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柴靜霧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據初步統計,截至昨日20時13分,優酷網點播401萬次,9088條評論;騰訊視頻網站2620萬,32760條評論;樂視網站305萬。新浪微博這一話題截至昨日21時25分,閱讀數6616.2萬,精準討論16.5萬。
調查的念頭
源于未出生已患腫瘤的女兒
追溯上一次柴靜出現在公眾視野里,是在美國生下了一個女兒。美國產女事件還一度引發軒然大波。而在昨日的視頻中,柴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9年初,柴靜被爆與攝影師趙嘉結婚。同年10月底,據《南都娛樂周刊》報道,柴靜在美國生下了一個女兒。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柴靜透露當時未出生的孩子被檢查出患有良性腫瘤,一出生就要進行手術,所以她從央視離職并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打算陪伴照顧女兒。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什么是藍天”、“為什么老把我關在家里”。
拍攝《穹頂之下》的想法便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照顧她(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穹頂之下》全片長103分鐘,柴靜拿出她兩年前出書所得的稿費,總共投資了差不多一百萬用于該紀錄片國內外的拍攝和后期制作。她親自走訪中國、美國、英國多個污染現場,如倫敦、洛杉磯等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等尋找霧霾根源,還拜訪了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并實地拍攝他們的治污經驗。
事實上,柴靜過去在央視也曾制作過污染治理報道,還曾獲選了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但柴靜稱,相比于《穹頂之下》,這些污染報道“就事論事,停留在監督某些排污企業和地方政府GDP沖動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穹頂之下》則是對過去問題的再回訪,這一次回訪使柴靜意識到,“環保與經濟發展并無沖突。大氣污染并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調查的初衷
這本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起初,柴靜的調查只是想解開自己的疑惑。柴靜說:“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19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于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道是霧。可見今年1月,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她在今年1月紀錄片首發的公開演講中說,“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沒有想到要公開。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她認為“作為一個媒體人,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回避,盡量說明白。”
柴靜花了一年的時間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后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柴靜說:“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她背負空氣采樣儀采樣送檢;她用數據視覺化展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與專家合作發表于《柳葉刀》雜志的報告,估計的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35萬至50萬人,處理得通俗、形象、警醒;她經歷了無人機因霧霾過重而無法記錄污染情況的尷尬;為考察同樣惡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車尾氣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現象,她在直升機上俯瞰這座車輪上的城市攤大餅式的道路模式和對汽車的高度依賴,在公路邊直擊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向沒給重型柴油車加裝空氣顆粒物過濾器的司機開出罰單;她還把官員和業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眾視野之中:一艘海輪排放的PM2.5幾乎等于50萬輛貨車。
