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理降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洗澡能幫助散熱。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可以多洗澡,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也可以用溫水為寶寶擦身。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導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于能幫助降溫。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溫要略高于平時,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既使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冰箱取些冰塊砸成核桃大小的碎塊放人盒中,用水沖一下,溶去銳利的棱角,裝入塑料袋中(需雙層以防漏水),冰塊裝至一半再注入適量冷水,充填冰塊間隙,然后壓出空氣,扎緊袋口,外裹舊布或毛巾。將冰袋置于高熱孩子的前額、兩側頸部,以盡快降低頭部溫度,避免高熱對大腦的影響。冰袋也可放在孩子腋窩、腹股溝等處。
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頭部冷敷。將毛巾用涼水浸濕后敷在前額部,每5至10分鐘更換一次,或者將水袋中灌上涼水,枕在腦下。
2、溫水擦浴。用三十二攝氏度至三十四攝氏度的溫水擦拭腋下、腿彎及腹股溝,可快速散熱降溫。
3、酒精擦浴。將毛巾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濃度的酒精沾濕,擦拭頸部、四肢、后背及手足心等部位。
(來源:文章屋網 )
回到家里,我第一時間給孩子再探熱一次,發現測得的體溫沒有升高,還是38.5度,為了盡量不給孩子吃藥,我便使用物理降溫的方法。
我見孩子穿的衣服還挺多的,便幫寶寶脫去多余的衣服,方便散熱。但千萬不要讓孩子受冷風吹襲,這樣孩子很容易受涼而加重病情的。
發燒多喝開水,這是大人都應該知道的常識了,所以,我準備了一大壺溫開水,已補充孩子的水分。
這時候我發現孩子的體溫還是比較高,我便用35%~45%的酒精給孩子涂擦,酒精有揮發作用,可以快速地幫孩子降溫,一般是擦在孩子的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和大腿根部。
【關鍵詞】中樞性高熱 物理降溫 護理
中樞性高熱是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受損而出現的臨床癥狀。持續高熱可使腦血流量、腦組織氧代謝增加,造成顱內壓增高,加重腦細胞損害;高熱還可導致機體代謝大量增加,熱能消耗,從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1]。護理研究者[2]實驗發現物理降溫能夠快速有效地發揮對中樞性高熱患者的降溫作用。因此,對ICU患者采用及時有效的降溫措施,預防或控制中樞性高熱對腦組織的損害,并對防止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研究者在物理降溫材料、方法、程序方面做了許多探討,現就中樞性高熱病人物理降溫護理及進展綜述如下:
1 傳統降溫方法[3]
1.1 冰袋(冰囊)的使用 方法是將小冰塊裝入冰袋1/2~2/3滿,將冰袋裝入布套,放置所需處,置冰袋于前額、頭頂部和體表大血管流經處,不可直接接觸皮膚,每次放置時間不可超過20min,應加隔一層治療巾以防皮膚凍傷。
1.2 冰帽(冰槽)的使用 方法是頭部置冰帽中讓腦部處于低溫環境,以降低腦細胞的代謝,減少腦細胞的耗氧量,后頸部、雙耳廓墊海綿,雙耳塞不脫脂棉球,防止冰水流入耳內。
1.3 擦浴法 達到全身用冷降溫目的。用32℃~34℃的溫水或30℃的25%~35%乙醇200ml~300ml擦浴。擦浴時冰袋置頭部,熱水袋置足底。擦浴順序及手法按護理操作常規要求進行。
1.4 環境降溫 空氣對流散熱受外界空氣流速即風速的影響,一般的說,風速越大,散熱量越多,但風速較快時,散熱量的增加減慢[4]。體溫升高的患者需要一個安靜,空氣流通和溫度適宜的環境??蓪⒉∪酥每照{間,室溫一般維持到20~23.9℃為宜[5]。
2 改進后的降溫方法
2.1 冰袋制作的改進
2.1.1 化學冰袋 化學冰袋是以化工原料為內充物常溫填充、低溫凝固而成,使用時將化學冰袋放人冰箱中吸冷,由融膠狀態變為固態,取出后置于所需部位,可反復使用,摒棄了傳統冰袋煩瑣的缺點[6]。
2.1.2 柔軟酒精降溫袋 研究者[7]利用低濃度酒精的物理特性,經配置實驗,10%酒精溶液放置冰箱冷凍室約-4~-15℃,結成了冰沙(半固體),制成后在冰袋內柔軟不結塊,使用方便快捷。
2.1.3 10%鹽水冰袋 10%的鹽水冰袋在室溫18~24℃環境下持續3h時其溫度仍在-5℃,低溫持續時間長,在融化過程中其形態為霜水混合,冰袋松軟,接觸體表充分,易于固定。降溫效果優于傳清水冰袋[8] 。
