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古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人踏青,內容豐富多彩,觀賞山川風光,游覽名勝古跡,進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獵,放風箏等。“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這話說的在理,春天萬物蘇醒滿目蔥蘢,正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踏青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在青山綠水間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歷代文人墨客更是與踏青結下了不解之緣,吟詩作賦,為春游大抒雅懷。
白居易的《錢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語言樸素,情景交融,錢唐湖早春的美景讀之如見,呼之欲出,讀詩的人仿佛要身臨其境了。
宋代吳惟信的《蘇真堤清明即事》卻是一幅因戀春而流連忘返,以至日暮而歸的春游畫卷:“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真可謂文情并茂,膾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開紅樹亂鶯啼,草上平湖白鷺飛。風和日麗人意好,夕陽瀟鼓幾船歸。”孟郊的“日日出兩園,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蘇軾的“踏青游,拾翠惜,襪羅弓小。蓮步裊。腰支佩蘭輕妙。行過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筆生花,各具特色。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教學設計
要想真正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詩詞素養,教師必須從教學設計入手。本文著眼于詩詞吟誦和整體感知兩大方面,力求通過教學設計使學生感知古詩詞的魅力,學會鑒賞詩詞。
一、細化吟誦指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中可見,吟誦是鑒賞詩歌最基本的要求。在以往教學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教師和學生都是隨意地讀。對古詩詞來說,它們背后包含了許多背景知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并不適用于古詩詞的學習。因而,教師必須要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正確地吟誦古
詩詞。
正確地吟誦古詩詞,要把握詩歌外的韻律,即詩歌的音步、重音和音調。這些規則,教師不可能完全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一定能在初中階段就學會。但教師可將韻律知識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作示范誦讀時,不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知識都講給學生,但教師自己要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正確、恰當的吟誦方法,這樣才能使詩歌的吟誦更有古典美和感染力。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吟誦指導教學。互聯網平臺上,有許多優秀的古詩詞愛好者以及優秀的朗讀人員錄制成的古詩詞朗讀的音頻和視頻,有的還會配上古典音樂和與詩詞內容相映襯的背景畫面,這些對古詩詞吟誦教學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把握好詩詞的音步、重音和音調,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最佳的吟誦效果,自己錄下來聽一聽能不能從中感受到詩詞的音韻之美,能不能從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針對詩詞的吟誦,設計好吟誦知識的切入點。如根據視頻材料或教師的自我誦讀先請學生感受其中的音韻,之后請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以小組討論為手段,請學生代表吟誦詩詞,教師在每一組學生誦讀之后,針對學生出錯的地方講解韻律知識,對學生讀對的部分進行表揚。學生在自己誦讀之后再得到指導,會對其中的知識記憶得更加深刻,教師的表揚也激發了他們改正讀法的動力。每組學生出現的吟誦問題各不相同,因而也提供了更多的指正機會,便于教師插入對應詩詞韻律知識的講解。同時,優秀的吟誦可以激發詩詞畫面,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大有裨益,教學設計同樣要設置好如何在課堂上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指正錯誤后,請學生根據正確的讀法再次誦讀詩詞,先自我感受其中意義。接下來通過播放視頻,學生閉眼想象詩詞所描述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開展接下來的教學任務。
二、整體感知古詩詞