在《穹頂之下》中,柴靜指出,中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在該紀錄片中柴靜還嘗試揭示這些問題背后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公布的目的
為了自己的愛惜而行動起來
面對這些問題,柴靜在采訪中表示,公眾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復雜,更不能不當回事,聽之任之。從對英美的污染治理經驗的調查中,她認為“我們怎么辦”還是有路可尋的。她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希望空氣清新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強烈的社會共識,而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這也是她的信心來源。
看到家門口有一片工地裸露,柴靜試著與施工者交涉,結果揚塵的土堆得到覆蓋;樓下的餐館沒有加裝油煙處理裝置,她打了舉報電話12369,餐館老板果然裝上了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加油站的加油槍汽油揮發嚴重,她又向環保部門舉報,加油站答應馬上修好防揮發裝置。她的體會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個數字。她建議網友:表達你的不滿、維護你的權益。
關鍵詞:后現代;媒介與受眾;世界秩序;時間與空間
每一種工具都是一件武器,假如你使用適當。用這句話評價紀錄片《穹頂之下》再恰當不過。然而既然是一件武器那么她必定有針對的敵人,那么也必然會有與敵人共屬一個時空并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保護圈,這種情況下這件武器一旦投入使用,必然會帶來交換與死亡。
一、《穹頂之下》映射的世界秩序
紀錄片《穹頂之下》內容是記者柴靜關于霧霾的一個主題式演講,演講人柴靜從個人情感體驗出發,聲色并茂的為我們呈現了當下中國的氣象全景圖,講解中援引了各種權威數據作為輔助材料。筆者對該紀錄片進行了多次觀看研究,發現其援引的數據國內部分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國家發改委、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系等權威專家教授提供;國外數據以美國國家環保部EP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英國資源與環境變化大臣ED DAVEY、英國國家實驗室首席物理學家、英國倫敦大學環境科學教授等為主。發展中國家只有在講解同中國一樣正飽受霧霾之害的國家提及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國家以外對于援引數據方面無一處引用。誠然,發展中國家對于大氣空氣質量的檢測不可能一片空白,也有形成自成體系的數據材料與調查報告,可是在紀錄片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并加以佐證時很少成為可以引用的知識材料。
其實從這個事實中不難看出一種新的規則的邏輯和結構,即全球化的世界秩序。《現代性讀本》一書中齊格蒙特?鮑曼在《對秩序的追求》一文中也提到在現代性為自己設定的并且使得現代性成為現代性的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建立秩序的任務作為不可能之最,作為必然之最凸顯出來。可見,現代性本身就與秩序有著某種天然聯系。如果我們將后現代視為一個時段,在這個時段中世界的、人類環境的、人類自身的以及這三者間關聯的秩序得到反思,假如他終止了亦或風光不再了,那么,他就是一個思想問題、關懷問題和一個認識到自身,意識到一種有意實踐并唯恐留下縫隙的實踐問題。
福柯的觀念尤其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提出的觀念也值得注意,在這里權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在其中成了一個核心主題。但是福柯卻突破了權力最終位于國家內部的概念,向我們發誓說要“對權力進行一種向上的分析即從它的細小的機制開始,每個細小的機制都有其自身的歷史、自身的軌跡、自身的技巧和策略,然后去發現這些權力機制如何已經被并繼續被更加普遍的機制和全球支配的形式所發明、殖民化、利用、糾纏、改變、取代延伸等等。”