2.1.4 10%芒硝冰袋 研究者[9]使用芒硝10g加清水100ml制成10%芒硝溶液于-18℃冰箱中放置12h即成冰袋,取出后呈冰霜狀,松軟,可塑形。使用后患者體溫下降的幅度顯著加快,降溫效果優于清水冰袋。
2.1.5 其他 在冰袋材質、固定方法等方面的改良。研究者[10]采用麥杰克冰袋(超吸濕樹脂材質)進行物理降溫,麥杰克冰袋是一種高冷容量的新型冰袋,需要時在冷凍柜內取出置于所需部位,在常溫下吸熱,再由固態變為凝膠狀態,能反復使用。
2.2 冰帽制作的改進
2.2.1 硫酸鈉冰帽 研究者[11]采用采用自制硫酸鈉冰帽,方法為按硫酸鈉10%濃度進行配置成硫酸鈉溶液,用無紡布制成雙層帽袋,內置浸潤硫酸鈉溶液的棉紗墊。密閉后置于-18℃冰箱中12h,取出呈冰霜狀冷敷頭部,觀察發現硫酸鈉冰帽降溫效果、速度、維持時間均優于普通冰帽。
2.2.2 顱腦降溫治療儀 將病人頭部置于降溫頭盔內,頭盔內溫度控制在(0±4)℃,應用顱腦降溫治療儀與傳統物理降溫方法(冰袋置頭部、乙醇擦浴)對中樞性高熱病人進行降溫比較,發現顱腦降溫治療儀降溫效果佳,持續時間長,而且對減少病死率、提高預后生活質量起到積極作用[12]。
2.3 擦浴法的改進
2.3.1 溫熱乙醇擦浴 采用41~43℃溫熱酒精擦浴,有利于血管擴張,血流增快,皮膚表面溫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時帶走體內大量的熱,加之熱乙醇揮發快,從機體帶走的熱量多。因而使降溫效果更加明顯[13]。
2.3.2 薄荷乙醇浸劑擦浴 將薄荷100g浸泡在95%的乙醇1000mL中,密封72h后加蒸餾水1500mL,過濾除去薄荷即為薄荷乙醇浸劑。其降溫效果大大超過單純乙醇的物理降溫效果,是因為薄荷油刺激皮膚汗腺分泌,可帶走機體大量熱量,所以降溫效果顯著[13]。
3 新型的物理降溫方法
3.1 靜脈降溫法 中樞性高熱是護理難點,為提供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法,研究者[14]開展了靜脈滴注低溫液體治療中樞性高熱的臨床研究。為中樞性高熱病人靜脈輸入0~10℃低溫液體(10%葡萄糖、5%葡萄糖、5%葡萄糖鹽水、林格氏)500mL~1500mL,滴速:40滴~60滴/min,結果降溫療效顯著,有效率100%。
3.2 熱交換導管血管內降溫 血管內熱交換降溫是一種新型的降溫技術,具有降溫速度快、既定溫度維持準確、波動性小及復溫速度容易控制等特點,目前已在歐美諸多醫療機構推廣應用[15]。使用時將熱交換導管通過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置于上、下腔靜脈中,血管內降溫儀把冷卻的無菌生理鹽水泵人導管的流人道,再進人導管末端的3個腔內,與靜脈內的血液充分接觸進行熱交換,然后再經導管的流出道回到血管內降溫儀系統中。熱交換導管的血管內降溫法與傳統的外部降溫法相比,血管內降溫方法降溫迅速,除插入導管所需的15min,僅3~4h就能達到目標溫度,而且能夠穩定維持低溫,熱交換導管血管內降溫這種全身性的降溫方法,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體表外部降溫方法[16]。
3.3 動脈降溫法 研究者[17]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直接向機體核心注入低溫液體是一種有效的快速降溫方式,其輸人通路可有靜脈和動脈兩種方式。動脈內低溫液體輸入可以達到組織局部低溫而避免全身溫度變化。當前,神經介入技術的可靠性使得局部腦組織低溫液體灌注是可行的,所以完全可以在合理選擇患者(排除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以及嚴密監護的情況下對腦組織局部使用亞低溫,進行臨床試用。
3.4 灌腸降溫法 研究者[18]報道,對中樞性高熱的老年病人以冷生理鹽水行灌腸治療,其方法是將500~1500mL生理鹽水置于冰箱內,待溫度降至12~18℃時取出,按大量不保留灌腸法把液體灌人病人直腸內,保留30min以上再排出,觀察降溫效果滿意,而在冷鹽水灌腸前后除體溫有明顯變化外,其他生命體征均無明顯變化。 轉貼于
3.5 醫用控溫毯降溫法 經臨床應用效果觀察,控溫毯治療中樞性高熱降溫效果顯著,具有傳統降溫無可比擬的優點。該機設有自動控溫系統,病人體溫均能按設定的溫度值平穩降溫,降溫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彈。同時,通過調節毯面的循環水溫,可控制病人體溫的降溫速度,不易發生寒戰,克服了傳統物理降溫中降溫速度和效果無法控制的缺點,有利于對病人的保護。控溫毯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了護理所需時限,解決了中樞性高熱護理的難點[19] 。