《孟子?萬章下》中曾寫道:“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對古詩詞的理解,要知人論世,否則就容易陷入對詩詞表面意義的理解,而忽略了詩人本身要表達的內涵。詩歌所反映的都是詩人在親身經歷、感受、理解后的生活再現,一部作品的形成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由詩人的思想感情和長久以來的世界觀、價值觀所決定的。因而在鑒賞詩歌時,對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思想感情、個人主張和創作意圖等的了解,對于深入理解詩歌是非常必
要的。
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不知道當時的創作背景,是無法深切體會到詩人溢于言表的苦悶、悲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劉禹錫被貶官后經歷了整整二十三年才回到洛陽,在路過揚州時碰到好友白居易時所寫的。在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軍》中寫道:“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在這首詩里,白居易相對比較直白地表達了對劉禹錫不幸遭遇的安慰以及對朝廷不善待人才的憤怒。因此,在教學時,不妨先給學生介紹劉禹錫的創作背景、“八司馬”的歷史大事件和白居易的這首詩,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解讀出劉禹錫為什么叫“酬樂天”。在同一事件中,柳宗元也同樣被貶,創作了《江雪》一詩,抒發自己難以忘懷的悲痛。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才會對劉禹錫豁達樂觀的性格印象深刻。所以,不妨在教學中滲入整體背景,讓學生能從整體感知其意境和意義。
但僅僅了解詩人創作的背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設身處地地從詩人的角度來體會,才能進一步引起學生與詩人通過詩詞產生的共鳴。比如,陸游《清明》一詩中,在細雨紛紛中趕路為何會“欲斷魂”呢?教師要先講講陸游所處時代清明節的習俗,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清明時節別人都全家團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墳掃墓,而自己卻孤身趕路,你會是怎樣的心境?這樣才能體會“欲斷魂”這樣強烈的情感反應。
這樣的吟誦教學和整體感知教學,對教師來說,提高了課堂上對知識本身的追求,能真正地將個人融入詩詞的海洋中去;對學生來說,沒有應試教育的壓力,也避免了無組織的無效學習,大家在小組討論、教師細化指導、整體感知歷史背景的過程中都收獲了知識,在閉眼想象中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詩人眼前的景象,在設身處地中與詩人共鳴,師生共同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實現了對古詩詞藝術的鑒賞。
一、吟誦古詩詞,體會情感美
一般而言,古典詩詞中的情感涵詠,或表游子之苦、或寄秋士之悲、或抒仁人之憂、或發志士之憤。此外,既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溫情;也有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友情;既有愛情,也有愛國之情。凡此種種,深沉真摯,給學生一種強烈的震撼,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品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以《鵲橋仙》(秦觀)為例,上片三句描繪的是牛郎、織女長相思、離別恨,七夕之夜方可銀河會;這表現出二人的心情,非常的低沉;緊接著兩句是轉折。細細吟誦,可以體會到詞人認為每年一次相會意思重大,甚至勝過普通夫婦相會無數次;下片三句來了一個大轉彎,寫二人短暫而又甜蜜的相會,很快就要結束,一時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兩句,二人心緒振起,并且互勉。這雖然是一首小詞,但是其中所包含或者表達的情感波瀾起伏。吟誦之,聲音從低到高,然后降低后再升高,“以聲傳情”,妙不可言。
二、蘊藉深,意境美
古詩詞之意境,實際上是心與物的統一,將人的主觀感情、情趣和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謂有境界,高格自成。古詩詞的意境之美,是創作者的最大追求。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領悟詩詞的意境之美。古詩詞意境,可謂異彩紛呈,既有典雅含蓄,又有凄清蕭索;既有沖淡平和,又有清明秀麗;我們可以體會到“黃河遠山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之勁健與雄渾,也可以感受到“天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悲慨與蒼涼。
對于上述古詩詞而言,吟誦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古詩詞鑒賞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有聲語言中感受意境之美。學生進入古詩詞意境,需先理解其內容,然后反復的進行吟誦;吟誦過程中,聲音應當根據作品意境,抑揚頓挫、疾徐變化、婉轉曲折,這樣才能獲得美的享受。比如,蘇教版《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上片兩句交錯落筆,通過托出長江、人物,豪情壯懷不勝言表;學生在吟誦過程中,發調應當自宜高亢。“故壘”兩句,主要是交代此地為三國古戰場,吟誦時應當稍降音調;“亂石”三句,采用健筆描繪出一種逸氣滿懷而又驚心動魄的壯麗之境。對此,學生在吟誦過程中,應當大聲激昂,然后才能高唱入云。對于歇拍兩句而言,主要是贊嘆山河美麗壯觀、英雄輩出;學生在吟誦過程在,稍降音調,而且要保證語氣的舒徐。在下片開頭,從周瑜勃勃英姿的敘寫,轉到其指揮的赤壁之戰氣概、輝煌戰績的描述;吟誦時,前三句音調應當稍低一些,而后兩句則應當激越高亢,這樣可以壯大聲勢。