第三世界國家關于空氣質量檢測數據卻不被同樣屬于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所采用,所謂發達國家的數據卻被奉為權威產生宣傳效應。如果用福柯的全景敞視理論來看《穹頂之下》帝國秩序似乎也能說得通。第三世界國家如伊朗、阿富汗等國其實處于環形邊緣,只有被觀看的權力作為發達國家的監視者在這種秩序下擁有了理所應當的監視權,發展中國家處于暗室之中像是被分配好的機器,監視者將會產生大量污染的工廠企業轉移到被監視者的暗室之中,被監視者處于遮蔽狀態當中,所以柴靜在紀錄片中談到中國的霧霾現象是如何產生的,主要從我國燃煤燃油量所占百分比出發,得出我國存在大量過剩的鋼鐵廠、依靠第一產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為主要原因,柴靜的相當一部分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暫且不去評價,但是她卻忽略了發達國家作為權力秩序的主導者將污染企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現實,發展中國家為了就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得不接受秩序主導者的這種安排,而產生什么樣的后果,環境、空氣質量的變化卻是處于被遮蔽中的主體無法預測到的結果。
二、《穹頂之下》之媒介與受眾現代性解讀
紀錄片《穹頂之下》作為網絡社會崛起的產物,必然與網絡信息時代的各種屬性密不可分,媒介和受眾便成為網絡信息時代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大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傳輸速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再受到地域、空間的限制,我們隨時隨地能夠得到新媒介帶來的各種信息。媒體變得更加多元,由于媒體的多樣性,以及有可能規定特殊觀眾群,我們可以說在新媒體系統里,信息即媒介。亦即信息的特性會塑造媒介的特質。拿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為例,如果提供大眾霧霾的實際情況與數據算是信息,那么這個紀錄片會特別制作符合這些期待受眾的儀式和語言,比如柴靜個人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詩性語言、對于霧霾的化學元素生成過程的視頻動畫展示、包括燈光處理、背景墻的設置、影像生成和播送的技術與設計等等。運用麥克盧漢式的語言,我們可以說,依靠媒介而運作的信息正在為不同的信息塑造不同的媒介。
《穹頂之下》在柴靜及其制作團隊的策劃下一經便在網絡上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傳播效果。我們熟知的各大社交網絡如微信朋友圈、新浪騰訊微博熱點以及各大搜索引擎下的高點擊量無不折射出網絡社會下快速、高效、虛擬的互動方式。互聯網所中介的溝通是相當新的社會現象,學術研究還沒有機會針對其社會意義作出確切的結論。霍華德?里恩戈德在他的先驅著作《虛擬社群》里定下了這場辯論的基調,強烈主張會有一種新型的社群產生,以共享的價值和利益為中心,將人群聚集在線上。認為線上建立的社群可以成為虛擬社群的成員,發展成為實際的會面、友善的宴會,以及實質的支持。這個觀點現在已經被證實,《穹頂之下》紀錄片的廣泛傳播并得到相當受眾的認可與支持,他們形成環境保護者社群,在大眾所在居住區及住宅區進行免費科普活動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這種多媒體信息在同一個系統里傳播,即使該系統是互動式與選擇性的,這也導致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種共同認知模式里。從同一媒介上獲取視聽新聞、教育信息以及娛樂節目,即使來源不同,也形同在大眾電視已經開始進行的內容混淆方向上又往前邁進了一步。從媒介的角度來看,不同的溝通模式傾向于相互借用符碼:互動式教育程式看起來就像是電子游戲;新聞播報看起來像是視聽秀;體育運動的設計是為了給遠方的觀眾觀賞,因此它們的信息和動作片越來越難以區分。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同一個溝通模式下各種信息的選取由于很容易彼此切換,因而減少了各種不同認知與感受涉入來源之間的心靈距離。由于信息保留了作為信息的獨特性,當它們在象征溝通過程中混雜在一起時,信息便在此過程中混淆了自身的符碼,不同的意義隨機混合,從而創造出多面向的語意脈絡。
三、《穹頂之下》時間與空間的消解
柴靜在對中國2014年全年霧霾天氣圖片展示中用到了后現代所提到的粘貼技術,將365天的天空氣象圖并置到一個完整的圖像下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呈現給受眾整整一年的氣象全景。在對中國各省市、以及全球環境大氣污染分布區域展示時她用到美國NASA給出的遠程衛星云圖,世界各國的環境情況在這張衛星云圖里一覽無余。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時間和空間的呈現似乎消解了時間、空間本身。時間空間本身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運用后現代的拼貼粘連技術,消解時間以及空間的落差以單位1為單位呈現,并且可以復制出來永久呈現。
