城市休閑好去處

現代的商業街,商場、超市林立,各種專賣店,餐飲店也應有盡有。加之城市及城鄉之間交通便利,人們已將逛街看成首選的休閑方式,商場也就成為休閑產業最大的窗口之一。時下,有不少商廈和專賣店十分注重美化購物環境,其構思巧妙,品位高雅,的確讓人流連忘返。許多商場引進盆景、鮮花、燈光噴泉、藝術雕塑乃至假山魚池,使購物環境充滿活力,讓顧客在瀏覽購物中得到美的享受。有的商廈和購物中心特意辟出一大片場地為顧客提供共享空間,實行開架售貨,電腦管理,并設立咖啡間、休息廳、展覽角……還有更多的時裝商場推出流行服飾展覽、名師獲獎作品展、時裝模特表演,增添不少藝術渲染力,使顧客覺得已不再是單純的購物,而是置身于特定的藝術環境中。

餐飲業也在假日經濟的大潮中得到了長足發展,我國傳統的大餐,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不僅吸引外國人,也吸引國人從家庭餐桌走向酒店、飯店。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進飯店、吃宵夜已經成為尋常的事,特別是像元宵節、中秋節和春節這些具有團圓意義的聚餐已成為各大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

風格各異的“吧”文化極具開發潛力

如今,都市里各式各樣的“吧”已經非常流行,如“陶吧”、“玻璃吧”、“布吧”、“果吧”等。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這種新興的“吧”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休閑的新時尚。“吧”里面的那種藝術、文化或濃濃的個性化氛圍,能使人們的心理得到極大滿足。欣賞陶瓷藝術佳品和制作陶瓷作品是“陶吧”最誘人的主題。在昆明、貴州、上海都能見到“布吧”,那是都市女孩兒聚會的最佳去處之一,前衛的女孩兒在這里能夠體驗到“男耕女織”的田園風情。

休閑農業成為城市假日休閑的高端產業

休閑農業是近年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雙休日制度的實施,人們崇尚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一個新經濟用語。節假日和家人或朋友到近郊的農田去從事種地、除草、采摘等農活,可以親自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勞和豐收的喜悅,還能獲得休閑度假和精神享受的雙重滿足。

休閑農業提供給城市居民的是輕松、愉快、寧靜的精神享受。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旅游娛樂型:這種類型的景點設置有花期(果樹)賞花、農作物生長、收獲階段參觀、魚塘垂釣、采菱泛舟、農家習俗、舞蹈等。(2)品嘗消費型:這種類型主要是在農產品收獲時期,讓城市居民親自采摘、品嘗,并且引導他們消費購買;另外還有畜禽燒烤、畜禽加工制品的品嘗和出售等活動。(3)耕作體驗型:這種類型主要是通過城鎮居民親自參加農事勞作、體驗農村生活而設置的。它的方式可以是出租小片菜地、小片果園、小片魚塘給城鎮居民,或者實行會員形式定期舉辦活動等。這種類型強調真實感,精耕細作的傳統方式和高效率的機械化現代方式相結合。許多退休工人愿意在退休后尋找一種充實的生活方式,這種類型適合他們的需要。(4)療養修身型:這種類型以提供度假村的方式提供給城市上流社會綜合服務,達到修養身心、療養身體的目的。它強調全方位的休閑,重視服務質量,重視生態環境。

未來:吃飽還要吃好

可以預見,隨著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會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量。假日經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有理由去認真地研究、開發與之相關的休閑產業,推動假日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從而讓消費者在“吃飽”的背景下,能夠“吃好”。

整合打造龍頭品牌,進行產業升級并逐步向國際化靠攏

其一,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除了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區,許多景區其實早就有相當的知名度――這些景區長期以來產品單一,又缺乏高水平的策劃包裝,加上財力有限、促銷乏力,因而不能對國內外市場產生吸引力。只要完善這些景區的基本配套設施,加大促銷力度,這些景區就會“活”起來,既能分流過熱量區的部分客源,又可以擴大旅游市場的需求總量。同時,也讓更多消費者擴大視野。