3.6 亞低溫治療儀 亞低溫治療在臨床上又稱人工冬眠療法,是用冬眠藥物及物理降溫的方法,使機體處于低溫狀態以降低機體組織細胞的代謝,特別是腦細胞代謝,減少能量消耗,從而達到降低機體新陳代謝及組織器官耗氧,保護腦細胞,減輕腦水腫,改善腦功能的目的。操作方法:將水槽內注入常溫下純凈水至水溢出,接通電源,連接好管道,將控溫毯平鋪于患者身體下面,與其皮膚充分密切接觸,患者頭部置于控溫帽中,通過溫度傳導而發揮降溫作用。體溫傳感器插入內。打開電源開關,設定參數,也可有“高熱降溫”及“亞低溫”兩種功能選擇。直至使患者體溫達到預設定的溫度,體溫不反彈則撤機。亞低溫治療儀溫度恒定,自動調節良好。該儀器操作簡便,省時、省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20]。
4 程序降溫法
有研究者[21]認為,傳統降溫法即在病人發熱時實行降溫,體溫正常時停止降溫,不但不能有效地達到降溫的目的,而且體溫容易反彈,反彈后的體溫更難控制。為此,根據中樞性高熱的診斷標準,提出一種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溫方法即程序降溫法,其包括預測評估、降溫措施、降溫速度、體溫監控、復溫管理、癥狀監測等6個步驟進行并實行亞低溫管理。通過臨床觀察,其效果明顯高于傳統降溫法,可明顯改變患者的意識狀態,并且降低了中樞性高熱的發生率。因此,中樞性高熱的降溫可采取程序降溫法,但程序降溫中相應的護理理論和操作步驟還應進一步研究完善。
物理降溫治療中樞性高熱,其降溫方法已得到較大進展,尤其是先進降溫設備的問世及采用亞低溫治療,已經取得較大成就,臨床效果顯著,既極大地提高了中樞性高熱的治療水平,同時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在物理降溫期間,應連續監測生命體征,尤其是心肺參數,此外,降溫的速度不宜太快。但對于ICU患者發熱的處理非常復雜,很難給出一個公式化的物理降溫方案,目前就物理降溫而言仍缺乏標準性的指導,還存在不少缺陷,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 考 文 獻
[1]王志紅,周蘭姝.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469-470.
[2]鞠蘭.腦血管意外所致中樞性高熱的觀察與護理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9):81-82.
[3]李小寒,尚少梅.護理學基礎(第四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3-189.
[4]姚泰.生理學(第六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9-210.
[5]楊莘.神經疾病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8.
[6]趙小彤.巧用化學冰袋行物理降溫[J].護理研究,2010,24(14):1307.
[7]鐘冬秀.柔軟酒精降溫袋的制作與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32.
[8]鐘俊華,李靜.10%鹽水冰袋用于頸髓損傷致非感染性高熱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l6(l2):101-102.
[9]李艷玲.芒硝冰袋用于中樞性高熱物理降溫的臨床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08,23(17):6-7.
[10]陳軍華,,肖受莉,黃菊九,等.麥杰克冰袋用于物理降溫效果觀察[J] .護理學雜志,2007,22(15):12-13.
[11]種翠紅,張裕華,李興俠.硫酸鈉冰帽對顱腦損傷并發中樞性高熱降溫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3):23-24.
[12]張會娜,張春玲,梅海霞.顱腦降溫儀應用對重度顱腦損傷病人生命體征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4):110.
[13]劉增梅.乙醇的溫度對高熱患兒物理降溫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4):97-98.
[14]戴曉婧,江新.靜脈滴注低溫液體治療頸髓損傷所致高熱的臨床研究[J].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9,11(4):46-47.
[15]劉春風.開展新的降溫方法,探索低溫治療的臨床價值[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2):84-85.
[16]陳香風,譚麗萍,袁利群.重癥顱腦損傷高熱患者熱交換導管血管內降溫治療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9):1780.
[17]王鵬,吉訓明.低溫液體灌注產生亞低溫的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7,16(5).
[18]牛靜,于學潔,王素婷,等.老年中樞性高熱病人降溫方法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雜志,2002,11(13):214-215.