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的言說方式來說,流動的空間借由混亂中的相繼次序使事件同時并存,從而消解了時間,因此將社會設定為永恒的瞬間。地方的多重空間,如散落的、片斷的、斷裂的、展現了多樣的時間性,橫跨最原始的自然節奏,到最嚴格的時鐘時間保證選擇性的功能與個人超越了時間,而低下的活動與臣屬的人群則忍受著隨時間逝去的生命。雖然正在浮現的新社會結構邏輯,目標在于毫不留情的取代那種有秩序之事件序列的時間,但在一個全球互相依賴的系統里,大部分社會還是位于新宇宙的邊緣:無時間性在一個受時間約束的海岸環繞的海洋中航行,還可以聽到岸上傳來被時間束縛的生物的悲嘆。這種無時間性的邏輯的展現在社會里并未曾遭遇抵抗。正如各個地方與地域性企圖重新控制鑲嵌在流動空間中的社會利益,有時間意識的社會行動者也試圖控制無時間性的非歷史性支配。正因為我們的社會理解了整個環境的物質互動,科學與技術才賦予我們預見一種新時間性的潛力,這種時間性也被安置在永恒的框架里。
我們的受眾對于這種對空間、時間的消解的呈現顯然是欣然接受的,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認為這樣的一種呈現可以將我們所看重的生命時間也定格為永恒。這是《穹頂之下》中我所看到的時間與空間的一種后現代歸置。
四、《穹頂之下》之情感投入與體驗
紀錄片《穹頂之下》中柴靜的一個對小女孩的采訪鏡頭讓人印象深刻。記者問女孩是否見過藍天白云,小女孩的回答讓人咂舌。個人認為柴靜沒有理由對回答者進行誘導,當然,不可避免這個鏡頭必然會有后期的剪輯和制作,包含著制作者對觀眾的一個隱性的思維引導。對于孩子是否真的沒有見過藍天白云的答案在沒有調查之前,可能無法得到一個完全肯定的結論。但是北京以及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霧霾天氣實景圖,民眾的普遍反映以及各項數據指示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霧霾現象的客觀存在。
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像一顆炸彈投入互聯網,激起了公眾對壞境保護的空前重視,這是一部好作品,把霧霾的根源說得很清楚,大部分治理措施也提得很好。但是關于霧霾和肺癌的關系這個部分,是可能給大眾造成誤導的,必須加以解釋和澄清。
從表象上看,癌癥特別是肺癌發病率的上升,與霧霾有一定關系,但是這個“關系”還缺乏科學支撐。霧霾里的一些物質具有致癌性,但有致癌性并不一定就能導致癌癥,這需要長時間的科學論證。
柴靜說中國過去十年肺癌發病率上升300%以上,這是事實,但是主要原因未必是空氣污染。下面我們來看兩組數據。
全球癌癥發病率最高的前十個國家是哪些?2011年英國的數據,依次是丹麥(癌癥發病率每十萬人325人),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法國,美國,挪威,加拿大,捷克。這些國家大部分以地廣人稀空氣好著名。中國大陸地區排名第幾?50名之外,只有每十萬人211人。
再來看,《2012年中國腫瘤年報》所的中國癌癥發病率前十名――
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寧夏;第三名:甘肅;第四名:江蘇;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
污染最嚴重的河北排第幾?第17名。北京排第幾?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中國只有30個省市自治區,北京排名接近于倒數,是我國癌癥發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如果這些數據是全面而真實的,那這個排名是不是讓人很吃驚?
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癌癥是什么?肺癌。全世界都是這樣,癌癥總體發病率高的國家,肺癌發病率往往也高,呈現正比例關系,不是中國獨一家。
有很多媒體說中國肺癌或癌癥發病率世界第一,這都是錯誤的。中國只是發病數量世界第一,因為我們人口數量最多嘛。發病率排名前十的國家人口加起來也不到中國人口的一半。但是為了宣傳污染的危險,很多媒體故意混淆了發病率和發病數量的區別,這是不對的。
壽命長,癌癥多發
要理解這些數據,就首先要搞清楚,癌癥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病?
癌癥,就是惡性腫瘤。就是身體里面的細胞不受控制地增長,成為腫瘤,破壞了正常的人體組織。腫瘤增長到一定程度,人體組織就不能正常工作,人就死亡了。
和癌癥發病率相關性最高的,不是吸煙或空氣污染,而是年齡。人年齡越大癌癥發病率越高。空氣質量越好的發達國家,癌癥發病率越高,因為一般來說那里人均壽命都會更長一些。所以,中國建國以后,癌癥發病率每年都在上升。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人均壽命在不斷提高。在中國,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就是長三角,上海、浙江、江蘇這些地區,這些地方的癌癥發病率也位居中國前列,肺癌發病率也比污染更嚴重的京津冀地區要高。