其二,旅游城市要在承載力上下工夫,改變旅游管理體系中條塊分割、職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體化。此外,還應發展城市周邊旅游和城郊旅游,以分散游人。引導本市居民在假日到郊外旅游,以便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外地游客。

其三,目前國內外的旅行社大多處于小、散、弱、差

等狀態,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沒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政府主管部門一方面要扶優扶強,使具有優勢的旅行社得以不斷地發展擴大,另一方面要鼓勵旅行社組建聯合體,內部統一步調,規范運作,優勢資源互補,推出精品,開辟特色,提供優質服務。只有規范了,才能讓消費者滿意和盡興。

加強對游客在假日休閑方面的促進性宣傳教育

目前,假日消費市場怨聲載道的現象很大程度上與假日休閑行為的指導不力有關。因此,加強對游客休閑行為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首先,加強休閑學研究。在國外,閑暇社會學是熱門學科,但國內重視和研究休閑學的人卻寥寥無幾,這與迅猛發展的假日休閑產業是不相配套的。其次,要加強休閑信息指導。假日市場呼喚能指導休閑,推介市場、播報信息的休閑信息網絡的產生。當前尤為急切的是要建立全國旅游城市及景點的信息網絡,及時為旅游者提供旅游路線、交通狀況、景區接待、訂票訂房、購物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該網絡系統的涵蓋內容,向假日市場其他消費領域擴展,為消費者提供準確、及時、全面的假日休閑信息指導。

加強假日休閑品牌產業鏈的完善性建設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人們在長假期間不僅要達到休閑目的,還期望在休閑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滿足精神需求。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單位和假日市場相關行業的生產經營者,緊緊圍繞休閑消費,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休閑產業。

文化娛樂業。據悉,長假期間,在市民的消費結構中,文化消費占家庭、社會消費的比例在不斷提高,市民花錢觀賞文藝表演、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已越來越普遍。隨著假日經濟的發展,我們應積極發展報刊、圖書、電影、音像等傳統文化行業,舉辦書市、花市等富有特色的廣場娛樂項目,應適當增加文藝演出,開展各種娛樂項目。以此增強娛樂性,加強參與性,提升假日的附加值,深化假日的吸引力。

體育健身業。目前,很多人在休息日、假日更愿意去體育場做健身運動。在這種需求下,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興建和改造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二是要正確合理地引導這種休閑消費。關于前者,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擁有61萬個體育場館,從絕對數量來說,已具相當規模,但人均體育場館面積不足1平方米,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因此,興建一批體育場館,改造一批體育場館,已成為當務之急。應該看到,我們的體育健身休閑消費起步很晚,消費水平不高,要從現有的實際出發,合理引導這種休閑消費。

餐飲零售業。節假日是親朋好友難得聚會的時候,“食”自然是少不了的環節。首先,餐飲業要把握好以下幾種節日服務型經營方式:一是主婦型。即飯店為市民家庭配送半成品節日套餐,飯店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費。二是系列型。為適應現代人的消費需求,餐館酒店應推出面向家庭的節日宴席快送、“出租廚師”,向居民開放客房、游藝廳等休閑娛樂設施和場所,以吸引居民到酒店里自娛自樂過假日。同時,還應在文化品位上做文章,要以飲食文化搭臺、在店內推出書面攝影展覽、音樂欣賞、雜技魔術表演、名廚教授顧客“絕活菜”等活動,讓顧客集食、飲、賞、覽、聽于一體,吃得瀟灑,玩得開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在线国产区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群妇大交群中文字幕 | 懂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亚洲一区二区高潮无套美女 | www.嫩草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亚洲天堂久久 | 欧美成人性生活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 亚州成人 | 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 台湾av在线 | 欧美激情五月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999| 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亚洲综合 | 久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午夜视频 | 久久香视频 |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 美女一区| 成人久久av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91在线91| 日本视频久久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 欧美一区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 黄色成人在线 |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 日韩 国产 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