[19]李曉婷,彭慧,陳愛清,等.降溫毯對顱腦損傷伴中樞性高熱病人降溫效果的觀察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211-212.
冰箱里的食品急著吃:盛夏季節,人們愛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水果、飲料等。有些人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的兒童,在吃后半小的左右最易發生劇烈腹痛,嚴重的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頭暈、腹瀉和全身冷顫等癥狀。去醫院檢查,醫生大多得出急性腸痙攣的結論。因為這種痙攣性腹痛是由于吃了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引起的,故名為“冰箱性腹痛”。炎夏,人體為了更好地散熱,全身血管處于擴張狀態,此時的胃腸溫度約為36攝氏度至38攝氏度,而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食物只有2攝氏度至8攝氏度,兩者相差懸殊,腸胃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后,血管驟然收縮變細,血流量減少,腸胃道消化液也停止分泌,導致生理功能失調。這種情況一般人能自行調節,但少數調節不良者就會出現痙攣性收縮,以致發生腹痛等癥狀。預防本病的簡單方法是: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著吃,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少吃或不吃。
涼水沖腳圖涼快:在夏日熱浪襲人之時,一些穿輕便涼鞋、拖鞋的人,喜歡用涼水沖洗雙腳,沖完后全身自覺涼快了許多,殊不知經常這樣做,是有損于健康的。醫學研究證實,人的腳部是血管分支的最遠端末梢部位;腳的脂肪層較薄,保溫性較差;腳底皮膚溫度是全身溫度最低的部位,極易受涼。若夏天經常用涼水沖腳,使腳進一步受涼遇寒,然后通過血管傳導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復雜病理反應,最終導致各種疾病。此外,因腳底的汗腺較為發達,突然用涼水沖腳,會使毛孔驟然關閉阻塞,時間長了會引起排汗機能障礙。特別是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水刺激后,正常運轉的血管組織劇烈收縮,日久會導致舒張功能失調,誘發肢端小動脈痙攣、紅斑性肢痛、關節炎和風濕病等。
席地而臥圖涼快:在南方,一到夏天,常??梢钥吹皆S多人席地而睡,或者是夜臥在過道、樹下、墻根和通風口等處。有的人在睡覺時,將臥室內兩邊門窗全部打開,愛吹穿堂風。涼風吹拂身體當時覺得舒服暢快,但醒來常常渾身肌肉、關節酸痛,精神疲倦,或者由于腹部受涼而產生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更為嚴重的是,有的人在大汗淋漓的當風而臥,極易發生嚴重疾病,如面部神經麻痹、未梢神經炎和心腦血管疾病等-
大汗淋漓后洗冷水澡:夏天鍛煉出汗后,不能立即洗冷水澡,因為夏天氣溫高,鍛煉身體時產熱增加,通過汗腺蒸發及皮膚血管擴張是身體散熱的重要途徑,,鍛煉剛結束時,人體仍處于代謝旺盛、產熱增加、皮膚血管擴張的狀況,這時如果立即洗冷水澡,皮膚受到冷水刺激,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皮膚血管收縮,結果可使出汗散熱受阻,反而會散熱困難體溫升高。同時,皮膚血流量減少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會增加心臟負擔。機體從熱環境一下子進入冷環境,來不及適應調整,常容易患感冒或者引起胃腸痙攣等,鍛煉后肌肉疲勞、緊張度增加,這時再受到冷刺激,還可能引發抽筋。夏季出汗后應適當飲用一些鹽開水,然后休息1小時左右,作一些準備活動再洗涼水澡,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洗溫水澡,,
涼席人人皆宜:炎夏盛暑,人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即使熱得汗流浹背,而一旦.躺在涼席上休息時,也很快會感到涼爽。這是由于體熱經皮膚傳導散熱到涼席上的緣故,,但涼席雖爽,也并非人人皆宜。當人體受寒著涼時,則不宜睡涼席。不論外感風寒,或由于肌體臟腑陽氣不足釀成寒從內生,均會有寒象表露出來。比如:肌緊畏寒,關節酸痛,喜蜷臥不動等等。若大便稀溏下腹冷痛,喜熱飲食,則多屬于脾胃虛寒。若兼有腰背涼冷感,尿頻又色清,女子臍周冷痛等多為腎陽不足。肺氣不足常有白汗、咳嗽痰喘、少氣乏力,有這些寒象者均不宜睡涼席。嬰幼兒皮膚嬌嫩,老年人皮膚過于粗糙或伴有臟腑陽氣不足者,還是以不直接睡涼席為好,不妨在涼席上鋪層薄墊或床單。也可酌情選用涼度較低的涼席或亞麻涼席、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