癌癥這種病的核心,是人體組織自我修復的DNA信號發生錯誤導致的,并非免疫體系受到損害的結果。這是它目前無法被治愈的核心原因。千百萬年來,我們人類的器官組織,從小孩長到大人,都要不斷的增長,而且總是難免會受到各種損傷損害,如果不能重新生長部分組織出來,就很難長時間地生存。比如皮膚被刀割破了,過一段時間會自己長好,就是這種恢復機制。但是這種信號有時候會出現錯誤,不該長新東西的地方,長出來了新東西,這就是腫瘤。良性的腫瘤就是長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不長了;惡性的腫瘤就是會不停地生長。
所以,癌癥的本質是人類在自然進化中為了成長和延長壽命而制造的一種“均衡”。一方面,要保證受到損害的機體組織能夠重新生長,就好像一棟房子修修補補能夠繼續使用一樣;另一方面,這種修補機制又不能失控。這就是一個權衡利弊的問題,修補機制失靈了,隨便割破個血管人就死了;修補機制太強大,就會長出一些不該長出來的東西。
癌癥來自于人體組織自我修復的DNA信號,所以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不能殺死癌細胞的。因為癌細胞不是外來的病毒,而是身體自己長出來的,在我們的免疫系統看來,它們跟人體的正常細胞是沒有區別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癌癥甚至跟免疫系統的強弱關系都不大。
總之,發生癌癥的這個修補機制,我們的身體必須保留,這是幾百萬年自然進化的選擇。既然保留了,它就會有失控的可能性。如果這種失控的概率是每年百萬分之一,那么一個人只活40歲,他得癌癥的幾率就是百萬分之四十;如果一個人活80歲,他得癌癥的幾率就是百萬分之八十,甚至更高。
如何遠離癌癥
可見,空氣污染、霧霾跟肺癌發病率是有關聯的,但是關聯程度遠遠比不上年齡和吸煙,而且這種關聯機制現在醫學上不能證實。我說的意思,不是說不要治理霧霾,而是告訴大家:不要恐慌,嚇得不敢出門了,干擾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
如果想讓親人或者自己不得癌癥,那么做到以下幾點,能夠把你的癌癥發病率降低很多:
第一,年齡是決定因素,這個誰也不想少活十年八年的,為了不得癌癥去自殺有點說不過去,所以就不要去管它了,聽天由命吧;
第二,抽煙是僅次于年齡的,跟癌癥尤其是肺癌發病率直接相關的東西。一個不抽煙的人,生活在北京河北,癌癥發病率一定大大低于生活在挪威新西蘭的抽煙的人;
第三,避免肥胖,加強鍛煉。霧霾太嚴重的時候確實不適合出門,但是如果有一點霧霾就在房子里呆著不出去,在家養膘,癌癥發病率反而會大幅度上升。應該是選擇一個合適“度”來選擇是否外出鍛煉,輕度的霧霾對身體的損害可能少于缺乏鍛煉對身體的損害。還有就是房子里面的PM2.5只會比室外輕微一點點,不是說呆在室內就沒有PM2.5傷害了,就算用空氣凈化器效果也有限,因為PM2.5的直徑很小,可以輕松穿過門和窗戶的縫隙進入室內。
第四,健康飲食。少吃燒烤、腌制、辛辣的對胃腸道刺激很厲害的食物。青海甘肅地區的癌癥發病率證明了它們可能是僅次于抽煙和肥胖的致癌因素。我國中西部地區愛吃辣椒、臘肉的四川湖南等省市直腸癌胃癌發病率也很高,總體的癌癥發病率高于北京河北地區。
1.課前準備策略――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取
在“電子書包”環境下進行教學活動設計要求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時既要考慮到教材知識、學科目標、教學重難點等有思想品德學科特點的教學內容,同時也還要兼顧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被“電子書包”環境所接受,要能發揮“電子書包”的技術輔助優勢。因此,需要教師在運用電子書包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取。選取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可探究性,能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需求。(2)要有思考的空間與深度,不能過于簡單、直接。2. 課堂教學策略――開展有效的數字化指導、評價與反饋
“電子書包”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不是展現技術的課堂,而是展現技術如何服務于學生的課堂,是要利用技術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與疑惑的課堂。因此,作為教師要利用電子書包功能引導學生搭建學習框架,指導學生學習方向與及時反饋學生答疑。下面以一節《實施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復習課例呈現電子書包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結合。
教學環節一:時政導入、引出課題
【教師】播放視頻柴靜《穹頂之下》節選:思考問題,引入復習主題: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學生】觀看視頻柴靜《穹頂之下》節選思考分析,舉例說明,加深理解
【本環節電子書包運用策略說明】通過電子書包,讓視頻觸動學生的情感,感知我們身邊的環境和資源問題嚴峻。
教學環節二:小組活動、建構知識結構圖
【教師】知識點再現。
(1)提問:生態文明建設讓你聯想到課本的哪些知識?