三、搭配歷史背景、歌曲
古詩詞是文化藝術瑰寶,其多因詩人的壯志未酬和不幸遭遇而產生,在吟誦過程中,應當結合歷史背景,進行有感情閱讀,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領悟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比如,李密曾經給司馬炎上書,即《陳情表》,其歷史背景為李密原是蜀漢臣子,后因司馬昭滅掉蜀國而淪為亡國奴。為求國之安穩,籠絡了一幫舊臣。為保名節,就以晉朝政策作為寫作原由,并以《陳情表》作為推詞,不僅可以為祖母盡孝,而且還可為蜀漢之國盡忠。在吟誦中,應當注意時代背景的理解和認識,充分結合社會背景,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和鼓勵他們吟誦古詩詞。采用該種方法,可以使他們深入了解歷史,激發其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得以有效的改變。
《春曉》中,旋律活潑、輕盈;鼓點由低鼓和軍鼓敲擊的均等的四分音符時值,簡潔又富有朝氣;低音用低沉的大貝司,為靈活的音樂打下堅固的堡壘;副旋律運用了多種樂器,有大號做低音填充,短笛、小提琴做高音旋律填充。副旋律運用在主旋律的長音處,正所謂“你走我停,你停我走”。像《春曉》這樣熱情洋溢的歌曲還有《詠鵝》《一字詩》《曉窗》《村居》《江南》等。當然除了歡快風格的曲子以外還有感人淚下的,如《游子吟》,此曲明顯比《春曉》憂傷很多,由138拍的速度變為55拍,表達意境深遠悠長。前奏以簫為主旋律,小提琴、古箏做副旋律,凄涼的簫聲,古色古香的古箏,既抓住了歌曲的意境又賦予了濃厚的民族風味。像《游子吟》這種風格的還有《相思》《賦得古原草送別》等,不同風格的古詩詞歌曲使孩子們內心感情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詞曲結合特色中國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其核心的價值在于其語言的自律美——音韻美;其內涵的他律美——意境美。首先看聲調和音調:我們知道,中國人做律詩、律句等時,非常講究音韻美,而漢語有一個區別于其他語種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韻美,而音韻美是怎么產生的呢?就是因為漢字有聲調。古漢語的聲調是四種:平、上(shǎng)、去、入,現代漢語也是四聲:陰、陽、上、去。舊人以詞作曲時,除了要求旋律的動聽外,也要考慮詞曲結合時的音韻美,因此,在作曲時,歌詞中每個字的聲調都必須考慮到,某個字是平聲,那唱出來也必須是平聲,是上聲,唱出來也必須是上聲,去聲、入聲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依字行腔”。再次關于平長仄短,通俗講,一聲二聲統稱平,三聲四聲統稱仄。古詩詞文(尤其是律體詩)里強調的平平仄仄,是對漢字的兩種最基本的劃分。在古詩詞里其發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平長仄短,在通常語言中也是平聲長仄聲短,相應的在歌曲里寫作中也需要考慮這種因素。比如七言絕句:《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平起、首句入韻式,平生韻,下聯上半聯換韻處的仄聲字“在”字四拍時值,與韻腳“關“還“山”三個字一樣四拍時值,這與詩歌聲律不符,沒有考慮詩的語感和意境。但是整首詩還是基本遵循了平長仄短的規律,“月”比“明”時值長,“漢”比“時”的時值長,“度”比“陰”的時值長,而且曲風也符合了此詩的意境,深刻表達了人們對飛將李廣的思念之情。
伴奏與古詩詞的意境谷建芬古詩詞童聲合唱音樂的MIDI伴奏中,有民族樂器:古箏、蕭、笛、琵琶等;西洋樂器:小提琴、大貝司等;流行樂器:吉他、架子鼓等綜合樂器。既有古典風味又融合了現代的流行氣息,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藝術特色。雖然樂器的多種多樣使得音樂內容豐富多彩,同時音樂風格也各有千秋,但是谷建芬老師卻完美的將伴奏與古詩詞意境相結合。比如像《游子吟》表達的是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傷感而又凄涼。伴奏中凄涼的簫聲、古色古香的古箏聲、還有那虛幻而又飄渺的小提琴聲,緊扣古詩詞的意境,將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像此種風格的還有《相思》、《賦得古原草送別》等都比較符合原詩的意境。
談到人文闡釋就會提及到“母題[1]”這個新潮的音樂概念。音樂的“母題”是指在音樂行為(包括創作、演奏、演唱)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或題材。音樂母題的這種獨特性是由文化賦予的,要想深入了解一種音樂,就必須了解這種音樂所經常表現的母題;而要了解一種音樂的母題,又必須了解形成這種母題的文化,把握這種母題所暗含著的深層文化意蘊。谷建芬古詩詞童聲合唱音樂的內容形式多樣,《春曉》、《一字詩》、《出塞》、《登鸛雀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兩聲部作品,《七步詩》《靜夜思》為三聲部作品,《長行歌》為四聲部作品外,其余都是單聲部的,也就是齊唱型的。形式是音樂的外表,闡釋是音樂的內在,究竟這些作品具有怎樣的人文內涵呢?