(2)填寫表格,引導學生對所聯想到的知識進行細化并整合
【學生】利用筆記本電腦接受教師發送來的帶有空白的知識結構圖,并且每名學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參照問題,完成思維導圖的建構。
【本環節電子書包運用策略說明】通過利用電子書包的功能,輔助學生克服教學重難點。同時,相互補充與質疑,可以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環節三:分析研學問題、升華提高
【教師】出示研討課題(研學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分析新的案例。
【學生】通過電子書包的上網功能在網頁上尋找2014―2015年我國霧霾事件,并尋找英國治理霧霾方法。
【本環節電子書包運用策略說明】利用網頁上的新聞、社會上的熱點時事為案例材料,將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探究,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升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環節四:探究作業,發展個性
【教師】情景:某校初三學生以“汽車與霧霾”為主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
【作業要求】請同學們就“汽車與霧霾”的關系分析廣州市限制新車的上牌數量完成一份探究報告,并上傳至電子書包平臺。
【本環節電子書包運用策略說明】在“電子書包”環境下批改作業和試卷,教師能及時診斷學生的各種錯誤、缺陷與問題,并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和問題,真正實現量化分析、定性分析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教學環節五:總結反饋
【教師】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作出總結。通過研學練習進一步了解、指導對學生的理解及運用。
【學生】學生通過小結知識,了解自主研學效果及作修正。完成研學練習。
柴靜在《穹頂之下》提到了飛機帶來的排放污染:一架飛機一個起飛就是一噸油,一個落地又是一噸油。雖然不精確,但也的確說明了民航是個高耗能行業。作為民航業內人士,我們可以比柴靜更加精細地計算出一架飛機的油耗和排放量:以東航于2011年12月引進的空客A330 B-6538飛機為例,該機目前飛行了39個月,約15000小時,按照5.5噸/小時的油耗計算,共計消耗了82000多噸航空煤油,是該機最大起飛重量238噸的347倍,折合排放二氧化碳27萬噸,其中污染物還包括一氧化碳未燃烴和顆粒物氮氧化物等。而這只是一架飛機的排放量,多么觸目驚心。
航空運輸業是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節能減排當然與空管和空域劃分有很大關系,但作為飛行人員,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空客飛機在FCOM中有“綠色操作程序”,提供了不同飛行階段的節油程序:
在駕駛艙預先準備中,盡量使用地面電源,延遲啟動APU;在駕駛艙準備中,如果一個空調組件足以供氣,則關掉兩個組件中的一個;如果起飛機場不需要使用減噪程序,并且性能允許,MCDU起飛性能頁的加速高度盡可能低;如果條件和性能允許,選擇最合適的跑道以節省滑行和/或飛行時間;滑行中,推力盡可能低,避免使用過大推力;起飛前,關閉兩個空調組件,在減爬升推力后接通一個組件,至少10秒鐘后接通另一個組件;爬升中如果沒有ATC限制,使用管理速度按最經濟速度飛行;巡航時,在最佳高度層上飛行,及時更新風信息(風向改變30度或風速改變30節);進近時,如果條件和ATC允許,使用減速進近;如果著陸性能允許,選擇形態3能減少進近時間和油耗;著陸后,如機場條件允許,使用單發滑行,在高推力后至少1分鐘,APU可用且直線滑行時,關閉2發。
還有一些程序雖然沒有寫在手冊中,但是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實施,如:落地后,情況允許,使用慢車反推;根據公司政策與性能,起飛前采用單發滑行;條件允許,延遲放襟翼、起落架;條件允許,計算好下降頂點,下降剖面,讓整個下降過程盡量讓發動機保持在較小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