(一)“月”的母題
“月”是自然母題的一種。谷建芬古詩詞歌曲《靜夜思》《一字詩》《長相思》就是以“月”為母題的題材。此首詩借助皎潔的月光抒發了作者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作者偏偏要借助月亮來抒發感情呢?這個問題蘊涵著豐富深邃的文化意蘊。“月”作為傳統音樂的一個母題,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種類的器樂中都可以看到以月為題材的樂曲。在古琴中有《關山月》《良宵引》等名曲;在琵琶中則有《月兒高》《潯陽夜月》等;二胡中有《二泉映月》《良宵》等;合奏中有《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月”在傳統音樂的重要性是與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蘊分不開的。這個文化意蘊即是:月象征著和諧、寧靜、嫵媚、休息和超脫,代表著中國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谷建芬創作的《靜夜思》,恬靜、優美、和諧、飄渺。不但符合了古詩詞的意境,而且還突出了月之美的特點,做到了將音樂與文化相融合,避免了將音樂作為一種科學的對象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對待的弊端。
(二)“思念”母題
“思念”母題是情感母題的一種,主要指愛情思念和朋友思念。谷建芬創作的《相思》、《清明》《游子吟》《長相思》《賦得古原草離別》《明日歌》都有對戀人、友人、親人的思念內涵。這些思念的背后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意蘊。谷建芬譜寫的古詩詞歌曲《清明》,描寫了一個客居外地的人的思鄉之情,但由于中國人對思念之情是含蓄、蘊籍、回環曲折的,所以此作品并沒有直抒胸臆的表達自己多么的思念家鄉,而是說想找個酒店,消消愁。借此來表達自己是多么思念家鄉。詞曲處理非常含蓄,有低回,纏綿的效果。
(三)“山水”的母題
一、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對小學生而言,中國的唐詩宋詞雖然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但是教師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如在講解敘事詩之前,教師可以引入與詩歌相關的故事或者自創一些色彩濃厚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時,教師可以用一段故事獨白的形式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王昌齡當時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加深學生對古詩的印象。比如,生活離不開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們的眼睛,帶領我們領略世界的變換;朋友可以是我們的雙腳,引領我們走進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們的耳朵,帶領我們聆聽世間的美好音樂。人世間最傷感的莫過于許久沒見的朋友在短短相聚過后各奔東西,從此天涯海角。因此,我們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齡在送別好友之后,通過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襯托作者內心的孤寂以及傷感,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無限的思念之情。對小學生而言,他們還不能夠理解朋友之間的傷感之情,因此,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故事對白帶領學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當時的內心世界,進而使學生把握詩意、領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描繪畫面,提升教學效率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加快,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是信息化時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講解《清明》一詩時,首先,教師先用語言描述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之為踏青節,也是人們紀念祖先的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主要通過祭祖和掃墓等形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從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由來主要與我國的氣候密切相關。古時有“清明風”之說,來自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一文中指出:清明節是將寒食節習俗與上巳節習俗融合的一種節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之習俗。通過語言描述,不僅讓學生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還讓學生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中華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揚。
其次,教師回歸古詩主題,《清明》一詩主要講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這天不能回家,使遠在他鄉的杜牧感受到濃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詩詞都具有積極向上的作用,他并不過渡沉溺于悲傷中,而是努力調整心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事物,最終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以多媒體計算機作為有效載體,在多媒體計算機上讓學生自主地畫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樹、天空、詩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幫助學生形象具體地理解古詩情感。“清明時節雨紛紛”點出這篇古詩的寫作背景、寫作時間、當時寫作的氣候環境條件等,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打開清明節的相關網址,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清明節知識;“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點明作者內心的悲傷情感,在路上詩人看見路人在墳墓旁邊燒紙錢、掃墓等祭祀先祖的行為使他思想情緒高漲,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描繪出路人吊念親人,傷心欲絕的情景;“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詩的關鍵人物,是幫助作者走出傷感情緒的指引人,因為“牧童遙指”把杜牧帶入了一個鮮明生動的畫面。因此,通過學生在多媒體設備描繪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畫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將學生的情感與畫面融為一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視頻教學,提升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質量。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播放與清明節有關的視頻或者電影,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入殮師》和《歲歲清明》都是有關于清明節的電影素材。但是《入殮師》這部電影對小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師可以播放《歲歲清明》這部電影。總而言之,視頻教學不僅可以起到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語文古詩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古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展現了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還體現了我國古人浪漫抒情的藝術情懷以及飽滿的思想情感。因此,作為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轉變傳統呆板的教學模式,利用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把握詩意、領悟感情,促使古詩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立志,于永華.錘煉古詩經典,豐厚文化底蘊――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138.
2.馬玲棉.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5,17:147.